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傅璇琮

傅璇琮

生卒:1933年—2016年
籍貫:浙江寧波
職務: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中國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
專長:唐宋文學


  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寧波人。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留校任助教。1958年調至商務印書館,度過了幾個月的悠閑清靜的“就著斜陽余暉,手執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線裝本《越縵堂日記》”(《〈學林漫錄〉瑣憶》)的讀書生活。旋調中華書局任職,現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曾參加《二十四史》的點校和編輯,擔任《全宋詩》、《唐才子傳校箋》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4冊,主編)獲1999年國家圖書獎,《唐才子傳校箋》(4冊,主編)獲全國第一屆古籍整理優秀著作二等獎。主要著作有《唐代詩人叢考》、《李德裕年譜》、《唐代科舉與文學》、《唐詩論學叢稿》、《唐人選唐詩新編》,合著有《河岳英靈集研究》等。于2016年1月23日15時05分逝世,享年83歲。

主要出版著作

一、著作

  • 《楊萬里范成大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2年)
  • 《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研究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78年;又臺灣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重印)
  • 《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1980年)
  • 《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中華書局,1982年;又日本東方書店1987年重印)
  • 《唐代科舉與文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又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重印)
  • 《宋人絕句選》(齊魯書社,1987年)
  • 《〈河岳英靈集〉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
  • 《李德裕文集校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 《李德裕年譜》(齊魯書社,1984年初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修訂本)
  • 《唐代詩學叢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 《唐人選唐詩新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 《濡沫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 《唐五代文學編年史》(遼海出版社,1998年)
  •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傅璇琮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二、主編

  • 《唐才子傳校箋》(中華書局,第1冊,1987年;第2冊,1989年;第3冊,1990年;第4冊,1990年;第5冊,1995年。2002年全套重印)
  • 《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 《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 《中國詩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 《續修四庫全書》(1995年)
  • 《中國藏書通史》(傅璇琮、謝灼華主編,寧波出版社,2001年)
  • 《唐代文學研究》第1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 《唐代文學研究》第2~9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2002年)
  • 《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91~2001(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2002年)
  • 《中國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 《中國古典詩歌基礎文庫》(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 《中國古代小說珍秘本文庫》(三秦出版社,1998年)

主要發表文章

一、論文

  • 談“儒林外史”(《讀書》1956年04期)
  • 我國古代的短篇小說集——“誓世通言”(《讀書》1956年09期)
  • 李商隱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文學評論》1982年03期)
  • 唐代科舉制度下的文人生活——“唐代科舉與文學”研究之一(《棗莊學院學報》1984年01期)
  • 聞一多與唐詩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 談古典文學研究的結構問題(《文學評論》1987年05期)
  • 唐人選唐詩與《河岳英靈集》(與李珍華合撰,《中國韻文學刊》1988年Z1期)
  • 盛唐詩風和殷璠詩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 摩尼教及其東漸(《瞭望》1988年32期)
  • 一種文化史的批評——兼談陳寅恪的古典文學研究(《中國文化》1989年01期)
  • 唐代詩畫藝術的交融(《文史哲》1989年04期)
  • 陳寅恪思想的幾點探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 陳寅恪文化心態與學術品位的考察(《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03期)
  • 于平實中創新——記臺灣學者羅聯添先生的治學成就(《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01期)
  • 漫談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材料建設(《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02期)
  • 略談陳三立——陳寅恪思想的家世淵源試測(《中國文化研究》1993年01期)
  • 關于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的思考(《文學評論》1992年03期)
  • 《才調集》考(《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六屆年會論文集,1992年)
  • 唐人選唐詩考述四則(《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01期)
  • 文化意識與理性精神(《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 陸游與王炎的漢中交游(《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5期)
  • 李德裕及《會昌一品集》研索(《唐代文學研究》第七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6年)
  • 文學編年史的設想(《江海學刊》1997年03期)
  • 唐初三十年的文學流程(《文學遺產》1998年05期)
  • 唐玄肅兩朝翰林學士考論(《文學遺產》2000年04期)
  • 李白任翰林學士辨(《文學評論》2000年05期)
  • 關于中國藏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浙江學刊》2001年01期)
  • 古籍編目的新進展(《人民政協報》2001年2月6日)
  • 唐永貞年間翰林學士考論(《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03期)
  • 論中國藏書史的內涵(《陰山學刊》2001年03期)
  • 新世紀中國詩歌研究三題(《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 陸游南鄭從軍詩失傳探秘──兼論南宋抗金大將王炎的悲劇命運(《文學遺產》2001年04期)
  • 橫空出世 清逸自如——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李白(《光明日報》2001年9月28日)
  • 從白居易研究中的一個誤點談起(《文學評論》2002年02期)
  • 《宋詩紀事補正》疏失舉正(《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 《宋詩紀事補正》掇誤(《中華讀書報》2003年8月13日)
  • 獨具標格的唐代試策考(《光明日報》2003年10月16日)
  • 杜甫與嚴武關系考辨(《文史哲》2004年01期)
  • 唐翰林侍講侍讀學士考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 尋根索源:《蒙求》流傳與作者新考(《尋根》2004年06期)
  • 探索古代文學研究的新思路——在“傳統文學與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期)
  • 《步輦圖》題跋為李德裕作考述(《中國書畫》2004年11期)
  • 唐代文學研究:社會—文化—文學(《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 齊燕銘與古籍整理紀略(《出版史料》2006年03期)

二、書評

  • 談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文化意識——由《佛教唐音辨思錄》所想起的(《文學評論》1989年06期)
  • 讀《日本漢詩選評》(《瞭望》1989年19期)
  • 讀《汪辟疆文集》所想到的(《瞭望》1989年47期)
  • 讀《千家詩全譯》(《瞭望》1990年33期)
  • 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傾注──讀朱東潤先生史傳文學隨想(《文學遺產》1997年05期)
  • 陳尚君教授與唐代文學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 中晚唐政治文化的一個縮影——寫在《李德裕文集校箋》出版前(《河北學刊》1998年02期)
  • 樓中日月長──推薦《湘綺樓日記》(《中國圖書評論》1999年01期)
  • 帶讀者到南宋遺民詩人中去(《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7月25日)
  • 采輯詳備 允稱佳構──讀《中華大典·文學典·隋唐五代文學分典》(《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09期)
  • 古籍善本編目的又一進展──《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序(《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 淡泊名利做人,扎實求真治學——《唐代詩文叢考》序(《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 博通、集成、創新、致用——評熊篤《詩詞曲藝術通論》(《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07期)
  • 堪與馬可波羅游記比美的佳作——談古朝鮮人崔溥《漂海錄》(《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03期)
  • 中國韻文學構建的突破性進展——評蔣長棟教授的《中國韻文學概論》(《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04期)
  • 重視對五代文化的研究——《五代藝文考》序(《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 談線裝版簡體字點校本《資治通鑒》的出版(《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01期)
  • 溝通古今說韻文——評《中國韻文學概論》(《湖南日報》2004年1月9日)
  • 《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選輯(《文學遺產》2004年02期)
  • 走進中華——《學林漫錄》憶舊及其他(《出版史料》2005年02期)
  • 開創了中國古籍全國性書目的先河(《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07期)
  • 顧志興《浙江藏書史》序(《出版史料》2006年04期)
  • 面向新世紀的古典文學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中國古代文學通論》(與蔣寅合撰,《求是》2006年15期)
  • 談談《唐翰林學士傳論·晚唐卷》(《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5期)

三、序跋

  • 《杜甫評傳》序(《讀書》1982年07期)
  • 《唐代科舉與文學》自序(《文學評論》1985年03期)
  • 《唐才子傳校注》序(《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 《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序(《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 談對黃庭堅詩的研究——《黃庭堅研究論文集》序(《許昌學院學報》1990年01期)
  • 《全唐詩人名考》序(《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 《魏晉南北朝賦史》序(《文史哲》1991年04期)
  • “日新之謂盛德”——序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03期)
  •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序(《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 《寧波市志》序三篇(《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5年03期)
  • 應當重視古典文學的史料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史料研究叢書總序(《文學遺產》1997年02期)
  • 細心出精品──《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序(《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4期)
  • 傳統研究與當代意識——陳良運《〈周易〉與中國文學》序(《文史哲》1999年04期)
  • 《全唐詩大辭典》序(《文史哲》2000年05期)
  • 開拓文學史研究之新境——《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序(《學術研究》2000年07期)
  • 一心為學,靜觀自得——《李德裕年譜》新版題記及補記(《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02期)
  • 《唐代銓選與文學》序(《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 《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史》序(《江淮論壇》2001年06期)
  • 編輯學者化的新例與新解——序徐宗文《三馀論草》(《中國編輯》2005年01期)
  • 《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序(《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03期)
  • 《唐翰林學士傳論》前言(《長江學術》2006年03期)
  • 《先秦文學編年史》序(《長江學術》2007年01期)
  • 《王羲之集校箋》序(《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四、雜文

  • 普及的層次(《瞭望》1989年04期)
  • 獨立不阿的人品沉潛考索的學風──紀念鄧廣銘先生(《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3期)
  • 國學研究呼喚務實學風和創新思維——從兩個實例談起(《人民政協報》2002年1月1日)
  • 《萬歷十五年》出版始末(《出版史料》2001年01期)
  • “古典文學與華夏民族精神”筆談(《湖南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 黃庭堅文化現象的歷史啟示(《光明日報》2002年7月3日)
  • 真務實嚴格律己——從關于《全宋詩》的訂補談起(《文學遺產》2003年05期)
  • 文津閣《四庫全書》的文獻價值(《中華讀書報》2003年8月13日)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古浪县| 新干县| 永安市| 澳门| 齐齐哈尔市| 唐河县| 浏阳市| 乐安县| 射阳县| 中宁县| 东安县| 论坛| 卫辉市| 浦东新区| 罗江县| 普宁市| 太仓市| 六安市| 宁夏| 闽侯县| 昭平县| 五原县| 蒲江县| 宁化县| 连江县| 大埔县| 延边| 明溪县| 高平市| 富源县| 灵寿县| 都江堰市| 城口县| 上饶市| 邢台县| 南皮县| 兴城市| 峡江县| 哈巴河县|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