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則全和尚節奏指法》,琴論專著,收入《琴苑要錄》中。作者為琴僧義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則全和尚。義海的琴曲演奏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則全繼承了老師義海的傳譜,在當時頗受推重。《琴苑要錄》中寫道:“后通曹太后(公元1015—1079)之侄孫名摭,字貴獲,得則全和尚妙本,遂傳授之,凡三十余年。”對于得之不易的“妙本”表示非常珍視。趙希曠也說:“宜和間(公元1119—1125)所傳曲調,唯僧則全為之勝。”說它是當時最好的傳譜。
《則全和尚節奏指法》從理論上總結了他的演奏經驗,是《琴苑要錄》中收錄的重要文獻之一。其指法部分繪有精細的手勢圖,并對各種指法詳加解釋,明代譜集如:《風宜玄品》等,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其節奏部分對于品、調子、操弄三種體裁的不同奏法,作了具體分析。并舉例說明:“學琴者識曲之調頭,即能彈品;會彈慢曲,即能彈調子;唱得曲破,即會彈操弄。”他以當時流行的曲子中的:調頭、慢曲、曲破,來類比琴曲中三種體裁,說明曲子與琴曲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規律。
他根據義海提出的:“急若繁星不亂,緩如流水不絕”的演奏手法,又具體歸結出:“密處放琉,疏處令密”,意思是說在節奏緊湊、急促之處,一定要留有余地,而在徐緩的節拍中,卻需要注意氣勢的連接。他還以寫草書做比喻,來解釋斷句“須留一,二分韻,取不盡處便作后句,謂之‘意有余’。”
關于曲調中的各種對比關系,他也有總結、歸納,說:“凡節奏者,或是兩字相應,或是兩句,或是兩段,前后不同。可高以下應,輕以重應,長以短應,遲以速應。”他認為,對于上述這些演奏手法,必須結合各個琴曲的主題思想和風格特點來運用,切忌“其聲一般,全無分別”。為此,他例舉了《離騷》、《昭君怨》、《高山》、《流水》等著名曲目,逐一加以闡述,說明各有不同的演奏特點,決不能一般化地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