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佛教與五臺山”會議綜述

  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國佛教與五臺山”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山西和臺灣的佛教界和學術界的學者根通法師、楊曾文、陳揚炯、李富華、韓廷杰、張新鷹、方廣昌、王邦維、薛克翹、王雷泉、王化倫、溫金玉、高洪、黃夏年、華方田、蔣義斌、馬曉東、張自強、馮巧英、何梅、周齊、德吉卓瑪、王寶庫、張建偉、戎冰、馬曉東、藍吉富、闞正宗、游祥洲、陳一標、蔣義斌等30余人出席了會議,收到論文16篇。

  參會代表們熱烈地討論了五臺山佛教的歷史文化關系等問題。根通法師對五臺山的佛教文化現象從歷史上作了總回顧,指出了山西作為中國最早接受佛教洗禮地區的重要性,特別是五臺山作為國際道場,為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統一,兩岸統一,精神文明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世界和平事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溫金玉研究員指出,五臺山并非單一的佛教圣地,佛教在五臺山的發展過程中,與本土的儒家思想觀念相互交融,這從五臺山寺院尚存的三百余幅壁畫上所宣傳的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等繪畫內容。可以清楚地表現出來。東晉開始,道教已在五臺山流傳,北齊時,《古清涼傳》已經記載了道教的情況。倡導五臺山佛道融合、三教會宗,首推于曇鸞。明代高僧德清則明確主張三教融合。現在五臺山仍有道教建筑全真寺。五臺山后期佛教史上呈現出的是,在佛教內部,諸宗融合,禪凈合一;外部則是佛教與儒、道、民間宗教的合流。由于這一潮流的影響,儒家推崇的圣人、道家供奉神仙、民間信仰的神靈,統統被納入佛教寺院的信仰系統,所以五臺山具有三教融合的文化特色。

  陳楊炯教授探討了五臺山文殊道開的形成與發展。認為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形成,以慧祥的北魏說較為可信。該信仰的興起,應當歸功于當時有一批在此山致力于研讀《華嚴經》的學者。文殊信仰在北齊時得到發展。唐代對五臺山貢獻最大的是不空與澄觀兩位僧人。元明清朝時期,文殊信仰成為團結各民族的紐帶,展現了一片異彩,這是藏傳佛教傳入五臺山的結果。所以五臺山的文殊信仰的特色是中外文化、各宗派思想、各民族信仰結合的產物。楊曾文研究員對唐五代佛教在山西地區的分布與傳播進行了梳理,指出在這一地區早期流傳的是禪宗南北兩宗,后來是南岳的馬祖一系和青原的石頭一系。除代州禪僧皆住在五臺山外,其它州的禪僧多住在州府所在地都城之內,而且這些州中多數是唐代政治、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闞正宗先生則從《五燈會元》中將與五臺山、文殊思想有關的禪僧作了清理,得出的結論是:在整個人數上出現了相當微末的比例,這個現象似乎體現出五臺山并不是禪師們主要弘化的道場。從《五燈會元》的記載來看,禪師和五臺山是很疏遠的,而且他們將有關文殊菩薩的名號、思想應用在禪公案的比例顯然偏低。禪師在運用公案的表現上側重在自己的內心體驗,以文殊等為開示手段,雖然可以看出有涉獵過《華嚴經》、《維摩詰經》、《法華經》等經的痕跡,但是文殊菩薩的角色只是禪公案的一顆棋子,只是用來提示、甚至是扮演受貶抑的角色,并非是思想的主流。

  韓廷杰研究員梳理了山西的凈土宗源流,介紹了曇鸞、道綽和善導這幾位凈土宗的祖師。王化倫先生對歷史上五臺山佛教宗派及高僧作了介紹。馮巧英討論了唐代五臺山華嚴宗學者李通玄的思想,認為李通玄的理事無礙的性起思想對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民眾來說是貼近的、血肉化的,對佛教社會化、深入民眾起了極大的作用。他的實踐修持三圣圓融觀思想,經澄觀的發展,成為五代永明延壽和明代云棲祩宏禪凈雙修思想的根本理念,影響及至海外。宋儒的“理即氣”、“理即物”及明代的“心即理”思想的淵源,恐怕也要追尋到李通玄所主張的性空即萬有,性空即妙用的理事無礙的性起思想。蔣義斌先生對宋代張商英與五臺山的關系做了探究,強調他到五臺山接受文殊信仰,是由疑信參半到全身投入,直到晚年,他仍然認為文殊的道場是在人間的。

  藍吉富先生對五臺山佛教的文獻《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作了考察,認為此書似可視為五臺山佛教文化象征之一。五臺山佛教除了文殊崇拜之外,該書所提倡的準提法應該也是不能忽略的。本書的作者可能是法號“道 ”的“顯密圓通法師”。撰于1056年至1101年之間。作者依唐譯準提儀軌為基礎,加上五臺山的佛教文化與個人的修持心得,乃揉合成為新編準提法儀軌。這是他在縱覽顯密諸家義學與實踐體系之后,選擇華嚴學與準提法為顯密二宗的心要,然后闡明理論,建立修習次弟,創造出一個超越印度佛教的信仰體系,是“密教中國化”的象征。何梅女士論述了太原崇善寺藏的《磧砂藏》,認為此藏整卷經抄補者很少見,更無整函抄補或以其它刻本配補之情況,這一特點,將成為鑒別它處藏本是否為《磧砂藏》本的標準。王邦維教授則對唐代智廣和尚的《悉曇字記》與般若三藏的五臺之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馬曉東先生發表了對壽陽縣五峰山龍泉寺的考察報告,認定此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于明亡后出家為道士的道觀。

  本次會議是一次學習考察相結合的會議,會后代表們考察了五個臺頂,印象深刻。正如周齊副研究員所指出的,佛教名山文化的互動協調效應實際比較和諧地協調了神圣性與世俗性的矛盾,也是實現菩薩道的方便途徑。五臺山佛教文化在吸引幅射的互動效應中又不斷加深了五臺山佛教文化場的吸引力和幅射效應,從不同的方面強化了五臺山佛教的的獨特性,構成不同于其它的名山佛教文化。今天的社會,突出文殊菩薩,著重突出其代表和體現的佛教的菩薩道、菩薩行,體現文殊菩薩所代表的佛教的基本關懷趨向,這應當算是比較重要的正本。事實上,若僅僅是佛教名山,而文化內涵淡化或抽空,也只能是歷史遺留的人文景而具景觀價值,甚至這種景觀價值也會退化。因此重視佛教名山文化的繼承與適應充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龙| 云安县| 大足县| 邛崃市| 墨玉县| 红河县| 易门县| 涞水县| 崇信县| 台东市| 鄂托克前旗| 临泽县| 奉贤区| 星座| 香河县| 章丘市| 西青区| 勐海县| 漠河县| 潜江市| 清水河县| 巩留县| 临城县| 鹿泉市| 明星| 曲麻莱县| 景泰县| 精河县| 女性| 康定县| 岳阳市| 若羌县| 罗山县| 天峻县| 荣成市| 垫江县| 蒙山县| 满洲里市| 墨竹工卡县| 吉林省|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