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五):通俗小說集
51、《紅樓夢》
清代章回體長篇世情小說,原名《石頭記》,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撰,高鶚續。曹雪芹(約生1724—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河北唐山(一說遼寧鐵嶺,一說遼寧遼陽)。其先世原是漢族,后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高祖因隨清兵入關有功得受官職。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颙和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余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家也因此成為當時財勢熏天的“百年望族”。雍正初年,由于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社會制度的實質。從此他生活一貧如洗,但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極度的憂傷和悲痛之中,到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日),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都t樓夢》在曹雪芹手中并未全部完成,只寫了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鶚續成。高鶚(約1753—約1815),字蘭墅,一字云士,別號紅樓外史,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遼東鐵嶺。乾隆五十三年(1788)秋天,高鶚參加順天鄉試,得中舉人,乾隆六十年(1795),又中進士,任內閣侍讀。后來,高鶚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江南道御史、刑科給事中。大約在中進士前,高鶚將八十回《紅樓夢》補成一百二十回。他的續書雖有不合曹雪芹原意之處,但畢竟使這部小說能以完整的故事流傳于世,功不可沒。對《紅樓夢》的完稿和出版起到重大作用的還有程偉元。程偉元,蘇州人,乾隆后期,在京花數年之功,搜羅《紅樓夢》殘稿遺篇,并邀友人高鶚共同承擔“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的編務,并三次刊印《紅樓夢》。
《紅樓夢》在流傳初期是通過名為《石頭記》的手抄本形式流傳,成書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夢覺主人序本正式題為《紅樓夢》。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代表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它繼承了《金瓶梅》的網狀結構特點,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宮廷、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婚姻、奴婢、等級制度及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
另外,該書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筑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
《紅樓夢》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尤其是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復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復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作者善于通過那些看來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藝術描寫,揭示出它所蘊藏的不尋常的審美意義,甚至連一些不成文的,史無記載的社會習慣和細節,在紅樓夢里都有具體生動的描繪。小說作者還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使這部小說始終蕩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紅樓夢》對后代的影響是巨大的,自乾隆年間始,各種關于《紅樓夢》的續作紛紛出籠。據有關學者統計,《紅樓夢》的續書種類高達百余種,如《后紅樓夢》、《紅樓后夢》、《續紅樓夢》、《紅樓復夢》、《紅樓夢補》、《增補紅樓》、《紅樓》、《紅樓夢影》等。甚至可以這樣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長篇小說的社會影響和藝術成就超過《紅樓夢》。幾百年來,幾乎所有的有成就的作家,都有意或無意中受到過《紅樓夢》的影響。
《紅樓夢》現存最早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本,但只有不連續的16回。后來又發現了若干手抄本,較重要的如乾隆庚辰年(1760年)抄本,今存78回。這些手抄本都題名《石頭記》,并且有署名“脂硯齋”等人的許多評語,所以又被稱為“脂評本”,簡稱脂本;脂本何以出現并流傳,尚有爭議。
現在流行的《紅樓夢》有兩種本子:八十回本和百二十回本。前者是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以前流行的一種抄本,比較接近曹雪芹原著,當時稱為《石頭記》,上面有或多或少的脂硯齋評語,一般稱為“脂評本”。后者是經過高鶚幾次刪改,并續作了后四十回,湊成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這個本子由程偉元用活字排印兩次:第一次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一般稱為“程甲本”,第二次在第二年,一般稱為“程乙本”。程甲本改動原文較少,程乙本則把曹雪芹原著改得很多?,F在通行的百二十回本《紅樓夢》是一九五七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根據程乙本加以校訂的本子。一九七三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第十次印刷”出版的四卷直排本,一九七四年重印的橫排本,其正文仍是一九五七年采用的程乙本。
至于前八十回的脂評《石頭記》,現在有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的七十八回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和一九七五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重印本。另有最近影印的有戚蓼生(1732—1792)序的清末有正書局大字本《石頭記》。前者所缺第六十四、六十七兩回,則用別的舊鈔本補抄配足。后者曾于一九五八年排印,作為《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另有一個十六回殘本的脂評《石頭記》,一九七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也有影印本。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至于后四十回中文字和情節的改動,則用程甲、程乙兩種本子互相對勘。?
52、《儒林外史》
清代長篇章回小說,吳敬梓撰。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吳家是當地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曾出過榜眼、探花,但到吳敬梓父親一輩時,吳家的功名已不再顯赫。吳敬梓的生父是吳雯延,但他過繼給長房吳霖起為嗣。吳霖起為康熙間拔貢,曾任贛榆縣教諭。吳敬梓十三歲時母親去世,十四歲隨父親來到贛榆縣。由于吳敬梓是嗣子,吳霖起死后引起遺產繼承的糾紛,家道開始衰落。遺產糾紛給吳敬梓以很大刺激,使他對封建家族制度中的某些丑惡方面開始有所認識。由于他生性豪放,又不善于治家理財,不久就將繼承的兩萬多兩銀子揮霍殆盡,不得不于雍正十一年(1733)舉家從全椒遷至南京,過著貧窮而狂放的生活。吳敬梓自幼聰穎,讀書刻苦,在二十三歲時考取秀才,但此后未能中舉。乾隆元年(1736),吳敬梓被安徽巡撫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但他稱病不赴,從此也不再參加科舉考試,后來干脆連秀才籍也放棄了。吳敬梓在南京的二十年中,生活越來越貧困,有時甚至無米下鍋,冬天則靠圍繞南京城墻走幾十里取暖。晚年客居揚州,尤落拓縱酒。后卒于客中。著有《詩說》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詩七卷,小說《儒林外史》約成書于吳敬梓五十歲前,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的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
《儒林外史》是部批判科舉制度并揭露封建社會黑暗的杰出的諷刺小說。也是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全書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認為最后一回非吳敬梓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托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杰出作家之一。書中的故事情節大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它真實地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冒名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臺推舉為“優行”;作者無情地鞭撻丑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嵚崎磊落”,莊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等。
《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一是語言樸素、幽默,極具諷刺性,魯迅贊其為“戚而能諧,婉而多諷”,將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刻畫的窮形盡相。二是是結構松散,沒有貫穿首尾的主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串聯而成,“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
《儒林外史》對后來的中國文學也是影響巨大。胡適認為后來的晚清譴責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游記》、《孽?;ā芬约啊逗I匣袀鳌罚际抢^承《儒林外史》的余緒?!度辶滞馐贰凡粌H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范。可作成為全世界了解中國科舉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動的參考。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F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偽作。
《儒林外史》目今可以見及的舊評本有四種,即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臥閑草堂本,咸豐三年(1853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之間完成的黃小田評本,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齊省堂評本,以及與齊本幾乎同時的天目山樵(張文虎)評本。
今有:《儒林外史》張慧劍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1978年版,1995年版;《新批〈儒林外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此評本以臥閑草堂本作底本,以潘氏抄本等多種刊本為校本和參校本,予以分段、標點,在此基礎上重新批評;《儒林外史》岳麓書社1988年版。?
53、《隋唐演義》
清代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褚人獲編撰。褚人獲(1625~1682)字稼軒,一字學稼,號石農,別號后進沒世農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為人交游廣泛,與尤侗、洪升、顧貞觀、毛宗崗等清初著名作家過從甚密。一生功名僅止于秀才,終身不仕但文名甚高,能詩善文,尤喜涉獵歷代稗史軼聞,著作頗多。康熙二十九年(1690),褚人獲編成《堅瓠甲集》,此后經過十余年的苦心結撰,陸續編成《堅瓠十集》、《續集》、《廣集》、《補集》、《秘集》與《馀集》等共六十六卷。此外又有《讀史隨筆》、《退佳瑣錄》、《圣賢群輔錄》、《續蟹集》、《宋賢群輔錄》與《鼎甲考》等著作刊行于世。最能代表其文學成就的是《隋唐演義》。作者在書的“自序”中言:“昔人以《通鑒》為古今大賬簿,斯固然矣。第既有總記之大賬簿,又當有雜記之小賬簿,此歷朝傳志演義諸書所以不廢于世也?!笨磥硭前褮v史演義當做史傳的另一種形式來對待的。
《隋唐演義》20卷,100回,70余萬言。是一部兼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以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為故事背景,講述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歷史演義。
本書的整體結構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從四川還都去世而終,記說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主要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隋末宮廷故事,以隋煬帝和朱貴兒的旖旎艷情故事為中心,描寫了隋末宮廷生活的豪華奢靡,刻畫了隋煬帝的荒淫殘暴。這部分描寫,鋪陳華麗,富有時代氣息,客觀地反映了隋末農民戰爭的社會背景。二是唐代宮廷故事,以唐明皇楊貴妃的風流情事為線索,展示了唐代宮廷生活的驕奢淫逸;同時也描寫了李世民親刃兄弟,武后、韋后的謀殺親夫、爭權奪寵、至酷無情。這部分描寫則筆力浮泛,情致不足,不及隋代部分。三是草莽英雄的故事,如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王伯當、花木蘭等事跡,都空插在前七十回之中,描寫他們起兵反隋,追隨李世民打天下的傳奇經歷,頌揚了他們的俠義勇武。這些故事,多串聯于隋唐兩代朝政之間,用筆粗豪,形象生動,不乏精彩之處。在描寫中,對隋亡后十六院夫人的流落江湖的同情,對秦瓊英雄失意的感嘆,雖然均以舊本,但與作者自己的“鹱落”、“困頓”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作者在《隋唐演義》寫作過程中,廣博采集當時流傳于世的大量野史傳奇,更直接的則是依據羅貫中的《隋唐志傳》、齊東野人的《隋煬帝艷史》,以及袁于令的《隋史遺文》等演義小說,又參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詞話》、無名氏《隋煬帝艷史》以及唐宋傳奇、戲曲、民間傳說等材料,如《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開元天寶遺事》、《太真外傳》等。作者廣采博收,精心編撰,重新綜合加工,改寫修飾,將眾多的人物、繁雜的事件,悠長的歷史熔于一爐,形成一部有機的藝術整體。形成了自己的情節體系,可謂后來居上全書敘述生動,語言流暢,小說中塑造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情節膾炙人口。其中的經典段落,經久不衰。在說唐故事演變過程中,群雄反隋,尤其是瓦崗寨英雄們的反抗故事,有較好的基礎,褚人獲對這一部分的加工也最見功力,不但思想內容上多有可取,藝術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它較成功地塑造了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等草澤英雄的群像。這些人物,既有傳奇色彩,又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個性不同的人。如單雄信耿直淳厚而自視甚高,程咬金魯莽而風趣善謔,羅成勇猛而少年氣盛,都給人留下較深刻的印像。作者不但注意從重大的事件、情節中寫人,還能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細微的感情和心理。如描寫主要人物之一的秦瓊的許多節文字,就相當精彩、細膩。
《隋唐演義》是隋唐歷史小說集大成之作,也是有“清一代歷史演義小說最優秀的一部”之稱。但其思想和藝術上也有局限,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它不僅以大量篇幅直接進行封建倫理道德的說教,而且正面塑造了以愚忠求寵的王義、姜亭亭夫婦的形象。如小說花費大量的筆墨寫王義夫婦怎樣用頭發做成“青絲帳”以謝“隆恩”,博得隋煬帝一笑。作者對這對愚夫愚婦的“品行”津津樂道,贊賞不已。又如,作者譴責了隋煬帝的暴政,卻又不厭其煩地渲染朱貴兒等人以“殉節”報答昏君的故事。這表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忠君”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即使這“君”如狼似虎。第二,作品在總體結構上以朱貴兒、隋煬帝與唐明皇、楊貴妃的“兩世姻緣”為副線,以欣賞的態度寫了這兩對情人的“愛情”。第三,從全書看,《隋唐演義》以史為經,以人為緯,結構全書,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但有些地方剪裁不夠精當,繁瑣冗長,接榫處也不夠圓轉自然。
《隋唐演義》現存最早版本為康熙年間四雪草堂刻本。
今有:《隋唐演義》中華書局1986年版,即以康熙年間四雪草堂刻本為底本;《隋唐演義》長春出版社版2008年;《隋唐演義》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隋唐演義》黃山書社2009年版。?
54、《女仙外史》
清代長篇神魔小說,呂熊撰。呂熊字文兆,號逸田,亦稱逸田呂叟,江蘇昆山人。約生于明崇禎末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左右,享年八十有余。年輕時因明王朝滅亡,其父令其學醫,不參加科舉考試。呂熊極喜愛詩歌、古文與書法,他的朋友稱其為人“性情孤冷,舉止怪僻”,“文章經濟,精奧卓拔”。曾為直隸巡撫于成龍幕僚,參與治河事,又曾南下廣東,為廣州修郡志。清康熙四十年(1701),呂熊會見江西提刑按察使劉廷璣,提及自己創作小說《女仙外史》的計劃,第二年劉廷璣為呂熊提供“適館授餐”的條件,使他能專心于創作。這部小說最后大約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完稿。除《女仙外史》外,呂熊還撰有《詩經六義辨》、《明史斷》、《續廣輿志》等作,今俱不傳。
《女仙外史》100回。敘明代永樂年間山東蒲臺縣農民起義領袖唐賽兒事。呂熊在“自敘”中敘述其創作動機是:“夫建文帝君臨四載,仁風洋溢,失位之日,深山童叟莫不涕下。熊生于數百年之后,讀其書,考其事,不禁心酸發指,故為之作《外史》。”可見小說的宗旨是假借唐賽兒神魔異事來討伐燕王朱棣,為建文帝鳴不平。小說云天界矢狼星因調戲嫦娥被貶下界為大明燕王朱棣,嫦娥憤而投胎于山東蒲臺唐氏之家,即唐賽兒。月宮諸仙也先后前來輔佐。賽兒得天書寶劍,苦練成功,濟貧助弱,結識豪杰,準備起事。時,洪武崩,建文帝即位。燕王起兵南下,建文帝僧裝出逃,南京陷落,燕王即位。唐賽兒以勤王之名起義,攻陷青州、濟南。各路英雄聞訊來歸。劍仙聶隱娘、公孫大娘等也下界相助。賽兒率軍北上,燕王震驚,欲重禮聘賽兒為正宮,遭拒。幾番鏖戰,義軍逼近北京,與助燕的道人、法師展開了神魔斗法。永樂22年,燕王征漠北車手凱旋途中,賽兒也白日飛升回月宮。
小說情節是史實虛幻并存小說前14回據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有關敘述而加以發揮,敘唐賽兒奇異諸事。其後寫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族滅方孝孺﹑景清﹑鐵鉉等建文諸臣,篡位登基數回,又多據史實。以下80回敘唐賽兒起事,集合景﹑鐵諸人之後,尊奉建文正統,連拔青﹑登﹑兗諸州,占據中原,對抗燕兵等事,則純然出於虛構。
《女仙外史》選材命意有其新異之處,并富有浪漫色彩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鮮明獨特的巾幗英雄形象,對后世小說如《紅樓夢》、《鏡花緣》頗有影響。但大旨在于聲討朱棣篡位,而將農民起義仍復納入封建正統軌道之內,且又將唐賽兒反抗朱棣的斗爭,歸結為嫦娥與天狼星的夙怨。至於將魔﹑仙﹑佛并稱三教,間以仙靈幻化,稱兵斗法,則又墮入明代神魔小說舊套,文筆亦不見佳。
《女仙外史》約成書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原本不傳,今存清末坊間石印本。
今有:《女仙外史》,昆侖出版社2001年版;《女仙外史》,齊魯出版社2008年版;點校本《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百部》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話本小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說集成》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26冊)1983年1版。?
55、《醒世姻緣傳》
清代世情長篇白話小說,原名《惡姻緣》。題為“西周生輯著”。據楊復吉《夢闌瑣筆》引鮑以文云:“留仙尚有《醒世姻緣》小說?!滨U以文即鮑廷博,是乾隆年間人,距蒲松齡生活時代較近,并曾代趙起杲刻《聊齋志異》,其言必有根據。同時,《醒世姻緣傳》的人物情節,與《聊齋志異》的《江城》、《馬介甫》等篇也極為相似;而清抄本《聊齋志異摘抄》所錄《魏氏》一篇,即是寫《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二回“妖狐假惡鬼行兇”的故事。據此“西周生”可能就是蒲松齡的化名。蒲松齡介紹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四)文言小說別集《聊齋志異》”。
《醒世姻緣傳》是繼《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一個家庭為描寫中心的長篇白話小說。全書共一百回,長達百萬字。主要是描寫一個冤仇相報的兩世姻緣故事,歷史背景是從明代英宗正統年間到憲宗成化以后。頭二十二回為前世姻緣,寫武城縣官僚地主之子晁源射死一只仙狐,又娶娼妓珍哥為妾,縱妾虐妻,以致嫡妻計氏投繯而死。二十三回以后為今世姻緣,地點移至繡江縣明水鎮;晁源托生為狄希陳,仙狐托生為其妻薛素姐,計氏托生為其妾童寄姐,珍哥托生為妾婢珍珠。珍珠終為寄姐逼死,狄希陳則倍受素姐、寄姐的虐待,而素姐的酷虐尤為異常,她對鈥希陳囚禁、針刺、棒打、火燒無所不用其極。后經高僧點明因果,狄希陳誦一萬遍《金剛經》,方才解除宿孽。
《醒世姻緣傳》的價值,首先在于其中部分故事情節暴露了現實政治的黑暗腐朽。如晁思孝通過行賄,走閹臥門路,得到北通州知州的肥缺,到任之后便大肆貪贓枉法,其子晁源也就借著他的財勢,無惡不作。他和妾珍哥逼死計氏后,計家告官,他以大量錢財買通縣令衙役,逍遙法外。后來珍哥被判處死刑入獄,他又賄賂典史、在死囚牢中蓋起福堂,大擺壽筵。晁源死后,刑房書手張瑞風看上了珍哥,竟在監中放火,燒死另一個婦人,而把珍哥換回家中作妾。這些事情雖然那樣駭人聽聞,卻是封建社會的真實寫照。
其次,小說也在客觀上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金錢勢力的逐漸上升。金錢至上的觀念已經在撕裂封建家庭的倫理和感情,所以晁源父子死后,族眾就來搶奪財產,素姐怕公公的妾“生了兒子,奪了他的家私”,竟想要閹割公公。金錢至上也滲透到一切社會關系中,作官的污穢狼藉是為了貪財,衙役鄉約為非作歹是為了詐財,三姑六婆裝神弄鬼是為了騙財,銀匠裁縫摻假賺布是為了發財。在社會生活中,也確是“錢能通神”,只要有銀子,不論賢愚善惡,都可以弄到官做;也不管罪惡萬端,都可以逢兇化吉。所以作者無可奈何地說:“靠山第一是‘財’,第二才數著‘勢’。就是‘勢’也脫不過要‘財’去結納。若沒了‘財’,這‘勢’也是不中用的東西?!?/p>
但由于作者世界觀的落后,他既站在維護一夫多妻和綱常禮教的立場上,批評這種去“妻虐夫、妾欺正”“陰陽倒置,剛柔失宜,雌雞報曉”的現象,要求妻要“賢惠”,能“容得妾”;妾應當“老實”,知道“嫡庶”之別;而妻妾都該懂得“夫者,婦之天”,而對丈夫“拿出十分的敬重”。同時,又用佛教因果輪回的迷信思想解釋這種“惡姻緣”產生的原因,認為“大怨大仇,勢不能報,今世皆配為夫妻”,演為因果報應。這就使整個故事加重了宣傳封建道德觀念和因果迷信思想的色彩,而在基本思想傾向上成為腐朽落后的東西。另外,為了正綱常,宣善道,調和階級矛盾,作者又美化了晁夫人。她鑒于丈夫、兒子的惡果,一心信佛行“善”,不僅扶難解災,感化別人,自己也得到好報。這就把許多社會罪惡歸諸個人的思想根源,減弱了作品暴露封建家庭罪惡的現實意義。
《醒世姻緣傳》用山東方言寫成的,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語言流利酣暢,人物口吻畢肖,詼諧幽默,生動有趣。全書圍繞著婚姻主線,大量描繪了社會各階層的人物群像,老少村俏,各具體態;反映的生活面相當廣闊,而且前后照應周到,結構十分嚴密。這些都表現了小說的藝術成就。是清代長篇小說中優秀之作。胡適曾稱贊說:“這是一部十七世紀的寫實小說”,又“是一部最豐富又最詳細的文化史料”。他預言:將來研究十七世紀中國社會風俗史、教育史、經濟史的學者,研究十七世紀中國政治腐敗、民生痛苦、宗教生活的學者,都必定要研究這部書。徐志摩對小說作者的“寫實大手筆”作了藝術的闡發:“你看他一枝筆就像是最新的電影,不但活動,而且有十二分的聲色?!薄八阎邢律鐣母魃说鹊墓撬瓒继袅顺鰜砉┪覀冭b賞,但他卻從不露一點枯涸或竭蹶的神情,永遠是他那從容,他那閑暇?!薄八前讶饲槭拦士礌€透了。他的材料全是平常,全是腐臭,但一經他的演梁,全都變了神奇的了?!薄八漠嫹鶐缀鹾腿松拿婺坑型鹊膶拸V?!睆垚哿?955年2月在給胡適的一封長信中寫到:“《醒世姻緣》和《海上花》一個寫得濃,一個寫得淡,但是同樣是最好的寫實的作品。我常常替它們不平,總覺得它們應當是世界名著……我一直有一個志愿,希望將來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緣》譯成英文?!?/p>
《醒世姻緣傳》現存的辛丑十行本現藏大連圖書館藏本(見《大連圖書館藏孤希本明清小說叢刊》第46種);同德堂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本首都圖書館藏本;另有同治九年刻本,亦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今有:《醒世姻緣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和1994年版,均據同德堂刻本影印;《醒世姻緣傳》(美)李國慶校注,中華書局2005年版。
56、《兒女英雄傳》
又名《金玉緣》、《日下新書》,清代長篇白話小說,滿族文學家文康著。文康姓費莫氏,滿洲鑲紅旗人。字鐵山,一字悔庵,號燕北閑人。約乾隆末年至同治初年在世。文康出生于歷代顯貴的八旗世家,其祖父勒保歷任巡撫、總督而至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充國史館總裁,兼管理藩院。文康年青時是一個豪放不羈、俊才風發的人物,道光三年(1823)至五年(1825)在理藩院任員外郎,并以提調官和總纂官的身份參與《理藩院則例》的續修工作。道光十九年(1839)至二十二年(1842)再次續修《理藩院則例》時,他又以郎中上行走之銜任提調官與總勘官。道光二十二年(1842)至二十三年(1843),任分巡天津河間兵備道,咸豐元年(1851)至三年(1853)任安徽鳳陽府通判。后丁憂歸里,又特起為駐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不久病卒?!秲号⑿蹅鳌烦蓵谖目低砟?。據文康的朋友介紹:文康“晚年諸子不肖,家道中落,先時遺物斥賣略盡”“文康晚年塊處一室,筆墨今存,因著此書以自遣。升降盛衰,俱所親歷。榮華已落,愴然有懷,命筆留辭,其情況蓋與曹雪芹相類。惟彼為寫實,為自敘,此為理想,為敘他,加以經歷復殊,而成就遂廻異也”。(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兒女英雄傳》通過安學海父子仕途生活,多側面,多角度地描繪了整個社會,特別是官場的腐敗,黑暗。在作者筆下,整個社會就像不見天日的大地窖一般,令人窒息??梢赃@樣說,由于作者長期混跡官場,對社會的黑暗面接觸既多,了解亦深,因而筆觸所及,種種丑惡現象變暴露無遺,這也正是小說最有價值之處,然而當他企圖為病態的社會開出療疾的藥方時,就不免流于迂腐與空想。這不能不使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成敗參半。
書中塑造得最成功,最有藝術生命力的形象是十三妹何玉鳳,小說前半部著力刻畫十三妹救困扶危,疾惡如仇,輕財重義,智勇兼全的俠女性格。她與安驥相遇在悅來店,救難于能仁寺,雖系萍水相逢,卻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那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場面,不僅把小說的情節發展推向高潮,而且一位可親,可愛,可敬的俠女形象,可就活生生地兀立在讀者面前。十三妹是我國古典長篇俠女形象的典型,倘若和其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相比較,也毫不遜色。遺憾的是,這種任一己之力的濟世英雄,本身就不免有空想色彩,而小說后半部更著重寫她在安學海的熏陶濡染之下,成為一個行動規矩的貴婦人,這樣她的俠義性格非但未得到發展,相反卻向著俠女的對立面轉化,十三妹性格的統一性遭到嚴重破壞。這一切都顯示了作者對人的社會活動的批判,均以封建道德為準繩與歸宿,無疑是書中人物出現敗筆的底蘊所在。小說中其他人物的塑造,如鄧九公,張金鳳,舅太太等,雖仍不免前述的憾病,但都聲容畢肖,栩栩如生,自有個性,各展豐采,為琳瑯滿目的古典小說人物畫廊又增添了一幅幅引人注目的肖像。
這部小說之所以吸引廣大讀者,還由于在文體形式與語言上有著突出的成就。形式上它以民間說書人的口吻道來,繪聲繪色,娓娓動聽,且故事性強,為普通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這是它藝術上區別于其他長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色。我國古典長篇小說深受民間說唱文學的影響,但像《兒女英雄傳》那樣既可供案頭閱讀,也可作說書人的唱本,顯為鮮見。書中的語言為地道的北京話,且為了展現滿足生活的需要,又融入不少滿族的日常用語,不但深動地再現了彼時的生活習俗和風貌,而且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語言的生動,幽默,更為人們所稱道。
今有:《兒女英雄傳》,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57、《蕩寇志》
清代長篇白話小說,又名《結水滸傳》,俞萬春撰。俞萬春(1794—1849)字仲華,號忽來道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俞萬春出身于官僚家庭,青年時隨父游宦廣東,曾親身參加過鎮壓瑤民的戰事,并立有戰功,但一生未曾做官,科舉功名也僅為秀才。俞萬春后來在杭州行醫。鴉片戰爭時,他曾“獻策軍門,備陳戰守器械”。晚年信奉道教,又潛心佛學。俞萬春從道光六年(1826)即開始創作《蕩寇志》,作者為此苦心孤詣,慘淡經營,不遺余力。據他的家屬宣稱,此書草創于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寫成于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中間凡“三易其稿”,首尾歷二十二年。書前有作者之“引言”敘其創作宗旨:“(《水滸傳》)這部書既已刊刻行世,在下亦不能禁止他。因想當年宋江,并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只有被張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話。如今他既妄造偽言,抹殺真事,我亦何妨提明真事,破他偽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絲毫不容假借?!笨梢娮髡呤潜е鴺O端仇視農民起義軍的態度,站在與《水滸傳》針鋒相對的立場來創作這部小說的。
《蕩寇志》上接明末金圣嘆評點的《水滸傳》70回本。金圣嘆刪去了120回本的《水滸傳》的后50回,添了個盧俊義的噩夢作為結尾?!妒幙苤尽返谝换亻_篇便說盧俊義“當夜做了一場兇夢,夢見長人嵇康手執一張弓,把一百單八個好漢都在草地盡數處決,不留一個“。由此展開了”那梁山上一百八個好漢便是如此了結,正應了那年盧俊義之夢”的“蕩寇”之志?!妒幙苤尽返闹饕楣?,是寫告休管營提轄(禁軍教頭)陳希真陳麗卿父女受當朝權奸高俅父子的迫害,受侮不忍的情況下,怒殺了高府的差役,又痛毆了花花太歲高衙內,暗夜棄家亡命。陳希真父女雖然亡命他鄉,時時被官府追緝,又有梁山好漢邀其“人火”,但卻胸懷對朝廷的耿耿忠心,一副報效“天子”的熱腸始終不泯,堅決不上梁山“落草為寇”。相反卻是忍辱負重,在奔亡途中一路斬殺“草寇”,并晝夜習煉“神功”,結納忠于朝廷的官軍云天彪、劉廣、祝永清(《水滸傳》中祝家莊的頭領)等,結成至親關系,專與梁山泊的義軍作對,以賺殺梁山泊義軍的行為來洗刷自己的“犯上”之罪。書中將陳希真父女寫成天神降世,陳希真帶罪征討梁山人馬,造出蓋世無雙的“九陽”巨鐘,運用所謂的“五雷都簫大法”,使宋江的“賊兵”死傷無數。陳希真的愛女陳麗卿也了不得,沖陣斬將如入無人之境,真個是所向無敵。還有“女諸葛”之稱的劉慧娘,也是天神下凡,不僅謀兵驅策,幾敗梁山“智多星”之妙計,更能制造具有現代戰爭中攻取皆能的“陷地鬼戶”,使梁山義軍幾遭重創。
《蕩寇志》的基調是“尊王滅寇”,全書充斥對農民起義的無端斥責詆毀:將宋江等108位起義英雄污為“盜魁”,“殺人放火”的“賊魁”,書中連篇累贅地肉麻地歌頌封建朝廷和封建官吏,使他們成為施賑放糧救難拯災的“救世主”和保護群眾生命財產不受“強盜”侵犯的“大英雄”了。至于蔡京、童貫等貪官污吏,作者不能盡諱,卻異想天開地編造出蔡京、童貫等“奸賊”與宋江等起義者相互勾結串通的故事情節。陳希真、劉廣、茍桓等則是忠良的“榜樣”:無論受到當道“權奸”的何等欺凌迫害,蒙冤受屈,都不該改變“初衷”,投靠起義陣營;相反,而是要去積極屠殺起義者,用他們的頭顱來換取皇上的信用。正因為如此,這部著作一問世,便受到清政府的青睞:作者死之次年,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農民大起義。與此同時,南京的清政府官員們就開始醞釀刻印《蕩寇志》,以維系搖搖欲墜的“世道人心”。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下南京,清政府官員們逃至蘇州,竟把《蕩寇志》版片也帶去,就在蘇州大量印行。此書的初刻本卻改署書名為《結水滸傳》,這大概是刻書者為了要利用《水滸傳》原來的社會影響,以廣招徠,誘人購讀的緣故。接著,廣州的“當道諸公”,也“急以袖珍板刻播是書于鄉邑間,以資功懲”。稍后,咸豐七年又另有一個重刻本。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忠王李秀成攻下蘇州,把《蕩寇志》當作反革命的宣傳品,予以毀版。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后,同治十年(1871),《蕩寇志》又有了大字覆刻本。
當然,作為一部流傳久遠并未被歷史淘汰的長篇小說,自有其藝術上的生命力,例如:書中寫陳希真父女受高太尉迫害,棄家出亡,路過風云莊等片斷,反動的政治說教沒有壓倒患難相恤的真情實感,便覺文情交至,頗能動人。書中塑造了陳麗卿、劉慧娘這兩個女性形象,一武一文,也頗有個性特征。作者知道一點我國古代的科技知識,又在廣東耳聞目接過一些西方的工藝成果,小說在傳統的斗武藝、斗法術之外,又穿插進斗器械、斗技術,也算得別開生面。從行文布局、造語設景的寫作技巧方面看,許多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匠意,確實有如魯迅先生說的“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這部書的大框架搭得比《水滸》好,它不是一個十回又一個十回串起來的,而是寫了一場大的戰役的全過程。一邊是梁山從鼎盛到逐步衰落到滅亡,一邊是陳希真、云天彪、張叔夜這些朝廷和地方的勢力怎么興起,怎么慢慢對梁山形成合圍剿殺之勢。常常是同時幾條戰線都在打,而方方面面的戰況,彼此都有微妙的關聯。這在今天的軍事小說里不希奇,古典里能在這方面做得好的,此外就好象只有《三國演義》。甚至《水滸》里的一些破綻,也被俞萬春利用得很好。如秦明是給宋江設計害死全家,才不得不逼上梁山的。要說對此事秦明一點怨氣沒有,那也未免不合情理?!妒幙苤尽肪蛯懝佘娮プ∵@一條,大搞反間計。梁山馬軍五虎將里,為什么獨獨董平的名字在天罡排名里和其他人隔開,孫立那么厲害,為什么卻只能在地煞里容身,《蕩寇志》都給解說得很圓。
《蕩寇志》的最早刊本為咸豐三年(1853)官刻本,又有咸豐七年金陵重刻本;,同治十年(1871),《蕩寇志》又有了大字覆刻本;光緒二十二年煥文書局排印本。
今有:《蕩寇志》,中國小說史料叢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蕩寇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蕩寇志》,珠海出版社2007年版。?
58、《包公案》
明代的公案小說,全名為《京本通俗演義包龍圖百家公案全傳》,又名《龍圖公案》、《龍圖神斷公案》。全書十卷,安遙時編。安遙時生平事跡待考。
《包公案》是一部有關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每篇寫一則包公斷案的故事。其內容雖不連貫,但包公形象卻貫穿全書。與其他公案小說一樣,《包公案》的成書,部分來自民間流傳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錄自史書、雜記和筆記小說中的有關材料而加以編排敷演成篇的?;緝热菔歉桧灠模瑢懰珗谭ǎ逭?。通過他審理的一系列有關“人命”、“奸情”、“盜賊”、“爭占”等類案件,作者塑造了一個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其中有些故事判斬了皇親國戚,如《黃葉菜》、《獅兒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紳的狠毒兇殘,如《栽贓》、《鬼推磨》;而《屈殺英才》、《久鰥》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有力的抨擊。
《包公案》,是中國古代文學三大公案小說之一,影響較大,其中的許多故事情節,為后來的《龍圖耳錄》、《三俠五義》等俠義公案小說所汲取。書中有的故事寫得曲折生動,人物形象也較鮮明,但全書文意較差,夾雜了一些因果報應、鬼神夢兆等宿命論和封建迷信的內容,可以說思想性、藝術性兩皆平平。但就是這些在當時社會上被認定的“非主流”作品,卻得以廣泛的流行。這并不奇怪,宋元時期市民階層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興盛是俠義公案小說流行的根本原因。百姓的文化程度、文化心態和文化口味決定著各種文學藝術形式作品的公眾認知度。時至今日,以包公故事為題材的戲曲、影視劇目仍然多達幾十種。我們完全可以說,包公的故事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反腐倡廉、民眾呼喚司法公正的今天,包公形象仍然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
本書的版本分繁簡兩種,繁本十卷一百則。主要有清初刊本、四美堂刊本及乾隆丙申重刊本。本書據四美堂刊本為底本,適當參照其他版本校點而成。
今有:《龍圖公案》佚名撰,劉世德竺青編群眾出版社1999年版;《包公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包公案》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包公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包公案》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包公案》王玉杰校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59、《海公大紅袍全傳海公小紅袍全傳》
前者為明代公案小說,又稱《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李春芳撰。李春芳,字羲齋,約明萬歷年間山西人。明中后葉,名為李春芳且聲名卓著者有三人:一為江蘇興化李春芳,嘉靖時狀元,曾官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一為廣東海陽李春芳,弘治間進士,曾官巡按浙江監察御史。作為小說《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作者的李春芳與上兩人均無關系,其生平事跡不詳。
兩書皆是以是以海瑞為原型敷演而成的一部公案小說。海瑞生前,他的事跡就以傳遍朝野小。民間就有許多關于他秉公辦案、剛正不阿傳說。去世后不久,萬歷年間李春芳就編有公案小說《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共6卷71回。后又編有《海公紅袍全傳》情節曲折,跌宕起伏,懸案迭起,引人入勝,生動地塑了一個剛正清廉、不畏權貴、斷案如神、體恤百姓的清官形象,但同歷史上的海瑞相去甚遠。到了清代有出現《海公小紅袍全傳〉10卷,42回。作為《海公大紅袍全傳》的續篇,主要描寫海瑞晚年的政治活動。
《海公大紅袍全傳》現存最早刊本為嘉慶十八年(1813)二經樓刊本,現藏英國博物院圖書館。道光二年(1822)書業堂刊本,道光二十年(1840)聚星堂刊本、經國堂刊本,同治六年(1867)聚盛堂刊本等。
《海公小紅袍全傳》有文德堂刊本,現藏徐州師院圖書館;光緒二十七年石印本;1914年上海錦章圖書局石印本。
今有:《海公大紅袍全傳海公小紅袍全傳》,中國小說史料叢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以文德堂刊本為底本,以光緒二十七年石印本及上海昌文本局石印本為主要校本;《海公大紅袍全傳海公小紅袍全傳》李永祜李文苓校點,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海公案》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60、《施公案》
晚清公案小說。亦稱《施公案傳》、《施案奇聞》、《百斷奇觀》,清代三大公案小說之一。全書8卷、97回,未著撰人。大約由于其故事始于說書,后經文人加工整理敷演而成?,F存道光四年(1824)刊本,有嘉慶三年(1798)序文,可推知它大約成書于乾隆、嘉慶年間。小說的中心人物施仕綸,實即康熙年間施世綸,字文賢,清漢軍鑲黃旗人,曾任揚州、江寧知府、漕運總督等官,著有《南堂集》,《清史稿》有傳。小說《序》稱“采其實事數十條,表而出之,使天下后世知施公之為人,且使為官者知以施公為法也”。但書中許多公案題材和情節,大都出于虛構。
小說從施仕綸作揚州府江都縣令寫起,到升任通州倉上總督時止。所作之事,不外“審案”和“剿寇”。情節比明代公案小說稍加曲折,斷案之外,又有私訪遇險之事。書中大小十余案,大都靠托夢顯靈、鬼神鑒察來解決,靈怪色彩很濃。剿殺“黃河套水寇”劉六、劉七,惡虎莊的武天虬、濮天雕,手段殘忍狠毒,表現了維護忠孝節義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明顯傾向。小說的另一主要人物為俠客黃天霸。黃出身“綠林”,行刺施公被擒,從此“改邪歸正”(34回),改名施忠,充當官家的護院和走卒。他與昔日的綠林朋友反目成仇,定計斬決十二寇,逼殺結義兄嫂,邀功請賞。這一人物的塑造,意在使安暴濟民的“俠客”和致君澤民的“忠義”結合起來,把“俠客”變成忠于封建統治的奴才和幫兇,從而維護封建帝國利益。但由于《施公案》宣揚“懲惡揚善”思想,并迎合部分市民心理,故產生很大影響。京劇《惡虎村》、《連環套》等數十曲劇目,均與小說《施公案》有關。《施公案》語言通俗,類似口語;但粗糙庸俗,語多不通。魯迅稱其“文意俱拙”(《中國小說史略》)。但善于鋪排,則具有民間通俗文學的特點。
《施公案》標志中國公案小說和俠義小說的合流。它在同治、光緒年間曾續至10集。其后續作品還出現了《三俠五義》、《彭公案》。此外又有《李公案》、《劉公案》、《于公案》、《張公案》等。這類小說的特點是:“每以名臣大官,總領一切”,而所謂俠客,則“幫助政府”。
《施公案》現存最早刊本道光四年(1824)刊本,另有多種道光年間的刻本。402回,包括部分續書。
今有:《施公案》北京寶文堂1982年據道光四年(1824)刊本重新排??;《施公案》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施公案》秋谷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施公案》昆侖出版社2001年版;《正續施公案》(上中下)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施公案》齊魯書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