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與雞文化信仰
在我國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幾千年來,由于文化的不斷交流、互補,使得許多民間習俗頗為相似,雞文化現象也是如此,表現得更為豐富多彩,博大深邃。
1.飲雞血盟誓,白頭偕老。侗族青年男女初戀結識后,雙方約定選一個美麗的夜晚舉行“定情儀式”。當明月升起時,族人圍坐在一起,男青年取出事先早已準備好的、用紅布條捆著的紅公雞,當著眾人面,用針將雞的紅冠刺破,將雞冠上的鮮血滴入一只紅色瓷碗內,隨后用雙手捧起紅碗,請姑娘先喝一口,喝罷,男青年將碗中的余酒一飲而盡。之后,倆人攜手高唱“盟誓歌”,歌詞大意是夫妻互敬互愛,白頭偕老。眾皆相和,氣氛熱烈,邊歌邊舞,盡歡而散。
2.雞毛是傳遞愛情的信使。苗族青年男女,在春天三月三的盛會中,聚在一起玩一種“打雞毛”的游戲。男女青年互相追逐拋擲雞毛,以試探對方,交流感情。如男方向女方獻殷勤,而女方借故離開的話,小伙子便心領神會,默默轉移,另覓新的追求目標。
3.親不親看雞心。苗族還保留一種古老的習俗,客人來到苗家,東道主必殺一只大公雞待客。吃到最后,倘若發現鍋底只有雞心還在時,主人便視客人為同祖同宗的親兄弟,于是寒暄問好,格外親熱,并立即招呼家人重整宴席,更為隆重地款待“親人”。
4.求子用紅公雞。布依族男女青年如婚后無子,部落便為他們舉行一個隆重的求子儀式,部落的成年男女全體參加。此時“道公”(類似巫師)將一只大紅公雞放在求子青年的背上,男青年則默默祈禱,然后將紅公雞背回家中,等待來年早生貴子。
5.“雞冠帽”是彝族姑娘青春美麗的象征。彝族人崇雞,住在云南南部紅河地區的彝族姑娘,成年后,按祖傳習俗,每個人都要戴一頂十分艷麗的“雞冠帽”。這種美麗的帽子是用硬布制成雞冠形狀,然后用五彩絲線精心繡制吉祥紋飾,最后再用銀飾鑲嵌,顯得富麗堂皇。住在云南涼山的彝族,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中必備雞和雞蛋,與夏商時期的華夏古風極為相似。
6.據文獻載,我國南方還有許多民族,如黎族、壯族、哈尼族、珞巴族等都崇雞,在觀念上普遍認為雞能“逐陰導陽”,驅邪惡降吉祥。舉行喪葬儀式,必請來道公(巫師)誦“定穴雞歌”,歌詞如下:好金雞,好金雞,須眉山上高聲啼。頭戴金冠光閃閃,身著五色花花衣。今日請你下山來,妖魔鬼怪都逃離。金雞靈,金雞靈,金雞聽我說分明:皇帝聽得金雞啼,文武百官進殿急;秀才聽得金雞啼,正是仕途發奮時;文官聽得金雞啼,正是安民定國時;武官聽得金雞啼,正是汗馬立功時;男人聽得金雞啼,三更燈火讀書時;女人聽得金雞啼,身懷六甲是貴子;亡人聽得金雞啼,早升天界莫要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