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國際儒學論壇” 探討儒家視域中家國天下
12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與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2016”在國學館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儒家視域中家國天下”,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和瑞士等國家的1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副校長伊志宏,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事務總長樸仁國,日本駐中國大使館文化部公使山本恭司等出席論壇。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姚新中,輔仁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福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金樑,韓國成均館大學榮譽教授李東俊等中外知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
劉偉校長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對于長期以來支持論壇舉辦的樸仁國總長以及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表示感謝。他指出,儒家傳統文化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不能將傳統文化僅僅當成博物館里的歷史遺物,傳統文化是人類重要的思想資源;不能只是對傳統文化做歷史性的研究,要闡發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現實意義;不能將對于傳統文化的研究只當成學者個人的工作,應當使其與當代社會緊密結合起來,使優秀傳統文化為普通百姓所接受,進入百姓日常生活。
樸仁國總長指出,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東方人重要的精神家園,國際儒學論壇的舉辦旨在提供化解人類危機和沖突的可能性方案,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的智慧財富,吸取儒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厚德載物、仁愛愛人的思想,為人類提供有益的啟示。
山本恭司公使對舉辦此次論壇的中國人民大學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表示敬意。他表示,儒家思想中“家國天下”的概念在日本同樣自古流傳至今,《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廣為人知,成為政治和社會的根本理念,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希望通過本次論壇各位專家的深入的探討,對東亞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進一步加深各國間的人文交流。
楊朝明院長認為,儒學在今日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有著重要的影響,孔子所確立的價值觀念依然是我們的立足點。今天我們思考家國天下的問題,尤其需要思考孔子思想、儒家學說的深層內涵,思考儒學與當今時代的深層聯系。
開幕式由伊志宏副校長主持。
張立文教授以《王霸之道與和合天下》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和合智慧為“天下有道”的全球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第一,構建和合共生機制,尋求和合天下正義;第二,構建同衷共濟機制,尋求和合道體;第三,構建“民胞物與”的全球伙伴機制,尋求生存、價值、可能的和合世界;第四,構建創新包容、公平共享機制,尋求生活安全、和諧、幸福、自由;第五,構建知行合一的德禮機制,實現和合天下的人心和善。
陳來教授以《“仁者人也”新解》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儒學不僅是“為己之學”,不僅具有修身意義,也是為他的倫理。為己之學,是就自身修養而言的;為他倫理,則是指向他人,指向他人就是愛人。自孔子以來,儒學一直包含兩個方面的義理,為己意義上的修身與倫理意義上的愛人。修身的人是指向自我,倫理的人則是指向他人。今天更應當強調倫理學意義上的人,亦即愛護他人。
陳福濱教授以《儒家的“忠恕”思想及其時代意義》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忠恕是儒家修身的最高道德境界,在古今典籍當中忠恕的論述博大精深,是含有萬物的思想學說,也是待人處世方面不可或缺的正道,這樣的正道在先賢的傳承之下對我們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它的價值的所在。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這種忠恕的思想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下,必須要有賦予它新的時代的意義。
李東俊教授認為,儒家思想一直就是修己治平之道,儒家雖然在外在方面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成為目標,但是在內在方面卻是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前提完成的,并且端正心性使自己成熟,進而連接擴充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田久治教授以《漢末入學家崔寔的統治論》為題作大會主旨報告,他認為韓非子曾經評判儒家,主張根據時代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崔寔受到韓非子的影響,但是不能簡單地歸為韓非子,他的思想中也有孟子的成分。韓非子不相信人性善,只強調法律不看重倫理,相反崔寔把對人的信賴作為基礎。
本次論壇會期兩天,共收到會議論文95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儒家視域中的家國天下”這一主題,共進行了18場學術報告與學術討論。
“國際儒學論壇”創辦于2004年,已經連續舉辦了12屆,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平臺,既是學術研討、學術展示的平臺,也是培育學術新秀的平臺。(文/ 校報學生記者 吳新宇 哲學院 圖/ 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