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唐詩故事:元稹悼亡

遣悲懷三首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人類確是一種有別于其它靈長類的高級智慧生物。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理智與行為之間的分裂,不僅是說的不一定是內心所想的,做的也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愿意做的。其中還在于人格上的分裂或自相矛盾:托爾斯泰寫過《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偉大的現實主義杰作,揭露俄羅斯農奴制度的罪惡,但又如列寧所批判的那樣是個“傻頭傻腦的地主”;巴爾扎克是個?;庶h人,但他的《人間喜劇》又指責“他心愛的貴族”正在墮落,而必然為“但丁街的共和英雄們”所替代。更有趣的是,他在《高利貸者》、《紐泌根銀行》等諸多名著中,將如何經商說得頭頭是道,但自己在經商上中卻屢戰屢敗,以致債臺高筑,不得不靠拼命寫作來還債,以致勞累過度而英年早逝,只活了五十一歲。中國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文天祥是人所皆知的民族英雄,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確實光照史冊。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胞弟文壁卻是個大漢奸。文壁于文天祥被俘的第二年在惠州降元,授惠州路總管。至元十七年庚辰,文壁自惠州至京師朝覲,曾去探望獄中獄中的文天祥。文天祥并沒有像今日電影小說中常有的做派去大斥叛徒,而是寫了一首記其事,題為《聞季萬(文壁字)至》:“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文天祥全集》卷15,“吟嘯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詩中有人生哀惋,也提及了弟兄二人不同的政治態度,但并無譴責決絕之詞。況且,把弟兄三人寫成“三仁”,恐亦有深意,這點亦可從他給文壁之子文陞的信中得到印證:“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按:文陞過繼給文天祥,故稱文壁為其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更有甚至還有位潘安,人長得很漂亮,女粉絲很多。據說乘車從市上經過,很多婦女向車中擲果子表示愛慕,為此還留下一個成語“潘安擲果”。潘安對妻子也一往情深,他和妻子楊氏相愛終身.楊氏。妻子去世后,他終身未娶,并寫下三首著名的《悼亡詩》,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悼亡詩的發軔之作和代表之作,為此也留下一個成語“潘楊之好”。但此人的政治品格卻一塌糊涂《晉書·潘岳傳》中說他為人輕浮躁進,巴結權貴,與石崇等人諂事權臣賈謐,甚至賈謐人還未到,遠遠看見車子塵土飛揚就開始跪拜,被時人譏為“望風下拜”。

  到了唐代,又出了個元稹,至于其政治品格,肯定其不畏權貴、恪盡職守者居多,但也有人指責他諂事宦官:貶官江陵時為保全自己與監軍的宦官崔潭峻交好;擔任知制誥后又結交宦官魏弘簡,以致數月之后便被擢為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昔日友人、正直的名相裴度因此彈劾元稹,元稹亦被罷去翰林承旨學士??梢姶藗髀勲m查無實據,但也是事出有因。更主要的是,此人心胸比較狹窄,眥睚必報。唐代康駢的《劇談錄》和宋代王讜的《唐語林》“元相國謁李賀”條都記載了他對年輕詩人李賀打擊報復之事。記載中說,少年李賀善為歌詩,為韓愈獎掖器重,名聲很大。以明經科第一的元稹也慕名前去拜望。但李賀卻不接見,讓仆人對元稹說“明經擢第,何事來看李賀?”元稹搞得無話可說,慚憤而退。按唐代的科舉有許多科目門類,其中以進士科最熱門,因進士科考詩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才華,所以舉子爭著去考,這樣錄取比例自然很低,考上也就格外光榮。而明經科是考對儒家經典的記憶和詮釋,完全靠死記硬背,所以不被舉子看中,因為錄取比例較高。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民諺。意謂三十歲考上明經,就算老舉子了,而五十歲才考上進士,還算少年舉子。因此李賀看不起即使是名列第一的明經出身的元稹。當然這也反映李賀的少不更事。這事讓元稹嫉恨在心。后來元稹當了禮部郎中,主持進士科考試。李賀則前來應進士試。元稹則認為李賀不能參加考試。因為李賀的父親名“晉肅”,與“進士”諧音,必須避諱。韓愈聽說后,專門寫了一篇《諱辯》,指出其中的荒唐,但仍無濟于事。李賀因為不能參加進士科考試,也就無法躋入政壇,只能憑皇室遠房宗親的關系當一個從九品的奉禮郎。郁郁終生,二十五歲就離開人世。3ad87國6f8s6學gf98s網6g8a9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許多學者都有懷疑,南宋方崧卿《韓集舉證》、清代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都有很確鑿的考辯,證明是子虛烏有。但最早記錄此事的康駢是晚唐人,唐僖宗光啟中前后(886)在世,距元稹去世的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只有五十來年,據李賀去世也只有七十年,應當也不會空穴來風。即使絕無此事,也至少反映當時一部分人對元稹人品的看法。

  如果說元稹報復李賀還是傳說或出自別人之口,元稹對其表妹崔鶯鶯的“始亂終棄”則是確有此事,而且是他夫子自道,親筆寫在《鶯鶯傳》中。這個故事經元代王實甫改編為《西廂記》以為婦孺熟知,這里不必在細述。更為惡劣的是,元稹還把沖破封建禮教、忠于愛情的崔鶯鶯稱為“妖孽”,把自己“始亂終棄”的薄倖行為辯解為“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是“善于補過”。另外,從上一篇“元薛酬唱”中對薛濤、對裴淑、對劉采春的一撥又一撥的移情別戀中,也可證實他的風流心性。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人品不佳又風流荒唐的才子,卻對妻子韋叢一往情深、始終如一,在妻子去世后,他寫了《遣悲懷三首》、《春遣懷八首》、《離思五首》等,多達十六首錐心泣血、蕩氣回腸的思念悼亡詩篇,特別是《遣悲懷三首》更是潘岳之后,悼亡詩的絕唱。13513國4kj5k學jlk4k網2n4m5

  元稹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親元寬是舒王府長史,叔叔元宵是侍御史,本來應該有個坦蕩的仕途,至少也應該有個幸福的童年。哪知隨著元寬這個最小的兒子元稹的降生,厄運就緊緊套牢這個曾顯赫一時的拓跋氏家族。外面是戰亂不已,從元稹降生的代宗大歷十四年(779)那年起,到七歲時的德宗貞元元年,先后發生田悅、梁崇義、李惟岳、朱滔、王武俊、李訥、李希烈、姚令言、朱泚、李懷光等十起軍閥叛亂事件,連德宗也兩次從長安外逃,長安人家尤其是官宦人家豈能安定?家中則迭遭變故:元稹八歲那年,叔叔元寬去世,幾個月后父親元寬也去世。家中連折兩位家長,子輩又要在家守制,家中完全斷絕了生活來源。加上兵荒馬亂、春旱、秋蝗、冬寒,物價飛漲,元氏家族到了不得不賣婢女售祖屋的困窘地步。況且,京城本來就“米珠薪桂,居大不易”。于是服滿之后,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十歲的元稹和十二歲的元積兄弟倆去投奔西北邊陲鳳翔(今寶雞市)的舅家和嫁在那里的女兒。因無力延師,鄭氏只好親自教元稹兄弟倆。好在兄弟倆都聰慧又勤勉。尤其是元稹,十四歲就參加鄉試,成為“貢士”。第二年(貞元九年,793)以“鄉貢”資格參加明經科考,并獲第一。但按唐代科舉制度規定,明經及第之后只是具備了“揭褐入仕”的資格,要想當官,還得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所謂“揭褐入仕”,就是在基層衙門謀一份普通差事作為過渡。元稹大概是通過姐夫夏陽縣令陸翰的關系,在夏陽縣附近的西河縣謀得一份差事,擔任錄事一類的小吏,后來又在河中府(蒲州)應差,這里就是后來傳奇《鶯鶯傳》的發生地。一直到貞元十八年(802)前,元稹時而在京城開元寺讀書備考,時而浪跡外州他縣謀生生活上漂泊不定,精神上也困苦孤獨。他后來在一首詩中回憶當時的處境是:“晝夜塵土中,哪言早春至!此時我獨游……冷飲空腹杯,因成日高醉。酒醒聞飯中,隨僧受遺施……倦仆色饑羸,蹇驢行跛痹。春衫未成就,冬服漸塵膩”(《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罰俸西歸,三月六日至陜》)帶著既疲勞又饑瘦的仆人,騎著個跛腿驢,沒日沒夜在灰塵中奔走,餓著肚子喝冷酒,酒醒后到寺廟討口飯吃。春天到了,仍穿著又臟又油膩的冬袍,因為無春衫可換。貞元十七年,元稹赴西京應試,落第。就在這年,元稹以自己在蒲州的經歷為原型,寫了著名的傳奇《鶯鶯傳》,并附《會真詩》三十韻,作為“行卷”,為來年再戰做準備。所謂“行卷”,是唐代舉子科考前的習慣做法。因為唐代的科考不像宋以后那樣嚴格,主考官們的主觀印象很重要。為了加深印象,舉子們常常在考試前向他們獻詩賦,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才華。長期以往,詩賦就顯得單調乏味,于是就改為寫小說傳奇,因為這種體裁情節跌宕既有趣味,又能讓主考大人看出自己敘事、抒情、議論等駕馭語言的能力,還能在其中夾雜詩賦、史論,顯出自己的史才詩筆。元稹的《鶯鶯傳》和所附的《會真詩》果然引起轟動,以致京城無人不知《鶯鶯傳》,無人不知青年才俊元稹。而且在文學史上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好友李紳、楊巨源聽了元稹轉述的“崔、張故事”后,也分別寫出長詩《鶯鶯歌》和《崔娘歌》。后代如宋人秦觀、毛滂的《調笑令》詞,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話本《鶯鶯傳》、官本雜劇《鶯鶯六幺》、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雜劇《西廂記》等皆由此而生發。明代李卓吾稱贊《鶯鶯傳》說:“嘗言吳道子、顧虎頭(按:吳道子為唐代名畫家,顧虎頭即晉代名畫家顧愷之)只畫得有形象的,至如相思情狀無形無相,微之(按:元稹字)畫來的欲真躍躍欲有,吳道子、顧虎頭又退數千舍也”。

  由于有了《鶯鶯傳》的鋪墊和宣傳,第二年(貞元十八年)冬應吏部試,春闈(貞元十九年)中書省公布,元稹中拔萃科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同時登第的還有后來成為終生好友的白居易等八人,元稹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時年24歲。《鶯鶯傳》不僅給元稹仕途上帶來好運,也讓他娶了個美麗賢淑的夫人韋叢。大概是李紳的介紹,時為太子賓客、名重一時的韋夏卿將女兒嫁給了他。vad90國713k4學k1ljb網n23i1

  韋叢是太子太保京兆尹韋夏卿最疼愛的小女兒,時年二十,比元稹小四歲,美麗而又賢淑。更可貴的是雖為豪門大族的掌上明珠,但并不驕縱而甘于清貧。此時的元稹任職的校書郎,任務是??闭砘始覉D書,是個九品的閑差,官卑俸薄,如前所述,元稹家庭又很貧苦,所以生活仍很艱苦。而且家庭仍在迭遭不幸:結婚的第二年一直幫扶照應他的大姐去世,時年35歲,第三年(貞元二十一年),已轉為東都留守的韋夏卿去世,元稹夫婦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雙方家庭都陷入困頓之中。而元稹此時仍在苦讀,準備下一輪科舉考試,無暇照料家庭生活。此時的韋叢無怨無悔、堅毅頑強,用她那雙曾是貴族千金的雙手,獨立支撐起這個災禍不斷的家庭生活重擔,使人想起俄羅斯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那些主動跟隨自己丈夫,流放到西北利亞的貴族夫人。

  但是,這個家庭的厄運并沒有就此結束。憲宗元和元年(806)28歲的元稹與好友白居易同時辭去校書郎,相約參加當年的“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制科考試。四月二十七日考試揭曉,兩人同時登第,而且元稹名列第一,被授于左拾遺。按說自己命運和家庭狀況都會有所改觀。但是又因直言敢諫、不避權貴,先是在《獻事表》中口沒遮攔招致憲宗不滿,繼而在《論追制表》中直接得罪了三朝元老宰相杜佑。于是在左拾遺任上沒有干到半年,九月十三日就被貶為河南尉,甚至不準元稹與尚在洛陽老家的妻子告別就催其赴任,留下韋叢一人去照顧病重的母親和尚不懂事的幼女。三個月后,母親去世,又是韋叢料理喪事,可謂艱苦備嘗。母親一死,按規定要守制三年,連那點微薄的薪俸都沒有了,兄長元秬、元積也要守制,同樣失去生活來源。韋夏卿死去已五年,韋叢也無法從娘家獲得幫助。整個家庭陷入更加貧苦的災難之中。據元稹后來悼亡詩的回憶片段,當時沒有吃的也沒有燒的,春天到了,自己仍穿著又臟又油膩的冬袍,因為無春衫可換。韋叢由豪門千金也變成一位刻苦耐勞、無尤無怨的賢惠又能干的主婦:沒有燒的,就去掃庭院內的落葉;沒有吃的,就去挖野菜來充饑;元稹沒有春衫,就翻出箱子里陪嫁的衣裳,改一改給丈夫穿。元稹此時還要讀書寫詩,還要與同僚和好友如白居易等來往應酬,于是,韋叢只好拔下頭上的金釵去換酒。作為詩人,作為詩歌,其中可能有夸張和不實之處,作為世家子弟尤其是豪門千金,還不至于困窘到靠野菜充饑的地步,但家庭貧寒,而且靠賢惠又能干的韋叢苦苦支撐,應當是不爭的事實。當時唯一能幫助他的就是好友白居易。白的母親經常接濟元稹一家。元稹對白母的雪中送炭終生難忘,他在《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中說:“太夫人推濟壑之念,憫絕漿之遲,聞訊殘疾,告諭禮儀。減旨甘之直,續鹽酪之資。寒溫必服,藥餌必時,雖白日屢化而深仁不衰”。祭文中感嘆白太夫人縮減自己的開支來救濟他,“減旨甘之直,續鹽酪之資”;還一年四季給她家送衣送藥,“寒溫必服,藥餌必時”。感激之外,也可看出這個家庭確實已相當困苦。

  等到三年服除,元稹終于苦盡甘來。元和四年二月,由于宰相裴垍的提拔,元稹被任命為監察御史,但一個多月后,元稹即充任劍南東川詳復使,遠去瀘州查案。又留下韋叢一人獨撐門戶。等到四個月后從東川返京,被生活折磨得身心俱瘁的韋叢已撒手而去,結束了無一日安寧的苦難一生,年僅二十七歲。從以上鋪敘可知,韋叢嫁給元稹,七年內幾乎沒有過到一天好日子:貧窮困苦,父親、婆婆的相繼病故,丈夫仕途的坎坷乃至愛情上的不專一,從精神上、生活上兩條鞭子不斷抽打著她。但這位貴族千金卻以異常的堅貞、聰慧、刻苦抗拒著一切,也改變著這一切,讓這只百孔千瘡的小舟在暴風雨中不斷涉灘過險,終于到達希望的彼岸。韋叢去世后元稹在仕途上雖仍有坎坷,但基本上是官越做越大,由代理通州刺史遷虢州長史、膳部員外郎、祠部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直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經濟上也由窘迫窮困、野菜充饑到“俸錢過百萬”。但官做得越大、薪水拿的越多,就越是懷念陪他在貧窮困頓中煎熬,卻在黎明時失去的妻子,就越是有種無以為報的愧疚感。于是就會不斷回憶當年“貧賤夫妻”的種種生活瑣事,越回憶就越會錐心泣血,痛苦不已,以致“悼亡詩滿舊屏風”(《答友封見贈》)。這些悼亡詩中尤其是這三首《遣悲懷》最為突出,最為感人!這三首詩圍繞兩人昔日的貧困廝守,選取一些生活片段,來表現妻子甘于貧賤、無尤無怨的操守,掃葉為炊、燈下縫補、操持窮家的辛勞,以及相依相伴、拔釵沽酒的體貼溫順,抒發今日的孤獨惆悵、無盡思念和無以為報的終生遺憾。以上情感,在三首詩中各有側重,第一首:2k45j國2498z學8vzcd網f89af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20140713_004

落葉添薪仰古槐

  此首主要是追憶妻子生前的艱苦處境和相濡以沫的夫妻情愛,以及自己無以為報的終生遺憾。前兩句用典,以東晉宰相謝安最寵愛的侄女謝道韞借指韋氏,以戰國時齊國的貧士黔婁自喻,說明韋氏是屈身下嫁給自己?!鞍偈鹿浴?,指任何事都不順遂,是對妻子婚后七年艱苦生活的簡括。中間四句緊扣“百事乖”列舉了生活中的幾個細節來表現韋叢嫁給自己之后所受的苦難?!八|篋”,指用藎草編制的箱子。“藎”一種藤類植物;“篋”,箱子;“泥”,軟纏;“藿”(huò),一種野菜。這四句是說:看到我沒有換洗的衣服,她就翻箱倒柜去搜尋;我纏著她去買酒,家中又無錢,她只好拔下頭上的金釵去換酒;平日家里只能用野菜充饑,她卻吃得很香甜。;家里沒有柴燒,她時時仰頭盼著古槐快快落葉,以便掃葉作炊。其中的一個“甘”字,凸顯出韋叢的安貧樂道、無怨無悔;一個“仰”字,刻畫出韋叢作為貧家主婦,要維持全家生計但又無法維持的焦灼。最后兩句話鋒一轉,時空上來個巨大跨越:今日我雖高官厚祿,薪水超過百萬錢,可卻再不能與愛妻共享,唯一的補報就是延請僧道超度亡靈。一個“復”字,說明這種悼念活動的頻繁。它同前面的“甘”字和“仰”字一樣,看似尋常,卻力透紙背,讓人感覺出此時作者內心的極其凄苦。第二首是:13k4j國k1jda學iuf57網97n67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20140713_005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這一首與上一首結尾的悲戚情調相銜接,主要寫妻子死后自己睹物傷情的幾件事,仍是從生活瑣事落筆。為了避免見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裳施舍出去,將妻子做過的針線活原封不動保存起來,不忍打開。睹物思人也愛屋及烏,對妻子身邊的婢仆,現在也格外關照愛護;白天觸景傷,晚上則忍不住夢魂飛越冥界相尋去送錢才,這幾個細節,與第一首上下呼應:“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呼應上首“顧我無衣搜藎篋”;“也曾因夢送錢財”,呼應上首“與君營奠復營齋”。至于最后兩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不僅是呼應上首“自嫁黔婁百事乖”,更是超出個人的傷感道出下層百姓的共同心聲,也是階級社會一種普遍現象,古往今來,不知打動了多少有著類似命運的夫妻和家庭,從而成為經典和格言。第三首是: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20140713_006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前面兩首是悲妻,這首則是自悲,線索仍是無盡的思念。第一句承上啟下,用“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為什么“自悲”呢,愛妻早逝,自己塊然獨存,這是悲傷的原因;人生有限,自己已過而立之年,還無子嗣!詩中用了鄧攸和潘岳的典故。鄧攸,西晉人,字伯道,官河東太守。永嘉末年戰亂中,他舍子保侄,后終無子。韋叢膝下只有一女,韋叢去世時,此女尚幼,這從他在元和六年在江陵府士曹參軍任上寫的悼亡詩《六年春遣懷八首》:“我隨楚澤波中梗,君作咸陽泉下泥。百事無心值寒食,身將稚女帳前啼”,“婢仆曬君馀服用,嬌癡稚女繞床行”等可作旁證,詩人此時33歲。詩人在38歲通州司馬任上娶后妻裴淑,娶裴淑前還納過一妾,也都沒有孩子。直到長慶三年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任上,從寫的悼亡詩《感逝》中“頭白夫妻分無子,誰令蘭夢感衰翁”來看,詩人到45歲時仍然無子,直到大和二年(828)裴氏才產下一子。三年后,元稹即暴斃與武昌節度使任所。無子,這在封建社會是件很難堪的事,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會被認為操守有虧,是一種報應。所以作者用鄧攸,暗諷天道不公。潘岳,西晉人,字安仁,妻死后,作《悼亡詩》三首,為世傳誦。詩人用這兩個典故,以故作達觀無謂之詞,卻透露出無子、喪妻的深沉悲哀。接著,作者從絕望中轉出希望,寄希望于死后夫婦合葬和來世再做夫妻。但是,冷靜思量,這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死者巳矣,過去的一切是無論如何永遠都無法補償了!詩情愈轉愈悲,不能自己,最后逼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辦法: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詩人仿佛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我將永遠永遠地想著你,要以終夜開眼,來報答你終生愁眉不展!ad8f7國a87fa學d67fa網87d6f

  比起上面兩首,這首詩在詩意表達上顯得吞吐曲折,為了讓讀者更加明白詩意,翻譯如下:

  閑座著想你,為你傷悲也為自己傷悲。我已經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歲,也沒多長時間了。晉朝的鄧攸沒有兒子,這是命中注定的,我不也是這樣嗎?潘岳《悼亡詩》寫得再好,對于死者來說,又有什么意義,不等于是白費筆墨嗎?再悲哀的詩篇其實都不過是多余的,因為她也看不到。至于寄希望于死后夫婦合葬、靈魂相聚,或是來世再做夫妻,也只能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F在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我因思念輾轉難眠,終夜睜大著眼,來報答你終生愁眉不展!

  《遣悲懷三首》,一個“悲”字貫穿始終。悲痛之情,層層疊疊,如水向前,撲面而來。悲對方,從生前寫到身后;悲自己,從現在寫到將來。采用貧窮人家皆有的日常的生活細節,用一種質樸的卻字字出于肺腑語言和平實的敘事方式娓娓道來,將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無的意思,極其感人地表現出來。其中諸如“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等,都成為描繪夫妻生活尤其是貧賤夫妻的經典語匯,也使這三首詩使之成為古今悼亡詩中的絕唱。正如清代蘅塘退士所云“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范圍者?!保ā短圃娙偈住罚?/p>

  其實,元稹的悼亡詩除《遣悲懷三首》外,其它篇什也很出色,如《離思五首》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等也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更重要的的是,這些悼亡詩與《遣悲懷三首》在構思上、表達方式上乃至語言上都有相似之處,如《六年春遣懷八首》中的“重纊猶存孤枕在,春衫無復舊裁縫”、“婢仆曬君馀服用”與《遣悲懷三首》中的“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顧我無衣搜藎篋;《六年春遣懷八首》中的“百事無心值寒食,身將稚女帳前啼”、“小于潘岳頭先白”與《遣悲懷三首》中的“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六年春遣懷八首》中的“止竟悲君須自省,川流前后各風波”與《遣悲懷三首》中的“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感逝》中的“頭白夫妻分無子,誰令蘭夢感衰翁”與《遣悲懷三首》中的“鄧攸無子尋知命”;《感逝》中的“情知此恨人皆有,應與暮年心不同”與《遣悲懷三首》中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如果《感逝》等篇什寫在《遣悲懷三首》之后,那么,《遣悲懷三首》就像棵參天大樹,《感逝》等就像其發出的枝杈;如果《感逝》等篇什寫在《遣悲懷三首》之前,那么,《遣悲懷三首》就是他們精華的集約和合成。當然元稹的悼亡詩和其生活實踐,言與行之間的差距,文章開頭即已點明。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凤冈县| 深圳市| 故城县| 沙洋县| 洪洞县| 彰化市| 赣州市| 独山县| 桂阳县| 康马县| 恩施市| 淳化县| 五大连池市| 包头市| 开平市| 石楼县| 清苑县| 金阳县| 刚察县| 台中市| 东海县| 潮安县| 绍兴县| 仙游县| 彰化市| 左贡县| 蒙山县| 泰来县| 丹巴县| 青阳县| 加查县| 呼和浩特市| 舒城县| 高陵县| 马龙县| 玉溪市| 灵寿县| 潼关县| 泾阳县| 潼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