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佛教有進無退
宗教是人類歷史上出現最早的精神文化現象,據考古發現和近代人類學者對一些地區原始部落宗教的研究,一致認為人類思想的起源是宗教,但是那只是一些低級或非常原始的宗教活動,擁有一些精靈崇拜和靈魂不死的初級觀念而已。以后由于社會不斷的進步,國家的建立和階級的產生,宗教的內容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部落宗教、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國家宗教和地區宗教等等,最后出現了世界性宗教,佛教就是世界宗教之一。
佛教并不是世界最早出現的宗教,比它還早出現的宗教還有不少,但是這些宗教大多都已不再存世,相比之下,佛教就理所當然地算現存最早的宗教之一了。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現在約有2500余年的歷史,我們所說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里,有哪一個還比它的歷史長呢,沒有!
佛教為什么能夠存世這么長的時間?這個問題既好回答,也不好回答,一般人的想法,因為它有自己應該存在的理由,所以它存在下來了。但按學者研究的結果而言,佛教之所以能夠流傳不絕,與它的教義思想、組織形態、宗教儀禮、傳教方式等等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它才能在2500年間影響了亞洲大部分國家和不少民族,所以學者可以就這個問題寫出好多學術專著出來,但是他也未必能全面講清楚,因為佛教包羅的內容太廣泛了!
我之所以要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講,因為我覺得它與21世紀的佛教有密切的關系。首先佛教是在20世紀一直流傳下來的,毫無疑問它必然沿續地進入21世紀,這是它自我存在的前提,根本不用討論。其次佛教之所以能夠存世的理由,是因為它的精神和文化一直與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頭腦,得到了歷代朝野人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早已成為一種深厚文化積淀,有濃濃的民族色彩,深深地扎根在各國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由此鑄成了一種不朽的民族精神,成為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所以它才擁有了生命力,才不斷地得到傳承與受到崇拜。未來的21世紀的佛教,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才繼續前進與發展的。
當我們已經明白無誤地肯定了21世紀佛教會繼續存在,就應該再問一下它有什么特點,可能會出現哪些現象呢,對此我們可以作一些初淺地討論,拋磚引玉,期望引起大家的議論。這里還要申明,佛教的范圍很廣,流傳到很多國家,我們不可能做全景性地描述,只能針對中國佛教做些許的討論。
按照佛教的時空觀,整個世界可以分為過去、未來、現在三世,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現在的正在運動,唯有未來才對我們有更大的吸引力。按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同樣也存在著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從公元左右的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到鴉片戰爭,是中國佛教的古代時期;鴉片戰爭到現在是近現代時期,已經來到的21世紀則是未來時期。以上是按現在歷史學界通行歷史分期來套用中國佛教史,其實我認為按中國佛教自身發展的歷史運動規律,中國佛教史的劃分應是兩漢到明代是中國古代時期,明代到清代是近代時期,民國以后到現在是現代時期,以后就是未來時期。我之所以這樣來劃分,其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到了民國以后,隨著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影響,中國佛教有了一些大的變化,不過在骨子里,現在中國佛教仍然沿續的是明清佛教的基本模式。可以說,中國佛教還沒有進入一個全新的形式。
當前對21世紀的未來發展,不少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也是最近媒體妙的最熱的話題。有的人認為未來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因為西方文化在20世紀已經有走到頭的跡象,所以下一個世紀就應該是東方的世紀。反對者則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未來的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紀,是一個各種文化形態并茂,各種文化相互攝取的時代,所以不存在誰壓倒誰的問題。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確切地結論,現在還不能斷定,但我還是比較傾向后一種意見,因為現在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地球對我們而言,真的變得越來越小了,大家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的說法已經被事實證實,在這個時候,我們真的很難想像不同的人種還會為了各自的一己利益在爭得死去活來的,唯有和平相處,唯有互相接納,人類才能生存下來,人們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絢麗多彩。
我們已經知道,在傳統文化中佛教文化是最悠久的歷史文化現象之一,也是古老的東方傳統文化之一。21世紀佛教及其文化在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定位如何,肯定與未來的大文化環境有密切地關聯。從世界大文化的背景來看,種族與種族之間,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并沒有停止,但是這些都是局部的現象,還沒有出現形成大規模的對抗,世界文化發展的總趨勢是融和與創新,當然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肯定不會消失,但也會發生一些大的變化,例如在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先進思想下,民族文化會變得更加完善與充實。從中國現在的社會思想文化的形勢來看,21世紀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將會出現在堅持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批判地吸取外來的西方思想文化,所以未來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大環境就是一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兼攝西方先進文化因素等形成的一種特色的中國思想文化。佛教在這種背景下,將表現的也是與此相適應的一種以堅持佛教本位文化為前提,有選擇地吸納對佛教有增益的其它各種思想文化的情形,例如,中國佛教將會堅持原有的農禪并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三大優良傳統,充分發掘佛教主張的懲惡揚善的道德觀,繼續提倡愛國愛教、行菩薩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發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進取,更加面向社會。同時也會適度地利用外緣來補充自己的不足,例如借鑒其它宗教的參與社會的組織模式,采用先進的學術研究的方法,使用更加合理的內部管理形式,使之能更加適合未來的中國社會現實,適合未來的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在未來的社會文化中正確地給自己找出一個合理的定位。其實這個道理早就經古德說透徹了,佛教界也一直是這樣做的,今天我們之所以再一次強調,就是因為我認為,我們還可以做的更加完善與合理一些。
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更加堅持改革開放的國家,WTO的簽署,使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成為現實,中國未來的經濟與世界的經濟將會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引起政治和社會的深刻變革,這是擋不住的潮流,不可逆轉。如今我們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的形勢下,佛教應怎樣來呼應社會的變革?這已經是一個非常現實又迫切需要回答的尖銳問題,并且急迫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答案只有一個,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有進無退。面對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佛教沒有退路,也不能等靠,只能自己主動地去適應社會,主動地為自己找一條合適的道路,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起,佛教對改革開放形勢下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作出了自己的突出貢獻。傳統的佛教寺院和佛教名勝,在很大的程度上支撐起中國旅游經濟的一片天地,一個寺廟養活一方人士的現象在中國地方經濟發展中已經不足為奇,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好好總結的經驗,但是僅有這些還不夠,因為佛教的目的是教化人心,宗旨勸人向善,予人解脫,說到底它又是一個思想文化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發展的大方向,我已在前面談了,而對具體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怎樣去建構新的理論,怎樣去吸收先進的思想,怎樣去深入挖掘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等等,還需要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中國的佛教更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