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
國學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aeYddier國學網a5kufFH
國學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aeYddier國學網a5kufFH
國學此聯是唐英所撰題廬山虎溪三笑亭聯。唐英,字俊公,晚號蝸寄老人。清朝乾隆年間任內務府員外郎兼佐領等官,擅詩、工書畫等。虎溪是廬山東林寺門外的一條小溪,《名山洞天福地記》稱為“四十七福地”。虎溪上原先建有一亭,取名三笑亭,后廢。
國學廬山素以“匡廬奇秀甲天下”著稱于世。它不僅是蜚聲中外的避暑勝地,而且是歷史悠久的文化佛法名山。民間廣泛流傳著許多關于它的神話傳說。全國各地歷代名人在廬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和奇聞軼事。唐英撰寫的這幅對聯,即講述了這樣兩則歷史掌故。@%@62S12國學網34KZ^$#!%NUI#$
國學上聯向讀者敘述了在廬山發生的一個傳說:相傳和尚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以溪為界,若過溪,寺后老虎就會吼嘯起來,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遠送別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由于情投意合,邊走邊談,不知不覺過了虎溪,虎即吼叫起來,三人相視太笑,從此傳為佳話。該聯敘及此掌故,認為他們三個人代表了佛,儒、道三種宗教派別和宗教泛流,發展歷程。然而,對“三笑”事實持懷疑態度的自有人在。明代儒學提舉王祎在《自建昌還徑行廬山下記》中曾說:“修靜始來廬山,時慧遠亡時且二十余年,靖節時亦二十余年矣,安得所謂‘三笑’乎?或曰晉蓋有兩修靜也。”王祎所言,不無道理,史實確鑿可證。
國學下聯則概括了東林寺白蓮社的潮源歷史:佛教在漢魏兩晉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不久,廬山東林寺便成為“佛教闡化之基”。慧遠于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到廬山宣揚佛法,在江州刺史幫助下,創建了東林寺,結下了白蓮社,創立了佛教新的分支凈土宗,又稱蓮宗,世人稱之為“一花”,其后禪宗佛教又演化為五個宗派,人們稱為“五葉”,每一宗派都產生出自己的領袖人物。
國學楹聯藝術是文學藝術的一脈。唐英如同許多天才的文學家那樣,沒有生硬地照搬歷史,而是依據離奇的傳說故事,充分發揮了對聯的借景抒情、探勝獵奇、對仗嚴謹、音韻鏗鏘的藝術特色,使人讀后只會頓感興味無窮,而不會去責怪、去追究故事的不真實了。@%@62S12國學網34KZ^$#!%N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