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孔子

孔子

姓名: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稱為孔子
生卒: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朝代:春秋
籍貫: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
評價: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潛心致力于古文獻整理,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即“愛人”,倡導推行“仁政”,且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自西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其深遠。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家世淵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為子姓殷商遺民。在商朝,孔氏長支被封為宋公負責商朝歷代君王的祭祀。商朝滅亡后,孔氏遠祖微子啟(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即宋厲公),自為宋國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諸侯之家轉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勝(名勝,字世父),勝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連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獻,曾校“商之名頌”。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僂,二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不爭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后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難奔魯,定居陬邑(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世為魯大夫。根據古代宗法制度“五世親盡,別為公族”,自弗父何讓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孫以嘉字為氏,遂為孔氏。

  木金父生夷父睪(名睪,字夷父又作祈父),睪生防叔(名失考,為防邑大夫,因號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叔梁紇為魯國陬邑大夫,頗以勇武聞名于時。《左傳·襄公十年》載:公元前563年,叔梁紇隨諸侯軍討伐伯陽。伯陽雖是個附庸小國,卻長于詭計。當諸侯軍兵臨城下四面楚歌之時,伯陽人大開城門,妄稱受降。諸侯軍不知其詐而爭入,軍人方半,伯陽人猛然放下高懸的城門,諸侯軍有被攔腰截斷、各個殲滅的危險。叔梁紇見勢不妙,雙手托住千斤城門,呼令諸侯軍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場重大災難。七年后,叔梁紇與大夫臧孫紀同守防邑,被齊軍團團圍困,眾寡懸殊,動彈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紇偵察好敵情,挑選精壯三百,披堅執銳,乘間突圍。將臧孫紀送出重圍,然后重返防邑堅守。一往一來,如入無人之境(《左傳·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謀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諸侯。

  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九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病足,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復娶顏徵在,時叔梁紇已六十六歲,而顏徵在還不到二十歲,遂生孔子。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十七歲時,孔母顏徵在卒。孔子十九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享年五十歲。孔鯉生子孔及,字子思,享年六十二歲,著有《中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流離一生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其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后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都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愿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范,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并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并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后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并己,乃饋女樂于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余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后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于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后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后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后,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后,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政治生涯

  孔子終生熱衷于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于他始終是采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干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五十多歲,迫于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后人稱之為周游列國的政治游說,十四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后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二十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三十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九年(前501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五十一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齊國送八十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五十五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六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十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于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五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二年(前493),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后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孔子六十四歲時又回到衛國,六十八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七十三歲,患病,不愈而卒。

教育生涯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開始辦學,到去齊國求仕之前,約七、八年時間。這一階段他的門徒還不大多,但是辦學有成效,在社會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名聲。在這一時期,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六歲的顏路(顏回之父),有比他只小九歲的子路。子路幾乎是終生陪伴著 孔子。

  第二階段:自三十七歲(魯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從齊國返回魯國,到五十五歲(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周游列國之前。這一階段共計十八年的時間。這十八年中,孔子雖然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但并沒有停止授徒。這一階段是孔子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他的教育經驗越來越豐富,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所收的弟子越來越多。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他的學生中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孔子的威望已經樹立起來。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來跟隨他周游了列國,一部分從了政。

  第三階段:自六十八歲(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周游列國結束回到魯國,到他去世,共五年時間。這時,他雖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魯哀公、季氏最終并沒有任用他。他雖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時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他把精力集中到辦教育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了。這一時期他的學生也很多,并培養出了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這幾個人后來大都從事了教育事業。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對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國的十四年中,也沒有停止過教育活動。他在衛國、陳國先后住了數年的時間并沒有從政,弟子就在身邊,師生之間不可能不進行學術研討。他帶著弟子到列國去周游,本身就開闊了這些學生的眼界,他們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練。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對于當時政治,尤其是對于孔子思想的傳播,對于儒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后人。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孔子的高尚師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孔子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

  學生們對老師非常崇敬,當有人誹謗孔子時,學生們站出來為孔子辯護,捍衛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其情感之深,勝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三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六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學琴師襄

  孔子學琴于師襄。孔子曰:“丘習其曲,再習其數,今習其志,有所穆然而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又得其人,黧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欲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摘自“國學寶典”明·張岱輯《夜航船》卷九·禮樂部/清觀術齋鈔本

  子語魯太師樂,知樂深矣。魯太師者,亦可語此耶。古者歌工、樂工皆非庸人,故摯適齊,干適楚,繚適蔡,缺適秦,方叔入河,武入漢陽,襄入海,孔子錄之。八人中,其一又見于家語。孔子學琴于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習是也。”子貣問師乙:“賜宜何歌。”答曰:“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 …

——摘自“國學寶典”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通行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人,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音樂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以“仁義理智信”為人生原則,以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育人,并提倡“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提倡以雅樂完善人格。孔夫子有弟子三千,門下多出賢人。后世文人公尊他為“至圣先師”。

  孔子本人亦為琴家,他曾向師襄學琴,由音聲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最后指出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師襄佩服不已。

  孔子有多首琴曲作品,包括:《幽蘭》、《猗蘭》、《獲麟操》、《將歸操》。

  《幽蘭》是孔子在周游列國后,回國的路上所作。孔子周游列國,沒有國家肯重用他。在回國的路上,他見到幽谷中的蘭花,發出慨嘆:蘭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卻藏于幽谷,正如賢德之人不得重視一樣。于是,孔子便作《幽蘭》,以表達幽蘭人不知,品格足高己的氣節風范。

  《猗蘭》所寫之意與《幽蘭》相同。

  《獲麟操》是孔子傷感祥獸“麒麟”為人所捕獲又被棄之城外所作。此曲慨嘆祥獸乃為明主而出,卻為人所害。借此比喻有德之士生不逢時,而不為人所用的遺憾。

  《將歸操》的典故是:趙簡子循,執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前往,走到狄水時,聽說趙殺了手下的賢大夫竇鳴犢,喟然而嘆:“夫趙之所以治者鳴犢之力也。殺鳴犢而聘余,何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則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則鳳凰不翔。鳥獸尚惡傷類,而況君子哉。”于是作此曲,歌曰:“翱翔于衛,復我舊居;從吾所好;其樂只且。”于是返回了故鄉。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也有孔子定型的“仲尼式”琴。這種琴形在宋代以后特別流行,成為古琴的主流琴形之一。

性格其人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愈挫愈憤

  孔子六十三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九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鄂托克前旗| 建德市| 全椒县| 舒城县| 香港 | 焦作市| 仁布县| 蚌埠市| 阿城市| 砚山县| 隆子县| 东明县| 连南| 横山县| 叙永县| 华坪县| 铁岭县| 临潭县| 长泰县| 晋州市| 喀喇| 漯河市| 微博| 任丘市| 广元市| 天镇县| 保定市| 安新县| 怀化市| 昌都县| 信宜市| 敦化市| 天峨县| 铜陵市| 台中市| 怀安县| 鱼台县| 华蓥市| 邯郸县|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