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光治:讓更多四川民歌傳唱為經典
自2004年6月起,四川師范大學民歌研究所萬光治教授和他的團隊歷時13年,采錄、整理四川181個區縣3080首各民族原生態民歌,相繼出版了《羌山采風錄》《四川民歌采風錄》《田野活態文獻考察與研究》《四川民歌論集》。
2021年5月,民歌研究所舉辦了四川民歌合唱音樂會,編輯出版了《四川民歌音畫》(簡稱《音畫》)第一輯。今年7月,又出版了《音畫》第二輯,兩輯共收錄四川民歌合唱歌曲35首。
近日,川師大首任文學院院長、著名辭賦學家萬光治教授就《音畫》的編創問題,和紅星新聞記者進行了面對面的對談。
充分展示四川民歌的多樣性
紅星新聞:為什么要舉辦四川民歌的專場音樂會?
萬光治:口耳相傳的民歌若不被搶救性記錄,總有一天會失傳于草野;從田野錄制回來的民歌原聲僅僅被視為資料束之高閣,依然免不了失傳的命運。只有利用多種形式,包括面向大眾的藝術形式,才能使社會了解原生態民歌潛在的藝術魅力、藝術創造價值以及學術的認知價值,民歌才能得到社會的持續關注,也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紅星新聞:選曲子的標準是什么?
萬光治:我們的選曲以在地域、民族,類型、題材和風格等方面是否具有的代表性為標準。
首先,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漢、藏、羌、彝、苗等民族,共同賦予四川民歌以豐富絢麗的色彩。這些民歌或贊美家鄉與大自然,或歌頌勞動與愛情、親情與友誼,題材十分廣泛。
其次,四川盆周高山連綿,江河如織,地形地貌豐富,直接影響到川人勞動與生活的方式。所選山歌、小調、號子、鍋莊、弦子、彈唱等,充分展示了四川民歌類型與風格的多樣性。
為民歌合唱編曲配詞是挑戰
紅星新聞:請介紹一下《音畫》的創作過程。
萬光治:我們的宗旨、曲目確定后,便邀請作曲家陳啟云、黃夢蝶、曹樂共同參與創作。他們進行音樂編創,我負責歌詞編配。我們相互理解,配合默契。
一般而言,在歌曲創作的實踐中,曲調的創作受制于歌詞。作曲家必須完整、深入地理解歌詞的文學意義,才能以音樂創造性地實現詞作者的創作意圖。而民歌的改編卻有所不同。從田野采集來的民歌,詞曲皆備,民歌的改編必須在已有歌詞與曲調的基礎上展開。《音畫》采用了逆向編創的方法,即先譜曲,后填詞。上下結構、兩個或四個樂句、四句歌詞組成一個樂段,是四川民歌的基本形態。
如果我先根據合唱的要求改編歌詞,新編的歌詞對作曲家來說既是創作的依據,也是對他的束縛。而我們想嘗試的另外一種創作方法則是,讓作曲家首先在民歌原有曲調和歌詞的基礎上展開藝術想象,充分享受創作過程的自由。結果正如所料,每當我讀到作曲老師完成的合唱曲譜,常有異常的驚喜。當然,隨驚喜而來的,是我必須面對的難題:我要在合唱曲譜之下,根據其旋律走向與音樂情緒,填寫歌詞。這樣的創作方法,相似于古人的依聲填寫詞曲,但相比而言,古代的詞牌、曲牌短小,格式規范,更容易掌握。
我為合唱歌曲填寫歌詞,的確花費了不少的功夫。如《金沙江號子》,從船離碼頭的平水行船,到見灘、掙攤,以及過完險灘后的平水行船,起承轉合,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一般而言,纖夫見灘、掙攤的音樂節奏與音樂情緒比較容易把握,而到了平水行船時,纖夫以抒情慢板所唱皆是日常的所見所思所感,內容十分豐富。
我在抒情音樂的第一段使用了民歌的原詞:“二四八月涼風天,哥哥走路妹來牽。手把鵝石腳蹬沙,找來些銀錢盤冤家。”常年的水上生涯,船工大都患有嚴重的風濕病。每到春夏與夏秋之交,關節疼痛難忍,故纖夫有“妹來牽”的想象之詞。我在新填寫的歌詞中將“妹來牽”改為“妹掛牽”,既符合現場實際,也為下面的兩地相思做出鋪墊。
第二段歌詞則為新創:“青山重重水迢迢,腳下無路手搭橋。餐風飲露難回家,我懷抱明月想阿嬌。”前兩句是對纖夫附身著地,以手助力的實寫,后兩句得自一幅月照江水,船泊江岸照片的啟發:纖夫長年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懷人,難以入眠。
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為聽眾理解并接受。
紅星新聞:《音畫》的編撰體例有何特點?
萬光治:《音畫》的內容與音樂會同構,采錄民歌與合唱歌曲同時呈現并附曲譜;每一首民歌的背景、傳承與特點皆有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每一首合唱皆依據歌詞配有背景畫面。這樣的特點有利于形象地展示四川民歌“從田野到舞臺”的藝術創造過程,有助于讀者更為直觀地了解原生態民歌的藝術魅力及其潛在的藝術創造價值,加深對民歌從田野走向舞臺的藝術創造過程的認識。
《音畫》既是傳統的紙質出版物,利于讀者的閱讀與收藏,同時又采取光盤+手冊+網絡平臺的形式,傳播書中的全部內容,讓更多的民歌愛好者加入到保護、學習、傳承民族文化的隊伍中來,讓《音畫》能夠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
我們希望通過《音畫》的出版發行,更多的四川民歌將因此傳唱為經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我們還希望《音畫》不僅能為四川民歌的研究者、編創者提供資料查詢線索,更能為傳承與弘揚民族民間文化提供有價值的范式和經驗。我們更希望隨著《音畫》的廣為傳播,其所展示的采風視頻、原始歌譜以及收錄有3080首原生態民歌的《四川民歌采風錄》,將會受到圖書館、文化學者、音樂院校師生更多的關注。
紅星新聞記者:曾琦/實習生:賴妍熙/編輯: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