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六):文史類筆記

21、《南唐近事江南余載》

  宋代歷史軼事筆記,專記南唐軼事。北宋鄭文寶撰。鄭文寶(953~1013)字仲賢,一字伯玉,汀洲寧化(今屬福建)人,父鄭彥華,為南唐右千牛衛大將軍。文寶以蔭授予奉禮郎,遷校書郎。入宋,補廣文館生,登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累遷陜西轉運副使,官終陜西轉運使、兵部員外郎。文寶好談方略,以功名為己任。久在西邊,參預兵計,心有余而識不足,又不護細行,所延薦屬吏至多,而未嘗擇也。其子在家鄉擾民亦疏于管教。能為詩,善篆書,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談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善篆書,工琴,以詩名世,風格清麗柔婉,所作多警句,為歐陽修、司馬光所稱賞。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內容基本相同。書成于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沒,故為此作。其自序稱:“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終開寶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蕩盡,惜乎前事十不存一。”本書雖多傳聞,但有一定史料價值,《四庫全書提要》評為“雖浮詞不免,而實錄終存,故馬令、陸游《南唐書》采用此書幾十之五六,則宋人固不廢其說”。則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資料。

  《南唐近事》有明萬歷本、崇禎本、《四庫全書》、《續百川學海》、宛委山堂《說郛》本、《寶顏堂秘笈》、《唐宋叢書》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華書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張劍光點校,鄭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筆記”2003年版。該書是以《四庫全書》二卷本為底本,參校明萬歷本、崇禎本、《寶顏堂秘笈》本、《唐宋叢書》本等,并據陳尚君輯錄成果續輯得佚文一卷。

22、《唐語林》

  歷史軼事故實筆記,專記唐代歷史軼事、風俗民情、名物。宋代王讜撰,字正甫。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宰相呂大防之婿。曾為京東排岸司。元祐四年(1089)任國子監丞。后改少府監丞。

  《唐語林》共8卷,末有輯佚一卷。仿《世說新語》體例,按內容分門系事,并將《世說新語》原有的35門(按今本《世說新語》共36門),擴大為52門。書中材料采錄自唐人50家筆記小說,資料集中,內容豐富,廣泛記載唐代的政治史實、宮廷瑣事、士大夫言行、文學家軼事、風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對研究唐代歷史、政治和文學,均有參考價值。《四庫全書總目》說:“是書雖仿《世說》,而所紀典章故實,嘉言懿行,多與正史相發明,視劉義慶之專尚清談者不同。且所采諸書,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沒?!庇捎谄渲泻芏嘀鼋褚咽?,故經此書采錄而保存下來的資料殊為可貴。不足的是,卷首雖附采錄書目,但所采各條未注明出處。

  《唐語林》原書在明初散佚。清代編《四庫全書》時,據明嘉靖初齊之鸞刻殘本及《永樂大典》所載,加以校訂增補,以后各叢書所收多用此本。今傳有聚珍板本、《惜陰軒叢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等。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據《守山閣叢書》本標點排印。

  今有:《唐語林》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據《守山閣叢書》本標點排印;《唐語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唐語林》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三編,2007年版。

23、《歸田錄》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歐陽修撰。歐陽修簡介紹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歐陽文忠公集”。二卷,凡一百十五條。歐陽修晚年辭官閑居潁州時作,故書名歸田。此書之體例略近李肇的《國史補》,多記當代朝廷軼事,兼錄士大夫詼諧之言。其自序云:“《歸田錄》者,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夫士大夫笑談之馀而可錄者,錄之以備閑居之覽也”,“唐李肇《國史補》序云:‘言報應、敘鬼神、述夢卜、近帷箔,悉去之;記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俗、助談笑,則書之’。余之所錄,大抵以肇為法,而小異于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君子之志也。覽者詳之?!睍写蠖嘞涤H身經歷、見聞,史料翔實可靠。如太宗知李漢超、仁宗恭儉、陳堯咨、賣油翁等條,含意深刻。卷一記仁宗朝屢改年號的原因,卷二記大宴時樞密使侍立殿上等宋代典制,均足補史闕?!稓w田錄》與司馬光《涑水記聞》中有的記載雷同但情節有出入,這可能是當時傳聞本身就有出入。

  《歸田錄》對后人影響頗大,朝請郎廬江朱定國仿此著《歸田后錄》十卷,清代梁章鉅作《歸田瑣記》八卷。

  《歸田后錄》通行本有《稗?!繁?,《四庫全書》本,《學津討原》本,《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等。

  今有:《澠水燕談錄·歸田錄》呂友仁點校,中華書局1997年版,2006年再版;《歸田錄》,林青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歸田錄》,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24、《涑水記聞》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北宋司馬光撰。司馬光簡介見中國歷史要籍介紹“資治通鑒”。

  《涑水記聞》通行本16卷,比較詳盡地記載了北宋從太祖到神宗六朝(906-1070)的國故、時政、內憂、外患,反映了許多社會問題,為后世留下極其珍貴的史料。據說司馬光打算雜采實錄、國史、異聞,編撰《資治通鑒后紀。這部《涑水記聞》就是他搜集的材料。司馬光為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故以此作書名?!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該書“雜錄宋代舊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條皆注其述說之人,故曰《記聞》”。書中各條大都注明何人所說,采自它書者,亦標出處于后。其中故事,一般皆詳述本末,頗近史體。如卷一載太祖用趙普之謀,削奪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兵權;記太祖死后,宋后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趙德芳,繼隆竟召太宗趙匡義嗣位;卷二記太祖長子魏王趙德昭在從太宗征幽州時,因遭太宗斥責而畏罪自殺,全是宋初宮廷軼聞,可看出當時的宮廷矛盾。其他記載,與”正史“傳聞不同者,也足資參考。

  《涑水記聞》通行本有《稗?!繁?,“四庫全書”本,《學津討原》本、《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等。

  今有:《涑水記聞》鄧廣銘,張希清點校,中華書局唐宋史筆記叢書,1989年版;《涑水記聞》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版;《涑水記聞》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25、《夢溪筆談》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歷法、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文學等多方面的綜合類筆記,二十六卷,沈括撰?!∩蚶ǎ?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他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制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于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稱《良方》),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均有涉獵,如提及秋石之制備,論及四十四種藥物之形態、配伍、藥理、制劑、采集、生長環境等。其《良方》由后人與蘇軾之《醫藥雜說》合并,成《蘇沈良方》,現有多種版本行世。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沈括文武雙全,不僅在科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且為保衛北宋的疆土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他攻讀兵書,精心研究城防、陣法、兵車、兵器、戰略戰術等軍事問題,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軍事科學上。同時,沈括對弓弩甲胄和刀槍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過深入研究,為提高兵器和裝備的質量做出了一定貢獻。

  《夢溪筆談》大約成書于1086年-1093年,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豆P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独m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筑、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在這些條目中,屬于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于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余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從內容上說,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并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如《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稗q證”門談韓愈畫像條使我們了解從北宋就產生并沿襲下來的一個錯誤:把五代韓熙載的寫真當成韓愈的畫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樸的精通歷法、登州人孫思恭解釋虹及龍卷風、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英國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已有多種外語譯本。其中日本早在19世紀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夢溪筆談》的國家。從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冊陸續出版了《夢溪筆談》的日文譯本。

  《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僅二十六卷本經宋元明清刊刻,流傳下來。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現存最古的版本是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元代大德九年(1305)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書在元代曾藏宮中,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得之,贈與太子朱標,后又歸宮中“文淵閣”。清代從宮中流出,為汪士鐘的藝蕓精舍、松江韓氏先后收藏。后為著名藏書家陳澄中收入囊中。陳澄中移居香港后,于1965年有意將包括這部《夢溪筆談》在內一批珍貴善本出讓。周恩來總理為避免珍貴文物外流,親自過問,責成文化部指派專人前去洽辦,在國家經濟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斥巨資購回,成為書林佳話。

  通行的《夢溪筆談》正、補、續三編本首出《稗海》。今有:《夢溪筆談》文物出版社1976年影印元東山書院刻本;《夢溪筆談》國家圖書館“中華再造善本工程”2003年影印元東山書院刻本;胡道靜《新校正夢溪筆談》,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版;《夢溪筆談》中華書局1957年版;《夢溪筆談·補筆談·續筆談》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26、《困學紀聞》

  北宋考據辯證類讀書筆記,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慶元府鄞縣人(今浙江鄞縣),南宋末年政治家、經史學家和文字學家。其父是樓昉學生,曾任溫州知州。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七月十九日王應麟出生于鄞縣,淳祐元年(1241年)進士,21歲在衢州任主薄,受到程朱學派王野、真德秀等人影響,任官同時勤于讀經史,寶祐四年考上博學宏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當時權臣丁大全、賈似道等主政,時蒙古入侵,他曾上書論邊防和批判當時政治。宋亡后(1276年)他在家鄉隱居講述經史二十年。宋亡后不出。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六月十二日卒。其著作學甚多且學術價值甚高,到清朝時才開始較為人所重視。除《困學紀聞》外,還有《漢藝文志考證》、《漢制考》、《玉?!?、《集解周書王會篇》、《詞學指南》等二十余種著作,約六百多卷。其中《玉?!窞榘倏迫珪降闹鳎瑸槠錅蕚洳W宏詞考試時所整理的。另有人說他亦是《三字經》、《百家姓》之作者,但并無足夠證據。

  《困學紀聞》是筆記類的著作,20卷,大約成于入元以后,集合作者大量經史研究的心得成果。其中講經書8卷,談天道、地理、諸子的2卷,考訂史事的6卷,評論詩文的3卷,雜識1卷。其中,考訂史事的最為精審,如引《左傳·隱公九年》“平地一尺為大雪”駁斥《文選·雪賦》呂向注所云桓公時大雪地廣一丈之說沒有根據;引《左傳·僖公十五年》孔穎達疏,駁司馬遷《晉世家》中謂申生母是齊桓公女,夷吾母是重耳母女弟之不符事實,皆前人之未及。作者一生博洽多聞,有宋一代諸儒罕與其倫比,學術淵源雖亦出自朱熹,但對朱子之舛誤卻敢于辨證,并不為師門所諱,堅持門戶之見。如《論語注》“不舍晝夜”“舍”字之音;《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及謂《大戴禮》為鄭康成注之類,皆考辨是非,不阿附朱子觀點。

  《困學紀聞》一書博涉經史子集,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據學功力,確立了該書在我國古文獻學史上的卓越地位,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并稱宋代考據筆記三大家,后世儒者均深以為重。《四庫全書總目》稱贊曰:“蓋學問既深,意氣自平,能知漢唐諸儒本本原原,俱有根柢,未可妄詆以空言。又能知洛、閩諸儒亦非全無心得,未可概視為鄙陋。故能兼收并取,絕無黨同伐異之私。所考率切實可據,良有由也?!鼻迦碎惾翳?、全祖望、程瑤田、何焯、錢大昕、屠繼緒、萬希槐七人為其作箋注,世稱“七箋本”,后翁元圻更為作詳注,稱《翁注困學紀聞》。翁元圻在書序中稱:“《紀聞》一書,蓋晚年所著也。先生博極群書,入元后寓居甬上,足跡不下樓者凡三十年,益沈潛先儒之說而貫通之。于漢唐則取其核,于兩宋則取其純,不主一說,不名一家,而實集謠儒之大成”。

  《困學紀聞》版本甚多,主要有明弘治刊本,清乾隆間祁門馬氏刊閻箋本,桐鄉汪氏刊何箋本,金氏刊七箋本及《四部備要》本等。

  今有:《困學紀聞》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排印“四部備要”本;《困學紀聞》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困學紀聞》(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7、《東坡志林仇池筆記》

  《東坡志林》有關蘇軾生活瑣事、及其隨筆、雜感的筆記,以議論為多。為后人所編輯,多采自蘇軾的雜帖與零星雜記。蘇軾簡介紹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東坡全集”。

  《東坡志林》此書宋時或稱《東坡手澤》,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即著錄《東坡手澤》三卷,并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謂《志林》也。”《四庫全書總目》以為“蓋軾隨手所記,本非著作,亦無書名。其后人裒而錄之,命曰《手澤》;而刊軾集者不欲以父書目之,故題曰《志林》耳?!绷頁S庭堅《豫章集》中《跋東坡敘英皇事帖》,則《手澤》之名為作者生前自定?!稏|坡志林》所載為蘇軾自元豐至元符年間二十年中個人生活瑣事及其隨筆、雜感,內容廣泛,無所不談,以議論之語為多。可據此了解蘇軾的見解和風趣,見于《蘇東坡文集》的《武王論》、《平王論》、《范增論》等皆全文載入。

  此書傳本頗多,卷數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較通行的一卷本有宋左圭《百川學?!繁?,明成化《東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萬歷趙開美刊本(趙本),清嘉慶張海鵬重刊趙本,次年復輯入《學津討原》本,涵芬樓據趙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則有明萬歷商濬《稗?!繁荆ㄉ瘫荆R痪肀緝H載史論而無雜說;十二卷本皆雜說而無史論,雖收羅甚豐,然訛誤亦不少;五卷本兼有雜說史論,去取較為精審,一般認為它是宋人所裒錄,故《四庫提要》以之著錄。

  《仇池筆記》亦為讀書筆記及所見所聞之記錄,是《東坡志林》姊妹篇,體裁、宗旨皆相同?!端膸烊珪偰俊芬善鋾鵀椤昂檬抡呒潆s帖為之,未必出軾之手著。如下卷杜甫詩一條云:杜甫詩固無敵,然自致遠以下句甚村陋也。絕不標其本題,又不舉其全句,其為偶閱杜詩,批于致遠終恐泥句上之語,顯然無疑。他可以類推矣。又如蒸腸詩一條,記醉僧事;及解杜鵑詩一條,解杜鵑有無義,亦皆不類軾語。疑并有所附會竄入?!逼鋵?,其書與《東坡志林》手稿一樣,皆為蘇軾生前手錄之文。后人于蘇軾死后,爭相搜錄其文以刊行,因搜錄其文者不同,故出現《東坡志林》卷數不一,又出現《仇池筆記》一書之狀況?!冻鸪毓P記》共一百三十八條,與《東坡志林》重復三十六條(一說三十七條)。所記內容亦十分廣泛,涉及經史子集、制度風俗、軼聞時事、山川風物、佛道修養等各個方面,以記身邊瑣事及詩文評述為主,足資治史者參考。此書不知何時刻板刊行,收入曾慥《類說》,明萬歷年間趙開美從《類說》中輯出,凡書中所記與《東坡志林》互見者,但存標題,下注“見志林”字樣。今傳本不一,《四庫全書》、《宋人小說》、《弢園叢書》作二卷,《唐宋叢書》、《叢書集成初編》等作一卷。

  今有:《東坡志林·仇池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校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該書以1911年商務印書館印本(原本為趙開美刊本)為底本,參以他書,為較好的版本;《東坡志林》喬麗華點評,青島出版社2010年版;《東坡志林·仇池筆記》宋人筆記第一編,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28、《師友談記》

  北宋歷史瑣聞類筆記,一卷。李廌撰。李廌(1059-1109),字方叔,號濟南先生。華州(今陜西華縣)人,六歲而孤,從叔父居,稍長以學問稱鄉里。神宗元豐年間以文謁蘇軾,大受嘆賞。元豐三年(1080)試禮部,蘇軾典貢舉,意在擢為高等,不意落第。后再應試失利,遂絕意功名,歸耕潁川,定居于長社。徽宗建中靖國初蘇軾卒,李廌走赴許汝間,相地卜兆,作文以祭之。大觀三年卒,年五十一。李廌為“蘇門六君子”之一,詩詞文俱佳。文集宋代有《濟南集》二十卷,至清初已佚,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詩文編為八卷。另有《德隅齋畫品》一卷、《師友談記》一卷。

  《師友談記》記蘇軾、范祖禹、黃庭堅、秦觀、晁說之、張耒等所談,故名書《師友談記》。書中稱哲宗為今上,可知作于元祐中;書末記蘇軾為兵部尚書及帥定州事,蘇軾到定州不久即貶謫南遷,可見此書當成于元祐黨人盡貶斥之后。書中所記,大都確實可靠,非小說瑣錄能比。如記蘇軾中制舉后,英宗欲使知制誥,宰相韓琦以為驟加擢用,適足累之,乃改授直史館。又記元祐七年哲宗祀南郊,蘇軾為鹵簿使,皇后與大長公主,乘犢車爭道,不避儀仗,蘇軾奏劾之,此二事,《宋史·蘇軾傳》均采入。前一件事,是李廌聽蘇軾自述的。唯有數條語涉神怪,是其小疵。

  《師友談記》通行本主要有《四庫全書》、《百川學?!?、《學津討源》諸本,以《百川學海》較好。

  今有:《師友談記·曲洧舊聞·西塘集·耆舊續聞》,中華書局唐宋史筆記叢書,1989年版;《師友談記》王久淵校注,中國物資出版社;《師友談記》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

29、《澠水燕談錄》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十卷,北宋王辟之撰。王辟之(1031—?),字圣涂,臨淄(今屬山東)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任任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知縣,紹圣二年(1095)知忠州(今重慶市忠縣)。紹圣四年從忠州任上致仕還鄉,隱居在家鄉澠水河畔,過著飲酒賦詩、悠閑自得的生活。并將一些聽來的故事,整理成了《澠水燕談錄》十卷。

  《澠水燕談錄》所記大都是從北宋開國(960)到哲宗紹圣年間(1094)間140余年的北宋雜事。共分為十七類:帝德、讜論、名臣、知人、奇節、忠孝、才識、高逸、官制、貢舉、文儒、先兆、歌詠、書畫、事志、雜錄、談謔,記錄了360多個故事和片段。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為后世對北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歷史研究,特別是對一些政治家、文學家的生平研究以及山東省的地方史研究、宋詩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史料。書中的前半部分如帝德、讜論、名臣、知人、奇節、忠孝、才識等篇記錄了大量明君、賢臣的歷史事跡,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開卷有益”,滕子京與岳陽樓,以及王安石力主革新變法,司馬光的德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及大將軍狄青、名臣寇準等人佚事,很有史料價值。詩文名家蘇軾、歐陽修、尹洙、蘇轍,柳永以及山水畫家李成等人的詩文繪畫軼聞趣事,我國古典文學史上關于“三蘇”并稱最早也源于本書,是我們研究宋代文學史、書畫史時不可不讀的參考文獻。書中的“官制”、“貢舉”、“文儒”等部分,準確、翔實的記錄了當時的官制、科舉情況,為后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研究北宋官制和科舉提供了大量真實的佐證;《卷八·事志》中有我國對“瓦當”的最早記載。書中語言簡潔,敘事洗練,格調高雅,幽默詼諧。雖寥寥數語,但往往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寓意深刻,對后世的筆記體小說創作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在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風格的痕跡。如《卷十·談謔》中記載了一篇歐陽修不喜歡佛教的故事:“歐陽文忠公不喜釋氏,士有談佛書者,必正色視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問,‘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賤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驢名小兒耳。’問者大笑,且服公之辨也?!?/p>

  《澠水燕談錄》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齋》本,以《知不足齋》本為佳。

  今有:《澠水燕談錄·歸田錄》呂友仁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版,1997年再版;《澠水燕談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版;《歸田錄·澠水燕談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澠水燕談錄》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

30、《國老談苑》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二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作《國老閑談》,北宋王君玉撰。王君玉生平行狀俱不詳。舊題“夷門隱者”。

  是編所紀乃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雜事,於當時士大夫頗有所毀譽,尤推重田錫而貶斥陶榖,其馀如馮拯諸人,俱不免於微詞。有時雖抑揚過度,而大致猶據實可信。如范質不受賂遺,竇儀議令皇帝開封尹署敕,趙普請從征上黨,曹彬平蜀回囊中惟圖書諸條,《宋史》皆采入本傳中。他亦多敘述詳贍,足與史文相參考。惟記太祖滁州清流關之戰,謂臨陣親斬南唐驍將皇甫暉,乃誤記。史實是皇甫暉兵敗見擒,送壽州行在,周世宗尚賜以金帶鞍馬,因創甚不肯治而死,并非戮之陣前。又謂是時環滁僧寺皆鳴鐘,遂為定制。其實滁人一日五時鳴鐘,乃後人感暉之義,以資追薦,亦非為太祖助戰而起,此則傳聞之訛異,未可概從。另外說太宗向來喜用老成之人,寇準欲求速進,遂服地黃、蘆菔以求白髪,亦恐未必。通行本有《稗海》本、《百川學海》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東齋記事·國老談苑·涑水記聞》,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版,巴斯光據《百川學海》本校訂;《東齋記事(附補遺)·國老談苑·涑水記聞(附補遺)》,中華書局1985年版;《國老談苑》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31、《東齋記事》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六卷,北宋范鎮撰。范鎮(1007—1087),字景仁,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舉進士第一。仁宗時,知諫院。嘗請立太子,面陳懇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須發為白。后為翰林學士,論新法,與王安石不合,致仕。哲宗即位,起為端明殿學士,固辭不拜。累封蜀郡公。鎮少時所作賦中有“長嘯卻胡騎”句,晚年出使遼國,遼人目為長嘯公。范鎮堅決反對新法,且多次上疏,直斥王安石,因此被勒令致仕。卒,謚忠文。著有文集及《東齋記事》,凡百馀卷,還參與了《新唐書》、《仁宗實錄》的編寫工作,有《范蜀公集》留世,《宋史》有傳。

  《東齋記事》是范鎮退休后著述的,時間大約在哲宗元豐年間。所居之地名東齋,故書名為《東齋記事》。內容大都是追憶館閣中及在侍從時有關時事見聞、交游語言與里俗傳說。因為作者是四川人,故所記內容中蜀地偏多。其主旨在于通過所記述的朝政大事與掌故軼聞來歌頌北宋前期政治的清明,皇帝的英明,朝臣的賢能,民生的安康。《東齋記事》中有一些關于北宋典章制度的記載,是我們了解北宋社會的絕好材料。如卷一“崇政殿”條記載通過這條記載,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北宋時期皇帝的讀書生活和帝師的地位,待遇比一般執政大臣還要優越。書中記載了很多蜀地的風土人情,是我們今天研究四川地方史的很好的材料。如卷四有如下記載:“初,蜀人雖知向學,而不樂仕宦。張公詠察其有聞于鄉里者,得張及、李畋、張逵,屢召與語民間事,往往延入臥內,從容款曲,故公于民民情無不察者,三人佐之也。其后,三人皆薦于朝,俱為員外郎,而蜀人自此多仕宦也”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川人對于做官仕宦態度的變化,而這一變化發生的原因乃在于張詠的推動。

  《東齋記事》被禁毀的原因主要在于書中流露出的對王安石新法的不滿。而《東齋記事》的好多內容是關于王安石變法的,如卷一記述熙寧改元后產生“天變”:“治平三年春,有星孛出營室,歷于虛危。術者占曰:‘營室衛分,濮水出主宋廟祭祀事;虛危齊分,上受命之國,主墳墓哭泣?!饽甓鯇幐脑?。天之告人,豈不昭昭然哉”!

  由于《東齋記事》中記載了大量的北宋故事、典章制度、名人軼事、及蜀地的風土人情,為后人研究北宋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蜀地風俗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原始材料,因而受到了南宋以來的歷代史學家的重視。南宋李燾所編《續資治通鑒長編》里就有三十七條是錄自《東齋記事》。

  《東齋記事》通行本有《稗海》本、《百川學海》本、叢書集成本。

  今有:《東齋記事·國老談苑·涑水記聞》,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版,巴斯光據《百川學?!繁拘S?;《東齋記事(附補遺)·國老談苑·涑水記聞(附補遺)》,中華書局1985年版;《東齋記事》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一編,2005年版。

32、《明道雜志》

  宋代歷史瑣聞類筆記,一卷,北宋張耒撰。 張耒(1054—1112),字文潛,號柯山,世稱宛丘先生。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善屬文,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進士及第,歷官至直龍圖閣,知潤州。哲宗親政后因列為元祐黨人,徙宣州,謫監黃州酒稅?;兆谄馂樘?,出知潁、汝,復坐黨籍落職。任潁州知州時聞蘇軾病故,為舉哀行服,遂貶為房州別駕。史稱其詩效白居易,樂府效張籍。著有《柯山集》、《明道雜志》。

  該書一卷,或分為正續二卷,八十余則。內容多記當時雜事,亦頗有記詩、論詩之語。書中評杜、韓、柳詩稱:“老杜語韻渾然天成,無牽強之跡”;“子厚詩律尤精”;“退之以高文大筆,從來便忽略小巧,故律詩多不工”,于此可見其論詩之旨。另有述吳正憲、王中甫、王介、趙周翰諸家行事、詩風,殊多可采。書中語言活潑,頗多諧謔語,如記長安有安氏者,家藏唐明皇髑髏,作紫金色,其家事之甚謹,因爾家富達,有數子得官,遂為盛族。后其家析居爭髑髏,遂斧為數片,人分一片而云。余因謂之曰:“明皇生死為姓安人極惱?!焙献笮?。時秦學士觀方為賈御史彈,不當授館職,余戲秦曰:“千余年前賈生過秦,今復爾也?!甭務咭詾榧阎o,而秦不歡。但亦有張皇鬼神的荒誕之言,如記采石中元水府祠的韓干畫馬一軸。祠前人說,頃年張唐公罷太平守,過祠下,見之不能舍,乃令畫工模易取去,以模者納廟中。及行,他舟皆發,獨載畫一舟,引之不動,其勢自沉。張公大恐還舊,本舟乃安。呂與叔,長安人。

  通行本有《學海類編》本。今有:《明道雜志》中華書局1985年版;《明道雜志》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

33、《過庭錄》

  記述北宋士大夫以及范仲淹等祖輩施政、家訓等方面事跡的歷史筆記,一卷,北宋范公偁撰,范公偁,范仲淹玄孫,生卒年不詳,生平無考。

  《過庭錄》一卷,一百一十四條,不見諸家著錄。是書多述祖德,皆于紹興十七、八年(1147-1148)間聞之于父者,故名《過庭錄》。所記多切實有據,極少溢美之詞,涉及宋朝大政、變法、官制等記載,亦可作正史研校之用。另外對宋朝文人名士、詩文雜事均有兼及,且保留了一些蘇軾等名家名作之外的詩詞文句和佚事,如謂詩“在意而不在言”,又引歐陽修語,言詩不應只寫草木,而應“作人言”。又記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之背景: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疾,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后貽(遺留)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文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故《記》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有在矣。因所記均不見諸家著錄,又直接聞之于父,故史料價值頗高?!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曰:“純仁之曾孫也。其書多述祖德,皆紹興丁卯戊辰間聞之其父,故命曰《過庭》。語不溢美,猶有淳實之遺風。惟純禮自政府出守潁昌,史以為王詵之譖,此則以為中官閻守忠之譖,則未知孰是也。中亦間及詩文雜事,如記宋祁論杜詩實下虛成語,記蘇軾論中岳畫壁似韓愈南海碑語,皆深有理解。其記蘇、黃集外文及燕照鄰、崔鷃諸人詩詞,亦多可觀。獨黃須翁傳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稱為已佚之異書,則偶誤記耳?!?/p>

  今有:《墨莊漫錄·過庭錄·可書》孔凡禮等點校,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2002年版。

34、《孔氏談苑續世說》

  《孔氏談苑》又名《談苑》,四卷,舊題宋孔平仲撰。孔平仲,字義甫,清江(今屬江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集賢校理,又曾官提點京西刑獄,帥鄜、延、環慶路??灼街僖簧邳h爭的漩渦中沉?。赫茏诮B圣年間,言官參劾他元祐時附和舊黨當權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陽市)。又有人彈劾他不推行常平倉法,而徙官韶州(今廣東韶關市)。因他曾上書辯解,再貶惠州(今廣東惠陽縣東)別駕。安置編管于英州(今廣東英德縣東)。徽宗即位,才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后出任外官,提舉永興路刑獄,帥環慶等路。黨論再起,又被罷官,不久去世??灼街倥c其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時號”三孔”。有《清江三孔集》40卷,其中平仲21卷。為人長史學,工文辭。著有《珩璜新論》、《續世說》、《孔氏談苑》、《朝散集》《良史事證》等。據《宋史·藝文志》,平仲有《稗說》、《雜說》各一卷,而無此書。故學者多疑此書為后人取《稗說》、《雜說》再擷取他書增補而成。

  《孔氏談苑》記載北宋及前朝政事典章、人物軼聞為主的史料筆記,同時間涉社會風俗和動植物知識,為宋代中較有名的一種。如寫河豚之毒:“河豚瞑目切齒,其狀可惡,治不中度多死。棄其腸與子,飛鳥不食,誤食必死。登州瀕海,人取其白肉為脯,先以海水凈洗,換海水浸之,暴于日中,以重物壓其上,須候四日乃去所壓之物,傅之以鹽,再暴乃成。如不及四日,則肉猶活也。太守李大夫嘗以三日去所壓之物,俄頃,肉自盆中躍出,乃知瀹之不熟,真能殺人也”。頗富夸張傳奇色彩。語言也很幽默生動,如:“有人問秀州崇德縣民:‘長官清否?’答曰:‘漿水色?!圆磺宀粷嵋病?。

  《續世說》十二卷。此書依《世說新語》的體例,選取宋、齊、梁、陳、隋唐五代事跡,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八門,分錄成書。與《世說新語》相比,《續世說》更重視“發史氏之英華”,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內容多選自李延壽《南北史》、劉昫《舊唐書》與薛居正之《舊五代史》,亦兼取前代筆記小說。作者選材注重文學性與故事性,全書內容多能表現人物性格與官場險惡,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孔氏談苑》《續世說》現存主要版本有:《寶顏堂秘岌》本、《四庫全書》本、《藝海珠塵》本(該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等。

  今有:《孔氏談苑》《續世說》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9年初版,1960年重?。弧独m世說》吳平譯注,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孔氏談苑·續世說》,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2001年版;《孔氏談苑·續世說》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

35、《墨客揮犀》

  宋代輯錄軼事、詩話、文評較為著名的文史筆記,十卷,續十卷,北宋彭乘撰。北宋有兩個彭乘:一為華陽人,真宗時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宋史》有傳?!赌蛽]犀》作者則是筠州高安人,史不載其仕履,故生平事跡不詳。約宋哲宗元祐初前后(1086)在世。書中稱嘗為中書檢正,又稱宋仁宗至和中(1055)赴任邕州,而不言其為何官,又自稱嘗至儋耳。從書中的大都推重蘇、黃來看,疑亦蜀黨中人。能詩,與黃庭堅相唱答。著有墨客揮犀十卷。

  《墨客揮犀》宋代遺聞軼事,以及詩話文評,多信實可靠。如陳瑩中言后苑牧豭豚、潘大臨作“滿城風雨近重陽”詩、彭淵材游興國寺諸條,惠洪的《冷齋夜話》亦載之,皆全同其文,不易一字。惠洪和尚本高安彭氏子,與彭乘同族同時,大概不會如此明顯抄襲的,說明俱是當時事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征引頗為詳洽,存之亦頗資參考焉”。但像魏舒詣野店、張華博物、傅融有三子諸條,皆全錄《晉書》、《北魏書》原文,別無考證,亦不相類。疑原本殘闕,后人又有所竄入。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墨客揮犀》十卷,續十卷,稱不知撰人名氏。今本為商濬刻入《稗?!氛?,卷首直題彭乘,但有十卷,無續集。

  今有:《侯鯖錄·墨客揮犀·續墨客揮犀》中華書局1986年版;《墨客揮犀·續墨客揮犀》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三編,2007年版。

36、《學林》

  宋代考據辯證類筆記,10卷,亦稱《學林新編》,王觀國撰。王觀國,字不詳,長沙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前后在世。紹興中,以左承務郎知汀州寧化縣,主管動農公事兼兵馬監押。

  《學林》10卷,凡358則。這部書專門考辨六經史傳以及其它書中的字體、字音、字義,并博引《十三經》《史記》《漢書》《后漢書》《晉書》《唐書》之文以前人詩歌,廣采《說文》《玉篇》《廣韻》《經典釋文》等注疏箋釋之說,參校異同,加以訂正。附帶兼及詞語、解釋名物。資料收集詳備,辨析精賅,是宋人筆跡中較有學術價值的一種。其它如談沈括論杜詩之拘泥,談雙聲疊韻之分別亦甚精到。解釋名物者,如說琥珀乃松脂凝結入地而成,駁斥琥珀生于地中,為龍血入地而成的繆說,也表現了作者的見識通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引據詳洽,辨析精核,可謂卓然特出之著”。

  《學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慶十四年(1809),蕭山陳春將此書收入《湖海樓叢書》;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學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

37、《東軒筆錄》

  宋代歷史軼事筆記,十五卷。北宋魏泰撰。魏泰,字道輔,襄陽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封道國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魏泰從小好逞強行霸,嘗于試院中毆打考官幾死,因此不得錄取。后博覽群書,但不思仕進。性詼諧,尤好談朝野趣聞。善辮,與人談笑,莫有能擋其詞鋒者?;兆诔缬^年間,(1102-1110年),大臣章惇贊其才,欲任以職事、辭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勢,橫行鄉里,邑人深為不滿。又愛訛托他人之名作書,如借張師正名作《志怪集》、《括異志》、《倦游錄》;借梅堯臣名作《碧云》。以本人名則著有《臨漢隱居集》二十卷、《臨漢隱居詩話》一卷、《東軒筆錄》十五卷傳于世。

  《東軒筆錄》記載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場見聞,以仁宗、神宗兩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與上層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內情,所記當時歷史尤其是王安石變法相關資料,有重要參考價值。如卷六所記曾布與王安石關系,說明曾因反市易法被黜后,與王仍有交情,并未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書中對貪污賄賂,趨炎附勢、狼狽為奸的現象時有揭露。卷十還記載了宋仁宗打擊報復、庇護皇親的事實,在歷史筆記中相當少見。此書所記亦有一些失實之處,《舊聞證誤》、《容齋隨筆》等書均有駁正??偟膩碚f,在宋人筆記中,《東軒筆錄》還是史料價值較高的一種。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引此書達三十六條,在二百二十五種引書中,居第五位。

  今有:《東軒筆錄》李裕民點校,中華書局1997年版;《東軒筆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1983年版;《東軒筆錄》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

38、《萍洲可談》

  北宋代記述有關典章制度、風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貿易等情況的筆記,3卷朱彧撰。朱彧,生卒年不詳。其父朱服于元符二年(1099)至崇寧元年(1102)時居官廣州。朱彧根據其父見聞,于徽宗宣和元年(1102)撰成此書,共3卷。該書記載的宋代朝廷制度、風俗民情、特別是海外交通與來華穆斯林的經商與生活等情況,是研究中西交通史及中國伊斯蘭教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如關于宋代廣州蕃坊及來華穆斯林商賈情況,書中云:“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1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人。”“蕃人衣裝與華異。飲食與華同?;蛟破湎炔ㄑ矅L事瞿曇氏,受戒勿食豬肉,至今蕃人但不食豬肉而已”;關于宋代來華穆斯林與中國婦女通婚情況,書中云:“元祐間廣州蕃坊劉姓人娶宗女。官至左班殿直。劉死,宗女無子,其家爭分財產,遣人撾登聞鼓。朝廷方悟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須一代有官,乃得娶宗女”;關于宋代海外貿易及市舶管理情況,記有舶船到港后“編欄”(即派兵監視)、“抽解”(即征稅)、“呈樣”(抽查貨物質量)、“禁榷及博買”(即政府收購專賣貨物及確定商人自由出賣)情況,舶船來去季節時間、舶船大小及互貿貨物情況,海舶使用指南針情況等。其書的傾向是曲意維護王安石新政中的舒亶、呂惠卿等小人,攻擊元祐黨人蘇軾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批評并解釋其原因:“彧之父朱服雖坐與蘇軾交游貶官,然實非元祐之黨。嘗有隙於蘇轍,而比附於舒亶、呂惠卿。故彧作是書,於二蘇頗有微詞,而於亶與惠卿則往往曲為解釋。甚至元祐垂簾,有政由帷箔之語。蓋欲回護其父,不得不回護其父黨;既回護其父黨,遂不得不尊紹圣之政,而薄元祐之人。與蔡絳《鐵圍山叢談》同一用意,殊乖是非之公”,但也肯定其價值:“然自此數條以外,所記土俗民風,朝章國典,皆頗足以資考證。即軼聞瑣事,亦往往有裨勸戒。較他小說之侈神怪,肆詼嘲,徒供談噱之用者,猶有取焉”。

  《文獻通考》著錄三卷,但現存的左圭《百川學海》本、陳繼儒《寶顏堂秘岌》本今僅一卷,五十馀條。

  今有:《后山談叢·萍洲可談》,李偉國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萍洲可談》李偉國點校,大象出版社“宋人筆記”第二編,2006年版。(該書是以《墨海金壺》本為底本,校以《百川學海》和《四庫全書》系統之各種版本。又檢中華書局所印《永樂大典》殘本及《宋會要輯稿》等書,得佚文三條,錄出附于卷末)。研究論文:鄭宇之碩士論文《朱彧及其筆記〈萍洲可談〉研究》。

39、《孫公談圃》

  記錄北宋孫升所述人物軼事、品評人物的筆記,劉延世撰。劉延世字君孚,高郵人。孫升在元祐中官中書舍人,哲宗紹圣四年因屬元祐黨人而貶謫汀州,兩年后死于任上。劉延世的父親時為時長汀縣令,得從孫升游,將孫升所述的北宋朝人物軼事以及對此的品評記錄下來成為此書。宋臨江劉延世錄所聞于孫升之語也。劉延世在書序中曾交代成書的經過和動機:“紹圣之改元也,凡仕于元祐而貴顯者,例皆竄貶湖南,嶺表相望而錯趾,惟閩郡獨孫公一人遷于臨汀。四年夏五月,單車而至,屏處林谷,幅巾杖屨,往來乎精藍幽塢之間,其后避謗,杜門不出。余時侍親守官長汀縣,竊從公游,聞公言皆可以為后世法,亦足以見公平生所存之大節。于是退而筆之,集為三卷,命曰《孫公談圃》。公狀貌奇特,眉目孤聳,望之凜然可畏。元祐時,歷三院,遷左史,入中書為舍人,危言讜論,內外憚之。已而忤時宰意,以集賢殿修撰留守南都,后遷天章閣待制。其謫官也,自南都為歸州,遂以散秩謫臨汀。公在汀二年,竟以疾終。明年,歲在庚辰,天子(按:徽宗)嗣位,盡還公官職,士大夫傷公之不及見也。余辱公之知且久,而公之語亦嘗屬余記焉,公之子幼而孤,則其事久或不傳,于是詳而述之,庶幾不為負公者,非特為談圃道也。公諱升,字君孚,高郵人。建中靖國元年正月初四日,臨江劉延世述之引?!闭驗槠渲袏A帶個人恩怨,所以記錄品評中帶有傾向性,而為后世所譏。孫升為元祐黨人被貶,所以書中記王安石見其子王雱在冥中受報應;又因與二蘇有隙,書中記蘇軾為翰林學士事,蘇軾試館職策題論漢文帝宣帝及仁宗、神宗事,“則又不滿于蘇軾”;記爭吊司馬光事,“亦不滿程子(程頤)”。

  《孫公談圃》最早有臨汀刊本三卷;宋高宗建炎初山陽吳氏錄本。

  今有:《樂城先生遺言·東谷所見·雞肋·孫公談圃》,新興書局,1927年版;《孫公談圃》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說郛》本影印,1987年版;《孫公談圃》宋人筆記第二編,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40、《演繁露》

  又稱為《程氏演繁露》,十六卷,后又有《續演繁露》六卷。宋代以格物致知為宗旨的筆記,南宋程大昌撰。程大昌(公元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進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為大學正。三十年,遷秘書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歷國子司業兼權禮部侍郎、直學士院。出為浙東提點刑獄、江西轉運副使。淳熙二年(公元1175),召為秘書少監。三年,權刑部侍郎。累遷權吏部尚書。出知泉州、建寧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慶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謚文簡。有《程文簡集》二十卷,已佚。今存《詩論》、《演繁露》、《續演繁露》、《考古編》等?!端问贰肪硭娜袀?。

  《演繁露》為模擬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之作《演繁露》記載了三代至宋朝的雜事488項。其書《演繁露》不分類,《續演繁露》分制度、文類、詩事、談助四門。援引很為廣博,考證多詳明可取。如卷九“鞠”,有關古代踢皮球的記述;卷十五“不托”關于古代湯餅的考辯,都能使人對事物有具體的了解?!端膸炜偰刻嵋贩Q其“大昌所演,雖非仲舒本意,而名物典故,考證詳明,實有資於小學。所引諸書,用李匡乂《資暇集》引《通典》例,多注出某書某卷。倘有訛舛,易於尋檢,亦可為援據之法”。其中一些解釋,不僅對文字學,對歷史、文學亦有幫助,如“李白墓”條:“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間有墓,世傳為李白葬所。累甓圍之,其墳略可高三尺許,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繪白像,布袍裹軟腳幞頭,不知其傳真否也。白嘗供奉翰林,終不曾得官,則所衣白袍是矣。范傳正作白碑,曰白之孫女言曰:嘗殯龍山之東麓,墳高三尺。傳正時為宣歙觀察使,諭當涂令諸葛縱改葬于青山,則在舊瘞之東六里矣,其時元和十二年也。然則龍山、青山,兩地皆著白墳,亦有實矣。至謂白以捉月自投于江,則傳者誤也。曾鞏曰:范傳正志白墓,稱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白之歌詩亦自云如此?;蛘咭蚱浜酪?,又嘗草瘞江邊,乃飾為此說耳。正史及范碑皆無捉月事,則可證矣?!庇秩纭澳奚选睏l:“樂天《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歌》略曰:“移領錢塘第二年,始有心情問絲竹。玲瓏箜篌附好箏,教得霓裳一曲成。前后只應三度案,聞道而今各星散。今年五月至蘇州,忽憶霓裳無處問。聞君部內多樂徒,問有霓裳舞者無。元答云七州十萬戶,無人知有霓裳舞。惟寄長歌與我來,題作霓裳羽衣譜。”案,此乃樂天守杭日,自教官妓玲瓏習為霓裳舞。至樂天鎮蘇時,習舞者已皆不存。元微之為越守,樂天求此舞人于越,而越中無之,但寄得《霓裳歌》以為之譜耳。元、白距明皇不遠,此時此曲已自無傳,況今日乎?”“霸陵折柳”條:“黃圖曰:霸橋,跨霸水為橋也,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為別,故李白樂府曰:“年年柳色,霸橋傷別?!倍蹙S亦曰:“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審求其地,則在渭北,蓋漢分秦咸陽,置縣名渭城也。若霸陵,則在渭南,不在渭北矣。維之所餞者,其人出戍陽關,而賦詩之地乃在渭北,仍援折柳為詞,則仍用霸陵故事也”

  《程氏演繁錄》、《續演繁露》有明萬歷四十五年鄧渼刻本,兩淮馬裕家藏本;叢書集成初編等。

  今有:《程氏演繁錄》、《續演繁露》京華出版社;《程氏演繁錄》、《續演繁露》國家圖書館“中華再造善本工程”2003年版;《程氏演繁錄》、《續演繁露》,宋人筆記第一編,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市| 昌邑市| 自贡市| 曲阜市| 廉江市| 武邑县| 克拉玛依市| 海南省| 仁布县| 乌审旗| 永仁县| 城步| 抚顺县| 江安县| 沛县| 平和县| 鱼台县| 南召县| 岳普湖县| 调兵山市| 招远市| 娄烦县| 敦化市| 碌曲县| 神农架林区| 浦江县| 微山县| 石嘴山市| 玉林市| 宿松县| 册亨县| 东至县| 东城区| 松潘县| 雷波县| 眉山市| 临夏县| 克什克腾旗| 东源县| 波密县| 德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