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家蔡邕聽琴妙解琴意
東漢末年,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更趨尖銳。著名的文人琴家蔡邕,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祀縣)人,年輕時就以善彈琴而知名。朝中權貴向桓帝推薦他出來做官,并通過陳留太守把他調赴京都洛陽。但蔡邕不滿宦官專權,從家鄉出發,走到半路就稱病返回故鄉。回來時,寫了一首《述行賦》,通過沿途所見,諷刺當局的荒淫奢侈。通過對于“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的凄涼景象的描寫,表達他“心憤此事”的感情。以后,他雖做了中郎、議郎一類官,也因為彈劫宦官權貴,被流放到朔方。遇赦歸來時,又對當地宦官勢力五原太守很不客氣,因而再度受到迫害。為了躲避那班有權勢的惡人們的謀害,他“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流亡避禍達12年之久,帶著一家老小在外奔波,過著流亡的生活。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著名琴曲《蔡氏五弄》。
《蔡氏五弄》包括五首作品,即《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據說這五首琴曲是他去山中訪問鬼谷先生后,用了三年時間寫成的。這五首作品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歷經各代,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嵇康在《琴賦》中,把它列為當時流行的“謠俗”作品一類,隋代的《琴歷》,唐代的文字譜《幽蘭》卷中,都列有這五首曲目。隋文帝廢除門閥世第選官的“九品中正法”,開創有學問就可參加平等考試的科舉制度,就規定彈奏“蔡氏五弄”為必考課目。大詩人李白,李賀、王維等都曾借《蔡氏五弄》題目吟詩。宋人朱長文說:“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蓋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認為是借寫景來寄托他的哀思,這是很有道理的。現存明代琴譜中的《蔡氏五弄》,并非當時的原作,其歌詞都是出自《樂府詩集》,曲調也平庸,是后人的擬作,沒有什么研究價值。除《蔡氏五弄》外,明人朱權編《神奇秘譜》中《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兩首琴曲據題解稱也是蔡邕的作品。
“焦尾”琴是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名琴。《蔡邕別傳》中說,蔡邕“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一天,走進一農家門院,忽然聽到廚房傳來燒木材的爆響聲,覺得很不尋常,立即上前探看,從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的梧桐木,辨認出是做琴的良材,他便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琴聲果然清亮非凡。由于琴尾帶有炊火燒焦的痕跡,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至今琴的尾部仍稱作“焦尾”,就是根據這個故事來的。這把“焦尾”琴與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名琴。“焦尾”琴以其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300多年后,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并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
蔡邕聽琴聞殺音是琴人妙解琴意的著名故事。有一次,多年不見的朋友特意準備了一桌酒席,邀請蔡邕到家里去做客。老朋友盛情難卻,蔡邕興致勃勃地往朋友家走去,走到大門外時,突然停止了腳步。原來屋里正在彈琴,琴聲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就站在門外傾聽。起初,琴聲悠揚,優美動人。不一會,琴聲變得沉重、渾濁,有一種緊迫感。蔡邕驀地聽到琴聲里隱隱地透露出一股殺氣。他本能地警惕起來:朋友請我赴宴,為什么琴聲里隱藏著殺機?……想著想著,他感到害怕。再一聽琴聲,殺氣未減,于是蔡邕轉身回頭就走。正在這時,另一位應邀赴宴的客人迎面走來。他看見蔡邕回身離去,神色異樣,不知出了什么事,連忙攔住蔡邕問其原因,蔡邕好像什么也沒有聽見,仍急匆匆地往遠處走去。主人得知蔡邕到了門口,未進大門就轉身回去了,感到莫名其妙,連忙親自追上蔡邕,問是什么緣故,蔡邕把剛才在門口聽到琴聲里帶有“殺氣”而產生的疑慮講了出來。朋友大驚之余,蟠然醒悟,道出緣由,原來,蔡邕在門口時,他正在彈琴,彈著彈著,忽然看到窗外一棵樹上,有一只蝗螂,張牙舞爪地正爬向一只蟬的身后。蝗螂正要撲過去了,千鈞一發之際,彈琴的人發現那只蟬要飛走了,他擔心蝗螂撲不住蟬,手上情不自禁地為蝗螂助威。大概就在這時,琴聲里充滿了“殺氣”,正好被蔡邕聽出了這琴聲中隱藏的殺機。聽了朋友說明,一場誤會才最后解除。這場誤會過去之后,人們對蔡邕聽琴的本領,欣賞琴樂的能力,一個個驚嘆不已,佩服之至。對古琴的演奏,有欣賞能力的聽琴者,可以理解琴聲的內涵在聲外之音,這種欣賞能力也是不容易達到的。要有這種欣賞能力,還得懂得古琴的音律,蔡邕就是精通音律的音樂家,是真正妙解琴意之人,是以古詩有云:不惜歌者苦,但悲知音稀。操琴者需要的便是這樣的知音。
古琴歷史上有一部重要的琴學文獻名為《琴操》,據傳也是蔡邕所撰,《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作品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著,原書已佚,經后人輯錄成書。包括有:詩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間雜歌20多首。書中對每首作品的有關故事內容都做了介紹,這些故事帶有濃厚的民間傳奇的色彩,往往和史書有很大的出人,所以《樂府解題》說:“《琴操》紀事好與本傳相違。”其實,不拘泥于史實,根據人們的愿望加工創造,正是民間創作的特點之一。看來,本書是匯集了民間傳說而成。全書匯集的50多首作品,絕大多數都是先秦的題材,只有兩三首是西漢題材,因而成書的時間應不遲于漢代。同時,書中作品大多附有歌詞,或釋之為“歌”,這也是早期作品的特點。關于這本書的作者是誰,是有分歧意見的。主要是因為《漢志》中未曾將《琴操》列入,而隋唐的《藝文志》中記載的是晉代孔衍所撰。史書記載,并不是絕對對可信而沒有謬誤之處。六朝人劉昆注《后漢書》,唐人李善注《文選》時,都曾明確肯定《琴操》為蔡邕所撰。清代人馬瑞辰認為它是蔡邕的《敘樂》中的一部分,而孔衍只不過是傳述者。從該書主要采用大量漢代以前的題材看來,還是當時與琴界具有廣泛聯系的蔡邕所撰的傳言比較可信。
蔡邕在琴界的影響是很大的,漢魏之際,在他的故鄉陳留,就先后出現了阮瑀、阮籍、阮咸等以琴見稱的名士。做過吳國丞相的顧雍,也是蔡邕旅居吳地時的得意門生。蔡邕的女兒蔡琰,深受其父的教誨,以詩詞、音律馳名琴壇。民間流傳有不少關于蔡邕、蔡琰的故事。蔡邕彈琴,偶爾斷了一根弦,他的女兒蔡琰根據聲音,指出是斷了第幾根弦,父親又故意試斷其他弦,蔡琰也能辨別出來。這些故事,不僅說明了蔡邕、蔡琰父女具有銳敏的聽音能力,更主要的是表達了對他們高超的音樂修養的敬佩。
文章來源:華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