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當今全球性三大難題
要了解儒學對當代人類社會有什么意義,先得了解當前人類社會存在著一些什么要解決的問題,而儒學能不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有意義的思想資源。那么,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重大問題有哪些呢?我認為,歸納起來有三大問題: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目前人與自然的矛盾已發展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這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社會),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問題,這中間的矛盾極其復雜而難以解決;三是,個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問題,個人的身心內外的矛盾已成為時代病。也就是說,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人自我身心內外的矛盾,這些矛盾如何解決?我認為,我國儒學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也許可以為我們解決上面提到的三大矛盾,提供某些有意義的思想資源。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是解決當前生態危機,實現“人”和“天”和諧發展的路子
我們的地球,為什么會發生生態問題?也許原因很多,但是人類對地球自然環境的破壞,是造成當前生態問題的主要原因。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學家發表的一份《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中提到:人類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我認為,這個觀點反映了當前的現實。
由于近兩三百年,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對自然的利用和征服,雖然對改善人類生活條件起著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由于對自然資源的無情破壞、過量和無序開發,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樣一種情況的發生,不能不說和西方哲學的傳統的“天人二分”觀有關系。西方文化傳統曾長期把精神界和物質界的關系看成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外在關系,其思維模式以“心”、“物”為獨立二元,為了“人”的需要可以不考慮到“自然”;對“自然”的征服也不必考慮“人”的生存條件。然而中國儒家的思維模式與之有著根本的不同,儒家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到“人”(人道);同樣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天”。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這個觀點就已被提出。
《郭店楚簡·語叢一》中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說的是,《易經》這部書是講如何會通天道、人道所以然的道理的書。中國歷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大多繼承和發揮著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我們可以朱熹的話為代表,朱熹說:“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這是說,“人”和“天”有著一種相即不離的內在關系,因為“人”是由“天”產生的,是“天”的一部分;但一旦“人”產生之后,“天”(“天道”,天的道理)就要由“人”來彰顯,“人”就有保護“天”的責任。因此,“人”不僅應“知天”(知道利用“天道”的規律),而且應該“畏天”(對“天”有所敬畏)。因為照儒家看,“天”不僅有自然意義上的“天”,而且有神圣意義上的“天”。現在人們只講“知天”,而不知對“天”應有所敬畏。但是,儒家認為,“知天”和“畏天”是統一的,“知天”而不“畏天”,就會把“天”看成一死物,而不了解“天”乃是有機的、生生不息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不了解“地”乃是生長養育萬物的載體(“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畏天”而不“知天”,就會把“天”看成是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則不能體現“天”的活潑的氣象,不能體現“地”的孕育萬物的功能。由于“知天”和“畏天”是統一的,正說明“天人合一”思想體現著“人”對“天”的一種內在的責任。“為天地立心”就是“為生民立命”,不能分為兩截。
現在,我們既然看到“天人二分”的思維模式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問題,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思維模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呢?“天人合一”作為另外一種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不僅是解決當前生態危機,實現“人”和“天”的和諧(諧調)發展另一思考的路子,而且是“人”同于“天”的一種人生境界。
行“仁政”,將會使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和平共處;行“霸道”,只會引起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以至于戰爭
當前在人與人之間,擴而大之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由于對權力與欲望的極度膨脹,對物質利益的片面追求,對自然資源的惡性爭奪,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社會的冷漠、互不理解甚至仇視;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上形成對立,互不信任,以至于發生種種沖突和戰爭。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的“新帝國主義”在全球行使“霸權”,各種“原教旨主義”又在全球發動恐怖襲擊,這樣下去人類社會終將瓦解。那么,我們能不能在儒家文化中找到某些有益于使人類走出這一困境的資源呢?我認為是有的。
在《郭店楚簡》中有一句話也許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道始于情”。這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由感情開始建立的。樊遲問仁,孔子曰:“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由何而來?《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愛自己的親人是最基礎的。但“仁愛”之心不能停止于此,必須“推己及人”,所以《郭店楚簡》中說:“愛而篤之,愛也;其繼之愛人,仁也。”“孝之放,愛天下之民。”這就是說,孔子的“仁學”要求由“親親”擴大到“仁民”。所以孟子明確地提出“仁政”思想。“仁政”的思想內涵應說是極為豐富,但我認為孟子說的:“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最為重要。孟子的意思是說:對“人”的道理是,要使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穩固產業,他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穩固產業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所以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意思是說,“仁政”首先要使老百姓有他自己的土地。但是如何把孔子儒家的以仁愛思想為基礎的“仁政”實現于社會呢?孔子說:“克己復禮曰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是說,只有在“克己”的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作“仁”。費孝通先生對此有一解釋,他說:“克己才能復禮,復禮是取得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這話很有道理。因為“仁”是人自身的內在品德(“愛生于性”),“禮”是規范人的行為的禮儀制度,它的作用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相處,“禮之用,和為貴。”人們進入社會必須遵守一定的禮儀制度,而對禮儀制度的遵守應該是出于人的“仁愛”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這種把“仁愛”精神按照一定規范實現于日常生活之中,這樣社會就會安寧和諧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儒家思想,對一個國家的治國者,對于世界上那些發達國家的統治集團應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的。“治國”、“平天下”應行“仁政”,不能行“霸道”。行“仁政”將會使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和平共處”;行“霸道”只會引起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以至于戰爭。
自我身心和諧的路徑
儒家文化特別強調人的道德實踐對于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郭店楚簡》中說:“聞道反己,修身者也。”聽到了合乎道義的道理要反求諸己,這就是修身。儒家經典《大學》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說,儒家認為如果個人的道德修養好了,那么“家”可以齊,“國”可以治,“天下”可以太平,人類的和諧社會就可實現。儒家和諧社會的理想既然是建立在人的道德修養(修身)實踐的基礎上,因此儒家特別重視人的自我身心內外的協調。
儒家認為,生死和富貴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提高自我的道德學問以為社會的福祉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而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的這段話告訴我們的是做人的道理,“修德”并不容易,那就必須有崇高的理想,有為人類長遠利益考慮的胸懷。“講學”同樣不容易,它不但要求自己天天提高,而且要求負起對社會人文教化的責任。“改過”,人總是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問題是要勇于改正錯誤,這樣才能成為一合格的人。“向善”,是說人生在世,應日日向著善的方向努力,做到“日日新,又日新。”“修德”、“講學”、“改過”、“向善”是做人的道理,是使人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的路徑。中國的社會應該是“以法治國”的社會,中國的社會應該是“以德育人”的社會。
原載《北京日報》2007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