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六):文史類筆記

41、《朝野類要》

  介紹宋朝的各種典章制度、習俗用語的由來與變遷類筆記,五卷,南宋趙升編纂。趙升,字向晨,文昌(今屬海南省)人。生卒年均不詳,宋理宗端平末(1236))尚在世。生平事跡不詳。趙升生平唯一的最直接的史料,就是趙升本人的《朝野類要序》:“仆自幼入京都,觀公朝儀刑政事名理,及聞夫縉紳間眾所稱謂,皆蒙然無所知識。求之于書,甚為簡略,或無載記,后歷聞諸師友老先生指誨。歲月浸久,雖曰強記,終不如弱文。遂寄之毫楮,姑目曰朝野類要。逮今歲自九江歸舍,而舊所記述,間為鼠蠹之余,棄之可惜。又以好事者來需,第須別錄。既病且懶,遂移書札之費,增而鋟之于木。不獨有以應酬,亦足以廣四方之見聞。惟其宮禁內職,不復紀錄。非曰缺文,實不敢也,觀者當察焉。端平重九、文昌趙升向辰識于雙桂書院”。端平是宋理宗年號,丙申是公元1235年,可見作者最早死于1235年重陽節之后。

  《朝野類要》五卷,分為十二類,按類排比材料,每條各標小題,共兩萬余字,分門別類地對宋朝的各種典章制度以及習俗用語的由來與變遷做了扼要的介紹。宋代公牘文字和士大夫的一些習用詞語,有許多是我們不懂的,如“上庠”、“補混”“捧恩香例”、“進擬”等,以及“詔書”、“制書”、“手詔”、“御札”的區別,“白麻”、“堂剳”、“白剳子”等含義,這部書是可以當作辭典來查閱的。所以近代以來,已為學者們所重視。80年代出版的最大的漢語辭書《漢語大詞典》就引述了許多《朝野類要》的條目,《中國歷史大辭典》的《宋史卷》中有關制度史的詞條,幾乎就是《朝野類要》的現代語譯。此外,《宋史》點校本的校勘記,也廣泛利用了《朝野類要》。《朝野類要》所解釋的詞條,也被各個領域的學者和文人所重視。比如,“新聞”一詞的出處、依靠妻族而得官的“裙帶官”、形容長篇奏疏的“萬言書”、防止官僚間結黨營私的“禁謁”,以及“腳色”、“爵祿”“清要”等,不斷被反復引用。以上都顯示出《朝野類要》在研究傳統中國的官僚制度和古代文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出書也引起國外學者的重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年代日本出版的《中國法制大辭典》就收錄了許多《朝野類要》的條目。

  《朝野類要》的版本見王瑞來《朝野類要的版本與流傳》《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1期。

  今有:《朝野類要》王瑞來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書,中華書局2007年版;研究論文:《朝野類要編撰者趙升考》王瑞來《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九輯,2007年4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42、《能改齋漫錄》

  宋代記載史事、辨證詩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的筆記集,18卷。南宋吳曾撰。吳曾,字虎臣。崇仁(今屬江西)人。生卒年不詳。博聞強記,知名當時。因應試不第,于紹興十一年(1141)獻書秦檜,得補右迪功郎,后改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丞、玉牒檢討官,遷工部郎中,出知嚴州,后辭官。

  《能改齋漫錄》共18卷,分為事始、辨誤、事實、沿襲、地理、議論、記詩、記事、記文、類對、方物、樂府、神仙鬼怪十三類。以考證為主,闡釋史事制度,辨證詩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資料豐富,援引廣泛,且保存了不少已佚文獻。其論詩注重煉字、立意,于前人詩作用典、事實之誤,與個別語詞之詮釋,多所考辨。因而為后世文史研究者所重視。諸家考證之文,往往征引其說。但作者黨附秦檜,曲意取媚,在書中亦有所表現。考證也有不少失實處,故曾遭到同時代人普遍指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不能因人而廢其言:“曾記誦淵博,故援據極為賅洽,辨析亦多精核。當時雖惡其人,而諸家考證之文,則不能不征引其說,幾與洪邁《容齋隨筆》相埒。置其人品而論其學問,棄其瑕纇而取其英華,在南宋說部之中,要稱佳本,則亦未可竟廢矣。”

  《能改齋漫錄》刊刻于紹興二十四至二十七年間,孝宗隆興初(1163)因仇家告訐,誣此書“事涉訕謗”,遂被禁毀。至光宗紹熙元年(1190)始重刊版。但新版經過刪削,已非舊觀。下及元明,刊本又絕。今所見者為明人從秘閣抄出,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等。

  今有:《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能改齋漫錄》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年版;《能改齋漫錄》臺北·廣文書局1959年版;《能改齋漫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

43、《避暑錄話》

  宋代歷史軼事筆記,2卷,北宋葉夢得撰。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蘇州吳縣人。哲宗紹圣四年(1097)登進士第,歷任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紹興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贈檢校少保。葉夢得是南宋重要詞人,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詞風變異過程中,起著先導和樞紐作用。作為南渡詞人中年輩較長的一位,葉夢得開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氣”(英雄氣、狂氣、逸氣)入詞的詞壇新路。

  《避暑錄話》撰于南宋紹興年間,據書前作者自序稱,紹興五年(1135)因酷暑難熬,不能安其室,于是每日早起,即擇泉石深曠、竹松幽茂處避暑,與其二子及門生“泛話古今雜事,耳目所接,論說平生出處及老交親戚之言,以為歡笑,皆后生所未知”。后由其子棟據以擇記之,因名《避暑錄話》。此書所記雖為泛話閑談,然多可補史乘之闕,如《咸淳臨安志》卷六一《國朝進士表》載仁宗嘉佑二年(1057)科試登第的葉溫叟,未見史料記載其人其事,但《避暑錄話》下卷則有詳載:其人與蘇軾同年登第,以及此后兩人的交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所敘錄亦多足資考證而裨見聞”。

  但葉夢得為蔡京門人,故論蘇軾等元祐黨人,語多偏激狹有門戶之見,為讀者所譏評。

  晁公武《讀書志》載此書作十五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已指出為傳寫之謬,《宋史·藝文志》和《文獻通考》皆作二卷。通行本有:《稗海》本、《津逮秘書》本、《四庫全書》本、《學津討源》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皆為二卷,涵芬樓據項德棻宛委山堂本所刊《宋人小說》則分為四卷,且書前有葉夢得自序。

  今有:《避暑錄話》,2冊,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避暑錄話》徐時儀點校《全宋筆記》第二輯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避暑錄話》2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避暑錄話》,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4、《鐵圍山談叢》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六卷。北宋蔡絳撰。蔡絳,生卒年不詳,宋興化軍仙游(今屬福建)人,字約之,自號百衲居士,別號無為子。宋徽宗時宰相蔡京之子。年二十,入館閣為侍從。政和中,官至徽猷閣待制,八年(1118),坐不受道錄事勒停,後復官。宣和中,拜禮部尚書兼侍講。宣和五年(1123),以私自撰著詩話,為言者論列,再勒停。六年,蔡京為相,年老不能視事,蔡絛任龍圖直學士兼侍讀,代為決事,竊弄威柄,恣為奸行,中外側目。靖康元年(1126)蔡京敗,蔡絛貶竄白州(治今廣西博白),高宗紹興末(1162)尚在謫所。著有《鐵圍山叢談》、《西清詩話》,今存。又著有《國史后補》、《北征紀實》,前書已佚,后書部分載入《三朝北盟匯編》。

  《鐵圍山叢談》是蔡絳流放白州時所作筆記。白州境內有山名鐵圍山,位于今廣西玉林西,古稱鐵城。絳嘗游息于此。該書記載從太祖建隆至高宗紹興年間二百年來朝廷掌故、宮闈秘聞、歷史事件、人物軼事,旁及詩詞典故、文字書畫、金石碑刻等諸多內容,色彩斑讕,異常豐富,可謂一部反映北宋社會各階層生活狀況的鮮活歷史長卷。在眾多的宋代史料筆記中,《鐵圍山叢談》是很重要的一種,頗受歷代學者重視,多為后人所征引。但蔡絳為蔡京之子,故記蔡京事,語多粉飾,挾有個人恩怨之私,亦為讀者所譏。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鐵圍山叢談》五卷,《皕宋樓藏書志》著錄舊抄本六卷。今有明嘉靖庚戌雁里草堂鈔本、《四庫全書》、《知不足齋叢書》、《學海類編》諸本。

  今有:《鐵圍山叢談》馮惠民、沈錫麟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該書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以《學海類編》本、《說郛》本參校);《鐵圍山叢談》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三編,2007年版;《鐵圍山叢談》,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5、《湘山野錄》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三卷。另有《續錄》一卷。北宋文瑩撰。文瑩,字如晦,一說字道溫,北宋時期錢塘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生活在真宗至神宗這一段時間。與蘇舜欽為詩友,舜欽嘗介紹他到滁州謁歐陽修,又游丁謂門下,謂待之甚厚。熙寧中,居荊州之金鑾寺。據《文獻通考》引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說文瑩是吳地僧人,而《四庫全書總目》則認為《文獻通考》有誤,認為文瑩在荊州之金鑾寺隱居并著成《湘山野錄》一書。因書作于荊州金鑾寺,故以湘山為書名,約寫成于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著有《湘山野錄》三卷,《續錄》一卷,《玉壺野史》十卷.據《四庫全書總目》又有《渚宮集》三卷。

  《湘山野錄》主要內容是記載自北宋開國至神宗時期的歷史,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朝章國典、宮闈秘事、將相軼聞,下及風俗風情,主要內容仍是朝廷內斗和高官軼事。《真宗求占城稻種》條記載宋真宗從印度、越南求占城稻種和粒大子多綠豆種的經過:宋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西天中印土得綠豆種二石。始植于后苑,秋成日近臣嘗之,仍賜占稻及西天綠豆御詩。”這則為記錄中國農業史中不可多得的資料。

  宗徽宗崇寧二年(1103),朝廷下詔禁毀元祐黨人書籍,文瑩雖不屬于元祐黨人,但由于《湘山野錄》某些記載暴露了北宋朝廷的陰暗面,如朝廷高官陷害種放,宋太祖“斧聲燭影”疑案等,使其也上了禁毀書目。太祖“斧聲燭影”記載說:是夕,太祖“召開封王(即太宗趙光義),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拄斧截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于柩前即位。”

  今有:《湘山野錄》鄭世剛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版;《湘山野錄》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46、《玉壺清話》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又稱《玉壺野史》,十卷,北宋文瑩撰。《玉壺清話》是文瑩于神宗元豐元年(1078)作于荊州的又一部野史筆記,內容、體例與兩年前所撰《湘山野錄》、《續錄》相仿。本書前八卷近一百六十條,雜記北宋開國至神宗朝百年間君臣行事、禮樂憲章、詩文逸事、市井見聞等;而第九卷《李先主傳》、第十卷《江南遺事》,則詳細記錄了五代后期南唐政權“累世之隆替”、“圣賢治亂之跡”,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談詩論文之語,清曹溶則冠以“玉壺詩話”輯入《學海類編》,顯現它的詩話價值。

  《玉壺清話》在南宋時已有《玉壺野史》的別稱,宋元時均著錄為十卷。明初編修《永樂大典》后,逐漸散闕,僅得前五卷流傳,天一閣范欽等人抄訪得后五卷,遂合成十卷刊行。《玉壺清話》現通行本有《知不足齋叢書》本、《筆記小說大觀》本、《說郛本》;稱《玉壺野史》則有《四庫全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

  今有:《玉壺清話》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001年版;《玉壺清話》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47、《雞肋篇》

  宋代考據辨證類筆記,三卷。北宋末年莊綽撰。莊綽字季裕,約宋欽宗靖康年(1126)前后在世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說是太原人(歷史上太原也曾有清源之稱),誤。生卒年均不祥,約北宋末前后在世。狀貌清癯,人目為“細腰宮院子。”北宋末年,歷攝襄陽尉、原州通判等。宋室南渡后,歷任建昌軍通判、江西安撫制置使司參謀官,最高官職是“朝奉大夫知鄂州、筠州”。莊綽學有淵源,是一個考證學家、民俗學家、天文學家、醫藥學家,對針灸尤有研究。著有《本草節要》、《明堂灸經》、《脈法要略》,皆已散佚;今尚存世的有《膏肓腧穴灸法》二卷和《雞肋篇》。

  莊綽博物洽聞,又喜游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見聞廣博,《雞肋篇》中記載了大量全國各地民俗、物產、飲食和醫藥知識,對我們認識宋代社會以及生產生活狀況有一定幫助,如記載“皂莢”的制作過程:“京師取皂莢子仁煮過,以糖水浸食,謂之‘水晶皂兒’”;定州絲綢織花的獨特方法:“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于木杼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當時寒食祭祖風俗:“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湖南灃州“社日”祭祀瘟神,然后裝載在船上送走,為之“送瘟神”毛澤東《七律·送瘟神二首》詩題可能源于此俗。書中記載的一些醫藥知識如針灸、偏方也可作為今日借鑒參考。

  今有:《雞肋篇》蕭魯陽校點,唐宋史料筆記叢書,中華書局1983年版;《雞肋篇》上海書店1990年版。

48、《墨莊漫錄》

  記載兩宋典章制度、歷史故實、詩文的筆記,十卷。北宋末張邦基撰。張邦基,字子賢,高郵人。生卒年、生平事跡均不祥,約宋高宗紹興初(1131)前后在世。喜藏書;有《墨莊漫錄》十卷行於世。

  《墨莊漫錄》雜錄宋代雜事,間有考證,多有見地。尤留意于詩文詞的評論及記載,較多地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文學史資料,本書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學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其中有詩詞欣賞:著重舉出當代人的作品(或完整地舉出,或摘句),并概括評論,評論頗為精當,如如稱杜甫《丹青引贈曹霸》詩“微意深遠”,王令《假山》詩“筆力豪放”,舒亶“香泛”聯“刻削”,韓駒“倦鵲”聯“太工”等。評論也頗具見地,認為作詩、讀詩、概關于際遇:唐人行役,懷歸感嘆,故詩多“佳作”;蔡絳身“處富貴”,輒不悟杜甫晚居西川之“悶”;有詩詞考釋,如謂杜甫玄都壇歌“王母畫下云旗翻”之“王母”乃蜀鳥,謂李商隱《錦瑟》中間四句乃形容瑟譜四曲,謂蘇軾儋耳山“君看道傍石”之“石”當“者”,或出自個人發明,或祖述他人,往往有獨到之處。關于文的評論;如謂蘇軾、黃庭堅善題跋,屬散文;謂孫覿(仲益)、汪藻(彥章)工四六,屬韻文,謂張舜民(蕓叟)、秦顴(少游)文法干愈(退之),屬師承淵源。皆可資參考。有文人軼事,如關于蘇軾者,即達二十則,除個別則外,皆不見他書。以上四個方面加在一起,略及本書一半篇幅略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許為“宋人說部之可觀者”。但論詩重“箴諷”,謂元稹《連昌宮詞》高過白居易《長恨歌》,以前者“微而顯”,后者“終篇無所規正”,未脫儒家詩教窠臼,失諸片面。

  《墨莊漫錄》十卷,宋代書目未見著錄,《四庫全書》收于子部雜家類。《宋詩紀事》稱引其文達三十八條。

  今有:《墨莊漫錄過庭錄可書》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5年版;《東坡志林》(附老學庵筆記·考古編·演繁錄·墨莊漫錄)京華出版社2000年版;《墨莊漫錄》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三編,2007年版。

49、《默記》

  主要記載北宋時期朝野遺聞的筆記,南宋王铚撰。王铚,生卒年不詳,字性之,汝陰(今安徽阜陽)人。王铚出生于世代書香之家,是宋初著名學者王昭素的后裔。父親王萃(字樂道)是歐陽修的學生。家中藏書甚富,紹興(1131-1162)初,官迪功郎,權樞密院編修官。因纂集祖宗兵制,受到高宗趙構的賞識,詔改京官,晚年,遭受秦檜的據斥,罷為右承事郎、主管臺州崇道觀。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角詠自娛,人稱雪溪先生。王銍少而博學,善持論,強記聞。據說他讀書能五行俱下,別人才三、四行,他已盡一紙。南宋的大詩人陸游很推崇王铚,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王性之記問該洽,尤長于國朝故事,莫不能記,對客指畫育說,動數百千言。退而質之,無一語繆。予自少至老,惟見一人。”王铚對北宋一代的歷史有著很深的造詣。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會要》等書的記載,他曾經編修過祖宗兵制、七朝國史、哲宗皇帝元祐八年補錄,著有《太玄經義解》、《國老談苑》、《默記》《補侍兒小名錄》,《雪溪集》、《四六話》。《宋史翼》等。可惜的是這些書大都沒有保存下來。

  《默記》主要記載了北宋時期的朝野遺聞。由于王铚“尤長於國朝故事”,所以在他的《默記》中保存了很多北宋時期的遺聞軼事,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對于研究宋代的歷史有一定的參攷價值。其中如記宋太祖攻取滁州清流關的經過,李煜因思念故國寫《虞美人·春花秋月》而被害經過可補史料文學史之缺。其中記人物又頗幽默風趣,如記宋初宰相王溥之父王祚的父道尊嚴以及被瞎子糊弄的經過,頗為風趣:

  王溥,五代狀元,相周高祖、世宗,至本朝以宮師罷相。其父祚,為觀察使致仕,待溥甚嚴,不以其貴少假借。每賓客至,溥猶立侍左右,賓客不自安,引去。

  祚居富貴久,奉養奢侈,所不足者未知年壽爾。一日,居洛陽里第,聞有卜者,令人呼之,乃瞽者也。密問老兵云:“何人呼我?”答曰:“王相公父也。貴極富溢,所不知者壽也。今以告汝,俟出,當厚以卦錢相酬也。”既見,祚令布卦,成,又推命,大驚曰:“此命惟有壽也。”祚喜,問曰:“能至七十否?”瞽者笑曰:“更向上。”答以至八九十否,又大笑曰:“更向上。”問曰:“能至百歲乎?”又嘆息曰:“此命至少亦須一百三四十歲也。”祚大喜曰:“其間莫有疾病否?”曰:“并無。”固問之,其人又細數之曰:“俱無,只是近一百二十歲之年,春夏間微苦臟腑,尋便安愈矣。”祚喜,回顧子孫在后侍立者曰:“孫兒懣切記之,是年且莫教我吃冷湯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铚熟于掌故,所言可據者居多。但提要也指出:“惟所記王樸引周世宗夜至五丈河旁見火輪小兒,知宋將代周一事,涉于語怪,頗近小說家言,不可據為實錄耳。”

  《默記》有涵芬樓宋元人說部本、明嘉靖二十三年雲山書院刻本、清張載華、瞿巸邦兩抄本汪季青古香樓本。通行本有《稗海》本、《津逮秘書》本、《知不足齋》本、《四庫全書》本、《學津討源》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今有:《默記》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5年版;《默記·燕翼詒謀錄》朱杰人點校,中華書局“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本,1981年版;《默記》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其中中華書局朱杰人點校本較佳。

50、《揮麈錄》

  宋代歷史軼事筆記,南宋王明清撰。王明清(1127-1202)字仲言,著名學者王銍次子,汝陰(今安徽阜陽)人。自幼繼承家學,酷愛文史。孝宗即位之初,以父蔭入仕。乾道間奉祠山陰。淳熙十二年(1185)以朝請大夫主管臺州崇道觀。光宗紹熙三年(1192),為雜買務雜買場提轄官。四年,任寧國軍節度判官。寧宗慶元元年(1195),添差泰州通判。嘉泰初(1201),為浙西參議官。與尤袤(字遂初)、陸游(字敄觀)、李燾(字仁甫)等有過交往。王明清以博聞洽識著稱于世,其父王銍善治史,著有筆記小說《默記》。明清承修父業,亦以史才冠有宋,史筆精湛,態度嚴謹,所撰《揮麈錄》為其三十余年心力所灌就,另著有筆記小說《摭青雜說》、《投轄錄》、《玉照新志》等。

  《揮麈錄》二十卷。其中前錄四卷,后錄十一卷,三錄三卷,余話二卷。主要記述兩宋典章制度、文人士大夫軼聞,兼及詩文碑銘,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領域等。如談及徽宗朝對布衣薦舉的不重視和民間對薦舉的輕蔑,包括由薦舉獲得高位人品的卑劣:“本朝以來,以遣逸起達者,惟種明逸、常夷甫二人而已。徽宗朝,王易簡、蔡崈、呂注自布衣拜崇政殿說書,然薦紳問多不與之也。王君儀、尹彥明后亦登禁從,距今亦三十年矣。雖屢下求賢之詔,州郡間有不應聘者,而羔雁不至于巖穴也。易簡即寓之父,九江人,大觀中家祖守郡,首薦之。其后改節,以媚權臣,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寓仕靖康,驟拜二府,被命使虜,托夢寐以辭行,欽宗震怒,竄嶺外。”這也可能就是北宋滅亡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談及當時避諱和世人對此的態度:“本朝劉溫叟以父名岳,終身不聽樂。至其孫幾,乃自度曲,預修《樂書》,可笑。”

  作者不僅能夠繼承北宋傳統筆記的編修體例及其記事特色,而且還能憑借博聞強識的自身優勢,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采取存錄基本文獻史料、注重匯聚當時諸多人物及事件的記事方法,主要用來補足處在南北宋之交時的史料史實不足。因內含豐富的當代文獻史料,多是作者親歷的當代史事,其資料來源大多得自當時的文獻以及親友的口述,加之作者選擇和筆錄的態度比較嚴謹,因此它在問世后就得到了一些著名學者的稱道,被官私歷史著作屢加征引,是宋代史料筆記的上乘之作。

  《揮麈錄》有明汲古閣本,《說郛》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知不足齋叢書》、《學海類編》本等。

  今有:《揮麈錄》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揮麈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揮麈錄》上海書店2001年版。

51、《侯鯖錄》

  宋代名物考據辯證類筆記,8卷。南宋趙令畤撰。趙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景貺,又字德麟,自號聊復翁,又號藏六居士。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哲宗元祐六年(1091)簽書潁州公事。蘇軾知潁州,與他共治潁州西湖,并薦之于朝;因此與蘇軾、陳師道等來往甚密,日相唱和。后被人告發與蘇軾交通,罰金,入黨籍。不久依附內侍以求晉升,頗被清議所非。高宗紹興初,襲封安定郡王,遷寧遠軍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亦趙令畤能文,但文集已佚。他所作的詠張生崔鶯鶯故事的12首《商調蝶戀花》鼓子詞,是研究宋元說唱文學與戲劇文學的重要資料,在中國戲劇史上是塊里程碑。

  《侯鯖錄》取漢代婁護合制美食“五侯鯖”的故事作為書名,意即多方采取合制成的精品。全書8卷,詮釋名物、習俗、方言、典實,記敘時人的交往、品評、佚事、趣聞及詩詞之作。但所記故實,多為習見者,而且以訛傳訛。有些條目,即采自唐宋人筆記,如《封氏聞見錄》、《唐國史補》、《刊誤》、《江鄰幾雜志》等。其考辨之語,亦無新異,唯談詩文者,頗有可取。由于作者在元祐年間與蘇軾、黃庭堅等人交游,故所記諸人軼事、議論,多得之見聞,較為可信,如卷七記王安石對當時填詞的另一種見解:“荊公云:古之歌者,皆先有詞,后有聲,故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詞,卻是永依聲也”。此外,像卷四記蘇軾在韓子華家即席賦詩,因韓子華的舞姬魯生為游蜂所蟄,故有“窗搖細浪魚吹目,舞罷花枝蜂繞衣”,上句用典故點破“魯姓,下句言蜂蟄事。雖是敘席間談笑,則可為蘇詩作注。卷中記黃庭堅父黃庶的《怪石》詩句:“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祿辟邪眠碧苔”就很怪誕恣肆,可見江西派的家學淵源。又如記蘇軾長子蘇邁少年時所作詩句:“葉隨流水知何處,牛帶寒鴉過別村”,蘇軾笑為“村長官詩”,這類零章斷句當代輯錄,亦有助于研究宋詩,考證宋人軼事。

  《侯鯖錄》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齋》本。

  今有:《侯鯖錄墨客揮犀續墨客揮犀》,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2002年版;《侯鯖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2001年版,;《侯鯖錄》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

52、《曲洧舊聞》

  追述北宋歷史軼事以及詩文評的筆記,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1085~1144)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婺源(今屬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學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薦為通問副使赴金,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歸,高宗詔為“忠義守節”,有司提議論朱弁之功應晉升數級,因曾勸宋高宗恢復中原,得罪秦檜,僅授奉議郎。紹興十四年四月病逝。其侄孫朱熹寫有《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宋史》即據此立傳。他在留金期間寫下了不少懷念故國的詩作,深切婉轉,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詩人。元好問《中州集》收入38首。另有《曲洧舊聞》、《風月堂詩話》等傳世。還著有《雜書》一卷,《骫骳說》一卷,《聘游集》四十二卷、《書解》十卷、事跡見《宋史》本傳。

  《曲洧舊聞》寫于留金期間,主要記述北宋太祖以來諸帝及名臣遺聞軼事,無一語及金,顯然寓有懷念故君與家國之思。其中保存了大量的文人逸事,對宋代文學的研究很有價值。書中對蔡京等有所揭露,推崇司馬光而對王安石不滿,對名臣言行記述得甚為詳細,兼有詩文與考證,亦有神怪諧謔之談。《四庫全書》將該書四卷全部收錄,稱朱弁寫《曲洧舊聞》“意在申明北宋一代興衰治亂之由,深于史事,有補實。”書中還不時回憶故國家鄉景物,寄托自己對遙遠的家鄉的思念。他寫道:“新安郡婺源境中產一種草莖,葉柔弱而不長,葉類似甘菊葉,俗呼‘蔗’,今訛為‘遮’字。吃起來有苦又有甘甜味。性溫、行血,尤宜產婦。煮熟揉去苦汁,產后多服之無害。因此,又叫‘苦益茶’。這里的醫家無一人知道。”

  《文獻通考》載弁《曲洧舊聞》一卷,但宋刻本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本已明十卷,《文獻通考》可能是將“十”誤記為“一”。通行本有《寶顏堂秘笈》本、《說郛》本、四部全書本,四部叢刊本,《稗海》本,《知不足齋》本等。

  今有:《曲洧舊聞》中華書局1985年版;《曲洧舊聞》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版;《曲洧舊聞》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三編,2007年版。

53、《聞見前錄聞見后錄》

  追述北宋代歷史軼事類筆記,20卷。邵伯溫撰。該書又名《河南邵氏聞見錄》或《邵氏聞見前錄》,“前”字乃是后人所加,為的是有別于邵伯溫之子邵博所撰《邵氏聞見后錄》。邵伯溫(1037—1134),字子文,北宋洛陽(今屬河南)人。元祐中,以薦授大名助教,調潞州長子縣尉。徽宗即位,上書數千言,欲“復祖宗制度”。知果州,請罷發輸滬南諸州綾絹、絲綿數十萬以寬民力,后擢提點成都,弟子趙鼎評其一生為謂“以學行起元祐,以名節居紹圣,以言廢于崇寧”(《宋史·邵伯溫傳》)。邵也是理學家,豐富了理學”窮理盡性”的命題。著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辨誣》、《辨惑》、《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等。

  《邵氏聞見錄》全書20卷。主要輯北宋軼聞,大都信實。作者早年逢王安石變法,中年經過元祐黨爭,晚年遭遇靖康之禍,故其見聞極為豐富。本書對王安石變法所記頗多,還記載了一些北宋初年的朝章制度及逸聞趣事。本書的內容大體有這樣幾類:一、記錄王安石變法中變法者與反對變法者的言行、思想、逸事,甚至連一些家庭瑣事也不厭其煩地記入卷中,為后世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具有獨特價值的歷史資料。邵伯溫對雙方代表人物如王安石、司馬光等各有褒貶,但總的來說,他盛贊的還是那些反對變法的人物,對他們思想道德、政治立場的肯定程度要遠遠大于變法者。二、記載了北宋時期朝廷和宮廷中的一些典章制度、軼聞趣事。本書對邵雍的描述含有一些虛誕文字,但也可以使后人從其日常起居、過從交游等方面了解這位大學問家的道德文章。三、前16卷記宋太祖以來故事,其中雜及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柳開、穆修、尹洙、歐陽修、蘇洵、王安石等,有助于了解北宋古文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本書也有很多紀事不實甚至是惡意誹謗之處,原因在于邵伯溫對于變法的政治偏見和黨爭之見。但總括來看,《邵氏聞見錄》是一部研究北宋歷史尤其是熙寧變法的十分有價值的史料筆記。

  《邵氏聞見后錄》30卷,邵博撰。邵博(?—1158)字公濟,洛陽人,邵伯溫之次子。生平事跡不詳。只知紹興八年(1138)賜同進士出身,紹興九年除秘書監校書郎,不久知果州。

  《邵氏聞見后錄》雖亦輯北宋軼聞,但參以經義詩話,論古事較多,內容不免蕪雜,但關于詩文的評論比《邵氏聞見錄》豐富。其中卷十四至卷二十七,比較集中地記述宋代著名文人軼事,以蘇軾為詳,王禹偁、歐陽修、梅堯臣、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轍等次之。書中所記軼事往往得之親聞,比較可靠,保存了不少文學史資料。其談詩,上起楚辭、樂府,中有唐之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等,下及北宋各大家,其中不乏卓見。如認為杜甫詩“所以獨立千載之上”,不在于字字句句“有所本”,其功夫在詩之外。其論文,涉及司馬遷、曹植、王勃、韓愈、柳宗元、樊宗師、李商隱及北宋歐、王、曾、蘇諸大家與李格非。書中認為韓文“自經中來”,柳文“自史中來”,歐文“和氣多英氣少”,蘇(軾)文“英氣多和氣少”,亦可備一說。

  《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后錄》通行本有《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今有:《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后錄》商務印書館1935年排印叢書集成初編本;《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后錄》中華書局1983年點校本;《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后錄》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

54、《容齋隨筆》

  宋代以考證、議論、記事為中心內容的文史筆記,74卷,南宋洪邁撰。洪邁(1123~1202)。字景盧,別號野處。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出生于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洪皓、哥哥洪適,都是著名的學者、官員,洪適官至宰相。父親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邁時年僅七歲,隨兄適、遵攻讀。他天資聰穎,“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紹興十五年(1145),紹興十五年(1145)洪邁中進士,授兩浙轉運司干辦公事。因受秦檜排擠,出為福州教授。其時洪皓已自金返國,正出知饒州。洪邁便不赴福州任而至饒州侍奉父母,至紹興十九年(1149)才赴任。二十八年(1159)歸葬父后,召為起居舍人、秘書省校書郎,兼國史館編修官、吏部員外郎。三十一年,授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三十二年春,金世宗完顏雍遣使議和,洪邁為接伴使,力主“土疆實利不可與”。朝廷欲遣使赴金報聘,邁慨然請行。于是以翰林學名義充賀金國主登位使。至金國燕京,金人要邁行陪臣禮。邁初執不可,既而金鎖使館,自旦及暮不給飲食,三日乃得見。金大都督懷中提議將邁扣留,因左丞相張浩認為不可,乃遣還。洪邁回朝后,殿中御史張震彈劾邁“使金辱命”,論罷之。乾道二年(1166),知吉州(今江西吉安),歷知贛州婺州。后因孝宗召對,力主抗戰得到嘉許,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同修國史,又進敷文閣直學士,直學士院,深得孝宗信任。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學士。光宗紹熙元年煥章閣學士,知紹興府。二年上章告老,進龍圖閣學士。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贈光祿大夫,謚文敏。除《容齋隨筆》外,今尚存文集《野處類稿》、志怪筆記小說《夷堅志》,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

  《容齋隨筆》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據作者自述,該書寫作時間歷經近三十年。該書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大致包括下列幾個方面:歷史事件評論、歷史人物評論,史料、典章、物產考察、宋代專著評介、天文、歷算、星相等幾個方面,以考證、議論、記事為中心內容。《容齋隨筆》不但涉獵廣泛,而且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倍受稱道。其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其中對一些歷史經驗的總結亦頗有見地,許多資料為官方史志所不載。該書以資料豐富、格調高雅、議論精彩、考證確切等特點,卓然超越眾多的同類著作之上,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是南宋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明人李翰說:洪邁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將其推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容齋隨筆》也是毛澤東一生中比較喜歡讀的一部書。早在延安時代,他就將該書贈給謝覺哉閱讀。1972年又將此書送給他青年時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師范的同學周世釗。1959年10月30日,毛澤東出京巡視,指名要帶的有限書籍中,就有《容齋隨筆》。1976年8月26日毛澤東病情開始惡化。仍索要《容齋隨筆》。9月8日,也就是毛澤東去世的前一天,還由別人為他代讀《容齋隨筆》37分鐘。

  《容齋隨筆》通行本有《洪氏晦木齋叢書》本,四部叢刊續編本,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本等。

  今有:《容齋隨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容齋隨筆》中華書局2005年版;《容齋隨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5、《高齋漫錄》

  記載兩宋典章制度、歷史故實、詩文的筆記,一卷。南宋曾慥撰。曾慥(?—1155),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字端伯,號至游子,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北宋大臣曾公亮四世孫。北宋靖康(1126)初,任倉部員外郎。金人陷京師后,曾隨其岳父翰林學士吳幷降金,充事務官,并助紂為虐:“金人限三日立張邦昌,慥挾勢督促,都人震恐累日”。南宋紹興元年,曾慥因降金并協立張邦昌,被罷官,寓居銀峰。《類說》和《高齋漫錄》即寫于此間。紹興九年(1139),秦檜當權,曾慥又投靠秦檜,起為戶部員外郎,十一年(1141)曾慥為擢大府正卿,“總領湖廣江西財賦,京湖軍馬錢糧,置司鄂州,諸軍并聽節制,不獨職饋糧餉也,總領官正名由此始”。曾慥正當權利高峰時,不知何故,也許是看到秦檜不會長久得勢,不久,以疾請祠,除秘閣修撰,提舉洪州玉隆觀。曾慥晚年隱居銀峰,潛心修道,學養生,成為道教學者,編成《道樞》四十二卷。另著有《類說》六十卷,《高齋漫錄》一卷,《集仙傳》一卷,《樂府雜雅》三卷,《拾遺》二卷。

  曾慥在《類說》序中談到自己的創作動機是“資治體,助名教,供談笑,廣見聞”,同期創作的《高齋漫錄》的創作動機也與此相類。全書一卷,書中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跡,以至詩文評,詼諧嘲笑之屬,隨聽見聞,皆紀聞其中,如:東坡聞荊公《字說》新成,戲曰:“以竹鞭馬為篤,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鳩’字從九從鳥,亦有證據。《詩》曰:‘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加上爹和娘,恰是九個。”、書中記王安石退居鐘山后的平易與低調,很有意思:“王和父守金陵。荊公退居半山亭,每出跨驢,從二村仆。一日入城,忽遇和父之出,公亟入編戶家避之。老姥自言病痁求藥,公隨行偶有藥,取以遺之。姥酬以麻線一縷云:‘相公可將歸與相婆也。’公笑而受之。”

  《高齋漫錄》有:清光緒15年(1889)上海鴻文書局版;《后山叢談高齋漫錄》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6版;《高齋漫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高齋漫錄》,宋元筆記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高齋漫錄》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二編,2008年版。

56、《梁溪漫志》

  記載兩宋典章制度、歷史故實、詩文的筆記,十卷。南宋費袞撰。費袞,字補之。無錫人,袞幼承家訓,博學而能文紹熙(1190-1194)國子監免解進士。負用世輔政奇才而不得志,以著作自見。平生所著除《梁溪漫志》外,還有《續志》三卷、《文章正派》十卷、《文選李善五臣注異同》若干卷,今皆佚。

  《梁溪漫志》十卷,160余篇。據此書前作者《自序》所稱,其著作過程是平日暇時,把所欲述、欲言者記之于紙,經過多年的積累,最后匯集成編。故名為“漫志”。“梁溪”是因他居于無錫縣城西梁伯鸞寓居而得名。該書記述了宋代政事典章,考證史傳,評論詩文,間及傳聞瑣事。第四卷則全記蘇軾事,如:“陸宣公謫忠州,杜門謝客,唯集藥方。蓋出而與人交,動作言語之際,皆足以招謗,故公謹之。后人得罪遷徙者,多以此為不。至東坡則不然。其在惠州也,程正輔為廣中提刑,東坡與之中外,凡惠州官事,悉以告之。”“凡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指以為恩怨,而坡奮然行之不疑,于為義如此。謫居尚爾,則立朝之際,其可以死生禍福動之哉。”

  《梁溪漫志》是宋代筆記中史料價值較高的一種,對于研究宋代典章制度、人物遺聞以及史考、史評和文學等都是一部較重要的文獻。《梁溪漫志》書成于宋紹熙三年(1192年),首刊于宋嘉泰元年(1201年),刊行五年后,即寧宗開禧二年即被國史實錄館征收。以備編修高、孝、光三朝正史參用。清修《四庫全書》對此書亦頗為推崇,稱其“持論有根抵,舊典遺文往往而在”。

  今有:《梁溪漫志》,唐宋史料筆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梁溪漫志》宋元筆記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7、《四朝聞見錄》

  南宋歷史軼事筆記,五集。南宋葉紹翁撰。葉紹翁(1194—?),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今屬浙江麗水)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葉氏。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代表作有《游園不值》《夜書所見》《嘉興界》等。

  《四朝聞見錄》分為甲、乙、丙、丁、戊五集,凡共209條,記載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事跡,所記多為作者親歷或耳聞,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宋室南渡以后,有關記載頗為簡略。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繁年要錄》和《朝野親記》號稱詳賅,可以補史傳之關。二書之外,便要數到四朝聞見錄。不過李氏二書止於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之事,《四朝聞見錄》則延續到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事蹟,丁集僅記寧宗受禪、慶元黨禁三事,眉目清楚,史料足采。尤其是對韓侂胃由得幸到被誅的緣由經過,記述詳盡具體,為他書所不及。如丙集“虎符”條記誅韓經過:由夏震遣其部下攔韓侂胄車于六部橋,以鐵鞭擊韓死。并云當時定計甚疏漏,事幾乎不成。它書所述,皆無此詳細。《宋史·韓侂胃傳》采此書情節頗多,如謂韓侂胄鑿山為園,下瞰宗廟以及寵幸四夫人事,即出于此書戊集。對南宋四朝的朝章國政、名物制度以及時人軼事等,也有不少重要記載。所以當時人程公許閱其二帙,稱其“記載詳博,事得實而詞旨微婉。他日足以備史官,補放失”。

  四朝聞見錄成書時,理學盛行,紹翁師承葉適,又與真德秀善,故為朱熹門人。但書中所載有涉及朱熹的,卻能無所隠諱,實為難能可貴。如乙集“洛學”條云:“予嘗與閩士同舟,相與歡息在之弗紹,且謂在盡根盡骨賣了武夷山。”深惜朱在頹其家聲,便是一例。所以《四庫全書提要》稱葉紹翁“非攀援門戶者比”,“所論頗屬持平”;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也一云“足知其是非之公”。這些評論是比較公允的。

  《四朝聞見錄》是研究南宋史不可缺少的著作之一。但是也有不少疏誤之處。如“甲集”恭孝儀王大節條,把劉禹錫的《甘棠館》詩誤以為趙仲湜游天竺時所作。同一集中記光宗內禪,慈懿皇后自臥內取玉璽與寧宗一事,周密《齊東野語》卷三也提出異議;”乙集“函韓首”條載侂胃被誅以后,章良能建議以韓首和金,王介抗議,以為不可。周密認為“此非是實”,當是林大中、樓錀、倪思主之尤力。此外,王士禎《居易錄》卷八批評是書“頗有涉煩碎者”,認為“不及李氏《朝野親記》”,也是事實。前人把李書歸入史部,把《四朝聞見錄》列入小說家類,大概也與上述缺點有關。不過這並不影響它的參考價值。

  《四朝聞見錄》的通行本是乾隆戊戌(1778)年間刊刻的《知不足齋》本。

  今有:《四朝聞見錄》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唐宋史料筆記,中華書局1989年版,以知不足齋》本為底本;《四朝聞見錄》符均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四朝聞見錄》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007年版。

58、后山談叢

  南宋南宋歷史軼事筆記,四卷,陳師道撰。陳師道簡介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后山集”《后山談叢》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史料筆記。對北宋重要史實人物關注尤多,記錄了一些仁宗慶歷新政期間,朝廷上層之間的斗爭,如丁謂陷還蘇舜欽以撼宰相杜衍一條,呂公著厭惡改革派韓琦、范仲淹、富弼一條,丁晉公賂中使沮張乖厓一條,張乖厓買田宅自污一條等。書中間或涉及書法繪畫、農事水利、佛徒道流以及奇聞異物等。如載宣城畫家包鼎畫虎時的怪誕行為:“每畫虎,掃溉一室,屏人聲、塞門、涂牖。穴屋取明,一飲斗酒,脫衣據地臥。起行,顧自視真虎也。復飲斗酒,取筆一揮,意盡而去,不待成也”。書中記閻立本對張僧繇江陵壁畫經反復觀摩才由輕視到膺服的經過,說明知人之難,也很有啟迪作用:“閻立本觀張僧繇江陵畫壁曰:‘虛得名爾’。再往,曰:‘猶近代名手也’。三往,于是寢食其下,數日而后去夫。閻以畫名一代,其于張髙下間爾,而不足以知之。世之人強其不能而論能者,之得失不亦踈乎!”

  今有:《後山談叢·萍洲可談》李偉國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后山談叢》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后山談叢·萍洲可談》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2007年版。

59、石林燕語

  輯錄宋代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軼事筆記,南宋葉夢得撰,十卷。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石林居士,原籍吳縣,居烏程。北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登進士第,遂遷祠部郎官。徽宗大觀初(1108),任起居郎、翰林學士,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汝州,積極參預朝政。高宗初,曾官戶部尚書,遷尚書左丞;紹興時,任江東安撫使。以崇信軍節度使致仕。宋史有傳。葉夢得能詩工詞,詞風早年婉麗,中年學東坡,南渡后多感懷國事,轉向簡淡宏闊,晚年簡潔。著有《建康集》、《石林詞》、《石林燕語》等。據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尚存者有《春秋傳》二十卷、《春秋考》十六卷、《春秋讞》二十三卷、《石林奏議》十五卷、《石林燕語》十卷、《避暑錄話》二卷、《巖下放言》三卷、《石林家訓》一卷、《建康集》八卷、《石林詩話》二卷、詞一卷共十一種,佚書包括《玉澗雜書》等近十種。

  《石林燕語》成書於宋南渡之初。據自序稱,葉夢得於徽宗宣和五年(1123)歸隱湖州,至高宗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由其子編集成書,大約經過了四、五年的時間。其書中所記建炎二年之后事,當屬后人增益。石林燕語是作者在湖州宴游之余,隨筆札記的故實舊聞或古今嘉言善行。葉夢得歷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五朝,暗熟朝廷的典章制度、瑣聞軼事。在宋代人同類著作中,尤詳於官制科目,《四庫提要》稱其“頗足以補史傳之闕,與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徐度《卻掃編》可相表里”。如卷二記宋代集賢院學士、講讀官的品秩與除授,卷三記唐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滯職掌的變遷等等皆有益于考證。其中記宋太祖的胸懷云:“太祖英武大度,初取僭偽諸國,皆無甚難之意。將伐蜀,命建第五百間于右掖門之前,下臨汴水,曰:‘吾聞孟昶族屬多,無使有不足。’昶既俘,即以賜之。召李煜入朝,復命作禮賢宅于州南,略與昶等。嘗親幸視役,以煜江南嘉山水,令大作園池,導惠民河水注之。會煜稱疾,錢俶先請覲,即以賜俶。二居壯麗,制度略侔宮室”。李煜降宋后于七夕夜死于宋太宗的牽機藥,可見帝王手段。

  由於《石林燕語》成書於動亂之時、偏僻之地,缺少可供參考的圖書資料;又因作者記憶失真和考據未詳,出現了若干謬誤。於是在石林燕語之后,南宋產生了兩部糾謬之作,一是玉山汪應辰(圣錫)的《石林燕語辨》,一是成都宇文紹奕的《石林燕語考異》。石林燕語辨,陳振孫已云“未見”,說明南宋傳本已稀;考異今亦無單刻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是一朝故事,得夢得之書而梗概是存,得紹奕之書而考證益密,二書相輔而行,於史學彌為有裨矣。”這個論斷是恰當的。

  《石林燕語》有明初刻本、明正德元年(1506)楊武刻本、《說郛》本、《稗海》本、《琳瑯秘室叢書》本、《四庫全書》本。其中收入《琳瑯秘室叢書》本的《石林燕語》,為清咸豐初葉珽琯、胡珽以文瀾閣所抄之永樂大典本,校以明正德元年楊武刻本及重刻本、商浚《稗海》本,參校了清何焯、沈欽韓校語,輯采了《四庫全書考證》、宋李心傳《舊聞證誤》等書資料,補充考訂了《石林燕語》之誤,是《石林燕語》與考異較為完善的本子。

  今有:《石林燕語》侯忠義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版;《石林燕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石林燕語》大象出版社“宋代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

60、《春明退朝錄》

  輯錄宋代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軼事筆記,二卷。南宋宋敏求撰。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北宋文學家、史地學家。賜進士及第。官至史館修撰、累遷龍圖閣直學士。英宗治平中(1065),為宋仁宗實錄檢討官,起居注,知制誥。神宗時以忤王安石外遷。宋敏求家中藏書豐富,士大夫中喜讀書者,多遷居到其附近居住,春明里周圍的房價因此變得昂貴。嘗預修《新唐書,又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148卷。所著的《長安志》考訂詳備,詳細記載長安城郭、宮殿、坊市等,是我國古代有關長安地志的重要著作。亦為地市志之宗。《四庫總目》載有宋敏求《春明退朝錄》3卷,《唐大詔令集》130卷。《長安志》20卷。

  《春明退朝錄》成書于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所居地曰春明里,每日退朝以后即撰見聞,故名之《春明退朝錄》。其內容涉及宋代官誥禮儀、仕宦進擬、差除制度等。如談到慶歷年間對將相待遇的改革:“舊制,將相食邑萬戶,即封國公。王太尉為相,過萬戶,而謙挹不封。慶歷七年南郊,中外將相唯夏鄭公合萬戶,中書請封英國公。因詔使相未滿萬戶皆得封,於是王康靖封遂國公,章文簡封郇國公,王武恭封冀國公。其后遂以邑封合。萬戶者徹國。國朝以來,封國公者:范侍中(魯)、王文獻(祁)、向侍中拱(譙、秦)……”《四庫提要》說它頗足以補史傳之闕,與葉夢得《石林燕語》、徐度《卻掃編》可相表里。其中卷下敘宋太宗時命儒臣編輯的類書除《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和《太平御覽》外,還有醫方一千卷,叫做《神醫普救總類》,為別的筆記所未道,可補史闕。

  《春明退朝錄》通行本有:《百川學海》本、《學津討原》本《叢書集成》本等。

  今有:《東齋記事春明退朝錄》,汝沛誠剛點校,中華書局1997年版;《春明退朝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春明退朝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鹰潭市| 舒兰市| 麦盖提县| 阳朔县| 武夷山市| 康保县| 临清市| 皋兰县| 南皮县| 台湾省| 峨眉山市| 高雄市| 孙吴县| 自治县| 贵定县| 桐庐县| 陈巴尔虎旗| 凭祥市| 陕西省| 曲周县| 永仁县| 葫芦岛市| 新蔡县| 襄樊市| 晋州市| 会泽县| 嵊州市| 改则县| 博爱县| 深州市| 灌南县| 门源| 崇信县| 枝江市| 昭平县| 泽库县| 三亚市| 来凤县| 龙山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