當代書法最缺士氣與正氣
書法古來屬傳統文人士大夫之書齋雅玩,嚴格意義上,乃上流社會之專利。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解體和科舉制度的廢除以及書寫工具的改革,在人們眼里不乏神秘感的中國書法終于逐漸走下神壇,轉向大眾化、平民化,走向千家萬戶。這是時代潮流和歷史規律使然,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文字的發明創造和歷代的書法成果,理應為更多的人們使用和受益。而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昌明,毛筆作為日常書寫工具被硬筆、電腦相繼替代之后,對于書法的社會群眾基礎而言,無疑是一次釜底抽薪。今日之知識階層不再將書法作為一個文化人的必要修養,而只是作為一門選修課看待,在于可有可無之間。以至于當下很多莘莘學子甚至文壇碩儒、政府高官,雖然滿腹經綸,學歷堂皇,然書寫水平不敢恭維,士子精神江河日下。書翰已然分家,文墨難以并重,實在無法與古來文士相提并論。此亦時代之特色乎?曾幾何時,書法作為文人修身養心之道,大抵是不屑于和金錢為伍的。如今,書法成為一門專業,經濟價值的追求,似乎已經成為書法人的終極目標。
對于沒有穩定經濟來源和國家經費支持的書法人來講,要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唯一的出路顯然就是出賣自己的書法作品。因此說,書法作品既然演變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固然毋須厚非。但問題在于,在書法作品的市場流通過程當中,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真正循著藝術價值和市場規律的有機配合的道路行進,而是強勢對弱勢的一再排擠和打壓。以至于同樣是從事藝術研究和書法創作的,生存狀態和社會待遇迥然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別。即便是在藝術水準同等的前提下,也很難達到一個大致的平衡。有的人可以說根本就很難進入市場,占有一點份額。書法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格的嚴重脫節形成極大的反差,貌似逐步繁榮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實際上是在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下畸形發展。
能夠平心靜氣、淡定從容從事書法研究與創作,不過是一個如同“天方夜譚”一般的神話。隨大勢、趕潮流成為一種趨勢。個人宣傳演變為整體忽悠,自然需求轉化為強勢推廣。而強勢階層對權利的爭奪與名利的過度追求也逐漸形成惡性循環,但凡擁有一點便利者,便要不失時機從中漁利,總要想方設法從本來就不太大的書法市場份額當中分得一杯羹。由此,虛飾矯情無所不在,巧取豪奪見縫插針。看似轟轟烈烈的群眾文化運動,實質上演變為書法界的“金字塔”建造工程,最終獲利的還是高居于金字塔尖的少數“游戲規則”的制訂者,其次是屬于中部位置的附和者和追隨者,而處于“金子塔”基座的基本上都是弱勢人群,只有主動退出和被動接受兩種選擇,如果不遵從“游戲規則”,甚至連成為塔基的一分子的資格和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