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是哲學,何必為宗教!
儒學到底是不是宗教?這是一個爭論已久而又十分復雜的問題。雖然每一次爭論都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但是繼續深入討論這些問題,對于認識儒學的本質很有意義。
給宗教下定義很困難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對宗教進行簡要的概述。
宗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它對于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無論哲學、文學,還是建筑、藝術,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深受宗教的影響。然而,這樣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至今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歷史地看,關于宗教的定義曾經出現過五種觀點:第一種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幻想說”、第二種是詹姆斯的“個人信仰說”、第三種是弗雷澤的“崇拜說”、第 四種是蒂利希的“終極關懷說”、第五種是湯因比的“人生態度說”。被尊為“宗教學之父”的英籍德國學者麥克斯?繆勒早就指出,世界上有多少種宗教,就會有 多少個關于宗教的定義。因此,給宗教定義是非常困難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繆勒認為,雖然給宗教定義非常困難,但據其某些特征對宗教進行解釋還是可行的。換言之,通過分析宗教的特性以把握宗教概念,是目前看來唯一可行的路子。
那么,宗教的特性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從本質上看,所有文化現象依照理性的角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性的文化”,即主要依照理性的標準來建立的文化 現象,比如科學、哲學、建筑等都屬于“理性的文化”。另一類是“非理性的文化”,指主要依照非理性的標準即情感的因素來建立的文化現象,比如,藝術、宗 教、迷信等都屬于“非理性的文化”。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非理性的文化”并非“反理性的文化”。據此分類來判斷,宗教是以信仰、崇拜為核心特征的文化現 象,是一種情感性寄托的社會現象,故屬于“非理性的文化”;哲學是以理性、思辨為核心特征的文化現象,是一種概念性的思考,故屬于“理性的文化”。
先前的“儒教”是教化之意
自“軸心時代”起,任何一種古老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不過,中國文化情況有些特殊。“儒教”、儒釋道“三教”的提法雖在中國學術史中早有 出現,但先前出現的“儒教”概念并不具有“宗教”的含義,它是指“以儒為教”的“教化”意義。不僅如此,儒釋道三者并稱也并非基于“教”的意義,而是基于 “學”的意義。在關于“心性生命”之“學問”這一點上,儒與釋、道二教是相通的,故可以并稱。
隨著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傳入,儒學是否 為宗教被正式提了出來。歷時性地看,中國學術史上對這一問題有三種代表性的正面觀點:一是利瑪竇,他認為儒學是宗教,但絕不是正式的宗教。二是康有為,他 把儒學作為正式的宗教看,而且還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孔教”運動。三是任繼愈,他認為儒學就是宗教,因為它是為封建專制制度服務的。
對照地看,這三個代表性觀點具有不同的宗旨:利瑪竇是為了推動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而采取的一種傳教策略,康有為是在政治目的和民族情緒的雙重驅使下采取的一種政治方略,任繼愈則是為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主導地位而采取的學術策略。
通過上述回顧不難看出,儒學是否是宗教,問題來自于“比附”:最初是與佛教、道教比附,因為佛教、道教對儒學形成了沖擊,故需尋求儒、釋、道之間的共性 來充實儒學,奪回失去的“地盤”。很明顯,此時儒學絕非與道教、佛教相同的宗教。后來,基督教傳入且影響漸大,儒學獨尊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遂生出“儒學 本是宗教”的主張,以對抗或融通外來的強勢的西方文化。出乎意料的是,這樣的主張竟一直延續到現代,以至于出現了“人文宗教”的主張:牟宗三認為,宗教的 標準有兩個方面:一是須肯認一“神性之實”或“價值之源”,二是須盡“日常生活之軌道”之責。據此,牟宗三認為儒學就是宗教。不過,儒學并不是普通的宗 教,因為它不具有普通宗教的儀式,而且其“價值之源”是“超越而內在”,而非“超越而外在”。更為重要的是,儒教是圍繞著“人”而非“神”展開的。因此, 儒教作為一種“人文宗教”,不僅是宗教,而且是一種“大中至正的圓教”,高于基督教等普通宗教。
儒學是“理性的文化”
今天,面對儒學是否宗教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儒學作為孔子、孟子所建立的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是“理性的文化”,還是“非理性的文化”?
毋庸置疑,從根源上和總體上看,儒學屬于“理性的文化”,因為它是以理性為特征的,而不是以情感或崇拜為特征的。既然如此,儒學非宗教是顯而易見的。當 然,并不能否認儒學內容中具有宗教性的成分,不過,這些成分不足以改變儒學作為一種“理性的文化”的性質。這就如同宗教雖是一種“非理性的文化”,但它的 理性內容并不能改變宗教之“非理性的文化”的性質一樣。而且,我們也并非無視儒學所具有的宗教性功能,只是認為以功能來界定文化現象的類別并不恰當。例 如,宗教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但并不能因此將宗教等同于道德。質言之,儒學雖為“價值之源”,且盡了“日常生活之軌道”的責任,但它并不是宗教。
儒家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同
面對儒學是否宗教的問題,我們還要思考的是:儒學作為一種“理性的文化”,應該歸屬于哪個學科門類?傳統地看,儒學的范圍非常廣泛,經、史、子、集均可 視為儒學之內容。然而,這種“四部”式的學科分法已經在近代瓦解了,代之而起的是現代的學科分類。在此分類之下,儒學這一概念更多地指涉哲學意義上的儒 學,即“儒家哲學”,傳統儒學所涵括的其他內容則分別歸入了語言學、歷史學、文學等相應學科。
因此,今天的儒家哲學是作為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形態而存在的。在現代的學科體制下,將學術化、專業化的哲學作為宗教來看待是不適宜的。
當然,儒家哲學與西洋哲學有著明顯的差別,后者偏向于精確的概念和嚴密的推理,前者偏向于心性生命或道德境界的修養。盡管站在西方哲學的角度上,有些哲 學家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這并不妨礙中國哲學的存在,也不能因此而將儒家哲學推給“宗教”陣營。因為東西哲學雖有差異,但它們畢竟同為“理性的文化”。
因此,儒家哲學雖不同于西方哲學,但它仍是人類哲學之一種,而不是宗教的一種。換言之,儒學作為“理性的文化”的一種,是人類哲學這座“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儒學已不可能“一家獨大”
那么,儒學在哲學“百花園”中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呢?這可從兩個方面來思考:其一,哲學的使命是為人類提供“價值之源”。從整個文化現象來看,不僅宗教可 以為人類提供“價值之源”,哲學的使命亦是如此。歷史地看,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主脈,已經為中華民族“價值之源”盡了職責。但是,近現代以來,伴隨著封建 體制的解體,中國的政治經濟面貌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相應地,社會對儒學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能否滿足這種變化的要求,從而為中國人提供新的“價值之源”,這是儒學所面臨的重大課題。這個課題解決得好,儒學就會復興;否則,儒學就會被其他哲學所替代而退出歷史舞臺。
其二,儒學要想復興, 就必須放棄意識形態的幻想。封建體制的解體本身就意味著哲學形態的多元化展開,只靠儒學一種思想為主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現時代,儒學只是眾多哲 學形態中的一種,而不是其他哲學形態的“領導者”和“裁判者”。因此,儒學要在哲學“百花園”中放出異彩,只有依靠自身哲學意義上的貢獻而為人類提供“價值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