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令詞鑒賞之十七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題解】
《酒泉子》,原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為詞牌名。詞牌名之一。此調格體甚多,《欽定詞譜》列有40字、41字、42字、43字、44字、45字等共22體。但主要有兩體,一為溫庭筠體,為詞牌正格,雙片四十一字,全闋以四平韻為主,四仄韻兩部錯葉;二為潘閬體。49字,上下片各四句,上片兩平韻,下片兩仄兩平韻。又名《憶馀杭》。除溫庭筠與潘閬外,還有孫光憲等詞人用過此調。
【作者介紹】
潘閬 (?—1009)宋初著名隱士、文人。字夢空,一說字逍遙,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揚州(今屬江蘇)人。太宗至道元年(995),潘閬因宦官王繼恩推薦,得到宋太宗的召見,賜進士及第,國子四門助教。因其過于狂妄,未幾追還詔書。太宗駕崩之前,潘閬與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樞密趙镕、知制誥胡旦等謀立太祖之孫惟吉為帝。事敗,真宗即位,將王繼恩等人盡行誅竄。潘閬逃往舒州潛山寺。咸平初,入京被收系入獄,真宗過問逮捕審訊,不久獲寬釋,任滁州(今屬安徽)參軍。赴任滁州途中,潘閬寫有《赴滁州散參軍途中書事》詩:“微軀不殺謝天恩,容養疏慵世未聞。昔日已為閑助教,今朝又作散參軍。高吟瘦馬沖殘雪,遠看孤鴻入斷云。到任也應無別事,愿將清俸買香焚。”潘閬晚年遨游于大江南北,放懷湖山,最后死于泗上(今江蘇省淮陰市一帶)。道士馮德之遷其遺骨葬于杭州。集賢院錢易銘其墓云:“逍遙嘗與道士馮德之居錢塘,約歸骨于天柱山。大中祥符三年為泗州參軍,卒于官舍。德之遂囊其骨歸吳中,葬于洞霄宮之右。”今杭州城有“潘閬巷”。
潘閬有詩名,風格類孟郊、賈島,與寇準、錢易、王禹偁、林逋、許洞等交游唱和,著《逍遙詞》。亦工詞,今僅存《酒泉子》十首。潘閬。
【賞析】
潘閬為人性格豪放,宋初文學大家柳開,為人自負不凡曾被潘閬戲弄:端拱年間,柳開出知全州,途經揚州,做為朋友的潘閬自然要迎送一番。二人來到館驛,見一堂門窗嚴閉,十分詭秘。驛吏說:“此屋鬧鬼,無人居已數十年”。柳開一聽自負地說:“吾文章可以驚鬼神,膽氣可以詟夷夏,有何畏哉?”當下命人打掃,住了進去,潘閬見此狀,打算教訓一下此人狂悖。當夜,潘閬“以黛涂身,衣豹文犢鼻,吐獸牙,披發執金棰,由外垣入,正據廳脊,俯視堂廡”。此時柳開正持劍四處游走,忽聞一聲巨吼,只見一妖怪正居廳上!正欲仔細相看,又聞一聲巨吼,柳開心膽皆碎,惶恐萬分,只得道:“某假道赴任,暫憩此館,非意干懺,幸賜恕之。”潘閬把柳開平日胡做非為之事一一道來,厲聲道:“陰府以汝積戾如此,俾吾持符追攝,便須急行”。柳開一聽此鬼要索命,急忙拜倒說:“事誠有之,其如官序未達,家事未了。儻垂恩庇,誠有厚報。”說完再拜,痛哭流涕。潘閬見柳開嚇到如此地步,便緩緩道:“汝識吾否?”柳開戰戰兢兢:“塵土下下,不識圣者。”潘閬大笑說: “吾是潘閬也!”。
如此豪放之人,自然喜愛奔騰澎湃為天下第一壯觀的錢塘潮。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處:山東青州潮、廣陵潮和錢塘潮。其中青州潮最早,約在春秋時代;繼后是廣陵潮,盛于漢魏漢六朝;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潮。也最為壯觀:潮頭初臨時,江面閃現出一條白線,伴之以隆隆的聲響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潮頭推擁,鳴聲如雷,頃刻間,潮峰聳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墻直立于江面,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觀潮之俗,盛于唐宋,已成為當地的習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錢塘江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官府則在農歷8月18日在錢塘江上檢閱水軍,以后沿習成節。除農歷8月18日前后三天觀潮節外,農歷每月初與月中皆有大潮可觀,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在中秋佳節前后,八方賓客蜂擁而至,爭睹錢江潮的奇觀,盛況空前。古時杭州觀潮,以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所以白居易在詞中說是“郡亭枕上看潮頭” 。因地理位置的變遷,從明代起以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陳志歲的《載敬堂集》收有“江南靖士”的《觀錢塘潮詩》:“乍起悶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萬人退卻如兵潰,濁浪高于閱景壇”。詩中很形象地描繪出江潮卷地而來的澎湃氣勢和觀潮人的驚恐之狀。但如與潘閬的這首《酒泉子·觀潮》相比,恐怕還有虎狗之差。
太平興國七年(982),盧多遜為相時圖謀立秦王趙廷美為帝,潘閬參預其謀。后盧多遜和秦王事敗,潘閬受株連而遭追捕。潘閬假扮僧人逃進今山西省南部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一路輾轉到杭州、會稽賣藥為生。這首《酒泉子》大約就是此時在杭州觀潮留下的印象。詞人以豪邁之氣、健勁之筆,把排山倒海。聲容俱壯的錢塘江潮渲染的淋淋盡致;弄潮兒的大膽和令人心驚膽顫的高超技藝更是寫得詞采飛動、觸目驚心。更為突出的是,這并非是詞人的現場描繪,而是別后夢中的回憶,而且是“夢覺尚心寒”,可見錢塘潮和弄潮兒的水上表演給詩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不僅作者對此印象深刻,也給當時的大文豪蘇軾留下深刻的印象,把它寫在玉屏風上時時欣賞,蘇軾的友人石曼卿還使人照詞意作過畫。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起首“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兩句,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萬頭攢動,爭看錢塘江潮的場面,為下面潮水的涌現制造了氣氛,作好了鋪墊。“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長憶”二字,則點明是回憶,說明錢塘江潮的壯闊場面已深深留在作者的記憶之中,也和結句“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首尾形成呼應。其中“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兩句,夸張其潮頭之高,后者形容濤聲之大。詩人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把錢江潮涌的排山倒海、聲容俱壯,渲染得有聲有色、驚險生動。
下片由狀物轉為寫,描寫弄潮兒在濤頭弄潮情景。“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把弄潮兒藝高膽大、英勇無畏、搏擊風浪、履險如夷的大無畏精神渲染的淋漓盡致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極富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為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涌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后尚感驚心動魄。在結構上回應首句“長憶觀潮”,也再次渲染了錢塘潮的壯美和弄潮兒的藝技給詩人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
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