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八):歷代文史工具書

三、索引(通檢、引得)

(一)引得

  312、《藝文志二十種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1933年出版,四冊;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精裝三冊。這是利用史志書目的極有用的索引。它將十五種藝文志和五部禁毀書目所收先秦至清末四萬余種圖書按書名和作者編成綜合索引,并附筆劃檢字,甚便檢查。現將二十種藝文志或書目列名如下:(1)《漢書藝文志》一卷,(漢)班固(八史經籍志本)。(2)《后漢藝文志》四卷,(清)姚振宗《適園叢書本)。(3)《三國藝文志》四卷,同上。(4)《補晉書藝文志》六卷,(清)文廷式(長沙鉛印本)。(5)《隋書經籍志》四卷,(唐)長孫無忌等(八史經籍志本)。(6)《舊唐書經籍志》二卷,(后晉)劉昀等(同上)。(7)《新唐書藝文志》四卷,(宋)歐陽修等(同上)。(8)《補五代史藝文志》一卷,(清)顧懷三(廣雅叢書本)。(9)《宋史藝文志》八卷,(元)托克托等(八史經籍志本)。(10)《宋史藝文志補》一卷,(清)盧文弨(同上)。(11)《補遼金元藝文志》一卷,同上。(12)《補三史藝文志》一卷,(清)金門詔(同上)。(13)《補元史藝文志》四卷,(清)錢大昕(同上)。(14)《明史藝文志》四卷,(清)張廷玉等(同上)。(15)《清史稿藝文志》四卷,朱師轍等(清史稿本)。(16)—(19)《禁書總目》、《全毀書目》、《抽毀書目》、《違礙書目》(咫進齋叢書本)。(20)《征訪明季遺書目》,(清)劉世瑗(國粹學報七卷八期)。

  313、《佛藏子目引得》,三冊,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3年出版.是綜合日本1881—1885年弘教書院刊大藏經、1902—1905年藏經書院刊大藏經、1905—1912年藏經書院刊續藏經、1922—1933年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刊行大藏經而編成。引得分三種:撰譯者引得,梵音引得,經品名引得,極便檢索。

  314、《道藏子目引得》,翁獨健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5年出版。該引得除《道藏》外,兼收《道藏闕經目錄》、《道藏輯要》二書。引得分四種:分類,經名,撰人,史傳(史傳引得乃道藏中仙道傳記之引得)。這是查檢道經之重要工具書。

  315、《周禮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0年出版。以《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岳氏刊本為準,摘取原書重要字詞列目,下引包含該目的句子,后標該句出現的卷、頁、面。各目按中國字庋擷編排,附筆劃和拼音檢字,查考便利。又附《各版周禮卷頁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所附注疏引書引得,以《十三經注疏》本為準。

  316、《周易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5年出版。編纂體例同《周禮引得》。附經過標校的《周易》原文。

  317、《儀禮引得》附注疏引書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2年出版。《儀禮引得》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徐氏復宋本為準。所附注疏引書引得,編纂體例亦同《周易引得》。

  318、《禮記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7年出版。以上海錦章書局1926年影印江西南昌府學本《十三經注疏》的文字為準,凡名詞及較重要的動詞、形容詞皆列為目,下引含有該目的句子,句后標明篇、節。各目按中國字庋擷編排,附筆劃和拼音檢字,查考便利。又附《禮記篇次、節數表》和《開明版禮記節數與他版禮記頁數互推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319、《論語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0年出版。引得和標校經文均以上海錦章書局1926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為準。引得以原書一句為主,逐字或詞排列,字或詞下皆綴原句,句后皆標頁次、篇次。引得按中國字庋擷編排,附筆劃和拼音檢字,查考方便。附經過標校的《論語》原文。

  320、《孝經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50年出版。以渭南嚴氏重刻唐玄宗御注宋相臺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論語引得》。附經過標校的《孝經》原文。

  321、《孟子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1年出版。以上海錦章書局1926年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論語引得》。附經過標校的《孟子》原文。

  322、《荀子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50年出版。以王先謙《荀子集解》為準,編纂體例同前《論語引得》。附經過標校的《荀子》原文。

  323、《莊子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7年出版以郭慶藩《莊子集釋》為準,編纂體例同前《論語引得》。附經過標校的《莊子》原文。

  324、《墨子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8年出版。引得和標校原文均以孫詒讓《墨子間詁》為準,編纂體例同前《論語引得》。附經過標校的《墨子》原文。

  325、《白虎通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1年出版。以《四部叢刊》影印元大德本為準,并參考盧文弨校刻《抱經堂叢書》本。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排列,以詞列目,下注該詞所在句子;詞目按首字筆劃編排,一詞多見的,則按原書卷、頁順序排列。前有各目首字的法文英文拼音檢字,以便不習慣用漢字筆劃檢字者。

  326、《毛詩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以上海錦章書局1926年出版的《十三經注疏》本為準。標校經文逐篇皆用號碼標明。引得以句為主,逐字分列,每字之下皆綴原句,后注頁、篇、章。引得按中國字庋擷編排,書前附筆劃和拼音檢字,查考便利。附經過標校的《毛詩》原文。

  327、《杜詩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0年出版。以嘉慶間翻宋刻《九家注杜詩》為底本,補遺據掃葉山房1921年石印仇兆鰲《杜詩詳注》增入。全書分為三冊:第一冊是序、敘例、筆劃檢字、拼音檢字、中國字庋擷、杜詩各本編次表、杜詩各本逐卷章次起迄表。第二冊是《九家注杜詩》全文和補遺,每題依次用數碼標明,詩句亦依次編號。第三冊是引得(附補遺引得于后),逐字或詞排列,字詞后皆綴原句,句后標明出處,即見于第二冊的卷、頁、行次;詩前有序,僅作人名、地名引得,其他從略。引得按中國字庋
擷編排,有筆劃和拼音檢字,查考便利。

  328、《說苑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1年出版。引得以《四部叢刊》本為準,并參考了盧文弨《群書拾補》中的《說苑》校勘記。這是一部詞條引得,即摘取原書中的重要詞語列目,目下注該詞所在句子。全書按中國字庋擷編排,附有筆劃和拼音檢字以助查檢,又附《各版說苑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329、《文選注引書引得》、《文選篇目及著者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7年出版。引得以《四部叢刊》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說苑引得》。

  330、《世說新語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3年出版。引得以《四部叢刊》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說苑引得》。

  331、《春秋經傳引得》,燕京大學學引得編纂處1937年出版。引得和標校經傳全文,以上海錦章書局1926年出版的《十三經注疏》本為準,全書分為四冊。第一冊是經過標校的經傳全文,依魯十二公分為十二篇,每篇又按年為章,章內分段,段皆用數碼標明。經傳文的排列,首經文,次公羊傳、谷梁傳、左氏傳。經傳文異于校勘記的,另列異文。第二、三、四冊是引得,以經傳文的一句為主,逐字或詞列目,字詞下皆綴原句,句后標明見于標校經傳文的頁碼,以及篇、章、節,節后則別以經、公、谷、左。全書按中國字庋擷編排,附有筆劃和拼音檢字,查考便利。附經過標校的《春秋》原文。

  332、《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7年出版。引得依據1903年上海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它包括了有名的三家注,即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此外,還收錄了日本瀧川龜太郎的《史記會注考證》。這是一部詞條引得,它摘取《史記》及上述注釋中的人名、地名等重要詞語列為目,目下注該詞所在句子,句后標明出處。各目按中國字庋擷編排,附筆劃和拼音檢字。又附《各版史記卷頁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333、《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0年出版。引得所用《漢書》本文、唐顏師古注據上海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清末王先謙《漢書補注》則據光緒間長沙虛受堂校刊本,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334、《后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9年出版。《后漢書》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志三十卷,晉司馬彪撰,。引得依據上海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包括了《后漢書》的原文,以及唐李賢注、梁劉昭注。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但清末王先謙《后漢書集解》這部重要注本未予收入,是一大缺點。

  335、《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8年出版。引得根據上海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包括了《三國志》原文及裴松之注,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336、《食貨志十五種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8年出版,中華書局1960年重印。司馬遷的《史記·平準書》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一部經濟史,繼《史記》而作的《漢書》以下的紀傳史,大都仿其體例,把經濟列為專題記述,可是改名《食貨志》,不再稱《平準書》。這里的《食貨志》十五種,即《史記·平準書》以及《漢書》、《晉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中的《食貨志》。引得中《新元史》用1930年重刻本,《清史稿》用1927年排印本,其余用上海五洲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引得以十五種《食貨志》中的人名、地名、貨物名、制度、事件等名詞為目,其他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337、《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1934年版,查找唐代宰相家族的工具書。

  338、《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書中采用了一些不屬于傳記性質的書,如《桐陰話舊》、《萬柳溪邊舊話》、《宋詩鈔》、《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等,但詩文集和筆記里還保存著不少關于人物的記載,傳記引得為了體例的關系又沒有采用。

  339、《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由于宋遼金元四朝時間上是交叉的,有些見于宋代傳記引得的人物,在遼金元傳記引得里也能夠查到,這兩部書有相互補充的作用。書中亦采用了一些不屬于傳記性質的書,如如《遼詩紀事》、《遼大臣年表》、《遼方鎮年表》、《元詩選》、《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為史表,或為詩選、詩話。但詩文集和筆記里還保存著不少關于人物的記載,傳記引得為了體例的關系又沒有采用。

  340、《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該索引是查明代人物工具書。

  341、《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5年出版。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該索引是查清代人物工具書。

  342、《水經注引得》,鄭德坤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引得以王先謙《合校水經注》為本,分上下兩冊,以水名、山名、地名、人名為目,目下有注,后注卷葉數,方便查檢。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另外,楊守敬的《水經注疏》和《水經注圖》,則可以作輔佐。

  343、《刊誤引得》,侯毅編,燕京大學1934年出版。《刊誤》,唐李涪撰,原書五十篇,今存四十九篇,有關唐代典制及社會風俗。引得以《榕園叢書》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344、《蘇氏演義引得》,侯毅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3年出版。《蘇氏演義》,唐蘇鶚撰,今本從《永樂大典》輯出,僅二卷,為考證名物之作,引得以《榕園叢書》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345、《容齋隨筆五集綜合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3年出版。引得以光緒二十年皖南洪氏重刊本為據,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346、《考古質疑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1年出版。《考古質疑》,宋葉大慶撰,原書早佚,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出七十四條,定為六卷。其書從六經諸史到宋代著述,各為抉摘其疑義,詳為考證,頗多前人所未發。引得依據《海山仙館叢書》本,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347、《諸史然疑校訂附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2年出版。《諸史然疑》,清杭世駿撰。校訂以《杭氏七種》本為主,校以《知不足齋叢書》本、《昭代叢書》本、《道古堂外集十二種》本。

  348、《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1年出版。

  34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作者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1年出版。此為清嚴可均校輯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引得,據廣雅書局本,只有作者索引。

  350、《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作者引得》,蔡金重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41年出版。該引得根據1916年丁福保校印《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為底本而編,以全書的作者列為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法進行編排,作者后注明朝代及其所在卷數。條目中除帝王用朝代廟號、公主用封號外,余均以姓名為主,括其字、號、封、諡諸異名于后。另附筆畫和拼音檢字,以便不熟悉中國字庋擷法者尋檢。

  351、《全唐詩文作者引得合編》,林斯德編,山東大學圖書館1931年出版。該引得將《全唐詩》、《全唐文》的作者按筆畫編排,甚便檢查,但其中頗有遺漏,如卷一五六漏去高若思。

  352、《唐詩紀事著者引得》,李書春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印行。

  353、《太平廣記篇目及引書引得》,鄧嗣禹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印行。引得按中國字庋擷法排列,分書名與題目二種:《書名引得》以書為主,而以各卷某條,及其題目列入之;《題目引得》以題為主,列入卷數條數,而不再列書名。

  354、《宋詩紀事著者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印行。

  355、《元詩紀事著者引得》,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印行。

  356、《清畫傳輯佚三種附引得》,洪業輯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

  357、《藏書紀事詩引得》,蔡金重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7年印行。是檢索葉昌熾著的《藏書紀事詩》和倫明著的《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的工具書。《藏書紀事詩》共輯錄五代至清的藏書家一千余人的材料。倫明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則是葉書的續輯。《引得》將以上二書中的有關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法混合編排,以人名等為主目,下注朝代、字號、籍貫、室名、印鑒及著述選輯校刻諸書名,再注出處;以字號、室名等為見目,只注其所屬的主目,不注出處。不會查中國字庋擷法者,另有筆畫索引可查。

  358、《清代書畫家字號引得》,蔡金重編,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1934年印行。

(二)通檢

  359、《呂氏春秋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3年編輯出版。以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明本為準,以詞列目,下注該詞所在句子;詞目按首字筆劃編排,一詞多見的,則按原書卷、頁順序排列。通檢前有各目首字的法文英文拼音檢字,以便不習慣用漢字筆劃檢字者;又附《各版呂氏春秋卷頁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360、《春秋繁露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4年編輯、出版。通檢以《抱經堂校定》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呂氏春秋通檢》。

  361、《淮南子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4年編輯、出版。通檢以《四部叢刊》本為準,并參考1923年商務印書館的劉文典《淮南鴻烈集釋》,編纂體例同前《呂氏春秋通檢》。

  362、《論衡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3年編輯、出版。通檢以《四部叢刊》本為準,參考黃暉《論衡校釋》,編纂體例同前《呂氏春秋通檢》。

  363、《申鑒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京)1947年編輯、出版。通檢以《四部叢刊》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呂氏春秋通檢》。

  364、《潛夫論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京1945年編輯、出版。通檢以《四部備要》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呂氏春秋通檢》。

  365、《新序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京)1946年編輯、出版。引得以《四部叢刊》本為準,通檢按筆劃編排,其他體例同前《說苑引得》。

  366、《文心雕龍·新書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編輯、出版。編纂體例同前《呂氏春秋通檢》。

  367、《戰國策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8年編輯、出版。通檢以士禮居仿宋本、即朱姚弘校正本為準,摘取原書中的重要詞語列目,按筆劃編排,后注包含該詞的句子,再標明見于原書的卷、章、頁、面。附有法文、英文拼音檢字,以助查檢;又附《五種戰國策卷頁對照表》,方便查找其他版本。

  368、《山海經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8年編輯、出版。通檢以嘉慶間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為底本,摘取書中的重要詞語列目,下注該詞所在句子,句后標明見于原書的卷、頁、面。各目按筆劃編排。附英文、法文拼音檢字及《各版山海經卷頁推算法》,方便查檢。

  369、《風俗通義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3年編輯、出版。本書分為兩冊,上冊是《風俗通義》原文及佚文。原文十一卷據《四部叢刊》本排印;佚文六卷據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三十六至四十一,并參酌盧文弨《群書拾補》中的《風俗通義》逸文排印,其中后兩卷還根據張澍《風俗通·姓氏篇》(《二酉堂叢書》本)予以增補。下冊是通檢,編纂體例同前《山海經通檢》。

  370、《契丹國志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9年編輯、出版。《契丹國志》,南宋葉隆禮撰。通檢依據嘉慶掃葉山房《四朝別史》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山海經通檢》。

  371、《輟耕錄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50年編輯、出版。《輟耕錄》,又名《南村輟耕錄》,元末陶宗儀撰。通檢依據1922年武進陶湘逸園覆元刊本,編纂體例同前《山海經通檢》。

  372、《大金國志通檢》,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北平)1949年編輯出版。《大金國志》,傳為南宋時金遺臣宇文懋昭撰。通檢以嘉慶掃葉山房《四朝別史》本為準,編纂體例同前《山海經通檢》。

  373、《清代碑傳文通檢》,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收有關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種,分列碑傳主人的姓名、字號、籍貫、生卒年代和碑傳文的作者及所載書名、卷數,依碑傳主姓名筆劃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禎17年)以后及現代人生在1911年(宣統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極有用的參考工具書,可與《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參照使用。另外《清代七百名人傳》,蔡丐因編,世界書局1937年版。可以查找清代人物的小傳。

  374、《尚書通檢》,顧頡剛主編,燕京學社1936年出版。為逐字索引。通檢以江南書局翻刻相臺本《尚書孔傳》為底本,把原書所有的字列為條目,按筆畫次序,后注包括該字的句子,這些句子又按篇、字先后排列。并標明該字在書中出現的次數和具體位置(篇、頁、第幾字),極為細密。該書還附有中國字庋擷法、四角號碼、拼音三種檢字,查檢方便。

  375、《方言校箋及通檢》,周祖謨校箋,吳曉鈴編通檢,科學出版社1956年出版。揚雄撰的《方言》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詞典。周祖謨的《方言校箋》參考了歷代有關《方言》的研究,為一部集大成的善本。吳曉鈴的《通檢》,對《方言》及其注里的字詞均列為條目,按筆劃編排,查檢頗便。

(三)索引

【經學、史學類】

  376、《十三經索引》,葉紹鈞等編,屬句子索引,于1934年由開明書店初版,當時附《十三經經文》一冊,1957年中華書局重印,刪去經文,并改正了舊本的一些錯誤。

  377、《四朝學案人名索引》,張明仁編。史學界將《清儒學案》(清代江藩《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清人唐鑒《清學案小識》合稱《清儒學案》)與《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又合稱《四朝學案》。由商務印書館和世界書局分別在1936年出版。張明仁編的《四朝學案人名索引》是世界書局1936年出版的《四朝學案》的附錄,是檢索這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學術家的重要工具書。共收二百多卷書中所載有傳及附傳學者三千余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亦于1936年出版。

  378、《宋元學案人名索引》鄧元鼎、王默君編,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商務印書館鑒于《明儒學案》已收入《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儒學案》已入《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故于1936年出版《宋元學案人名索引》。

  379、《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德蕓編、廣州嶺南大學圖書館1937年出版。

  380、《室名別號索引》,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7年重印。

  381、《民國以來人名字號別號索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編輯出版。

  382、《二十五史人名索引》,1935年由開明書店編輯出版,1956年中華書局重版。是查找“正史”中人物傳記的主要工具書之一。由于它標明了卷數,因此也可據此在其它版本的“正史”中查找人名。自出版以來影響很大,至今仍是人們查找資料的重要工具書。1977年以后陸續出版的《史記人名索引》等,皆是以它的編制原理為藍本。

  383、《二十五史紀傳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編1990年版。本書是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編聯合出版的《二十五史》和中華書局出版的標點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編制。前者在書中標為“上”,后者標為“中”。所錄為二十五史紀傳和附傳中人物、《史記》“世家”中僅收錄有專載的人名,《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有事跡始末的人名亦收錄。諸史中少數民族傳和外國傳,則收錄其首領及主要臣屬。每條下注明冊數、卷數,“上”版中總頁數、欄數,“中”版的分史頁數。因其中標有卷數,亦可供“上”、“中”版外其它版本的正史版本使用。該書采用四角號碼檢字法,后附《索引字頭筆畫檢字》。

  384、《史記人名索引》,鍾華編,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是專查《史記》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漢初人物極為重要的工具書。該書系根據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校點本編制,以姓名或曾用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別名、字、號、封號、謚號、綽號等附注于后,并一律作為參見條目,可以從不同名稱進行翻檢,如查先秦人物,可與《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號,1947年出版)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配合使用。《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中有關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檢先秦至西漢初期人名之用。清梁玉繩《古今人表考》、蔡云《人表考補》、翟云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閱《漢書古今人表》時作參考。日本重澤俊郎的《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館1935年版),也可查找見于《左傳》的先秦人物。

  385、《東西漢書姓名韻》,清代傅山編著(山西鉛印本),是兩漢書的傳記索引,是查兩漢人物的工具書。可與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的《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后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結合使用。

  386、《兩漢不列傳人名韻編》,莊鼎彝編著,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該書輯錄兩漢書中沒有專傳而散見于紀表或他人列傳中提到的人名,是查兩漢人物的工具書。

  387、《后漢書人名索引》,李裕民編著,中華書局已于1979年出版。該書系據1965年出版的《后漢書》點校本編制,收錄兩漢及三國(魏蜀吳)、兩晉的人名。兩漢以前的人名,凡屬紀傳追述世系或有重要價值者,也予收錄。這是查找漢代人物重要的工具書。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388、《三國志人名錄》,王祖彝編著,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是查三國、兩晉和隋代人物工具書。可與燕京大學引得處編的《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結合使用。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389、《晉書人名索引》,張忱石編,中華書局1977年版。是查兩晉人物工具書。據1974年11月出版的《晉書》點校本編制,收晉代(包括十六國)、三國(魏蜀吳)及由晉入劉宋的人名。但關系到晉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字、號、小名、綽號、官名、爵名、謚號等,附注于后。為了方便于從各種名稱進行翻檢,主目后面附注的所有異稱,另立參見條目。全書按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后附筆畫檢字表,極便查閱。

  390、《隋書人名索引》,鄧經元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是查隋代人物工具書。《隋書人名索引》,據1973年出版的《隋書》點校本編制。該書收錄隋代、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北齊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紀傳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但《隋書·經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391、《新舊唐書人名索引》,三冊,張萬起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392、《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張萬起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93、《宋元方志傳記索引》,朱士嘉編著,中華書局1963年版。該索引是查宋、元代人物工具書。作者從三十三種宋元方志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傳記資料編成。

  394、《十通索引》,商務印書館1937出版,依據是商務印書館1935-1937年出版的“十通”合刊本編成。所謂“十通”是指杜佑《通典》、鄭樵的《通志》和馬端臨《文獻通考》等古代典章文物資料匯編和考釋類著作的統稱。該書分為《篇目主題索引》和《分類索引》。前者將“十通”中所載的制度名物、篇章,凡能夠獨立成為一個名詞的,都列為一個條目,按其四角號碼編排,然后注明有關記述在“十通”中的位置。后者按“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的范圍分為三編,在每一編中,在原書分類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細分,把同類記述的出處集中揭示出來。

  395、《大清一統志》索引,商務印書館年版.乾隆朝官修《大清一統志》四百二十四卷,嘉慶朝重修的《大清一統志》有五百六十卷,內容豐富,特別是縣級以下的小地名搜羅較多,對于查考古代地名用處極大。該索引即為檢索兩書的工具書。

【文學、藝術類】

  396、《歷代詩史長編索引》,楊家駱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版,共錄歷代詩人及其交游人物21000多人。

  397、《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中華書局1965年編輯、出版。以中華書局《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1958年本為底本,分為《》和《作者索引》兩部分。《篇名目錄》以朝代為順序,每個朝代下以作者為綱,下列篇名,后注原書總頁碼及上、下面。《作者索引》,按四角號碼編排;作者姓名后注明朝代和見于原書的卷次、總頁碼。另附索引字頭筆畫檢字,后注四角號碼,以便不熟悉四角號碼者尋檢。

  398、《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傅璇琮等編,中華書局1982年版。該書收錄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元和姓纂、唐詩紀事、唐方鎮年表、唐登科記、十國春秋、宋高僧傳等83種傳記著作中唐五代人物的字、號、別號、綽號、謚號,并于其后括注姓名。分為字號索引和姓名索引兩類,分別以四角號碼排序。后附《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引用書表》。1978年,日本東方書店以中華書局1982年版在日本印行。

  399、《全唐詩重篇索引》,河南大學唐詩研究室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輯錄清編《全唐詩》中重出作品6000多首,作家700余人。后附“姓氏筆畫通檢”和《關于全唐詩重出作品類型、原因以及輯錄情況》。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2009年有經過數位化處理的該書,便于計算機檢索。

  400、《全唐詩人名索引》,河南大學唐詩研究室編,中華書局1982年版。

  401、《全唐詩索引》,史成編,1990年版。此書是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全唐詩》(包括揚州書局本《全唐詩》和知不足齋本《全唐詩逸》),分為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兩部分。作者索引的作者條目下列卷次、頁碼。作者名下有小傳。篇目索引按原詩題目出條。原詩題有異文者,皆列條目并注明。條目以四角號碼順序編列。后附“筆畫檢字”。

  402、《全唐文作者姓名索引》,李之勤編,西北大學教務處1964年油印本。該索引據《全唐文·總目》編制,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注明見于原書的卷次,書前有姓名首字筆畫檢字。

  403、《全唐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馬緒傳編,中華書局1984年版。

  404、《全唐文篇目分類索引》,馮秉文主編,中華書局2001年版。該書是為《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三書編制的索引,以文獻內容性質分類,分別以筆畫排序。全書分為人物傳記、史事典制和藝文雜撰三部分,共3533人,文章23034篇。人物傳記類收錄人物的傳記、碑志以及傳記性文字如祭文、送序、人物贊、個人陳情表等篇目的索引;史事典制類收錄詔令、奏議以及記載、論述有關政治、經濟、生活等文獻,分為政事、職官、選舉、食貨、禮儀、軍事、刑律、營造、邊政邦交、釋道、農民起義十一部;藝文雜撰類收錄經史百家文章,按經史子集分部,再分小類,如“子部”再分為儒家、法家、天文歷算、藝術等十五小類。

  405、《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商務印書館1962年編纂出版。

  406、《中國敦煌吐魯番學著述資料目錄索引》,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主編,陜西社會科學院1985年版。

  407、《杜集書錄》周采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08、《杜集書目提要》,鄭慶篤等著,齊魯書社1986年版。

  409、《杜甫詩集四十種索引》,黃永武主編,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版。

  410、《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孫琴安著,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11、《中國文言小說提要》,侯忠義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412、《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李劍國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13、《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方積云、吳冬秀編,中華書局1992年版。

  414、《文苑英華》篇名總目和作者索引,是中華書局1966年出版的宋代李昉等編的《文苑英華》另編新的篇名總目,列于各冊之前;另據篇名總目編《作者姓名索引》,按原書所收作者姓名第一字四角號碼編排。作者姓名下列原書所收作品篇目,按書中收錄次序先后排列。索引前冠有“索引字頭筆劃檢字”,以便尋檢。卷末印入南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和勞格《文苑英華辯證拾遺》,指明原書編纂中的各種錯誤,論斷精確,可供查稽。

  415、《全宋詩1—72冊作者索引》,許紅霞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此書是為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72冊,不包括后出的《全宋詩訂補》所做的索引,以作者姓名第一字的四角號碼排序。沒有篇名索引,不然更易檢索。

  416、《全宋詞》篇目、作者索引,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的唐圭璋編纂的《全宋詞》附錄。書前冠有全書(一至五冊)目次,按時代先后為序,以人系詞,標明篇名和見于該書的頁碼。后附《作者索引》,按姓名筆畫排列。

  417、《曲海總目提要》四十六卷,清初人著,董康校訂,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據上海大東書局1928年排印線裝本重印,精裝上、中、下三冊,書后附有筆劃書名索引。這是一部解題式書目,共著錄六八四個戲曲。提要敘述了這些戲曲的故事情節,有的還考證了有關史實,是研究古典戲曲的一部重要參考書。

  418、《曲海總目提要補編》二卷,北嬰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此書從各種不同傳本的《傳奇匯考》里,輯錄了《曲海總目提要》所遺漏的(或文字不同的)提要七十二篇,并對《提要》作了補充和修正,書后附劇目索引,甚便查檢。

  419、《元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陸峻嶺,中華書局1979年版。

  420、《清詩鐸》作者索引,原名《國朝詩鐸》,《清詩鐸》,清張應昌編,是一部清詩選集,所收作品起自清初,包括明末遺民,下迄同治年間,附存編者的作品。書前附有《詩人名氏爵里著作目》。全書按作品類別編排,分為歲時、輿地、總論政術等一百五十類。;中華書局1960年用同治八年永康應氏秀芝堂刻本斷句排印,并補編作者索引,按姓名筆劃排列,并標明有關出處附于書末。

  421、《清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王重民、楊殿珣等編,前北平圖書館1935年出版,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這部索引收錄了清人別集四百二十九種,總集十二種,按文章的性質分為學術文、傳記文、雜文三部,書前冠有文集目錄、文集提要、著者姓氏索引。學術文這個部,分經史子集四類,部前冠有詳目以便尋檢。傳記文這個部,分為:碑傳、贈序、壽序、哀祭、贊頌、雜類。文中姓氏見于原文標題者,補注其別號、籍貫,按筆劃編排,列姓名于目。贈序、壽序、哀誄、銘贊有不能推其名者,僅著其姓。釋道亦按名號筆劃為次,列于后。另冠傳記文目錄和傳記文姓氏筆劃檢字,可便查閱。雜文這個部,分為:書啟、碑記、賦、雜文四類。書啟一類,內容廣泛,有關經史者分別摘出,互見于學術文之部,這里則按原集目次,以作者為綱,依年代排列。碑記一類又分城垣衙署、宮室園亭、祠廟學校、會社義莊、動、植物器等。凡以賦名者入賦類,其余則概入雜文類。
此書是現在查找有清一代文章的重要工具書,缺點是它收編的清代文集并不完備,需要注意。

  422、《清朝經世文編總目錄、索引》,日本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1956年8月編。全書分為《經世文編總目錄》和《經世文編總目錄索引》兩部分。前者按所收經世文編分別編次,實際上只是原書的目錄;后者分為《姓氏索引》和《書名·官署名索引》,均按日本五十音圖順序編排,書前冠有日本五十音序人名索引表,中國音序姓氏索引表。這一部目錄、索引收編了下列各書:①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②張鵬飛編《皇朝經世文編補》;③饒玉成編《皇朝經世文續編》;④葛士濬編《皇朝經世文續編》;⑤盛康編《皇朝經世文續編》;⑥邵之棠編《皇朝經世文統編》:⑦陳忠倚編《皇朝經世文三編》;⑧何良棟編《皇朝經世文四編》;⑨求是齋編《皇朝經世文五編》;⑩麥仲華編《皇朝經世文新編》;(11)麥仲華編《皇朝經世文新編》;(12)甘韓編《皇朝經世文新編續編》;(13)甘韓編《皇朝經世文新編時務續編》;(14)宜今室編《皇朝經濟文新編》;(15)于鹔莊編《皇朝蓄艾文編》;(16)王延熙、王樹敏編《皇清道咸同光奏議》;(17)經世文社編譯部編《民國經世文編》。

  這部目錄索引的收編范圍雖然較為廣泛,但還有以下諸書并未收入:①管窺居士編《皇朝經世文續編》;②三畫堂主人編《皇朝時務經世文編》;③求自強齋主人編《皇朝經濟文編》。此外,該目錄索引還把《皇清道咸同光奏議》編入,若按此例,同類的書遠不止這一種;同時又把《民國經世文編》編入,顯得編例混亂,名實不符。

  423、《詞綜》作者索引,為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的清朱彝尊編、汪森輯《詞綜》的附錄,按作者筆畫查閱。

  424、《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號索引》,商承祚、黃華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出版。

  425、《石刻題跋索引》,楊殿珣編,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收集墓碑、墓志、和刻石中文字和題跋中文字索引。

  426、《臺灣公藏善本書目書名索引》、《臺灣公藏善本書目人名索引》、《臺灣公藏普通本線裝書目書名索引》、《臺灣公藏普通本線裝書目人名索引》,臺灣中央圖書館分別于1971、1972、1980、1982年刊行。這四種索引是匯集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八家善本書目和普通本線裝書目編成。

  427、《中國書畫文獻索引》,盧輔圣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對歷代書畫文獻中所涉及的人物、作品以及書畫術語多予錄入,共有詞條573276條。分為人名編、篇名編、術語編三部分,其中人史編計365276條,篇名編計171284條,術語統計36899條。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微山县| 南江县| 临桂县| 肃宁县| 陇南市| 靖州| 略阳县| 镇远县| 双柏县| 宽城| 永靖县| 高雄市| 东方市| 吉木萨尔县| 延边| 淄博市| 金山区| 资中县| 巴塘县| 舒城县| 桦甸市| 滨海县| 耒阳市| 嘉兴市| 抚松县| 清远市| 枣强县| 高阳县| 青铜峡市| 达州市| 屯门区| 略阳县| 沾益县| 宜黄县| 湾仔区| 宁化县| 孟州市| 永济市| 珲春市|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