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中的羊
【出處】
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周易·大壯·上六》
【釋義】
羝羊:公羊。觸:抵撞。藩:籬笆。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形容進退兩難。
【故事】
有一只公羊橫沖直撞,角觸到了籬笆,被纏住了,進退不得。
【出處】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宋人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以贖華元于鄭。半入,華元逃歸,立于門外,告而入。見羊斟,曰:“子之馬然也。”對曰:“非馬也,其人也。”既合而來奔。
——《左傳·宣公二年》
【故事】
公元前607年,即魯宣公二年,宋文公四年,由于宋國和晉國貼得太緊,楚莊王便指使其盟國鄭國去教訓宋國。不過,宋國有晉國撐腰,面對鄭國的進攻,并不服軟,就命華元率軍迎擊。
臨戰前,華元特意宰羊熬湯給將士們吃,軍中見者有份。不料,在分發羊肉過程中,不知何故,唯獨把御手羊斟給忘了。
第二天,當兩軍對壘時,羊斟直接對華元說:“昨天分羊肉,你說了算,今天駕戰車,我說了算。”說完,鞭子一揚,直接把華元的馬車趕到了鄭國軍中。結果華元稀里糊涂被俘,宋軍遭遇慘敗。
君子說:“羊斟不是個人,拿他的私憤來使國家打敗仗、老百姓遭殃。如果按刑法規定,沒有比這更嚴重的罪行了。《詩經》所謂‘人之無良’大概說的是羊斟吧,這種人用殘害人民來逞自己的私憤。”
后來宋國用一百輛兵車、四百匹彩繪的馬給鄭國來贖華元,這些贖品一半送進鄭國時,華元自己逃了回來,他立在宋國城門外,通報了情況進了宋國。他見到羊斟說:“是你的馬把我送進鄭國軍陣的吧。”羊斟說:“不是馬把你送進鄭國軍陣,而是人。”答完這句話羊斟就逃掉了。
【出處】
(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宮,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于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于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君之惠也,孤之愿之,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潘尫入盟,子良出質。
——《左傳·宣公十二年》
【釋義】
肉袒牽羊是古代戰敗投降的儀式。“肉袒”是說脫衣露體,表示請降,也有誠惶誠恐的意思。羊象征吉祥,在亡國臨危之際,獻上羊以祈求得到敵國方面的寬恕,免遭于難。
【故事】
春秋魯宣公十二年(前597),楚莊王率軍攻打鄭國,占領鄭國的首都。鄭襄公光著膀子牽著羊,向楚莊王跪地求和,答應鄭國土地可以劃給楚國,鄭人做楚人的奴隸,只懇求給一塊不毛之地度過余生。楚莊王見鄭襄公真誠悔過,就答應了他的求和要求。
【出處】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馬賂于虞故也。既虜百里奚,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釋義】
羖:黑色的公羊。“五羖大夫“特指春秋時期有賢才的大夫百里奚,是輔佐秦繆公稱霸的重臣。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秦繆公五年(前655),晉獻公借道伐虢,滅了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晉獻公的姐姐出嫁秦繆公夫人時,百里奚被做陪嫁的臣妾家奴之一送到秦國。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到宛地,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他。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本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心楚國不給,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逃到這里,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楚國就答應了這筆交易,交出百里奚。在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繆公解除了對他的禁錮,跟他談論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說:“我是亡國之臣,哪里值得您來詢問?”繆公說:“虞國國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繆公堅決詢問。談了三天,繆公非常高興,委任其為上大夫,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因為是僅用了五張黑色公羊皮收買回來的,故號稱“五羖(gǔ,谷)大夫”。
【故事】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虞國人(山西平陸),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一直很不得志。三十歲時,想出去闖一下,又舍不得妻和子,又蹉跎了一陣,妻子杜氏說:“男子志在四方,你年已及壯,不圖立身揚名,守著妻子,坐困愁城,如何是了?”于是他發奮圖志,離家到齊國去求職。由于無人引薦,窮困潦倒,淪為乞丐。
有一個叫蹇叔的人,看到他的相貌非凡,就請他吃飯,談吐之間,發覺他應對如流,指畫井然,嘆說:“以子之才,而窮困至此,豈非命乎?”就款留他在家,結為兄弟。
其時,齊國的公子無知,弒了襄公,自立為侯,出榜招賢。百里奚要去應召。蹇叔說:“不行,無知這個淺短險薄的人,是不能成事的,不久必敗。”百里奚聽他的話,就不去應召。后來無知身死無成,應了蹇叔的話。他聽說周王子頹好養牛,出重資招會養牛的人。百里奚養過牛,就去應召。周王一見大喜,立即用為家臣。
蹇叔到周來看望百里奚。百里奚引薦他見天子。蹇叔見過回來說:“子頹這個人,志大才疏,所相與的左右都是險佞之人,他自己天子的事不做而去養牛,養牛也不是為生產,而是為喜好玩耍。養牛的人受大夫的俸祿,牛身上穿著錦繡文采,這樣的荒唐耗費,我看他馬上要出禍事,你還是早點走掉的好。”百里奚想起好久不知家中的事,正好乘機回家看望妻子,就同蹇叔離周回虞。
到家一看,妻子早不在了。聽人說因貧窮,不能自給,流浪外鄉,從此渺無音信。百里奚傷心之極。虞侯聽說百里奚是周天子的臣子,回轉故鄉,立刻就封他為大夫。這并不是看重他的賢才,而是起哄湊熱鬧,買名聲,做廣告,要搞名人效應。蹇叔說:“不行,我看虞侯這個人太貪,而且太愚,沒有好結果。大丈夫不可輕于去就,而委身于人。受了人家的俸祿,仕而棄之,則不忠。與同患難,則不智。慎之啊慎之!”百里奚說:“老兄有所不知,我窮困潦倒,一事無成,現在連妻子都失去了。好比一條魚,久困在陸地上,只要得到一勺水,就覺得滋潤得很。我實在再也等不起了,雖然明知虞侯的為人,就跟他混著吧。”
蹇叔說:“老弟既然說到這個地步,我也不敢太攔著。我決定到宋國的鹿鳴村居住,將來有機會請來相會,就此別過。”這時京城大亂,子頹被弒,牛和養牛的都被殺死。百里奚就在虞國安身。
不久,晉國假道滅虢,晉獻公把國中第一寶物,一塊寶璧,一匹寶馬,送給虞侯。虞侯手撫璧,而目視馬。賢臣宮之奇進諫,說了一套唇亡齒寒的大道理,虞侯一個字也沒有聽進去。宮之奇對站在旁邊的百里奚抱怨:“我說話的時候,你在旁邊為什么也不幫襯幾句?”百里奚說:“和愚人說話,就像把珠玉丟在大路上。你難道不知道,桀殺關龍逄,紂殺比干的故事嗎?就是因為他們強行諫阻啊!你如果再多說,你的生命也要賠上去了。”宮之奇說:“如此說來,虞國必亡,不如我們走吧!”百里奚說:“你走,還拖走一個,你的罪可大了,不如我慢一步吧。”于是宮之奇帶著全族,走得無影無蹤。
虞侯答應晉國假道,晉國滅了虢國之后,回兵滅了虞國。寶璧、寶馬歸還晉獻公。有人勸百里奚快走,百里奚說:“我仕于愚人,已經不智了;怎能還不忠呢?”在眾臣都逃避時,就始終陪伴著虞侯。虞侯失國,在晉被封為寓公,郁郁而死。
晉國知道百里奚是賢人,要任用他。他說:“君子不適仇國,況仕乎?即使我要仕,也決不仕于晉國。”虞國臣下分別被晉國整編充做奴隸,分送各國做戰勝的禮物。百里奚被編入送往秦國的名冊中。路過楚國,百里奚逃亡了。在當地為鄉民喂牛,牛養得肥壯無比。有人稟報楚王,楚王召見百里奚,問他是用什么辦法把牛喂得這樣肥壯?他回道:“時其時,恤其力,心與牛合一。”楚王說:“哈,這個道理可通于馬。”就命他為圉人,替他養馬。
秦繆公看到晉國送來的名冊,有百里奚的名字,卻不曾收到其人。秦繆公問公孫枝,百里奚是個什么人?公孫枝把百里奚的來歷報告一番,說他是個大賢才:“知虞侯不可諫而不諫,是其智。可走而不走,是其忠。飼牛則牛肥,圉馬則馬壯,是其能。”秦繆公說,那我們趕快到楚國用重金去聘請。公孫枝說:這樣他就到不了秦國了。因為楚王不知道他是大賢才,才只讓他養馬,如果我們大張旗鼓去聘人,豈不就是告訴楚王他是大賢才嗎?楚王就不肯放人了。必須如此這般才行。
于是秦繆公派公孫枝帶了五張羊皮,到楚國,說:晉國送的奴隸,跑了一名,根據秦國的法律,現在用五張羊皮,略表心意,請上國發還奴隸,逮回治罪。楚王答應。認得百里奚的人都哭,可惜一個好人要死了。百里奚說:“諸位父老不必哭,我不會死的,就要富貴了啊!“大家都不信。
出了楚境,公孫枝馬上與他換衣服,換車子,直馳秦都。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秦繆公接見他時說:“唉!可惜老了啊!”百里奚說:“您要是叫我替您抓老鷹捉兔子,我是老了些。如果叫我替您坐而謀國,我還太年少了。至少比姜太公見周文王還早了十年!”他和秦繆公談天下大事,頭頭是道,秦繆公佩服之極。也要學文王拜他為尚父,籌謀怎樣振興國家。
百里奚說:“且慢,臣才不如臣兄蹇叔十分之一,臣薦蹇叔,臣愿為副,共為國家效力。“秦繆公以高車駟馬,往宋國鹿鳴村接來蹇叔,兩個老頭子為秦國策劃,舉國一新,從此在諸侯中稱為首強。秦繆公感嘆說:“寡人之有井伯(百里奚),猶齊(桓公)之有仲父(管仲)也!”遂爵以上卿,任以國政,做了宰相。人稱:“五羖大夫。”
百里奚貴盛無比,他的妻子也輾轉來到秦國,在相府中幫傭。有一天在廊下唱歌,歌曰:“……百里奚,五羊皮,昔日里,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立。嗟乎!奈何富貴忘我為?百里奚聽到歌聲,召她前來一問,才知妻子還在,二人抱頭痛哭。是日夫妻、父子大團圓。秦繆公賜粟千種、金帛一車。以為慶賀。
在“五羖大夫”百里奚的輔佐下,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他去世時,秦國男女悲傷流涕,孩子們不唱歌,干活的人不出聲。
【出處】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論語·八佾》
【釋義】
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只羊應付一下。后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告朔之禮是古代的一種制度,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于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每逢初一,便殺一只活羊祭于廟,然后回到朝廷聽政。到子貢的時候,每月初一,魯君不但不親臨祖廟,也不聽政,只是殺一只活羊“虛應故事”罷了。所以子貢認為不必要留此形式,不如索性連羊也不殺。孔子卻認為殘存這一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的好。由于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故事】
孔子呼子貢之名說:“賜,你愛的是一只羊,我愛的則是告朔之禮。”不行告朔禮,只供一餼羊,非為行禮而殺羊,應當去之。這是子貢愛羊之意。孔子則認為,繼續每月供奉餼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時令。后世之人尚可見此餼羊而知有告朔之禮,得以考據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餼羊,其禮尚未全廢,餼羊一旦除去,其禮也就完全廢棄了,所以孔子說:“我愛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