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及相關情況簡介
一、會議緣起:
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是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導致了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學的形成和發展。公元2000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和中國學術界將在北京舉行一系列慶?;顒?。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在北京聯合主辦一次高水平的、以研究敦煌文獻為中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基本情況:
會議名稱:“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以研討藏經洞出土敦煌文獻為中心。
會議主旨:此次會議將展現世紀之交的國際敦煌學研究水平,并展望二十一世紀敦煌學的發展,會議當敦請國內外一流學者與會。力爭將此次會議辦成一次高規格、高層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
時間:2000年6月21至25日(6月22日是藏經洞發現之日)
地點: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本部。
會議日程的安排:6月21日全天,代表報到。6月22日,會議的開幕式在當天上午舉行,之后進入分組討論。下午亦分組討論。當晚為歡迎晚宴。6月23日上午繼續分組討論,下午安排與會代表到國家圖書館參觀館藏敦煌文獻精品展。當晚安排一次觀賞北京夜景活動。2月24日上午分組討論,下午前半繼續討論,后半為閉幕式,晚間有告別晚宴。6月25日為代表返程時間。
會議規模:60-70人左右(海內外學者各半)
參加會議的國內外著名學者有:
國內:
季羨林:北京、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
寧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金維諾: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王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藏語系教授。
馮其庸: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
姜伯勤: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柴劍虹:北京、中華書局編審。
方廣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榮新江: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郝春文: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鄭阿財:臺灣、中正大學教授。
王三慶:臺灣、成功大學教授等。
國外:
牧田諦亮:日本、埼玉工業大學學園長。
岡野誠: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
田中良昭: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
高田時雄: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土肥義和:日本、國學院大學教授。
竺沙雅章:日本、大谷大學國際學部教授。
梅維恒(VictorH.Mair)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與中東系教授。
胡素馨(SarahE.Fraser):美國、西北大學藝術史系教授。
韋陀(RoderickWhitfield)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考古藝術系教授。
吳芳思(FrancesWood)英國圖書館中文部主任。
魏泓(SusanWhitfield):英國、英國圖書館國際敦煌學項目負責人。
邱古耶夫斯基(Chuguevsky):俄羅斯、俄羅斯圣彼得堡東方學研究所教授。
郭淑云(Guo-Shuyu)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教授。
魏熙文(SilvioVita):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學院亞洲研究所教授等。
三、會議籌備組成員:
柴劍虹,中華書局編審,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秘書長。
方廣锠,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
榮新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
郝春文,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
四、會務具體承辦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的敦煌學研究狀況簡介:
自改革開放以來,敦煌學一直是我校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學科和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室的研究重點。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歷史系的寧可教授作為學會的最初發起人之一,還成為學會的首任秘書長和副會長。同時,他也正式在歷史系招收、培養以敦煌學為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是他力主買進當時只有少數高校和科研機構才肯購買的英法兩家所藏的敦煌文獻縮微膠卷,并指導購置、復印了一大批基本文獻。為我校敦煌學研究奠定了的基礎。
17年來,在寧先生及其弟子們的艱苦努力下,歷史系的敦煌學研究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陸續培養了一批以敦煌學為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這不但使我校的敦煌學后繼有人,還為北京的教學、科研單位和圖書館輸送了專業人才。目前,寧可和郝春文仍在招收和指導以敦煌學為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至今已發表有關敦煌學的論文、書評等近90篇,獨立或參撰專著6種。在敦煌社邑文書的整理研究、佛教社會史研究等方面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由寧可任主編、郝春文任副主編的《英藏敦煌文獻》(12-14卷),1996年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寧可、郝春文合著的《敦煌社邑文書輯校》,1998年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寧可任副主編、郝春文任編委的《敦煌學大辭典》,1999年再獲國家圖書獎。同時,我校敦煌學研究的條件也大為改善,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建立起擁有各種敦煌文獻的大型圖錄和海內外敦煌學論著的敦煌學專業資料室,并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部分外地研究者提供圖書閱覽的方便。國際知名學者池田溫先生在1992年出版的日本敦煌學巨著《講座敦煌·敦煌漢文文獻》一書的前言中,就把首都師大列為國際學術范圍內敦煌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郝春文教授是目前我校敦煌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多年來一直為歷史系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敦煌學概論和敦煌文獻研究、敦煌文書學等課程,并曾到法國國立科學研究院漢學研究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臺灣的中正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等國內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作有關敦煌學的演講。他有感于內涵豐富的敦煌文獻因為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至今未能被一般研究者充分利用的現狀,決心把敦煌文獻中所有佛經以外的社會歷史文獻全部釋錄為通行繁體字,像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那樣可以為一般讀者所利用。現在,他正在英國國家圖書館從事《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的編纂工作。這個項目是他和他的學生等組成的課題組正在進行的《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工作的一部分。
今年6月,我校歷史系與敦煌吐魯番學會聯合主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我校舉行,屆時將有12個國家的80名代表匯聚我校。這次會議要總結百年來敦煌學的發展并展望未來的研究前景。一次國際會議聚集這么多的海內外一流學者,在國內舉辦的會議中是不多見的。承辦這樣一次會議,是與我校在國際敦煌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相稱的,同時也必將有利于我校進一步展開對外的學術文化交流,最終有利于我校的建設。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