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詞對杜詩的接受及其意義
當然,蘇軾接受杜詩的詞作更多地表現在與杜甫詩句用語的一致或暗合。這方面難以一一盡述,且以鄒、王兩先生《蘇軾詞編年校注》為據列表格如下,以供比較:
蘇軾詞 | 《蘇軾詞編年校注》所引杜詩 |
霜降水痕收。(《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 《冬深》:“早霞隨類影,寒水各依痕。” |
東皇不拘束,肯為使君留。(《臨江仙》)孤城回望蒼煙合,……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醉落魄 離京口作》) | 《幽人》:“風帆倚翠蓋,沐把東皇衣。”《野望》:“遠水兼天靜,孤城隱霧深。”《羌村三首》其一:“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浣溪沙》) |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一絕奉答二絕》其二:“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洗無泥。”《子規》:“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
我勸髯公歸去好,從來自己忘情。(《臨江仙》) | 《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因呈楊五侍御》:“好去張公子,通家別恨添……御史新驄馬,參軍舊紫髯。”杜詩《寫懷》其一:“全命甘留滯,忘情任勞辱。” |
風迥仙馭云開扇,更闌月墜星河轉。……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菩薩蠻·七夕,黃州朝天門上二首》其二) | 《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問君適萬里,取別何草草。” |
瑯然,清園,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醉翁操》) | 《舟中》:“今朝云細薄,昨夜月清圓。”《狂夫》:“風含翠條娟娟靜。” |
素娥今夜,故故隨人,似斗嬋娟。(《訴衷情·琵琶女》) | 《月》:“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
強揉青蕊作重陽,不知明日為誰黃。(《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其一) | 《嘆庭前甘菊花》:“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 |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鷓鴣天》) | 《狂夫》:“風含翠條娟娟靜,雨浥紅蕖冉冉香。”《嚴鄭公宅同詠竹》:“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絕句漫興九首》其五:“腸斷江春欲盡頭,竹藜徐步立芳洲。” |
西望峨眉,長羨歸飛鶴。(《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 《卜居》:“歸羨遼東鶴,吟同楚執珪。” |
可見,蘇軾對杜詩非常熟悉,措語用詞往往與其相似或暗合。當然,以上只是就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列舉與分析。
二 蘇詞接受杜詩的意義
蘇軾以詩為詞,主要是指詞的內容的開拓與擴大。詩人所慣用的題材,如詠懷、懷古、感舊、贈別、寫景、寄游以及政治理想、農村生活、說理談禪等等,皆為晚唐五代以來的詞較少反映或完全沒有涉及的內容,而蘇軾都能非常自然地用詞來表達。詞的內容的擴大,提供了產生豪放風格的有利條件,同時,成功的具有豪放風格作品的出現,也有利于詞的內容的繼續擴大。而詞的內容的繼續擴大,帶來了詞體的新解放,詞人的視野終于從晚唐五代狹窄的題材中解放出來,逐漸能夠放筆作詞。于是,不光豪放詞,而且傳統的婉約詞體的面貌在新的詞人手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從蘇軾開始,通過他的詞為“詩之裔”(《祭張子野文》)的理論和具體創造實踐,終于使被人視為小道的詞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是以詩為詞的結果。正是在這方面,蘇詞對杜詩的接受有重要意義。
蘇軾以詞表達遠大都政治抱負的《沁園春》(孤館燈青)云:“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其中顯然隱含著某種牢騷,但畢竟有過類似杜甫的“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這種‘牢騷’在詞中為首次出現,很能表現作者的理想與追求。這顯然受到奉儒守官、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影響。
有意突出自我形象,尤其是突出自我形象中豪放的一面,也是蘇軾對詞的一大發展。此前的婉約詞和中晚唐詩歌在這方面總體上不及盛唐詩歌突出,而蘇詞中大量出現此類鮮明的抒情主體形象,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了盛唐詩歌的影響。如《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計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這里所表達的思想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致。同時,蘇軾在抒寫自我的人生經歷、政治感慨時,往往顯得感情激越奔放,而不同于此前婉約詞含蓄收斂的風格,這也有利于表現詞中的主體形象。
蘇軾還善于在詞中表現自己的疏狂之態,如其《十拍子》“莫道老夫不解狂,老夫老更狂”,就從杜詩《狂夫》隱括而來“自笑狂夫老更狂”。《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與杜詩《九日藍田崔氏莊》“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皆翻用孟嘉事。
蘇軾《浣溪沙》“縹緲危樓紫翠間”,系從杜甫《白帝城最高樓》‘獨立縹緲之飛樓’化用而來,二者都筆力雄健,境界闊大。而《南鄉子》:“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葡萄漲綠醅。”《滿江紅》:“漢江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從措辭上看,可以發現其與李白《襄陽歌》有聯系:“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而就其筆力而言,亦有杜詩“錦江春色來天地”(《登樓》)的闊大氣象。
杜詩在女性形象描寫、寄托人生感慨等方面,影響了蘇軾的婉約詞。這應該是因為杜詩注重寫實,寄慨較收斂,與婉約詞風格相對近些。但與中晚唐詩相比,杜甫此類詩語言清新而不濃艷,形象高遠而不世俗,感情深沉有力而不柔弱,仍帶有盛唐風韻。蘇詞象杜詩那樣,即使描寫女性,也不失其清新、高遠,格調也比很多婉約詞要高。
在描寫女性方面,蘇軾《江城子》描寫佳人:“攜翠袖,倚朱闌。”雖寫女性,卻不同流俗,在格調上受到了杜甫《佳人》影響:“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即使是像《賀新郎》云佳人“手弄生綃自團扇,扇手一時似玉”,在具體描寫上未直接受到杜甫影響,卻也托意高遠,以至被認為“頗欲與少陵《佳人》一篇互證”[⑩]。而《江城子》“玉人家在鳳凰山……明月空江,香霧著云鬟”,揉和杜詩《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詩意,顯得不落俗套。而同樣是隱括描寫女性的詞語,中晚唐詩歌未免氣韻近俗。蘇軾有的詞作受其影響也難免如此,如《木蘭花令》“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化用自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長恨歌》),缺少杜詩那種清新脫俗的風味。
在寄慨方面,杜詩與中晚唐詩歌中某些寄托身世的游戲凋侃風格相比,語意更渾厚,感慨更深沉,帶有盛唐詩歌特有的筆力。蘇詞數次化用杜詩“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羌村三首》之一),如《浣溪沙》:“夜闞相對夢魂問。”《滿庭芳》:“居士先生老矣,真夢里、相對殘缸。”《臨江仙》:“夜聞對酒處,依舊夢魂中。”杜甫寫戰亂中的離別相逢,超越了一般的傷離傷別,感情沉痛辛酸l蘇詞所寫無關戰亂,但在如夢的相見場面描寫中滲透著自己政治上懷才不遇的凄愴感受,感慨也深沉有力。再如《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舊交新貴音書絕”,與杜詩《狂夫》“厚祿故人音書斷,恒饑稚子色凄涼”所抒發的同為沉痛感受。而《浣溪沙·重九》“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仔細更重看”、《醉蓬萊》“此會應須爛醉,仍把紫菊茱萸,細看重嗅”、《浣溪沙?菊節別元素》“壁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來歲與誰看”、《西江月?重陽棲霞樓作》“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諸詞感慨人生短暫、生命如寄,與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的感慨一樣深沉。
杜甫以以議論為詩,對宋人影響巨大。王安石詞中,始見議論端倪,如《浪淘沙》(伊呂兩衰嗡)、《雨霖鈴》(孜孜矻矻)等。蘇軾大加發展,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永遇樂》(明月如霜)、《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等,夾敘夾議;《滿庭芳》(蝸角虛名)、《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尹)、《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則通篇議論,遂開后人以詞議論之先河。
總地看,蘇軾借鑒杜詩作詞,取得了突出的思想和藝術成就,在詞史上有重要意義。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為詞的革新創造了條件的背景下,范仲淹、歐陽修的詞即景抒情,氣象已經不同,王安石更明確反對依聲填詞的做法,他們都有一些風格豪放的作品。蘇軾繼承他們的詞風,加以恢弘變化,徹底打破了婉約派局限于男歡女愛、離愁別恨、小道艷科的狹窄范圍,恢復和發展了盛、中唐文人詞的健康傳統,并以詩為詞,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境界,使詞如杜詩“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從理論與實踐上把詞提高到同詩并駕齊驅的正宗地位,在詞學發展史上起到回狂瀾于既倒的作用。宋湯衡《張紫微雅詞序》:“昔東坡見少游《上巳游金明池詩》有‘簾幕千家錦繡垂’之句,曰:‘學士又入小石調矣。’世人不察,便謂其詩似詞,不知東坡之此言,蓋有深意。東坡慮其不幸溺于彼,故援而止之,惟恐不及。其后元祐諸公,喜弄樂府,寓以詩人句法,無一毫浮靡之氣,實自東坡發之也。”[11]可見,蘇軾以詩為詞的重要意義。安徽師范大學教授葉邦義先生指出:“宋詞與唐詩的聯系并不始于蘇軾,但二者的聯系不同于此前的宋詞,即蘇詞不僅與中晚唐詩歌關系密切,還可以將其追尋到盛唐詩歌。”“就其與盛唐詩的聯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詩歌,其中李白的詩對蘇軾豪放詞影響很大,杜甫的詩在很多方面影響了蘇軾的婉約詞。”“相較于中晚唐詩歌,蘇詞(特別是豪放詞)與盛唐詩歌的聯系在字面和寄慨上又有了新的變化:在字句的化用上突出了健句入句(不再是柔美字句);在寄意上注重自抒胸臆,寫出一種人生意氣,因而顯得筆力雄健、境界闊大、主體形象鮮明突出。而在這些方面最能體現盛唐詩歌特色的是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所以蘇詞與盛唐詩歌的聯系集中在其與李白和杜甫詩歌的聯系上。”“就筆力和境界而言,蘇軾的一些豪放詞由于題材拓展和篇幅較長(多為長調),一改以往婉約詞柔弱的筆力,所寫多大景物、大場面,創造的是大境界,因而以健句入詞,頗有幾分李杜詩歌雄健的特點,有些健句就是直接從李杜詩歌化用來。”[12]此論甚好,但“杜甫的詩在很多方面影響了蘇軾的婉約詞”之說,則稍顯籠統。既然“蘇軾的一些豪放詞由于題材拓展和篇幅較長,一改以往婉約詞柔弱的筆力,所寫多大景物、大場面,創造的是大境界,因而以健句入詞,頗有幾分李杜詩歌雄健的特點,有些健句就是直接從李杜詩歌化用來”,那么,蘇詞受杜詩影響的,就不只是婉約風格一種。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蘇軾無論豪放還是婉約風格的詞都受到杜詩沾汅,這催進了詞的境界的擴大、題材的豐富;表現手法也因“以詩為詞”而得到解放,顯得靈活多樣,而不顯拘泥。蘇軾《次孔毅夫集古人詩見贈》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前生子美君即是,信手拈得俱天成。”從蘇詞對杜詩的接受看,蘇軾很重視學杜,信手拈來,做到了不但“得其皮”,而且“得其骨”。
參考文獻:
[1]清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
[2] 鄒同慶 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第2版.
[3] 譚獻.復堂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4]葉邦義.蘇軾詞與唐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7年第6期.
Ac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Du Fu’s poems of Su Shi’s Ci
Abstract Su Shi takes poetry as Ci, the word content to expand. While the word content continues to expand, bring new liberation of Ci, CI’s vision finally liberated from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narrow subject, gradually to pen lyrics. So, not only the bold word, CI body traditional appearance has changed greatly in the new poets. Beginning from Su Shi, through his word for “the poem -” theory and the creation practice, and finally to be regarded to poetry and equal status for the trail of the word ideological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This is Su Shi takes poetry as Ci results. Su Shi through its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and reference words, guide Du Fu’s poems into words, achieved outstanding thought and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i.
Keywords Su Shi’s Ci ; Du Fu’s poems accept; significance
注釋:
[①] 杜甫原句為:“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②] 轉自鄒同慶 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第2版,2012年6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431頁。
[③] 同上,第433頁。
[④]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1版,2012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第490頁。
[⑤] 見蘇軾《江月五首》(并引)之引言。
[⑥] 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1版,2012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第1476頁。
[⑦]同上,第1477頁。
[⑧] 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1版,2012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第101頁。
[⑨] 同上,第103頁。
[⑩] 譚獻《復堂詞話》,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993頁。
[11] 轉自鄒同慶 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第2版,2012年6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1018頁。
[12] 葉邦義《蘇軾詞與唐詩》,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