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喂雞求學”
大凡圣人、賢人、名人,都有著強烈的、濃厚的、刻苦的求學欲,也就是在讀書學習方面是世人的樣板、典范、楷模。在歷史上,少年諸葛亮“喂雞求學”的精神,就很值得效仿。
據說,少年諸葛亮師從于水鏡先生司馬徽。當時社會上尚未有鐘表,只能用日晷計時,在晴天尚好辦,一旦遇到陰天下雨、狂風施虐,天寒地凍、寒風刺骨之日,對時間的進程就難把握了。于是司馬徽先生采用的是一種最簡單、最省勁的辦法,訓練公雞按時鳴叫,其辦法就是定時給喂食, 待公雞餓了,就會叫喚,從中計算出時間來。諸葛亮為了向先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讓講課的時間延長一點,他在上學時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時就往窗戶邊丟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正因為少年諸葛亮有這種孜孜不倦的刻苦學習精神,才使得他后來成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
一要學習“ 喂雞求學”精神的“求知欲”。浩如煙海的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揭示了自然界奧秘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折射著燦爛的歷史之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少年諸葛亮之所以采用“喂雞求學”法,在于他有著滿腔熱忱的求知欲,所以在少年、幼年、青年期奮發讀書、學習,實現了“日異其能,歲增其智”。人只有讀書,才能“開茅塞、除陋見、獲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心性,”感悟“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之甜。要以“士三日不讀,則其言無味,面目可憎”的恥辱感勤奮學習。
二要學習“喂雞求學”精神的“惜時欲”。諸葛亮喂食讓公雞推遲鳴叫,則是為了延長老師授課的時間,力圖學到更多的內容,這并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鄙視和討厭,相反,對他的求知若渴的精神頓生敬意。大智非才不可,大才非學不可,大學非惜時不可。鑒于此,古人在惜時上,“懸梁刺骨”者有之,“鑿壁偷光”者有之,“雪映窗紗”者有之,“螢入疏囊”者有之。毛澤東同志就是珍惜時間博覽群書的典范,他無論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日理萬機的建設歲月,總是珍惜時間讀書學習。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仕不厭學,故能成其博。
三要學習“喂雞求學”精神的“不滿足欲”。諸葛亮“喂雞求學”的目的在于充實自己學習知識的廣度、厚度、精度、力度。顯然他是一個“學然后知不足”者。立身以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立本以學而不滿足為要。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早餐”,無不顯現他們學習的境界和決心。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在學習上只有不足, 沒有滿足;只有畢生沒有畢業;只有終生沒有終止。網絡語:“一日不讀書, 別人看不出;一月不讀書,談吐會變粗;一年不讀書,思維笨如豬; 一生不讀書,人生肯定輸”。人有三個頭腦,也就是天生的一個頭腦,從書中得到的一個頭腦, 從生活中得到的一個頭腦。在這里,從書中得到的這個頭腦最珍貴。用好這個頭腦,就要對學習不滿足,攬卷目耕,志存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