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猿圖
《松猿圖》,173.3×99.4cm,絹本水墨,南宋·法常,日本大德寺藏。
法常(?-1180),號牧溪,本姓李,蜀人。青年時曾中舉人,后流落杭州西湖六通寺為僧,從師無準。元吳大素《松齋梅譜》中記載他的事跡較詳,其中提到他“喜畫龍虎、猿鶴、禽鳥、山水、樹石、人物,不曾設色,多用蘆查、草結。又隨筆點墨,意思簡當,不費妝綴。松竹梅蘭,不具形似,荷鴛蘆雁,具有高致。”
此圖繪兩只黑猿踞于松干上,一成年猿將一幼猿攏于懷中,形象十分生動。畫家用濃墨乾筆繪猿身皮毛,很真實地表現出蓬松的質感,墨猿刻畫得較為工致,可見法常是有寫生基礎的。斜穿畫面的松樹枝干,直接用淡墨皴出;用濃墨畫葛藤,用筆輕快簡逸,松針以散鋒用濃墨乾筆擦出,從松樹的畫法可看出梁楷對他的影響。法常的一些作品在當時就流入日本,對日本繪畫也產生了影響。
《松猿圖》無款,與《觀音》、《竹鶴》二軸為三幅一套,是法常傳世的代表作。此為右軸畫。畫中子母猿居于古松之上,猿與松的橫斜交叉恰好平衡,且與中軸相連。筆法粗獷放達,猿周身濃黑、面部作白,五官用焦墨簡點,近似符號,以濃墨畫猿骨干、腳爪,后用筆擦之,質感很強。以“蔗渣草結”筆法寫松干枝枝葉,不拘一格、生動潑辣。構圖頗具匠心,松干由近及遠,直插天空。附枝短杈,使空間分割多樣。
當時來華學習佛法的日僧圣一國師是法常的同門,圣一于淳祐元年(1241)歸國,法常作《觀音·松猿·竹鶴》三對幅相贈。《松猿圖》便是其中之一。至室町時代為足利幕府所有,《君臺觀左右帳記》和《御物御畫目錄》中均有記載。后為足利家廟妙心寺三十五世住持太原崇孚寄納于大德寺,珍藏至今,被尊為“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