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八):歷代文史工具書

五、典章制度(政書)

  查古代典章制度的工具書,主要有《十通》和會要、會典等典志體史書。它廣泛收集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方面的材料,經過編纂者的融會貫通和重新組織,然后分門別類系統地論述各種制度的因革損益,與類書只是排比資料、述而不作頗有區別。今天,無論是了解古代天文、地理等自然現象的變化,稽查古今典籍的聚散、學術源流的演化或學校的興廢,還是研究禮、樂、兵、刑以及賦稅、選舉等等制度的沿革,都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類著作,或者和二十四史中的志、書互為補充并參照使用。

  552、《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我國第一部記載歷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的史料匯編,著名的“三通”之一(另外為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為后來典志體史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書成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時間從上古傳說,終于唐天寶末,間及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全書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各冠以總論,下系子目,凡有1584條,正文約170萬字,注文約20萬字。取材博綜古今,廣采群經、諸史、地志,漢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國史、實錄、檔案、詔誥文書、政令法規、大事記、《大唐開元禮》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時間順序分類纂次。各典于歷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議論,參以己見,見其得失,其中以食貨、職官、邊防各典較為精到。《通典》也有不足之處,如《禮典》有100卷,占了全書卷數的一半,給人以全局失衡之感;兵刑部分敘兵法而不載兵制,沒有記載軍事制度的發展變化,這是《通典》的兩個不足。記事中也偶有遺漏,竄入憲宗朝數事等。

  《通典》有中華書局1988年版。商務印書館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檢索《通典》的工具書。

  553、《通志》,二百卷,宋代鄭樵著。是一部記載記上古至隋唐的制度史。其中“二十略”是關于典章制度部分,也是全書精華所在。《二十略》為天文、地理、藝文、禮、樂、職官、選舉、刑法、食貨、災祥、器服、都邑、氏族、六書、七音、謚、校讎、圖譜、金石、昆蟲草木。其中“六書、七音、謚、校讎、圖譜、金石、昆蟲草木”七略,以往舊史很少涉及,是鄭樵的首創。《金石略》和《圖譜略》擴大了歷史文獻資料的范圍;《藝文略》通錄了古今存佚的文獻,創立了新的圖書分類方法;《校讎略》是《藝文略》、《金石略》和《圖譜略》的說明書,集中又系統地反應了鄭樵的文獻學思想,也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創造性的部分。在我國學術史上,將校讎之學寫成專著,是從《校讎略》開始的,鄭樵的發軔之功,不可抹煞。后人評論《通志》,一致公認全書精華唯在《二十略》。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云:“其平生之精力,全書之菁華,惟在二十略而已。”
  《通志》有中華書局1995年版,王樹民點校。商務印書館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檢索《通志》的工具書。

  553、《文獻通考》,元代馬端臨著,記載時間上自上古,下到南宋寧宗嘉定年間,就其體例與內容來看,實為杜佑《通典》的擴大與續作。全書三百四十八卷,分為二十四門。其中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等十九門,是繼《通典》,補唐玄宗天寶以后至宋寧宗嘉定末的典章制度。另新建“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文獻通考》將“食貨”之列于全書之首,且增加為“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八門之多,可知馬氏對經濟的重視超過杜佑和鄭樵。另外《通典》之《禮典》100卷,占去全書1/2,而《通考》之《社郊考》則3門才60卷,不及全書1/5。又《兵考》一門,詳列古今兵制沿革,使《兵典》只敘用兵方法的偏差得到改正。這些都是《通考》的優點。因全書規模宏大,某些門類便容易失于疏略,如《職官考》全錄《通典》之文,于五代部分則敘述寥寥;《經籍考》內容雖豐富,而主要依據不出于晁公武、陳振孫二家,自不能完備;《輿地考》多本于歐陽忞《輿地廣紀》一書,無甚訂補。

  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1936年版,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商務印書館1937出版《十通索引》中索引,是檢索《文獻通考》的工具書。

  554、《九通》、《十通》,唐杜佑《通典》、鄭樵《通志》和馬端臨《文獻通考》史學界稱為“三通”。乾隆時特設三通館,奉敕續編三書,先編《續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志》,后編《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為《九通》。后劉錦藻以一人之力,經過二十八年的辛勤勞動,將乾隆五十一年至清末的材料搜集整理,編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四百卷,遂使《九通》而增為《十通》。劉氏之書材料極為豐富,其中四裔考和新增加的外交、郵傳、實業、憲政四考,尤為可貴。《十通》可分為《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及各自的續編三個系統。今天從研究歷史和分門查考古代典章制度來看,以《文獻通考》及其三部續作這一系統最為完備有用豐富,分類詳細,其參考價值又在《通典》和《通志》二十略之上。商務印書館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檢索《十通》的工具書。

  555、《唐會要》,一百卷,宋代王溥著。“會要”與《通典》的主要區別在于:《通典》是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的綜合敘述;會要則是有關典章制度原始資料的摘錄,是分門記述歷代各項制度沿革的史料匯編。《唐會要》成書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我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一部會要。專門記錄有唐一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政制沿革,自“帝號”始,以“四夷”終,共分514事目,細瑣史事不能定目者,則錄於雜錄.附于各條之后。《唐會要》保存了《新唐書》、《舊唐書》未載的史實,由於《大唐起居註》、《大唐實錄》,加上唐德宗時蘇冕所撰的《會要》40卷,宣宗時,崔鉉等人撰《續會要》40卷均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因而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可用以校勘兩《唐書》。但由于不分門,查閱不便。現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張忱石的《唐會要人名索引》可供查考

  556、《秦會要》,又稱《秦會要訂補》,二十六卷,清末孫楷著。清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匯編。該書仿照漢、唐、五代《會要》體例,分為世系、禮、樂、輿服、學校、歷數、職官、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四裔等14門。門下再分為三百零一目,以史事系其下,并注明引用檔案文獻名目。此書對秦制與山東諸侯遞相仿效之有顯例可見者,亦詳著于編,以明秦制并非完全獨創而無因革可尋。原書遺誤甚多,后由徐復進行訂補,逐條修正。195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書名《秦會要訂補》。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2000年,楊善群又對此書加以補充,訂正,復原書名為《秦會要》。分世系、禮、樂、輿服、學校、歷數、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四裔十四門。

  557、《春秋會要》,四卷,姚彥渠著。中華書局1955年校點本。卷一為世系、后夫人妃,卷二為吉禮,卷三兇禮,卷四賓禮、嘉禮,計六門、九十八事。校點時曾取原書所本“三傳”(《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原文及有關書籍校勘,并加新式標點,是目前通行的較好版本。

  558、《七國考》十四卷,明代董說著,中華書局1956年校點本。校點時以守山閣叢書本為主,以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參校。相當于戰國的會要。記戰國秦、齊、楚、趙、韓、魏、燕七國的典章制度,分為十四門:職官、食貨、都邑、宮室、國名、群禮、音樂、器服、雜記、喪制、兵制、刑法、災異、瑣征。

  559、《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分別記載西漢和東漢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匯編。南宋徐天麟撰。《西漢會要》七十卷,成于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分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祥異、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蕃夷十五門類分別記載西漢時期的典章制度。每門之中,卷數多寡不等,均有子目。總計376目(《四庫提要》誤作367)。其中“職官”110子目,“食貨”36子目,很詳細。尤其是“兵”一門,共38目,徐氏把《漢書》有關兵制一類的材料收集編排起來,查檢很方便。有中華書局1955年據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重印本和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點本。校點本據清江蘇書局翻刻武英殿本為底本,參校了中華書局1975年第三次印刷的《漢書》校點本,校正了原書若干錯誤。

  《東漢會要》四十卷,記載東漢王朝的典章制度及沿革,亦是徐天麟撰。成書于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比《西漢會要》晚十五年。取材與范曄《后漢書》、司馬彪《續漢書》、袁宏《后漢紀》等,分作十五門,但門類名稱與《西漢會要》不全相同,去學校、運歷,祥異門,增文學,歷數,封建門。子目共三百八十四。兩書均仿照《唐會要》體例,史料都是根據正史的紀、表、志、傳,每條均注出處,未雜以其它筆記,恐有偏頗之虞。新版以清江蘇書局翻刻的武英殿本為底本,參校了中華書局1973年第二次印刷的《后漢書》標點本,校正了某些原書的錯誤。計四十卷。

  560、《三國會要》,22卷,清人楊晨編撰。記載魏、蜀、吳三國典章制度及沿革的史料匯編。該書仿效徐天麟編纂《兩漢會要》的體例,全書分帝系、歷法、天文、五行、方域、職官、禮、樂、學校、選舉、兵、刑、食貨、庶政、四夷,共15門,84目。瑣聞軼事,作為雜錄附于后。楊晨的《三國會要》所采錄的材料,有一百五十六種,較為廣博。參與考訂的有唐景崇,孫怡讓等著名學者。因而流傳較廣。

  本書由江蘇書局初刊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華書局于1956據江蘇書局版校點出版。

  561、《五代會要》,30卷,宋代王溥著。與《唐會要》是我國最早的兩種“會要”。它依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的詔令、奏議分類編纂而成,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在保存五代典章制度方面功績殊偉。它成書於《新五代史》和《舊五代史》之前,是關于五代典章制度的最早撰著。而且由于此後諸史於五代典章的敘述均甚簡略,《五代會要》遂成為研究五代這五十多年的典章文物制度的唯一史料。其“禮法刑政沿革”全賴《五代會要》得以流傳。關於唐初世族之升降,唐役使民工興建諸宮、府兵、養馬、都督府的設置、佛寺之興建等皆有記載,足補正史之缺。王溥仕於五代,後周時居相位,諳熟五代典章文物,編撰此書時又大量摘引五代諸朝實錄中的詔令﹑奏議,故史料亦比後出的新、舊《五代史》翔實。。四庫館臣稱該書“收放失舊聞,厥功甚偉”,又說:“讀五代史者,又何能無此一書哉!”

  今通行本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江蘇書局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之校點刊行。

  562、《宋會要輯稿》,二百卷,清人徐松輯編。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本。《宋會要》為宋代官修。宋代自仁宗天圣八年(1030)詔修《慶歷國朝會要》,至理宗淳祐二年(1242)的《寧宗會要》,213年中共修會要十一種,三千余卷。南宋李心傳在此基礎上編輯兩宋會要《十三朝會要》(又名《國朝會要總類》588卷。該書在明朝散失,而被分類輯錄于《永樂大典》中。后《永樂大典》散佚,清代四庫全書又因卷帙太多而未輯錄,《宋會要》遂亡佚。清人徐松從《永樂大典》輯出二百冊計五百多卷。1931年,北平圖書館影印徐稿,名《宋會要輯稿》,線裝二百冊。1957年,中華書局再度影印,八冊。1960年,中華書局又從殘本《永樂大典》中輯得103篇,出版《宋會要輯稿校補》。《宋會要輯稿》是研究宋代制度最詳實的材料。王云海著有《宋會要輯稿考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刊有《校補》,后附《宋會要輯稿》篇目索引,便于查索。

  563、《經世大典》,八百八十卷,元趙世延、虞集等編著,元代官修政書。又名《皇朝經世大典》,類似元朝會要。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編纂,次年五月修成。全書八百八十卷,目錄十二卷,附公牘一卷﹑纂修通議一卷。據《元文類》所收《經世大典序錄》記載,全書分為十篇:君事四篇,即帝號﹑帝訓﹑帝制﹑帝系,別置蒙古局負責修纂;臣事六篇,即治典﹑賦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各典復分若干目。該書體例,參考了唐﹑宋會要,而有所創新。如工典篇分為宮苑﹑官府﹑倉庫﹑城郭﹑橋梁﹑河渠﹑郊廟﹑僧寺﹑道宮﹑廬帳﹑兵器﹑鹵簿﹑玉工﹑金工﹑木工﹑摶埴之工﹑石工﹑絲枲之工﹑皮工﹑氈罽﹑畫塑﹑諸匠二十二目,多為唐﹑宋會要所無。各篇﹑目正文之前,均有敘文說明其內容梗概,或變革之因,或設立宗旨,便于讀者了解;這種編纂方法亦較唐﹑宋會要為勝。其所依據,多為中朝及外路各官府文件,但將蒙古語直譯體改為漢文文言,并刪去了公文中的吏牘繁詞。該書在明初已殘缺。《經世大典》尚存的文字,內容涉及市糴糧草﹑倉庫﹑招捕﹑站赤﹑急遞鋪﹑海運﹑高麗﹑緬甸等事,為研究元代社會經濟﹑政治﹑軍事﹑工藝技術﹑中外關系的重要資料。今有安作璋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4、《明會要》八十卷,清人龍文彬撰。記載明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匯編。體例本于《秦會要》、《兩漢會要》、《三國會要》,分帝系、禮、樂、輿服、學校、動歷、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祥異、方域、外蕃等十五門,子目為四百九十八事,征引贍博,間附論列辨證,可供檢索明代制度資料之用。一般認為史料價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會典》。中華書局1956年出版點校本。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章县| 大姚县| 杭州市| 永修县| 宁国市| 潍坊市| 读书| 托克托县| 同江市| 台安县| 九江县| 虹口区| 安达市| 金昌市| 朔州市| 温宿县| 房产| 霍邱县| 沅江市| 乐平市| 霍林郭勒市| 肥东县| 宜州市| 昌乐县| 舒兰市| 夏津县| 平塘县| 黄陵县| 东光县| 霸州市| 天等县| 青海省| 慈溪市| 定边县| 乳山市| 南阳市| 山西省| 莎车县| 广德县| 浦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