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烏骨雞民俗文化與傳說
淅川烏骨雞是產于河南省淅川的珍稀雞種,體型小巧,耐粗飼,抗病抗逆性強,善飛躍,產蛋少,為國內外惟一一個產綠殼蛋的白羽烏雞品種,集蛋用、肉用、藥用于一體,2011年入編《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家禽志》。淅川烏骨雞歷史悠久,興興衰衰,舊時主要以藥用為主,民間用于營養和治療一些慢性和虛損性疾病。改革開放后,大量“洋”雞品種引進和強勢推廣,給養殖戶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效益,淅川烏骨雞純種群主要留存在交通閉塞的深山區。隨著兩年前南水北調近20萬移民動遷和近年來生存條件惡劣山區的生態移民,淅川烏骨雞保護區再次被打破,資源保護實際上已面臨危機。
在淅川烏骨雞物種形成和產地人們長期養殖過程中,形成了一些與淅川烏骨雞相關的傳說、傳統文化和習俗,下面略表一二。
一、祭祀文化
在淅川,人死埋葬后,有一連三天傍晚在墳前“捂火”(點燃柴草不讓其有明火)和隨后逢七上墳燒紙的習慣,燒夠七七四十九天結束。其中以五七之日(即人死后第35天)最為重要,至今,淅川民間大多數地方仍沿承著古人用白色公烏骨雞血或“白條雞”鎮鬼和祭奠死者的習俗。“五七”這天中午,死者的親人們將一只白色公烏骨雞在墳前現場宰殺,沿墳丘將雞血正反方向各滴一圈(也有事先準備好 “白條”烏骨雞的,意為“割頭剝皮”),接著把雞擺于墳前,燃爆竹、燒紙錢……祭奠死者。據說在陰間眾鬼中,五鬼(顏面發烏,也稱烏鬼)最壞,最愛欺生,對新來者往往百般刁難,棍棒相加,令夜不入室,但五鬼最怕烏面雞血(雞尸)。宰殺烏骨雞,主要是鎮服五鬼的,警告其要與新來者和睦相處。
二、鎮宅習俗
舊時淅川,由于貧窮和物資匱乏,蓋房起屋是家庭大事。有幾間土坯房就是家庭主要財產,幾乎需要人生半輩子努力,因而從定地塊、選日子動土到架梁、上檁都非常慎重。一般在動土前一天晚上,男性房主要在新房最中一間地上,挖一個深一尺以上的坑,宰一只公烏雞,滴上幾滴雞血,作為奠基和祭祀,寄托房主渴望房舍建設順利、良宅永固的情思。同時,在一塊一尺見方的紅布上滴上幾滴雞血,將紅布卷起,待隨后包裹房屋主檁。
房屋動土興建之時,除泥工外,房主家還要請一幫木工,加工檁、椽、排梁、門窗等。在主房最中一間(農村蓋房多為三間或五間單數)的脊檁上,就要裹上那滴有公烏雞血的紅布,四角以硬幣固定,然后壓上兩雙紅筷子,用兩根紅線繩繞檁固定筷子及紅布。以期家庭幸福,日子紅紅火火,好運氣紅得發紫,永不褪色。
三、避邪習俗
20世紀以前,淅川農村蓋房,多以木門木窗為主,且門窗都刷紅漆。為了門窗堅固和漆不褪色,在底木批平打光上可謂各顯神通。經歷了舊社會洗禮,那些飽經災難、對自然災害無能為力的老年人們,會更多地考慮讓門窗為家人辟邪避難。在批灰配料的選擇上會選擇心目中能避邪的元素。基本原料是:滑石粉、桐油、烏雞血幾滴和研碎的“無名子”(農村瓦房長期滴水,檐下地面留下的一種土色“小石子”,形如獵槍散彈)。這種批灰配料除滿足老人們“朱門站立,鬼神妖邪不敢靠近”,全家安寧的迷信心理外,也確實能起到門窗經久耐用、朱漆色艷、經久不褪的效果。
四、曲藝文化
改革開放前,淅川農村沒有電視,收音機也是極個別人家的奢侈品,除了偶爾集體放場電影,幾乎沒什么文化娛樂活動?!罢f書”是人們最常見的娛樂形式,不需要舞臺,就是一張桌子一盞燈,一男一女,一把二胡一架鼓。并且兩位演員中往往有一個盲人。就這樣,一場“文藝演出的舞臺”就打起來了。方圓幾里的群眾自帶板凳或鞋子一脫就地坐下,一聽就是幾個鐘頭。演出人的報酬多是一家一碗麥子或一瓢紅薯干,等等。
“演出”的內容,不同的說書組合可謂各顯神通,說得好的能在一個地方住幾天。與淅川烏骨雞有關的節目有兩個很走紅,一個是《烏雞情緣》,說的是本地一員外嫌棄與女兒青梅竹馬的窮秀才,后因烏骨雞藥用秘方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另一個就是與改革開放前形勢配合很緊的一個劇目,叫《投機倒把捉女婿》。因投機倒把倒賣烏雞,捉弄了不曾認識又第一次上門的新女婿,等趕集回家時,雞子掛在自家柴門上?!锻稒C倒把捉女婿》,可以說百唱不厭,甚至成為那時下鄉巡查工作的地方領導們指派必唱段子。
五、飲食文化與傳說
淅川烏骨雞蛋殼綠色,蛋黃比較大。2009年鄭州牧專實驗測定,淅川烏骨雞蛋黃體積比超過普通雞蛋三分之一,蛋白高度是普通雞蛋2倍多,富含硒和各類磷脂。民間傳統吃法主要有鮮雞蛋的炒、煎、沖茶、燉膏、煮食及咸雞蛋等。淅川烏骨雞酮體烏黑,肉品黑色素含量較高,民間多在晚餐食用。無論烏雞蛋或肉,口感均很特殊,飽受各類食客好評。
相傳晚唐某年,河內進士李商隱,由荊楚北上回京探視老母,途中遇到洪水泛濫,船只受損,無法航行,借宿淅川香嚴下寺外院望江樓,巧遇當時在京中任膳部員外郎杜牧。杜牧因探視在江州做官的弟弟,離江州由長江上溯,入漢水,再轉丹江返京復任,不想江行時傷風得了重病,便早了兩日在下寺泊舟休息。李杜雖早前不認識,但都知其名,同時兩人均因卷入“李牛黨爭”,政治命運很相似。寒暄之后,杜牧吩咐隨行的惟一家人,到附近村莊搞些酒菜款待朋友。實際上時值中秋,陰雨多日,貧窮農村哪有什么菜肴,只買了些地黃瓜和十幾枚烏雞蛋。酒逢知己千杯少,兩位詩人在客舍中邊飲邊談,直至深夜。陰云緩緩退去,天色漸漸放晴。不覺幾斤酒水入肚,杜大師病情全無。二人詩興大發,于是有了“何事苦縈回,離腸不自裁”和“佐餐烏玉子(烏雞蛋),酒食乍見長”的贊美詩句,流傳上千年。
食用烏骨雞在淅川可以說源遠流長,鄉民們確也有一些地道做法、吃法,在物質異常豐富的今天,也會讓人大飽口福、眼福,回味無窮。
淅川民間對烏雞的吃法主要是“黃燜”和清燉。黃燜雞可加各種佐料,山里盛產栗子,燜雞時加些板栗,別有一番風味。清燉雞除了加點生姜和鹽,其他什么佐料均不用,做出的雞肉質勁道,湯水清純,香飄村屯。有“聞香烏骨雞,不知是誰家”之說。這些傳統吃法至今仍然沿用,并有更大發展,如滋補老母雞、白切雞、大盤烏雞、香酥雞等。地方有名的烏雞菜名有淅川烏雞湯、霸王鱉雞、元寶(栗子)雞、醬爆雞等。
六、藥食保健文化
淅川烏骨雞具有烏嘴、烏腿、烏皮、烏骨、烏肉、蛋殼綠色等特點,有一定保健和藥用價值。在缺醫少藥的年代,人們長期生產生活活動中,探索出一些以烏骨雞為核心的偏方、驗方,解除了人們的疾病痛苦??傮w講,多是用以營養和治療一些慢性和虛損性疾病。如2006年,全國畜禽遺產資源普查時,在盛灣鎮石板溝村、老城鎮小街村搜集的幾個方子有一定代表性。如烏骨雞加綠豆燉湯,食肉喝湯,防暑降溫,治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
這些以淅川烏骨雞為主,就地取材嘗試食補食療的單驗方,是那個時代物資醫藥匱乏,人們艱苦生存,戰勝病魔的一個縮影,也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在淅川縣盛灣鎮有個叫石板溝的深山區域,至今人們仍然居住在石板墻、石板瓦搭成的石板屋內,生產生活原始,交通閉塞,出山仍是肩挑背背,缺醫少藥仍是現實存在,人們經常吃些烏雞蛋,間或吃只烏雞,以改善生活。但這里人長壽者眾,歲越90,無疾而終很常見。
中醫認為,烏雞味甘,性平,入肝、腎、肺經,具有養陰退熱、調經止帶的作用。《本草經》認為“烏骨雞補血益陰,則虛勞羸弱可除,陰回熱去津液自生……”。實踐證明,烏雞對于各種虛損引起的頭暈、腰痛、失眠、健忘、貧血、多汗、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身體虛弱等病癥,有著顯著的調治作用。
今日,人們追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健康長壽,根據“藥食同源”理論,經過適當的中草藥、食材配伍,創造出大量烏雞藥膳,進行食補食療,治療或緩解多年沉疴,實為一件幸事。比如杜仲燉烏雞可補腎強筋,對陽痿尿頻效佳;參芪燉烏雞,養氣活血,治產后貧血、奶少;烏雞配豆蔻,治療脾胃滑泄;烏雞醋蛋調節血脂穩血壓效果很理想等。
在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富貴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的今天,保護、開發、利用和發展好淅川烏骨雞產業,生產營養保健禽肉和禽蛋產品,會有極其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