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雜志近期目錄(十三)
?2014?3——2014?4
1、新史學第25卷第1期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志社
內容簡介:
【論著】
情志過極,非藥可愈——試論金元明清的「以情勝情」療法(陳秀芬)
宋儒楊時在明代從祀孔廟的歷程及其時代意義(洪國強)
「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康培德)
十四至十五世紀法蘭西國王進城典禮(陳秀鳳)
【書評】
評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象》(吳政緯)
2、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第3期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唐至宋的六朝書史觀之變:以王羲之〈樂毅論〉在宋代的摹刻及變貌為例(廬慧紋)
北宋的毛筆、桌椅與筆法(何炎泉)
乾隆皇帝對孝圣皇太后的孝行和它所顯示的意義(陳葆真)
《臺澎圖》、《沿海長岸圖》為黃叔璥所繪考:附故宮現藏北平圖書館新購輿圖比較一覽表(盧雪燕等)
3、臺灣學研究第16期
出版時間:2014年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
內容簡介:
【殖民地官僚專題】
赤司初太郎在臺灣的樟腦經營(何鳳嬌)
日本近代消防官僚與臺灣消防制度之發展(蔡秀美)
技師川上浩二郎與基隆筑港(1899-1916)(陳凱雯)
日治時期在臺日資與民營鐵道業之改革(陳家豪)
臺灣近代知識建構的可能:論1920年代《臺灣青年》的翻譯篇章與思想轉譯(羅詩云)
演劇與政治:簡國賢的戲夢人生(歐素瑛)
4、漢學研究通訊第33卷第1期
出版時間:2014年2月
出版單位: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中國大陸孔孟權說研究述評(1978-2013)(岳天雷)
德國漢學與美國區域研究的歷史交鋒(許惠貞)
本世紀法語學界《文子》研究述評(2000-2012)(葉楊曦)
【漢學人物】
李福清院士漢學紀功略(李明濱)
【會議報導】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報導(張雅媚)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消息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消息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匯目──102學年度第2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3期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逃離城市:明清之際江南城居士人的逃難經歷(巫仁恕)
國葬:民國初年的政治角力與國家死亡儀式的建構(潘淑華)
傳統佛寺的近代轉型:民國泰縣光孝寺培安和尚個案研究(邵佳德)
臺灣主體、中國屬島、或其它?──論葛超智《被出賣的臺灣》所揭露的美國對臺政策(陳儀深)
6、臺灣文獻第64卷第4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高雄太爺蘇家之歷史發展及其古厝(蘇淑芬)
臺灣西部媽祖廟既存石香爐調查研究(李建緯)
鶯歌陶師王漢騰之研究(陳新上)
日治時代大日本制糖臺灣工場的人事組織初探(黃文榮)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1895年《淡水新政記》之史料介紹與價值(曾令毅)
臺灣人?志愿兵?震洋特攻隊:陳金村先生口述歷史(陳柏棕、范綱倫)
戰后臺灣環境保育與觀光事業的推手:游漢廷先生訪談錄(曾華璧)
7、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0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論】
東晉時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呂春盛)
吐蕃部落聯盟時期宰相雛型與官員設置研究(林冠群)
南宋皇后家廟制的發展(洪銘聰)
藏人論藏:民國時期藏人的西藏觀(簡金生)
動員的類型:北京市郊區農村群眾運動的分析(陳耀煌)
深港聞人劉鑄伯:生平、志業與意義(蔡惠堯)
【書評】
評介翟新《東亞同文會與中國——近代日本對外理念及其實踐》(廖代翔)
8、成大中文學報第43期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君人者何必安哉〉釋疑──兼論簡文所呈現之中庸思想(趙苑夙)
從李贄對蘇軾學術之評價考察其思想之建樹──以《九正易因》對《東坡易傳》之征引討論為核心(袁光儀)
論歸有光詩中的海戰書寫─兼述其古文中的御寇思想(顏智英)
憨山德清「解脫」書寫中的禪觀與意境──以《夢游集》為中心(曾瓊瑤)
續法《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對華嚴思想之運衡──以五教判與持名念佛為核心之考察(陳劍锽)
論朱介凡及其對諺語的研究(洪淑苓)
臺灣虎姑婆故事之深層結構──以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觀之(簡齊儒)
浪漫與現代主義詩內「陰暗面」的份量─兼論雨果、徐志摩、波特萊爾(翁文嫻)
9、興大歷史學報第26期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孫吳吏民佃田研究(張文杰)
中國中古的〈諸侯律〉與諸侯犯罪(王安泰)
清代官修典籍之史學批評思想及其意涵──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史評類》為討論中心〉(洪世昌)
唐代河北藩鎮研究的最新進展──馮金忠《唐代河北藩鎮研究》評介(張天虹)
西漢衛尉令長類屬官的建置與職掌──以公交車司馬和旅賁為中心的考察(李昭毅)
10、臺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作 者:洪淑苓 著
出版單位:臺北:文津出版社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臺灣民間歌謠中的「媳婦」論述
第二章 臺灣民間「巧媳婦」故事的類型與情節分析
第三章 歌仔冊與歌仔戲中的孟麗君故事及其性別文化的探討
第四章 歌仔冊對杜十娘、玉堂春與花魁女故事的接受與改寫
第五章 臺灣七夕習俗與七娘媽信仰
第六章 從虎尾韓唐寺探討哪咤信仰與女性神媒的關聯
11、文才武略——唐宋時期的國家危機與管治精英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作 者:趙雨樂 著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一、隋末唐初的政權與豪族:「山東豪杰」的中日學術解讀
二、武則天與狄仁杰所論唐代的治國奇才
三、中宗至玄宗期的政治輿論:武、韋政權及其祔葬問題的觀察
四、兩神策與兩樞密:唐代北司權力領導新探
五、中晚唐動蕩政局下「權閹」和「良豎」觀念的形成
六、唐末五代城池之戰:從黃巢到朱全忠的戰略檢討
七、唐宋之際科舉恩門的重建和進士群體的政治活動
八、北宋中期推崇的文武御邊典范:韓、范戰略與狄青陷陣
九、南渡與北伐的再思:陳亮、葉適為代表的事功派軍事理念
十、唐宋軍政研究的專論與變革期觀念的構筑
12、釣魚臺列嶼問題:領土民族主義的魔力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作 者:岡田充 著,黃稔惠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原文書名為「尖閣諸島問題:領土ナショナリズムの魔力」
第一章 最壞的中日關系
第一節 尖閣諸島國有化所引爆的抗議行動
1.關于領土問題的基本觀點
2.石原都知事的購入提案
3.第一階段──從石原演說到七月初為止
4.第二階段──從宣布國有化決定到九月初為止
第二節 因國有化而航向危險水域
1.日中對于「國有化」的不同解讀
2.中國感到事態嚴重的邏輯
3.對日本而言「維持實效統治」才是重要的
4.中國打算讓日本回到「擱置」的默契
第三節 對經濟的影響備受矚目
1.來自上海日本商社職員的訊息
2.損害總額達四十八億日圓的長沙平和堂
3.青島 AEON JUSCO 黃島店與蘇州泉屋
4.UNIQLO、無印良品、7-Eleven、全家便利超商
5.損失慘重的旅游業與汽車廠商
第二章 回顧歷史
第一節 固有領土的迷思
1.是否在「一八九五年正式并入日本領土」
2.井上清著《「尖閣」列島─釣魚諸島的歷史之澄清》
3.「尖閣」命名于一九○○年
4.中國主張的「明治政府對外擴張政策的延伸」
第二節 美國的曖昧戰略─戰后秩序的論點
1.戰后秩序下的日中雙方的主張
2.美國的立場──在主權紛爭里不偏袒任何一方
第三節 「擱置」的歷史與記憶
1.田中角榮、周恩來會談記錄被刪除的怪事
2.日中和平友好條約談判中的晃動
3.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所引起的建造燈塔事件
4.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批準與登陸大戰
5.「不存在領土問題」的虛構
第三章 國際關系中的尖閣諸島問題
第一節 解讀中國的內在邏輯
1.中國外交姿態的變化──解讀中國共產黨的官方文件
2.維持一黨獨裁的危機感
3.全球化與一黨獨裁的拔河
4.既成的國際秩序與關系
第二節 日中關系──更加互不信任
1.漁船沖突事件以后的日中關系
2.中國艦隊通過與抑止論
3.以美軍重整的一環部署自衛隊與防空識別區問題
第三節 探索對中立場的美國
1.美國的重返亞洲與中國的利弊調整
2.多極化與相互依存構造中的重新調整
第四章 領土與國家的相對化
第一節 臺灣與兩岸關系
1.東海和平倡議
2.主權也擱置爭議的兩岸關系
3.放開領土的「魔力」吧
第二節 朝向日美中均衡的發展
1.執日本政治牛耳的中國威脅論
2.布里辛斯基的美中融合戰略論
3.季辛吉的中國觀
4.促成日、美、中安保對話
5.中臺統一的展望
6.中國也興起和平的「棄臺促統論」
第三節 超越境界的意識形態與文化
1.從金門可以看到超越國境的世界
2.曾經與臺灣為一體的沖繩或尖閣
13、忽必烈的挑戰: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作 者:杉山正明 著,周俊宇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八旗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原文書名為「クビライの挑戦:モンゴルによる世界史の大転回」
第一部 追尋世界史的新面貌
1、蒙古及其時代
蒙古的出現
眼目所及的歐亞世界
世人對蒙古時代的印象
?
2、蒙古是中國文明的破壞者嗎?
耐人尋味的解讀
杭州入城的實際情況
沒有「政治」的繁榮
3、中亞及伊朗被破壞了嗎?
成吉思汗的西征與「破壞」
中亞的「大屠殺」
中亞并未荒廢
4、俄羅斯的不幸是真的嗎?
「韃靼人桎梏」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評價
邁向俄羅斯帝國的道路
5、元代中國是悲慘的嗎?
壓抑、榨取、人種歧視存在嗎?
科舉與能力主義的夾縫
元曲述說的事務
6、責難與稱贊
以文明為名的偏見
反作用下的「極端美化」
7、世界史與蒙古時代
不確切的體系論
展望世界史的視角
第二部 世界史的大轉向
1、改變世界史的那一年
阿音札魯特戰役
戰役之后
兩個蒙古汗國的對立
蒙哥的猝死
2、忽必烈營帳
忽必烈的課題
混沌的東方
為何是金蓮川
一種印象
3、忽必烈與他的策士
蒙古的左翼集團
謎樣的忽必烈
決策集團與實務部屬
對中國的戰略
4、奪權的過程
鄂州之役
忽必烈之亂
世界史的大轉向
第三部 忽必烈的軍事與通商帝國
1、大建設時代
以何為國家之范
第二次創業
「首都圈」出現
巨大的首都
與海洋相連的都城
運河與海運以及陸運
2、系統化的戰爭
令人驚嘆的襄陽包圍戰
南宋作戰的難處
經略戰爭的思維
蒙古水師的出現
新武器「曼札尼克」
令人訝異的骨牌效應
一統中國
3、躍居海上霸權
南宋的遺產
世界史上最早的海洋艦隊
海洋與內陸銜接
4、重商主義與自由經濟
忽必烈政權的經營戰略
國家收入來自商業利潤
白銀流通
通行歐亞的重量單位
紙幣是萬能的嗎
「高面額紙幣」是鹽引
歐亞世界通商圈
5、為什么未盡全功?
蒙古體系
過早的時代
作為記憶的體系
該是回首時
?14、百年古跡滄桑:臺灣建筑保存紀事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作 者: 李干朗 著
出版單位: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世界近百年來古跡保存緣起與發展
第二章 1945年之前臺灣古跡保護史略回顧
第三章 1950及1960無知破壞古跡、缺乏文化意識的年代
第四章 民俗藝術的先知先覺—林衡道與席德進
第五章 1970年代鄉土文化保存發揚意識崛起,古跡保存成為一種運動——林安泰古厝存、廢、移之爭論
第六章 1980年代,文化建設委員會,執行古跡指定政策與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施行之后的重要案例
第七章 1990年代古跡保存在國際及兩岸交流中觀念之提升
第八章 歷史建筑的保存與整修古跡觀念的矛盾沖突
第九章 閑置空間再利用以及產業建筑
第十章 近年古跡保存法令的改進與修訂
第十一章 九二一大地震后古跡保存觀念及技術性調整
第十二章 古跡保存新思維
15、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作 者:彭明輝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章 開創山水畫史的《匡廬圖》
水墨取代敷色,寫意凌駕寫實
恢弘莊嚴的《匡廬圖》
開創水墨新法的〈筆法記〉
六要、六法與青綠山水
第二章 北宋首選《溪山行旅圖》
氣勢磅礴,曠古絕今
天尊地卑,層次井然
心隨筆運的原作,氣遺象死的仿作
第三章 范寬的心路歷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溪山行旅圖》的神秘情感與六要
第四章 北宋大山水的筆墨世界
四面斬絕,不通人跡的《關山行旅圖》
五代與北宋山水的情感世界
李成的深邃懿美
第五章 山水畫精神導源
書畫同源與筆墨的情感世界
西畫的參照與對比
孔子操琴的精神傳承
第六章 大自然與可居可游的山水
可居可游的遐想世界
超乎「美」的「崇高之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七章 寫意山水與南北宗
披麻皴的情感世界
南北宗的美學與抉擇
寫意山水與情感的抉擇
第八章 花鳥畫的流變與創新
花鳥畫的寫意與寫實
花鳥畫的創新與突破
減筆畫與潑墨的興起
第九章 文人畫與美術革命的論爭
文人畫到底是什么?
人性與情感的美學
國畫的形式與內涵
第十章 從大歷史看水墨創新的困境
從大歷史的框架看近代水墨的「困境」
創新的形式與內涵
水墨與色彩的糾葛
16、東方的意義——中國文明的世界性精神
出版時間:2014年4月
作 者:王世宗 著
出版單位:臺北:三民書局
內容簡介:
中國文明在形式上與西方文明對立,其實則與之一致,蓋文明為普世不二的進化取向,中國不可能發展文明而與異域文明背道而馳,此即中國文明具有世界性的精神。中國文明篤信真理,然于上帝體認不足而信仰不深,所以中國思想的最高層次主要為天道觀,天人合一是其根本理念與終極目標,萬物各得其所是其理想的宇宙秩序。由于超越性觀念缺乏,中國文明的現實性強烈,關于人性、行道、道德諸問題討論最豐,而對知識與美感則少有本質性或原理性的思考,平和的精神為其文化風格,悲觀的態度則是流行的處世心緒,在上帝探索消沈無力而宗教信仰世俗化之下,中國文化的勢利性與殘酷性更流露不已。
中國文明的精神主旨是人文主義,上進淑世是其責任感,但目的終竟不明,止于至善的要求使天人交戰的艱辛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同時呈現人性的高貴與丑陋,悲情乃成中國文明的顯著格調,于是心態逃避退縮的假道學異說盛行不墜,益增正道追求者的困頓與領悟。總之,中國文明的最高境界與希臘古典精神相仿,其間差異則顯示中國為東方代表的特征,這表示中國在近代的落后是其發覺世界文明真諦的必要經歷,因為中國文明與西方本質無殊,其困境必反映人類求道的癥結與答案。
作者簡介 :
王世宗,英國利茲大學歷史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近代外交與帝國政策、十九世紀歐洲史、二十世紀史。著有《必然之惡——文明觀點下的政治問題》、《真理論述——文明歷史的哲學啟示》、《歷史與圖像——文明發展軌跡的尋思》及《古代文明的開展——文化絕對價值的尋求》等。
17、六朝家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作 者:郭永吉 著
出版單位:臺北:Airiti Press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探討六朝時期文人士大夫書籍知識學習的情形,分兩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著重在家庭經學教育方面,漢魏六朝時期的家庭經學教育主要包含專業科目教育、基礎通識教育兩個階段,在家庭中進行的經學專業科目傳授學習,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家學。基礎通識教育則是探討一般兒童若要習讀經書傳記之屬,會先選擇哪些書來讀?
第二部分則針對知識學習中的博學風氣,首先分析兩漢、六朝時期士人博學內容的轉變,由經史傳記為主,逐漸擴展到無書不讀。而后從實際需求這一層面入手,分別就政治、社會文化、學術思想與文史著述等四個方面,探索六朝時期博學風氣的形成因素。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涵蓋了六朝士人生活的各個主要層面,呈現了六朝博學風氣的廣泛流行和豐富內涵。
作者簡介
郭永吉,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兩漢經學史、漢魏六朝文化與思想、兩漢魏晉南北朝賦。著有〈先秦兩漢東宮稱謂考〉、〈兩漢經學師法家法考〉、〈王粲〈登樓賦〉結構分析與創作技巧探索〉、〈鮑照〈蕪城賦〉研究〉、〈試論先秦兩漢時期琴之功用〉等學術論文。
18、黃文吉古典文學論集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作 者:黃文吉 著
出版單位:臺北:Airiti Press
內容簡介:
綜論:
1.臺灣近四十年(1949~1993)編撰中國文學史之成果分析
2.臺灣五十年來(1949~2000)唐代文學通論綜述
3.臺灣 1998 年古典文學研究概況與特色
4.國科會文學一學門 90-94 年度研究成果發表會概述
5.中國近三年來(1985~1987)古典文學討論會概述
6.必也正名乎──談「鑒賞辭典」
7.文學鑒賞寫作
8.一種蛾眉明月夜,南宮歌管北宮愁。——談皇后的文學創作
古文:
9.〈報任少卿書〉試探
10.曹操殺楊修,如何處理善后
11.藍鼎元及其〈紀水沙連〉探析
詩詞:
12.宋詩的特質及其發展
13.千家詩詳析》補正
14.明代運河紀行──瞿佑《樂全詩集》析論
15.瞿佑返鄉續曲──《東游詩》及《樂全續集》析論
16.瞿佑佚詩研究
17.八卦山在臺灣古典詩中的意義
18.唐宋詞名著欣賞七種
19.宋詞中的「人生」探究
20.文學三要素與宋南渡詞人研究
語文教育:
21.發揚詩教,重建詩國──談臺灣國民中學的古典詩歌教育
22.臺灣高職國文教科書詩選之檢討與建議
23.臺灣高中古典詩歌教育新趨向
24.臺灣《高中國文》唐宋詩詞教材探究──以八十四年課程標準編纂的六家教科書為例
25.臺灣國語文教科書之考察──以原住民文學選文為對象
26.《國文天地》解惑四則
書評:
27.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座指標──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索引》
28.文學史的歷史─談《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
29.我們不需要拼裝車─《唐詩新賞》的數據來源
30.一盞學術明燈─劉兆佑教授的《國學導讀》
19、顛覆世界史的蒙古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作 者:杉山正明 著,周俊宇 翻譯
出版單位:臺北:八旗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原文書名為「モンゴルが世界史を覆す」
序 章 吾人身在何處? 關注歷史之眼
第一章 歐亞史的再思考
第二章 文物與文學照亮大蒙古
第三章 超越時空的成吉思汗
第四章 人類史上的「帝國」
第五章 歐亞中的日本史
第六章 尋找看不見的歷史
20、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作 者:李東華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東華教授生前力作,為其臺大校史研究的總結集。全書共收錄十篇文章,包括正文七篇、附錄「傅斯年相關研究」三篇,書中以光復初期的四位臺大校長及臺大文學院為主軸,以人事更迭、政策更張為經緯,展開深入論述。
臺大首任校長羅宗洛,負責接收臺北帝大,堅持學術理想,卻被迫卷入政治角力,終究志業難伸,掛冠求去。后由陸志鴻接任校長。陸校長任內,爆發了二二八事件,臺大校園難以置身其外,席卷的政治浪潮汩沒了林茂生教授。第三任校長莊長恭任職時間不長,在危局中陷于孤立無援,算是匆匆過場。傅斯年臨危受命出任臺大校長,四六事件是其任內的最大沖擊,然傅氏以維穩為先,在其任職的七百天中建立常規、提振校風,解決師資問題,為臺大的未來發展奠立基礎,惟其驟然辭世,改革未及深化。
1945至1950年是臺北帝國大學轉型為臺灣大學的關鍵時期,當時的臺大經歷困境與沖突、過渡與轉折、傳承與創新,同時也是臺灣整體學術、教育、文化發展的縮影。本書是認識臺大早期校史,也是理解光復初期臺灣學術發展脈絡的極佳途徑。
作者簡介:
李東華(1951-2010),祖籍河南省嵩縣,1951年生于臺灣臺東。1981年獲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國家文學博士。1982年起留任臺大歷史學系,歷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合聘為研究員。同年自臺大退休,轉任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東華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中國海洋發展史、中國近現代史學史、臺大校史三方面,先后出版《中國海洋發展關鍵時地個案研究:古代篇》、《方豪先生年譜》、《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等書。
21、二戰前后左派音樂影劇對臺灣的影響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作 者:王受寧 著
出版單位:臺北:唐山出版社
內容簡介:
序言
壹,五○年代以前的國語歌唱片與二二八
貳,國民政府遷臺后的歌曲與時代氛圍
參,從影劇看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
肆,臺灣電視電影
伍,綜論海峽三地音樂歌唱電影
結語
22、用故事改變世界: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作 者:邱于蕓 著
出版單位: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代序: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
理論篇:故事的元素
1、神話與現代世界
故事:理解世界的過程/故事的基本結構/英雄之旅/神話:原型、故事、文化脈絡2、英雄的十二個歷程
內在英雄的六種原型/人生歷程的十二原型/超越個人化:精神的多面性/回到故事/故事結構:英雄的十二個歷程/創作,就是英雄之旅的歷練
3、角色原型的變形與考驗
人生歷程與故事結構/角色原型/敬重彼此的差異——六個生命階段/原型的影響力
4、童話與寓言
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童話發展的歷史社會脈絡/童話中的反動/童話中的象征——狼與女巫/童話中狼形象的轉化/動物擬人化/童話中女巫形象的轉變/跨文化交流的元素/童話的創新/超越文化脈絡的故事結構——迪斯尼的公主程序
5、原型與故事原型
為何要說故事?/什么是故事?/故事與真實世界/故事的要素——角色、結構、形式/故事中的骨干——劇情結構/故事的結構理論——普羅普理論/人類的心理地圖
6、說故事的藝術
故事的關鍵原則/故事的價值
應用篇:從窠臼掙脫與創造
7、一百年前的犀利小三
一段歷史,三個故事——魯迅的三角關系/改變魯迅一生的畫面/世代交替——風起云涌的時代/平凡的靈魂也痛苦——朱安/一百年前的犀利小三——許廣平/《傷逝》——一個充滿悔恨與悲哀的男人/在革命時代的不同人生/創造新故事
8、生生不息:角色轉化與跨界
關于〈色?戒〉/〈民國女子〉——胡蘭成與張愛玲/ 另一頁歷史——鄭蘋如與丁默邨/〈色?戒〉——王佳芝與易先生/也是《色?戒》——王佳芝與易默成/不同脈絡下的《色?戒》——張愛玲與李安/ 鄭蘋如,張愛玲,王佳芝
9、傳統與個人天賦——〈石秀〉
新與舊的并存/ 互文性/ 淺論《水滸傳》/金圣嘆的疑惑/施蟄存解開〈石秀〉之謎/「互文性」就是故事原型與文化脈絡
10、創作者應有的態度——《鄭和1433》
淺談鄭和下西洋/ 為自己航行——《鄭和1433》/ 超越文化脈絡——羅伯?威爾森的《鄭和1433》/創作者應有的態度——劉勰的《文心雕龍》/從寫意到寫實/繁花盛開,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尾聲:說自己的故事,走自己的路
23、民國福建協和大學之研究:以師資與財務為例(1916-1949)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作 者:彭淑敏 著
出版單位:臺北:橄欖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中國教會大學的發展,于二十世紀上半葉構成了中國教育體系重要的一環,在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尤以十三所教會大學最為著稱,分別為燕京大學、齊魯大學、之江大學、東吳大學、圣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華中大學、華西協合大學、嶺南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及福建協和大學,均為英美差會在華興辦的高等院校,中外學者先后投身研究,遂成為研究中國基督教史的重要課題,相關研究層出不窮。
福建協和大學由差會合辦的小型學院,逐漸發展成為文、理、農三院十系的私立「省級」大學。傳教士和華人教職員在校政、教學和研究方面,編織了「傳承」與「開創」的關系,對促進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和福建的高等教育,貢獻甚巨。
本書將分期了解福建協和大學的中外師資之人力結構及其變化,并提供具體的數據統計數據,說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收回教育權后,外籍與華人教職員的比例逆轉,教會大學從傳教士轉移至華人主政的本土化歷程。其次,透過個案討論教育傳教士的生平行誼、行政與教學貢獻、研究及出版成就,兼論其宗教事工,為該校的草創時期奠下良好的根基,從而指出傳教士與華人學生,產生了「新」的異國師生關系,為中國教育史立下了前此未見的新例。
福建協和大學成立的三十多年間,對于培訓近代福建菁英的貢獻尤為突出。本書將討論華人學生除了繼承傳教士出任校長、行政與教學職位外,在文、理、農方面的教學、研究與出版之成就。其中以福建文化研究最為突出,對促進中國及閩省的現代化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大學發展無財不行,財務管理對學校發展極為重要,尤值關注。本書以福建協和大學的常年經費作為研究對象,從整理超過二十年的財務年報,分析該校的收入與支出要項,藉此了解中外的撥款補助。進而重構財務管理架構與變遷,并討論基金管理與投資策略,藉以了解基督教在華發展高等教育,少為學者關注的財務問題。
作者簡介:
彭淑敏,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哲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傳播與新媒體學文學碩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學系兼任講師,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董事、中國基督教史學會執委會秘書。
24、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
出版時間:2013年4月
作 者:陳彥良 著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問題與方法
第二章 漢、魏之交貨幣崩潰與自然經濟的展開
第三章 蜀漢、孫吳的貨幣發行及問題
第四章 兩晉不鑄幣政策—兼論魯褒〈錢神論〉
第五章 南朝劉宋幣制變革與論爭:從「新舊相克」到「廢新用舊」的通貨危機
第六章 南朝蕭齊的通貨緊縮
第七章 梁、陳幣制變動和通縮通脹—兼論鐵錢與「短陌」
第八章 北朝的實物經濟、通貨緊縮與貨幣擾動
第九章 隋五銖和唐通寶體制的形成
第十章 結論:長期通貨緊縮格局下更迭發生膨脹性擾動的社會經濟
附 錄 相關概念的澄清:貨幣理論與貨幣史
25、明治期臺灣俳句界の始原的実像——近代俳句の臺灣表象
出版時間:2014年2月
作 者:沈美雪 著
出版單位:臺北:致良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明治時代日本俳句在臺灣的接受情形,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明治期臺灣俳句界と『臺灣日日新報』」、第二章「臺灣俳句の発展における『臺灣文蕓』の役割」、第三章「俳志『相思樹』と『緑珊瑚』の內容と方向性」等三章以明治期在臺發行有關俳句之出版品為考察對象;
而第四章「俳句における「臺灣趣味」の形成」、第五章「河東碧梧桐を通して見た臺灣」、第六章「小林李坪『臺灣歳時記』の內容と構造」、第七章「臺灣趣味句と諏訪素濤の『虎尾蘭』」等四章則是探討河東碧梧桐訪臺時所見,以及眾俳人所鼓吹之「臺灣趣味」此一理念內涵,以解析近代俳句中的臺灣表象。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