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六):文史類筆記

81、《輟耕錄》

  金元最出色的四種歷史軼事類筆記之一,一名《南村輟耕錄》,三十卷。陶宗儀撰。陶宗儀著。陶宗儀,字九成,元末明初人,號南村,浙江黃巖人。工詩文,善書畫,學識淵博。自幼刻苦攻讀,廣覽群書,自從應試失敗后,就矢志終身不仕。元至正年間(1354年前后),浙帥泰不華、南臺御史丑閭辟先后舉宗儀為行人、校官,都拒之。張士誠割據蘇州時,邀他至帥府署理軍事咨議,他謝絕不去。明洪武四年(1371年),下詔取天下文學士,六年(1373年),詔舉天下才士,他都托病不至。晚年,被當地官員聘做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率諸生赴禮部試,得賜鈔回家。元末兵起時,陶宗儀避亂松江華亭,耕作之余,隨手札記。元至正末,由其門生加以整理,得其中精粹五百八十余條,分類匯編成書。除《輟耕錄》外,還著有《南村詩集》(4卷)、《國風尊經》(1卷)、《滄浪棹歌》(1卷)、《書史會要》(9卷)、《四書備遺》(2卷)、《印章考》(1卷)、《淳化帖考》(1卷)、《蘭亭帖目》(1卷)等多種。他還將前人的筆記、小說輯錄為《說郛》(100卷)傳于世。

  《輟耕錄》記錄的內容非常豐富“凡六合之內,朝野之間,天理人事,有關于風化者,皆采而錄之”。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料,有掌故、典章、文物,還涉及小說、戲劇、書畫和有關詩詞本事等方面的問題。作者對元代掌故、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尤其對元末東南地區農民起義狀況,多為耳聞目睹,因而所記較真實,因而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都很高。

  書中作者對元末黑暗統治揭露甚多,如《權臣擅權》、《譏省臺》、《醉太平小令》等條;尤其不同于其它文人筆記的是,對農民起義的記述比較客觀,如《旗聯》、《刑賞失宜》等條;在《敘畫》、《雜劇曲名》、《燕南芝庵先生唱論》、《論詩》、《歷代醫師》等條中,對書畫、戲曲、詩詞、醫學等方面,都有嚴密的考證和獨到的見解。這些史料對于研究當時的社會,尤其是上海地區的社會狀況有一定的價值。其中有關黃道婆的生平及她為發展松江棉紡織業所做的貢獻,《松江謠》、《不平詩》、《奉使來謠》、《扶箕詩》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更為珍貴。特別是書中記錄的大量戲曲史料,到目前為止,是我們研究金代院本的唯一史料

  《輟耕錄》關于南宋滅亡時的一些史料也頗珍貴,如卷三記元至元十三年伯顏攻入杭州,擄掠宮妃、民婦,死者甚眾。被搶到元世祖宮內的宋宮人,有自縊而死者,皇帝還命斷首懸掛示眾。同卷“岳穆王”條敘述柯九思等人倡議重修岳武穆墓,鄭元祐作疏文,其中有“方略如霍驃姚,不逢漢武,徒結志于亡家;意氣如祖豫州,乃遇晉元,空誓言于擊楫”等警句。卷四“挽文丞相詩”記徐世隆、虞集七律各一首,從中可看出元初士大夫對岳飛、文天祥的崇敬。

  《輟耕錄》有元末刻本和明刻本多種。通行本有《津逮秘書》本、《叢書集成》本、《四部叢刊三編》本。

  今有:《輟耕錄》中華書局1958年版,據影刻元本斷句后重印;《南村輟耕錄》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南村輟耕錄》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南村輟耕錄》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1年版。

82、《隱居通議》

  金元最出色的四種歷史軼事類筆記之一,三十一卷。元代劉塤撰。劉塤字起潛,南豐人。生卒不詳,據《隱居通議》中自稱(宋理宗)開慶元年年二十,則生于理宗嘉熙四年(1240)。據其《水云村稿》中作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20)《重題梅氏海棠詩》,作者年過八十尚在世。劉塤在元武宗至大三年(1210)曾任南劍州學官,此時年已七十二。據《隱居通議》書名以及序中自稱“日暮途窮,復食元祿”,可能此書作于晚歲退休以后。另著有《稽禮辨論》、《韻原表》、《石鼓文定本》等。

  《隱居通議》三十一卷,分十一門。其中理學三卷,古賦二卷,詩歌七卷,文章八卷,駢儷三卷,經史三卷,禮樂、造化、地理、鬼神雜錄各一卷。其論理學,以悟為宗,尊陸九淵為正傳,而援引朱子以合之。雖有一些治學?處世的經驗,但多門戶成見;“鬼神”一門,語涉荒怪,無關學問;考證經史,亦非所長,均不足論。值得重視的是其中談論詩文的部分。

  《隱居通議》所引詩文,往往不見于它書,如卷二十一錄宋度宗登極赦文,《宋史本傳》不載;卷三十一錄宋度宗咸淳七年同年小錄,可考宋末科舉之制度,亦不見于它書。書中所引詩文,多錄全篇,有的又不見于它書記載,因此為文學史保存了許多資料,這是此書最主要的功績,如所的唐代宋璟《梅花賦》,是不同清人《全唐文》收錄的另一種;卷四所錄的傅幼安《秋花蟲草賦》,卷九所錄的鄧月巢《玉山道上》絕句,皆文筆清婉而作者姓名不彰,賴此書得以保存。

  《隱居通議》通行本有:《讀畫齋叢書》本,《海山仙館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隱居通議》商務印書館,據叢書集成本刻印,1937年版,2010年版;《隱居通議》中華書局1985年版;《隱居通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2006年版。

83、《敬齋古今注》

  金元時代最出色的考據辯證類筆記,元代李治撰。李冶(1192-1279),字仁卿,號敬齋,真定府欒城縣(今河北省欒城縣)人。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父親李通為大興府推官。李冶自幼聰敏,喜愛讀書,曾在元氏縣(今河北省元氏縣)求學。金正大末(1230)進士。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為官清廉、正直。金亡北渡,流落忻崞間,嘗與元好問唱和,世稱“元李”。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李冶的經濟情況有所好轉,他結束了在山西的避難生活,回元氏縣封龍山定居,并收徒講學。寫下數學史上的不朽名著《測圓海鏡》。這是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講述天元術的著作。蒙哥汗七年1257年,李冶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接受忽必烈召見,提出一些進步的政治建議。l259年在封龍山寫成另一部數學著作《益古演段》。至元二年(1265)應忽必烈征召任翰林學士知制潔同修國史官職,,第二年便辭職還鄉,至元十六年(1279)病逝于家鄉。李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學者,除數學外,在文史等方面也深有造詣,積多年筆記而成的《敬齋古今注》與《泛說》是兩部學術內涵極為豐富的著作。《泛說》一書已失傳,僅存數條于《敬齋古今注》附錄之中。他還著有《敬齋文集》四十卷、《壁書叢制》十二卷,已佚。

  《敬齋古今注》原書四十卷,久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文,編為八卷。今日通行本皆據此復印,另加陸心源《敬齋古今注拾遺》五卷,共十三卷。

  《敬齋古今注》論辯經史子集,皆有精辟之說,尤其熟悉史事,如卷四列《晉書》中同姓名者數十人,各敘事略,非平日精于史籍者辦不到。。其考辨古籍內容,疏通文字訓詁,分析詩文內容,也有不少可取之處,如卷五說“蟹八足而二螯,天下無人不曉”,但荀子《勸學篇》說“六跪而二螯”者,誤也。而許慎《說文解字》亦云“六跪而二螯”,“蓋循荀子之說,而忘其所以誤”。作者指出的迷信古人而無視事實的讀書人通病,值得深思。

  《敬齋古今注》通行本有:《聚珍版叢書》本,《海山仙館叢書》本,《幾輔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敬齋古今注》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本1935年版;《敬齋古今注》,中華書局1995年版。

84、《北軒筆記》

  金元時代最出色的考據辯證類筆記之一,一卷。元代陳世隆撰。陳世隆生平不詳,僅能從《北軒筆記》書前小傳(不知何人所作)略知其一二:陳世隆,字彥高,錢塘人,宋末書賈陳思之從孫。一生布衣,元順帝至正中(1354),設館于嘉興陶氏,后歿于元末亂中兵。所著詩文皆不傳,惟《宋詩補遺》八卷與此書存於陶氏家。今《宋詩補遺》亦無傳本,惟此一卷僅存。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所論以史事為多,如論西伯戡黎力辨委曲回護之說,論魯兩生不知禮樂,論胡寅譏劉晏之非,論秦王廷美生於耿氏之誣,論周以于謹為三老有違古制,皆援據詳明,具有特見。至所載僧靜如事,則體雜小說,未免為例不純。是亦宋以來筆記之積習,不獨此書為然,然不害其宏旨也。”總目提要中提到的“論胡寅譏劉晏之非”等確實非常透辟有力:唐代劉晏為國理財,有功于國,結果被誅,胡寅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認為劉晏以理財而死,是言利背義遭到的報應。陳世隆則認為是由于劉晏當年將奸相元載致死,將其黨楊炎坐貶而招致的報復。后來楊炎專權,便誣陷劉晏,而與理財無關:“使劉晏不勘元載事,雖理財固不致死;勘元載,即使不理財,亦死”。并指出胡寅這番議論,“將使司國計者,不以足國為務,而徒以不言為高,于國無益”

  《北軒筆記》通行本有《學海類編》本、《知不足齋》本、《叢書集成》本等。

  今有:《北軒筆記·彭文憲公筆記》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85年版;《北軒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1987年版。

85、《庶齋老學叢談》

  元代考據類筆記,四卷,元代盛如梓撰。盛如梓,號庶齋,衢州(今屬浙江)人。生卒不詳,嘗官崇明縣判官。

  《庶齋老學叢談其書》三卷,但第二卷又別析出一“子卷”,實際上四卷。為作者晚年隨手掇拾而成。其中多辨論經史,品評詩文之語,而朝野逸事,亦間摻雜其間。有些考辯很有見地,如駁俞文豹《吹劍錄》,謂《廣陵散》不始於王凌毋邱儉;以姑蔑墓證韋昭注《國語》之非等。但亦有許多荒疏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舉出“云陸游的姚將軍、趙宗印二詩,惜不得姚名字,而《渭南集》實有姚平仲傳,王士禎《居易錄》已摘其疏;又於賈似道有豪杰之譽?載曹東畎媟俚之詞,皆為失當”。

  今有:《庶齋老學叢談》,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5年版;《庶齋老學叢談》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85年版;《庶齋老學叢談》,江蘇古籍刊行社“筆記小說大觀”本,1984年版。

86、《山房隨筆》

  元代歷史軼事類筆記,一卷,元代蔣子正撰。蔣正子,生卒年不詳。自稱曾做過溧陽縣學官。《山房隨筆》中有“穆陵在御”、“至元戊寅己卯間”等語,可見此人生活在由宋入元之際。書中多記宋末元初時事。書名“隨筆”,實類似於詩話,談論了許多宋元人的詩。所記宋朝亡國時夏貴﹑賈似道﹑張世杰﹑趙淮等人事跡,以及杜善夫﹑聶碧窗等人的詩作,對于研究宋史和宋詩頗有參考價值。如記僧本真《吳門上元》詩:“村翁看了上元歸,正是西樓月落時。夸道官衙好燈火,不知渾爾點膏脂。”對於地方官吏貪財好貨的劣跡,有所揭露得入木三分。書中也有記載失實處,如陸秀夫挽張世杰詩,其實陸秀夫死在張世杰前,《宋史·忠義傳》記載甚清楚。至于書中所云:“云中見金甲神人,且云:‘今天亡我,關系不輕,後身當出恢復矣。’”此等語本屬虛妄,只是表現亡國遺民的一點愿望而已。

  通行本有:《百川學海》本(明代重輯)一卷;《藕香拾零》本,有拾遺1卷,清光緒16年(1890)刻本。

  今有:《山房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007年版;《山房隨筆》中華再造善本,《歷代詩話統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

87、《日損齋筆記》

  元代考據辨證類筆記,一卷,元代黃溍撰。黃溍(1277—1357),字晉卿,一字文潛,婺州路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文思敏捷,才華橫溢,史識豐厚。一生著作頗豐,詩、詞、文、賦及書法、繪畫無所不精,與浦江的柳貫、臨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稱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門人金涓、王袆、宋濂、傅藻等皆有名于世。元大德五年(1301),25歲的黃溍,被舉為教官。兩年后,又舉為憲吏。可是不久,黃溍仍退隱于家,沉湎于寫詩作文。元延祐二年(1315),賜同進士出身,授將仕郎。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授官臺州路寧海縣丞。提升他為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石堰西場監運改任紹興路諸暨州判官,后又奉省撤監稅杭州。黃溍任州縣官,歷時20余年能廉潔自律。至正十年(1350)四月,黃溍年已七十有四,終于告老還鄉。他南歸故里后,悠然生活在稠州鄉村田野間。但他依然勤治學,嚴修身,到老不懈怠,尤其是吟詩作賦,意趣不減當年。“遇佳山水則觴詠其間,終日忘去”。其間所作之《秋懷五首》,借景抒情,表達了黃溍遲暮之年的心情,也反映出憂國憂民的情懷。黃溍一生勤奮好學,筆耕不輟,著作頗豐。據《元史》記載,有《日損齋稿》33卷、《義烏縣志》7卷、《日損齋筆記》1卷。

  《日損齋筆記》系黃溍隨筆記錄,原并無條理,后經其同鄉劉剛分類編次,標“辨經”、“辨史”、“雜辨”三目,所述多確實有據,其中“辨史”更為精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書中皆考證經史子集異同得失,其‘辨史‘十六則尤精于‘辨經’,如:引《史記》‘沛公左司馬得泗川守壯,殺之’之文,證顏師古《漢書注》之誤;又引《宋實録》‘李繼遷賜姓名不在真宗時,證僧文瑩《湘山野録》之誤,引據尤極明確,非束書不觀而實僅臆斷者也”、清人陳晉又對此書逐條加以考證,更為詳明扎實。

  今有:《日損齋筆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5年版;《日損齋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8、《萬歷野獲篇》

  明代最出色的歷史瑣聞掌故類筆記之一,沈德符撰。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號他子。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明代文學家。其父沈自邠系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是一位史官,曾參與編修《明會典》。沈德符深受其父影響,自幼喜聞朝野故事,同當時士大夫及故家遺老、中官勛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覽,博洽多聞,尤明于時事和朝章典故。沈德符十二歲時其父辭世,乃隨母回鄉,終日讀書于祖父所建的藏書樓“芳潤樓”。《萬歷野獲編》三十卷首次編成于明朝萬歷三十四、三十五年間(1606~1607),即其入國子監為貢生前后,書名寓“野之所獲”之意。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沈德符考中舉人。次年應禮部會試落第,中年南返,沈氏又操筆續錄,于是年冬編成續編十二卷。正續編前后間隔十二年。沈德符逝于崇禎十五年(1642),享年六十五歲。他生前未能看到《萬歷野獲編》的刊行。作者另著有《萬歷前三朝朝章國故里巷瑣語》、《靡不備戰》、《飛鳧語略》一卷、《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四卷、《顧曲雜言》一卷及《秦璽始末》一卷,均列《四庫總目》。其中《顧曲雜言》對于雜劇南北曲之考證,頗見詳賅,為現代研究戲劇者所重視。

  《萬歷野獲編》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參考書。此書原未分類,直至清康熙年間,桐鄉人錢枋才分類編排為30卷、48門,另有《補遺》4卷。此書內容上記朝章掌故,下及風土人情、瑣事軼聞,舉凡內閣原委、詞林雅故,以及詞曲技藝、士女諧謔,無不畢陳。有明一代,尤其是世宗、神宗兩朝的掌故,此編所記,最為詳贍,是資料十分豐富的明代筆記。

  書中所記,皆得之其祖父、父親所述或作者目睹見聞,所以敘述有些史事較《明史》為詳。特別是所提供的朝廷種種情況,足以補苴史闕。如嘉靖二十一年,部分宮女擬勒死世宗,失敗被殺,《明史·世宗記》中只有“冬十月丁酉,宮人謀逆伏誅。磔瑞妃曹氏、寧妃王氏于市”數語。《萬歷野獲編》卷十八“刑部”門“宮婢肆逆”條,敘述極為詳盡,列出了十八位宮女姓名,附錄刑部等衙門處理此案的奏疏,還揭露了皇帝與宮妃之間大多矛盾。另外記世宗朝張璁、桂萼的橫肆,霍文敏的險忮,汪榮和(鉉)邪諂,徐文貞的獻媚;穆宗朝高文襄的縱恣;神宗朝言語的囂張,給事中王元翰的貪戾,以及廢遼府、勘楚獄二事等等,都敘述詳備,可補史闕。此外,作者所述內閣諸事的原委,亦考證切實,議論平允。清代編修《明史》,有不少傳中所載的事實,其來源皆出于此書。此書對正史少敘或不敘的社會見聞、民間情狀、大小統治者的卑劣行徑記述頗多。如卷二“列朝”門記載嘉靖死了一只獅子貓,竟制金棺埋葬,并命諸臣作文超度。禮侍學士袁煒祭文中有“化獅成龍”等語,合了嘉靖心意,不久便改少宰,升宗伯,加一品入內閣。補遺卷三記西苑豹房養豹一只,設勇士二百四十名保護,歲廩二千八百石,占地十頃,歲租七百金。作者感嘆這些野獸是“啖大官之奉,皆民膏血”,這些都是官修史書中所沒有的。書中描述士風日下、邪諂滔天的情狀也非常具體,比如“為博嚴世蕃歡笑,光錄寺少卿白肇常至以粉墨涂面”;“江陵公臥病邸等,大小臣工莫不公醮私醮,竭誠祈禱。御史朱璉暑月馬上首頂香爐,暴赤日中,行部畿內,以禱祝奉齋”。書中還提供了嘉靖、萬歷時期上至皇帝、首輔,下至按院、和尚、塾師、士兵淫風甚盛的普遍情況。這些都是研究嘉靖、萬歷以來出現《金瓶梅》等小說、《東郭記》等戲劇的可貴的旁證資料。另外,書中關于道釋榮耀,妖妄之說盛行亦有詳細記載,這對探討明代中葉以后神魔小說大量出現的原因也有助益。這些記載也為研究明代萬歷以來的文學思潮的某個側面提供了背景材料。此書對民歌、戲曲、小說的演變及其創作情況的記載和有關議論,大多比較中肯穩妥。作者論述民歌從宣德、成化年間有〔鎖南枝〕、〔傍妝臺〕、〔山坡羊〕三曲盛行于中原,到嘉靖時興起〔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乾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紐絲〕等,再到萬歷年間又出現〔打棗竿〕、〔掛枝兒〕的發展過程,提供了明代民歌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他對南北散套、弦索入曲、笛曲俚語、戲旦俗樂的考索,更為戲曲研究者稱道。此外,他評論邱浚《五倫全備記》是“俚淺”,《鐘情麗集》“亦學究腐譚,無一俊語”,較有見地;他批評鄭若庸戲劇“所乏者生動之色”,譏議張伯起暮年所作傳奇“以侈其勛,潤筆稍溢,不免過于張大”,也比較精當。書中對《金瓶梅》、《玉嬌李》的創作情況的記載,提供了對有關問題進一步探討的線索。

  由于明朝嘉靖、萬歷時期不少作家是作者父祖及自己的知交、朋友,所以關于他們的記述都頗真切生動。比如,作者寫在自己邸中與袁中郎論詩,十分形象地描繪了袁中郎攻譏王世貞、李攀龍,推獎徐文長的情狀。又記作者朋友張幼予的怪癖,竟在“常廡間掛十數牌,署名張幼予賣詩或賣文,以及賣漿、賣癡、賣呆之屬”,寫出了當時一部分文人玩世不恭的處世態度。書中關于“以詩卷遍贄達官”的“正人”愚妄可笑事跡的記載,關于高僧達觀生平事跡的介紹,為考察嘉靖、萬歷時期明代詩人的狀況和研究著名戲曲作家湯顯祖也提供了重要材料。

  今有:《萬歷野獲篇》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59年版;《萬歷野獲篇》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筆記叢書》2007年版;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89、《菽園筆記》

  明代最出色的歷史瑣聞掌故類筆記之一,十五卷,陸容撰。陸容(1436—1497)字文量,號式齋,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今屬江蘇)人。官至浙江右參政,與張泰、陸釴齊名,時號“婁東三鳳”。史稱其詩才不及泰、釴,而博學過之。性至孝,嗜書籍。成化二年(1466)進士,授南京主事,進兵部職方郎中。西番進獅子,請大臣往迎,容諫止之。遷浙江右參政,后以忤權貴罷歸,卒。著有《菽園雜記》十五卷,《式齋集》。事蹟見《明史·文苑傳》。

 《菽園雜記》對明代朝野故實敘述頗詳,而且較少抄襲舊文,論史事、敘掌故、談韻書、說文字,皆大多為自己的見解,被他同時代的王鏊稱為明朝記事書第一。其中所記的明代典制、故事,多為《明史》所未詳,卷四如談將軍之名號,其中有親王子孫應授官職之名,各邊掛印總兵官之名號等非熟悉官制者不能言;卷五記洪武、永樂、成化三朝京營之致,卷九記成化以前巡撫、總督設置均可以補正史職官制之闕。書中最為寶貴的還記載了許多明中葉手工業生產和民情風俗等方面材料,如卷十四記勘察五金礦苗和提煉銀、銅的方法以及劉田之制青花瓷,龍泉制燒瓷的原料韶粉的情況,卷十三記衢州造紙的方法,皆具體而細致。卷七記“掉包兒”、“拿殃兒”俗語的來歷:“京師有婦女嫁外地為妻妾者,初看時以美者出拜。及臨娶,以丑老換之,名為‘掉包兒‘。有過門信宿,盜其所有者逃去,名曰‘拿殃兒’”。又記吳中風俗中的忌諱:船家忌諱“住”和“翻”,因而稱“箸”為“筷子”,稱“帆布”為“抹布”;民間忌諱“離”,因而稱“梨子”為“圓果”;忌諱“散”,因而稱“傘”為“豎笠”;忌諱說“惱躁”,因而稱“謝灶”為“謝歡喜”,對研究明俗,詞語的變遷皆有一定的價值。

  《菽園筆記》通行本有:《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等,以《墨海金壺》本為最完備。

  今有:《菽園筆記》佚之點校,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85年版,1997年再版;《菽園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筆記叢書》2007年版。

90、《典故紀聞》

  明代最出色的歷史瑣聞掌故類筆記之一,十八卷,余繼登撰。余繼登(1544-1600),字世用,號云衢,北直隸交河縣(今河北交河)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大明會典》,進修撰,直講經筵。不久,進右中允,充日講官。再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詹事、禮部右侍郎。萬歷二十六年(1598),以禮部左侍郎署部事,上疏請罷一切誅求開采害民之礦稅,撤回稅使,又請明神宗親臨御政、冊封皇太子,皆不用其言。為此,余繼登郁郁成疾,萬歷二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贈太子少保,謚文恪。余繼登為人忠誠,遇事不撓。勤奮好學,熟悉朝章典故。有《典故紀聞》、《淡然軒集》,均采入《四庫全書》并傳于世。

  余繼登曾參與修撰《明會典》明代典籍和列朝實錄皆較為熟悉,《典故紀聞》就是他摘抄諸實錄和起居注而成。作者摘抄的原則是:“凡關國家大政大本則書,非大事而于世為急則書,非大非急而為異聞則書,非異而事所從起則書”。為研究明代的政治、經濟,尤其是關于典章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史料,有些史料不見于它書記載,或它書記載不詳,如卷二記載“讓役法”的頒發:“國初,中書省讓役法,每田一頃出丁夫一人,不及頃者,以別田足之,民力勞困,豈能獨安?自今凡有興作,不得已者,暫借其力,至于不急之務,浮泛之役,宜為之”;卷十五記載官吏俸祿將糧食折合成布匹計算:每闊布一匹,折合米四十石。成化十六年戶部議減,改折為三十石,還相當白銀三十兩之數;卷十八記嘉靖初年邊費,每年二十九萬兩白銀,以后竟遞增到二百五十一萬兩。明中葉以后吏治的腐敗,邊防的吃緊,于此可見一斑。

  《典故紀聞》初刻于明萬歷時。通行本有:《畿輔叢書》本,《叢書集成》本等。

  今有:《典故紀聞》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81年版;典故紀聞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典故紀聞》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筆記小說大觀》2007年版。

91、《草木子》

  明代較為著名的雜記叢考類筆記,四卷,葉子奇撰。葉子奇,字世杰,號靜齋,浙江龍泉人,元末的著名學士,明初做過巴陵縣主簿。

  本書寫于洪武十一年(1378),正德十一年(1516)由他裔孫葉溥刊行。原稿分為二十二篇,刊行時并為管窺、觀物、原道、鉤元、克謹、雜制、談藪、雜俎八篇,四卷。內容十分廣泛,從天文律歷,時政得失到兵荒災辭書等都有涉及、對動植物的形態,也廣為搜羅,在明人的筆記中,頗為特出。尤其是對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抗元事跡記載最為詳盡,多是其他書中不曾述及的。書中也透露了一些元朝的腐朽和經濟情況,是研究元末明初史實的重要資料。

  今有:《草木子》,中華書局1959年版,“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81年版;《草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筆記小說大觀》2007年版。

92、《七修類稿》

  明代較為著名的雜記叢考類筆記,五十一卷,郎瑛撰。郎瑛(1487~1566),明藏書家,字仁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因身患疾病,而淡于功名。稍長,乃博覽藝文,探討經史。家藏圖書有經史文章,雜家之言、鄉賢手跡等,每日坐于書齋中誦讀,攬其要旨,撮取精華,辨同異,考謬誤,著《書史袞鉞》60卷。另著有《萃忠錄》2卷、《七修類稿》55卷。

  《七修類稿》五十一卷,又有《續稿》七卷)是郎瑛所撰寫的一部重要筆記。全書按類編排,分天地、國事、義理、辯證、詩文、事物、奇謔等七類。涉及一當朝及前朝史事掌故、社會風俗及瑣聞,以及藝文、學術考辨等。清代著名學者李慈銘評此書曰:“此書引證頗廣,當時楊升庵已屢引其說,然識見殊卑,筆亦冗拙,時有村學究氣,論詩文尤可笑,其浩博則不可沒也。”書中以談當時事多,治明史者必讀,所載如杭州宋官署考,則咸淳《臨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詳。又紀明初進茶有探春、先次春、紫筍諸名,及漕河開鑿工程,皆明《會典》及《明史》諸志所未及,亦間有足資考證者。

  但因采錄較為龐雜,又往往不詳檢出處,因而疏漏處不少,如將宋代李建中誤為南唐人,謂謝無逸以《蝴蝶》詩得名,李商隱襲其義,這樣就變成唐人蹈襲宋人。又如記楊維楨為明太祖所召,托疾固辭,作詩縊死,毫無依據;白居易《放言》詩:“周公恐懼流言曰,王莽謙恭下士時”,郎瑛卻不知,誤斷為宋人所作等,王士禎在《香祖筆記》中一一列出,嘆息“明人著書鹵莽,往往如此”。書中還有些條目荒誕可笑,如“內官冠帽”一則,說明代太監之冠帽即朝鮮高麗王的帽子。聽說明朝初年,高麗未服,太祖令內侍在高麗使者面前戴此帽。高麗使者歸后,“舉國降”。又如“天子動與天合”條:嘗聞南京國子監將成,高祖空中望之曰:“似蜈蚣形”。他日奏監中多蜈蚣,不可居,遂命將左首山改為雞鳴山,“必能食蜈蚣也,已而果無”。又嘗命畫家劉三吾畫所居山水圖。圖上,太祖笑曰:“何用許多?”到突兀處俱以筆抹之,無何其山一夕為雷所震,突兀處悉平如前。類如此者荒唐無稽條目甚多。

  特別是書中極力詆陶宗儀的《說郛》、《輟耕錄》,然而《七修類稿》中許多內容即摘自《說郛》和《輟耕錄》。

  《七修類稿》現存明嘉靖刻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耕煙草堂刊本等。

  今有:《七修類稿》中華書局1959年版;《七修類稿》上海書店2009年版;《七修類稿》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等。

93、《涌幢小品》

  明代較為著名的雜記叢考類筆記,三十二卷。朱國幀撰。朱國幀(1558-1632),字文寧,號平涵,浙江吳興(今湖州南潯)人。明萬歷首輔大臣。萬歷年間進士,歷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天啟四年,總裁《國史實錄》。在任時能體恤民情,為浙江賦役不平,提出平均法,計畝定役,使貧者不至重負。萬歷三十六年,湖蘇洪災,朱上疏而解民困。在朱力請下,荻塘重修。朱國幀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明史概》、《大政記》、、《皇明紀傳》等。

  《涌幢小品》始撰於萬歷三十七年(1609)春,天啟元年(1621)冬完稿。初名《希洪小品》,寓意仰視洪邁《容齋隨筆》。後來庭院內筑木亭名“涌幢”,涌幢本意指海上涌現出的佛家經幢,以此比喻時事變幻好比曇花一現之意,并沿襲書名。《涌幢小品》是作者歷時十三年寫成的筆記,該書記載明朝掌故,大而朝章典制﹑政治經濟﹑徭役﹑倉儲備荒﹑清軍勾補﹑遵化冶煉技術,小至社會風俗﹑人物傳記。其中有關明代中葉戴冠﹑王守仁﹑沈周﹑吳昂等人的瑣聞逸事,敘述相當生動;對於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東南沿海,隆慶﹑萬歷以來的農民起義﹑兵變及王朝佐﹑葛賢等領導市民抗稅(見城市民變)等史事,敘述頗具條理,為不少學者所注重。

  但書中如上述的有價值的內容不過只占十之三、四,大部分乃采摘舊聞,甚為蕪雜,以至精華為糟粕所掩,閱讀時必須注意汰擇。

  今有:《涌幢小品》,中華書局1959年版;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筆記小說大觀》本第四冊,2005年版。

94、《酌中志》

  明代歷史瑣聞類掌故筆記,二十三卷,附錄一卷。劉若愚撰。劉若愚(1584—?),自稱原名劉時敏,南直隸定遠人。其家世襲延慶衛指揮僉事。父親應祺官至遼陽協鎮副總兵。劉若愚十六歲時,因感異夢而自施宮刑,萬歷二十九年,被選入皇官,隸屬司禮太監陳矩名下。天啟初年,宦官魏忠賢擅權專政,魏之心腹太監李永貞任司禮監秉筆,因為劉若愚擅長書法且博學多才,便派其在內直房經管文書。與此同時,魏、李又多陰謀詭計,故對劉若愚頗多猜忌。劉目擊魏李所為而又無可奈何,遂自改名為“若愚”,借“苦心”二字以自警。崇禎二年,魏忠賢閹黨事敗,若愚被群臣糾彈謫充孝陵凈軍。后來,查實高攀龍等七人被誣致死一案,乃系李永貞索取蘇杭制造李實空白印紙架詞虛構,李永貞被斬決,劉若愚被處斬監候。若愚因受誣告而蒙冤獄中,有苦難申,而真正的魏黨司禮太監王體乾、涂文輔等則黃金買命而逍遙法外。在幽囚的悲憤不平中,劉若愚乃效太史公司馬遷之榜樣,發憤著書,嘔心瀝血,詳細記述了自己在宮中數十年的見聞,并進行說理申冤以自明,終于由崇禎二年至崇禎十四年陸續寫成這部頗具特色的明代雜史——《酌中志》。之后,劉若愚果然得釋免,從此重見天日。

  《酌中志》是由太監撰寫并記述晚明宮闈之事,無論作者還是記述內容都很獨特,史料價值較高。全書由二十四個各自獨立的短篇構成,每篇一卷,共計二十四卷。內容包括:《憂危竑議前紀》、《續憂危竑議后紀》、《恭紀先帝誕生》、《恭紀今上瑞征》、《三朝典禮之臣紀略》、《大審平反紀略》、《先監遺事紀略》、《兩朝椒難紀略》、《正監蒙難紀略》、《逆賢擅政紀略》、《外來線索紀略》、《合家經營紀略》、《本章經手次第紀略》、《客魏始末紀略》、《逆賢忌翼紀略》、《內臣職掌紀略》、《大內規制紀略》、《內板經書紀略》、《內臣佩服紀略》、《飲食好尚紀略》、《遼左棄地》、《見聞瑣事雜記》、《累臣自敘略節》、《黑頭爰立紀略》等,另外,在正文之前,還附有一篇《自序》,詳細介紹了自己寫作此書的緣由。本人又是個太監,著眼點自然會與一般文士不同;因此,《酌中志》一書就自然而然地給后人留下了一般著作中看不到的有關晚明時期皇帝、后妃、宮女、太監宮中生活和統治階級之間各種矛盾斗爭的歷史資料,頗多參考價值。譬如,卷十八《內板經書紀略》,完全是研究明代的內府刻書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資料,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書中《憂危竑議前紀》、《續憂危竑議后紀》(即第一、第二兩卷)所記內容,實際上就是明代萬歷中期所謂“妖書”一案,“妖書”一案在《明史》、《明實錄》以及大臣列傳中,間或簡略地寫了一點,但從未有記載“妖書”原文及緝捕,審訊經過的文章。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也僅僅記載了明朝萬歷帝朱翊鈞撫慰太子朱常洛的手書圣竑渝,而《酌中志》卻將此案的始末細節詳細寫出,并且將“妖書”(即《國本攸關〈續憂危竑議〉》)的全文抄錄了出來,披露于世。這樣,書中不僅詳細記敘了皦生光妖書事件的原委,可與《皇明從信錄》等書相參證;而且登載了鄭貴妃《刻閨范圖說序》全文,交待了事件本末,這是其它書中所以從未記載過的,所以很可寶貴。又如該書卷十六至卷二十,《內府衙門職掌》(又稱《大內規制紀略》)、《內板經書經紀略》、《內臣佩服紀略》、《內板經書紀略》、《內臣佩服紀略》、《飲食好尚紀略》等五卷,詳細地記載了明代都城北京的宮苑規模、太監職掌、內庭日常生活和飲食、服裝、娛樂、嗜好等,是我們今天研究宮廷史及了解官廷服飾的極好史料。書中還記載許多外廷閹黨“五虎”、“五彪”及“十狗”等等是如何陰險無恥、為虎作倀,連內閣首輔顧秉謙、馮銓等都要對他們曲意逢迎、俯首聽命但書中對太監陳矩的贊美,則有溢美之嫌。

  《酌中志》在清代乾隆年間曾被禁過,原因是作者在《遼左棄地》等某些涉及遼事的篇目中稱女真人為“虜”,稱清太祖努爾哈赤為“奴酋”,恰恰觸犯清朝統治者的忌諱。

  《酌中志》寫成后,便成為許多文學作品取材的絕好資料,如明末秦蘭徵撰寫的《天啟宮詞》一百首,便是根據該書與《玉鏡新潭》中的有關部分而寫成的。清初以來,許多描寫宮廷建筑的著作,也都是以《酌中志》為依據的,如高士奇撰寫的《金鰲退食筆記》,其中的許多地方,便是根據該的材料加以補充敘述而成的。

  《酌中志》通行本有清道光二十五年《海山仙館叢書》本。

  今有:《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994再版,以《海山仙館叢書》為底本,以故宮善本清康熙內府抄本進行校對,可謂善本;《酌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筆記小說大觀”,2005年版。

95、《雙槐歲鈔》

  明代歷史瑣聞類掌故類筆記,十卷。黃瑜撰。黃瑜,字廷美,自稱雙淮老人,香山(今廣東中山市)人,生卒年不詳。約明孝宗成化中前后(1470年前后)在世。明景帝景泰七年(1456年)舉人,會試名列乙榜,因不愿為官,于是去做太學生,但接連幾年參加會試仍沒考中進士,只好由小官做起,后來曾升遷為惠州府長樂縣知縣。黃瑜在家宅親手種了兩棵槐樹,槐樹長成后又在旁邊蓋了個小亭,取名“雙槐亭”,自稱“雙槐老人”,《雙槐歲鈔》亦因此得名。

  《雙槐歲鈔》成于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黃瑜時年七十,前后共花費近四十年時間,其間幾易其稿,態度十分認真。他在《自序》中說:“每遇所見所聞暨所傳聞,大而縹緗之所記,小而芻蕘之所談輒即抄錄。”內容涉及典章制度、科舉考試、朝廷內部政爭、文人軼事、天文、律歷、學校、軍事、農民起義等等。書中收錄的是洪武到成化年間的時事見聞,其中敘述科舉、軍政、邊備等,可補史闕。如言洪武丁丑科場之獄詳,多明史所未及。作者創作態度很是嚴謹,重考證,不以新異取悅于人:“得諸朝野輿言,必證以陳編確論;采諸郡乘文集。必質以廣座端人。如其新且異也,可疑者闕之,可厭者削之。”書中關于館閣諸事的《國子試魁》、《甲申庶吉士》等篇,就是黃瑜因材料不足而闕疑,一直沒有完篇,直到他的孫子黃佐在官方文書中找到相關資料,予以補充這才得以完稿。

  今有:《雙槐歲鈔》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9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筆記小說大觀”2005年版。

96、《水東日記》

  明代典章制度類筆記,四十卷,葉盛撰。葉盛(1420~1474),字與中,江蘇昆山人,正統十年(1445)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歷仕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官至兩廣﹑宣府等處巡撫,擢吏部左侍郎。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軍在土木堡俘明英宗后,迫近北京城,葉盛協助于謙調集重兵,在城外擊退瓦剌軍,升都給事中。后擢山西右參政,督宣府鎮(今山西大同)錢餉。景泰三年(1452年),巡邊御史李秉推薦他輔佐獨石、馬營、龍門、衛所四城軍務。天順二年(1458年)四月,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兩廣巡撫。天順七年(1463)被召回京,轉左僉都御史、巡撫宣府鎮。成化三年(1467年),遷禮部右侍郎。成化八年(1472年),遷吏部左侍郎。成化十年(1474年)病卒,謚“文莊”。

  《水東日記》以成書於淞水東而得名。該書主要記述明代前期典章制度。作者曾監督宣府糧餉,兼管軍務,熟悉政事,故書中軍政糧儲﹑墩臺設備,以及賦役官制﹑邊陲地理﹑道路遠近﹑置備設防皆言之甚詳。也間有不見於史傳的當時人一些軼聞逸事,還博涉宋﹑元人行事及碑志,又收錄了一些宋﹑元﹑明人詩文奏議,有較高史料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留心掌故,於朝廷舊典,考究最詳。又家富圖籍,其《菉竹堂書目》今尚有傳本,頗多罕覯之笈。故引據諸書,亦較他家稗販成編者特為博洽”,“多可與史傳相參”。但也指出該書諸多弊端,如:“其間徵引既繁,亦不免時有牴牾。又好自敘居官事跡,殆不免露才揚巳之病….古人無是體例也。至於辨《請禁官舍家人操習》一疏,謂人誣其子與官舍斗鵪鶉不勝,因有是奏。深自剖析,連篇不已,抑又淺之甚者矣”。

  《水東日記》有明弘治年間有、常熟徐氏刻本,缺後兩卷,刻工不精。嘉靖年間有作者玄孫葉恭煥以家藏本補刻後兩卷,始足四十卷。清康熙年間葉氏賜書樓印本,是作者七世孫葉方蔚,據前兩本校勘後所刻,補有目錄,為最好的刻本。

  今有:《水東日記》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1980年版;《水東日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筆記小說,1991年版。

97、《玉堂薈記》

  記敘崇禎年間典章制度掌故軼事筆記,今本二卷。楊士聰撰。楊士聰,字朝徹,號鳧岫;山東濟寧人。生卒不詳。明崇禎進士,官至諭德,后降清。

  《玉堂薈記》記載崇禎朝故事,成書距崇禎朝復亡僅百余日。多有其他史料所不載事,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如書中記杜三策冊封琉球,旁及彭湖島(今澎湖)及東島(按指臺灣)情況,可補史闕。記“當日周延儒、薛國觀、溫體仁、王應熊諸人門戶傾軋之由、政刑顛倒之故,頗能道其委曲,多正史之所未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中記載的關于北方吸煙的原因和煙草種植歷史,其中崇禎皇帝禁煙的決定,足見朝廷決策的輕率與顢頇:

  煙酒古不經見。遼左有事,調用廣兵,乃漸有之,自天啟年中始也。二十年來,北土亦多種之。一畝之收,可以敵田十畝,乃至無人不用。己卯,上傳諭禁之,犯者論死。庚辰,有會試舉人未知其已禁也,有仆人帶以入京,潛出鬻之,遂為邏者所獲。越日,而仆人入死西市矣。相傳上以煙為燕,人言吃煙,故惡之也。壬午,余入京,鬻者盈衢,初以為異,已而知為洪督(洪承疇)所請開其禁也。

  這段文字介紹了煙草傳播到北方是由于“遼左有事,調用廣(州)兵,乃漸有之”,天啟年間煙草種植廣泛。由于明成祖朱棣曾為“燕王”,北京為“燕都”,而“煙”與“燕”同音,“人言吃煙,故惡之也”,所以崇禎皇帝于十二年(1639年)下令禁煙。崇禎十三年,有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仆人因為吸煙而論死。崇禎十五年,煙草解禁,據說這次開禁是薊遼總督洪承疇提出來的。

  由于楊士聰是周延儒門生,書中對周頗為回護;而對黃道周、倪元璐則皆有不滿之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不客觀”,“亦非公心”。另外,“論明末事多有偏頗,如有謂毛文龍部將孔有德降清,是因為袁崇煥被殺,令讀者啞然”,“以為由于誅袁崇煥失遼人之心,殊非實錄”。另外書中兼哉神怪猥褻瑣事,采錄稍雜。

  《玉堂薈記》通行本有《借月山房匯鈔》本,《澤古齋叢鈔》本,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大通書局印本等。

  今有:《玉堂薈記》中華書局,從書集成初編1985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筆記小說1995年版。

98、《天香閣隨筆》

  敘述明末清初歷史瑣聞類掌故筆記,原書八卷,今本二卷,李介撰。李介,江陰人,其余不詳。《天香閣隨筆》所敘明清鼎革之際瑣事及遺聞佚詩,多有其它野史未載之事,可補史乘之缺,議論亦頗有見地,如記魯王在紹興沉迷聲色,謂其“期年而敗”,并非不幸,而是事有必然;指出史可法“本承平之廉吏,原非撥亂之奇才“,在宏光初立時,未能鞏固江淮根本之地,以至身死國滅;載萬元吉《籌軍錄序》和論疆事疏,亦為可靠史料。其敘歌妓陳沅嫁給吳三桂事,與清人鈕琇《觚剩》中“圓圓”一節,互有出入,也可互相參證。對明末張獻忠起義軍的記述,亦有不少真實見聞。

  《天香閣隨筆》通行本為1915年伍氏《粵雅堂叢書》本,1934年陶社木活字印本。

  今有:《天香閣隨筆》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天香閣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筆記小說,1996年版。

99、《留青日札》

  明代歷史瑣聞類掌故筆記,三十九卷。田藝衡撰。田藝衡,字子藝,明末錢塘(今杭州市)人。以歲貢生為徽州訓導,罷歸。曾任應天(今南京市)府學教授。博學,工詩文。少年時即以詩賦著名,曾訪問講學于杭州各大書院。其文“神采中涵,奇輝外射”。為人“高曠磊落,不可羈縶”。著作頗豐,有《田子藝集》、《煮泉小品》、《留青日札》、《玉笑拾零》等。

  《留青日札》雜記明朝社會風俗、藝林掌故旁及政治經濟、冠服飲食、朝政的腐敗、豪富的奢侈和官員之貪瀆。如卷一“風變”記載皇帝選繡女引起的民間恐慌:

  隆慶二年戊辰正月元旦大風,走石飛沙,天地昏暗。至初八、九日,民間訛言朝廷點選繡女,自湖州而來。人家女子七八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無不婚嫁。不及擇配,東送西迎,街市接踵,勢如抄奪。甚者畏官府禁之,黑夜潛行,唯恐失曉;歌笑哭泣之聲,喧嚷達旦,千里鼎沸。無問大小長幼美惡貧富,以出門得偶,即為大幸。雖山谷村落之僻,,亦皆不免。

  一富家偶雇一錫工在家造臘器。至半夜,有女不得其配,又不敢出門擇人,乃呼錫工曰:“急起!急起!可成親也”。錫工睡夢中茫然無知,及起而摹搓兩眼,則堂前燈燭輝煌,主翁之女已艷妝待聘矣。

  明代宮廷選繡女,本是一種虐政,百姓對此反感之極。所以一聞謠言,就天昏地暗、倉皇失措,造成人間無數悲劇。卷四記查抄劉謹、錢寧、江彬、嚴嵩等人家產,備列細目;敘嚴嵩義子鄢懋卿貪贓枉法,以及明初富翁沈萬三事,亦俱載始末,都是有關朝政的史料。卷二“懸雞”條,記京師一豪紳宴客,一席就用了一百三十多只雞,可見明代上層奢侈之風。書中還記載一些民間惡習,如卷一記載的作者家鄉杭州賭博之風,田地、房產、妻妾子女皆可以抵押,以至家破人亡。卷二記載徽州等處“弄新婦”惡習:新媳婦入門,眾親戚百般戲辱,以至有的新婦不堪毒虐而自縊的。書中還記載了劉六、劉七、白蓮教馬祖師之起事情形,頗有資料價值。

  該書不足之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云:“是書欲仿《容齋隨筆》、《夢溪筆談》,而所學不足以逮之,故蕪雜特甚。其中天易一卷,皆以所著別行之書編入,以足卷帙,尤可不必”。

  《留青日札》現存有明刻本,通行本為《記錄匯編本》。

  今有:《留青日札》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排印,1985年版;《留青日札》朱碧蓮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筆記小說,1992年版;《留青日札》齊魯書社,1997影印本。

100、《西湖游覽志西湖游覽志余》

  明代有關西湖的筆記,《西湖游覽志》十一卷,《西湖游覽志余》二十六卷,田汝成撰。田汝成,字叔禾,錢塘(今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詳。嘉靖五年(1526)進士,《留青日札》作者田藝衡之父。除兩書外,另著有《炎徼紀聞》、《龍憑紀略》、《遼記》、《武夷游詠》等。

  《西湖游覽志》以記西湖山水勝跡為主,對每一名勝古跡詳載其興廢沿革,廣為收集歷代文人騷客歌詠西湖之作,尤以人物的歷史掌故最為詳核。作者對故土極為熟悉,收集資料又廣,故書中記述詳細,內容豐富,既可見名勝山川之沿革,又可作史實文獻之參考。其中又廣泛搜集歷代詩人有關湖山的題詠,因而具有研究宋元明文學的參考價值。全書十一卷,分別是:第一卷:西湖總敘;卷二孤山三堤勝跡;卷三至卷七:南山勝跡;卷八至卷十一:北山勝跡。

  《西湖游覽志余》二十六卷,是在編輯《西湖游覽志》過程中搜集的一些超出西湖范圍的材料,加以整理面成。它與《游覽志》不同的是,從記載山川地理為主轉移為記載掌故軼聞為中心。宋元以來記載杭州地理名勝、社會風俗的作品不少。如《咸淳臨安志》、《都城記勝》、《武林舊事》等,但都偏于記載史實。不像《志余》除記錄一些詩詞外,并載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來還被人改編為白話小說。

  這兩部書保存了許多正史所不載的資料,可以彌補正史的闕略,使讀者可以看出從南宋到明朝中葉以前杭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一般社會風貌,是研究杭州地方史的兩部重要文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兩書評價是:“是書雖以游覽為名,多紀湖山之勝,實則關於宋史者為多。故於高宗而後,偏安逸豫,每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宋乾道間,周淙撰《臨安志》十五卷。咸淳間,潛說友又續成一百卷。湖山特其中之一目,例不當詳。吳自牧作《夢梁錄》,周密作《武林舊事》,於歲時、風俗特詳,而山川、古跡又在所略。惟汝成此書,因名勝而附以事跡,鴻纖鉅細,一一兼該。非惟可廣見聞,并可以考文獻。其體在地志、雜史之間,與明人游記徒以觴詠登臨、流連光景者不侔。其《志馀》二十六卷,則摭拾南宋軼聞,分門臚載。大都杭州之事居多,不盡有關於西湖,故別為一編,例同附錄。蓋有此馀文,以消納其冗碎,而後本書不病於蕪雜,此其義例之善也。惟所徵故實,悉不列書名,遂使出典無徵,莫能考證其真偽。是則明人之通弊,汝成亦未能免俗者矣。”

  《西湖游覽志》初刻于嘉靖二十六年,有嚴寬刻本,萬歷年間商惟翻刻本,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今有:《西湖游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西湖游覽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西湖游覽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中華再造善本,2009年影印嘉靖二十六年嚴寬刻本。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宁县| 霸州市| 祁阳县| 沁源县| 饶河县| 合川市| 邳州市| 汶川县| 成都市| 江安县| 长沙市| 黔西县| 宿州市| 海宁市| 阳城县| 盐池县| 海原县| 五台县| 奎屯市| 枞阳县| 纳雍县| 会宁县| 平谷区| 吉林省| 宜丰县| 宜州市| 台东市| 广河县| 霍州市| 盈江县| 平利县| 晴隆县| 浦东新区| 合肥市| 广宁县| 房产| 南康市| 江津市| 鄢陵县| 米易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