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
9名省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在廣州海心沙廣場立個孔子像。昨天有報道說,消息傳出兩個小時內網友評論數已有150多條,可惜“大多數為批評的聲音”。小子不敏,卻亦想戰戰兢兢地加入“大多數”之列。
胡亂猜測,這應該是受了前些天天安門廣場那兒已經立了個孔子像的啟發吧?那里要干什么不大清楚,這里開宗明義,而且意義非凡,要借此引導民眾“回歸傳統經典,重拾道德底線,促進社會和諧,共建幸福廣東”。瞧,就這么幾句話,2000多年前的古人和今天省委剛剛明確的奮斗目標倏地就給融為了一體。然而那些持批評意見的網友普遍認為,立孔子像與守護道德底線沒有根本聯系。究竟生硬與否、牽強與否,這里權且擱置爭議,但人家提出立像還基于“共建幸福廣東”的出發點,反對起來就真的有點兒犯難,小子戰戰兢兢,顧忌的正是這點。想來想去,唯用“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來聊以自慰了。
孔夫子在我這一代人心目中曾經形象欠佳是不爭的事實。記得1974年2月上中學的第一天,在操場列隊之后每人手里就發了一份油印材料———《批“克己復禮”》,后來還有“再批”、“三批”。我至今還留有一冊《剝開“孔圣人”的畫皮》連環畫,雖然好多年沒翻開了,但瘦骨嶙峋的孔子哆哆嗦嗦地舉著一面“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破旗,仍然深刻地印在腦海。還有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類,根本不知所云,糊里糊涂地被裹挾進批林批孔的運動中。彼時的老夫子身上一無是處,此時的老夫子又渾身都是寶,我們對待孔夫子的態度,真的像撰寫《魏書》時魏收的事先揚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你對他的態度如何,他那支筆就決定你的祖宗在青史上留下美名還是惡名。當然我們也都知道,《魏書》在二十四史中為自己贏得了“穢史”的回報。因為孔子“被按”、自己“被先入為主”,孔夫子的形象在我這里過了好長時間才扭轉過來,饒是如此,對那冊被歷朝歷代過度解讀的《論語》是否有“重拾道德底線”之效,仍然表示存疑。無論古今,我們缺少華麗的格言警句嗎?
立孔子像的議案還告訴我們,聯合國總部大廳里懸掛著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認為是處理國家往來事務的至高準則。你別看我這人連國門都從來沒踏出去過半步,卻不大相信,不是不愿相信,而是不敢相信。因為此前也是別人說,美國的西點軍校有雷鋒塑像,表明如何崇尚雷鋒精神,結果證實是子虛烏有。此前還有別人說,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結束時宣言聲稱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思想將是21世紀的指導思想,結果完全是一出意淫的把戲。有這些受騙的教訓在先,要欣賞過聯合國總部大廳的尊容——— 至少是照片吧,才敢相信了。
退一步說,孔子像假如非立不可,我們能不能不那么“功利”?就給出一個很“常態”的理由、很“經典”的理由,不是覺得腎虧,才立刻煲它一鍋當歸熟地。對待孔子本人也是一樣,我們能不能就從比方文化巨人的層面來敬畏之,而不是把他的片言只語當成張悟本那樣的能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
《南方日報》2011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