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師范大學隆重舉行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中國語文》編輯部共同承辦的“第二屆互動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暨2016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于2016年3月18日-20日,在上海師范大學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大會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院長曹秀玲教授主持。高建華副校長代表學校致歡迎辭。《中國語文》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博士生導師方梅研究員介紹此次會議的籌備經過及意義。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委員、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國際漢語學會會長、《中國語文》和《當代語言學》前主編沈家煊教授講話。他首先祝賀大會勝利召開,并用鮮活生動的語言現象說明從互動視角探究語言的重要性,同時強調漢語語言學應該立足于自身特點。
在兩天半的會議進程中,來自10個國家57所高校近90名代表發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4個時段16場大會報告帶給與會者最新的互動語言學和漢語研究成果。第一場大會報告的發言者是美國功能語言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Sandra A. THOMPSON教授,她以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he “Clause” as an Emergent Unit 為題,言簡意賅地介紹了互動語言學的最新發展,并通過漢語及英語日常會話語料,探究“clause”作為浮現單位的重要地位。她的報告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芬蘭赫爾斯基大學、特庫大學的Ritva Hannele教授、Marja-Liisa Helasvuo教授做了題為Disclaiming epistemic access with ‘remember’ and ‘know’ in Finnish conversation的大會報告。報告用豐富詳實的語料展示芬蘭這一從事互動語言學人數最多的國家的語言研究實力。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陸鏡光教授帶來了題為Constructing agreements with assessments in Cantonese conversation: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的報告。他從語言比較視角討論粵語會話中評價一致性的構建問題,同時強調互動語言學就是語言學,并用錄像材料佐證觀點。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陶紅印教授的《指人通指表達式在談話中的表現與功能:互動語言學方法的考察》,從話語參與者的角度和話語結構方面考察指人通指的表達式,討論形式和功能上一些前人不太關注的現象,從而深化學界對語言表達式性質的認識。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Michael EWING教授做了題為 The Indonesian Noun Phrase: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的報告,討論印尼語言語的交互作用及其表現。法國巴黎第七大學Jonathan GINZBURG教授做了題為Laughter in the grammar 的報告,認為笑聲在言語交互中是伴隨著詞匯和短語進行重新融合的,并不像平時人們認為的那樣笑聲沒有主題內容。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陶亮教授做了題為Self-initiated Self-repair in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的報告,關注漢語普通話交互過程中的自我修補現象。
? 隨后的漢語研究專場分別由上海師范大學齊滬揚教授、陳昌來教授和華東師范大學胡范鑄教授主持。北京大學郭銳教授通過民國時期的漢語事實對“了1”和“了2”的分立問題進行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愛軍研究員做了題為《自然口語交互的信息表達與韻律特征研究》的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梅研究員做了題為《負面評價構式與會話序列》的報告;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張誼生教授做了題為《互動語言學視域下的當代漢語流行構式探析》的報告;北京語言大學張旺熹教授做了題為《漢語口語中的若干互動性話語成分》的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員帶來《<繁花>語言札記》,報告以平實而深刻的分析說明漢語獨特的語法特點及其背后的制約機制;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李曉婷教授的報告——Some interactional functions of yinwei ‘because’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描述“因為”為人們所忽略的互動功能;法國巴黎第七大學Clair SAILLARD教授做了題為 A semantic-pragmatic continuum for demonstratives in Chinese: the case of nage 那個 in spoken Taiwan Mandarin的報告,從非母語者視角考察漢語“那個”的獨特語義—語用功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李宗江教授題為《“你+舉例標記”是個什么結構?》的報告首次提出漢語一種特別的語法結構。
? 學者們敏銳獨特的研究視角、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幽默風趣的話語、探幽發微的洞見,給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專家與聽眾進行深入交流和思維碰撞,鮮活生動的語言事實和精細描寫、深入解釋贏得陣陣會心的笑聲和掌聲。
小組討論環節,64位學者分為8個小組進行深入交流。各組研討的主題分別是:互動語言學中人際交互的現象;語氣詞在人際互動中的作用;互動語言學中的構式;漢語方言中的互動現象;互動視角下的語法現象;互動性話語環境與句式;互動語言學視角下的詞類問題;第八組以英語為工作語言,代表們分別圍繞漢語和英語中的語言互動表現進行考察。8個分會場座無虛席,討論異常熱烈。
閉幕式由《中國語文》副主編、編輯部主任方梅研究員主持。首先播放了承擔會務工作的對外漢語學院研究生同學連夜精心剪輯的會議視頻。北京語言大學張旺熹教授代表下一屆互動語言學會議的承辦方——北京語言大學邀請專家學者們兩年后到北京共同探討互動語言學問題。方梅研究員感謝各位與會專家學者帶來精彩紛呈的學術思想,感謝會務組老師和同學們的精心策劃和細致周到的會務安排。討論會在“See you again”的樂曲聲中落下帷幕。
本次討論會的工作語言為中英雙語,參會論文的學術層次、參會代表的國別數均創歷史新高,會議安排的國際化、現代化和人性化也贏得廣大參會者的高度評價。會議期間,朱自強校長會見了參加討論會的海內外專家學者。(供稿:張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