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歷代名剎、高僧簡介(十)

  10、白居寺

  位于西藏江孜縣境內,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公里,藏語名為: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大樂寺,通常簡稱為“吉祥輪寺”,漢文“白居寺”即成一藏語簡稱的音譯。白居寺創建于15世紀中葉前半期(1418—1436年),原屬花教,后來逐漸變為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三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廟。由于期悠久的歷史,精美完整的建筑和特殊的宗教價值,以及寺塔內保存相當完好、難以數計的精美壁畫和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三大教派共存的位于江孜縣境內的白居寺

  白居寺是一座典型的藏傳佛教寺廟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塔寺渾然天成,相得益章,是十三世紀末至十五世紀中葉后藏地區寺廟建筑的典型樣板。其主要特色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它原來屬于薩迦教派,后來噶當派和格魯派的勢力相繼進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禮。最后,還是互諒互讓。于是,白居寺便兼容薩迦、噶當、格魯三個教派,因而寺內供奉及建筑風格也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壁畫

  白居寺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集建筑、繪畫、雕塑藝術為一體的宗教藝術場館,其壁畫成就極高也最富特色,寺內壁畫及佛像風格各異,題材廣泛,體現三教兼容,主要包括顯密二宗,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在繪畫手法上也與其他寺廟有著顯著的區別。

  白居寺白居寺壁畫題材上總體分為顯宗、密宗和歷史人物三大類。顯宗內容又可細分為經變故事、佛傳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三類,畫面主要集中在大殿一層經堂、回廊、吉祥多門塔四層各殿和一層凈土殿、兜率宮殿等殿。密宗內容又可細分為行部、事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四種題材,主要根據《成就法海》、《吉祥勝》、《金剛頂經》、《文殊室利根本儀軌經》、《不空羂索儀軌》、《蓮花網鬘》、《金剛藏莊嚴經》等密宗四部經典、儀軌繪制,畫面多集中在大殿一層東西法王殿、金剛界殿、三層無量宮殿和吉祥多門塔一至五層佛殿中,是白居寺壁畫表現的主要題材,均系壇城畫面和諸佛菩薩畫像。其中,在三層無量宮殿里的主要壇城壁畫有:身語意時輪大壇城、吉祥密集阿閦佛大壇城、卓式吉祥凈摩敵大壇城、阿閦佛部吉祥密集文殊金剛大壇城、熱氏閻魔敵大壇城、如來部吉祥紅色閻魔敵十三尊大壇城、身部忿怒閻魔敵六面文殊大壇城、吉祥空行海大壇城、路夷波式吉祥勝樂大壇城、五空行大壇城、比瓦巴式呼金剛大壇城、幻化勝樂諸佛加行大壇城、大日如來部四位續所述大壇城、金剛界壇城。在吉祥多門塔底層至塔幢各殿繪有諸佛菩薩畫像27529身:一層繪有2423身、二層繪有1542身、三層繪有3400身、四層繪有1278身、五層繪有18886身、橫斗繪有321身、十三法輪繪有677身、塔幢繪有127身,真不愧為“見聞解脫十萬佛塔”的美譽。歷史人物題材主要包括印度、西藏各個傳承及其教派高僧大德、譯師、法王等佛教杰出人物。畫面主要集中在大殿二層道果殿和吉祥多門塔四層各佛殿。其中道果殿壁畫主要根據《佛本生經》、《彌勒上生經》、《大悲蓮花經》、《華嚴經》等典籍繪制,主要內容為88位大成就者和八思巴忽必烈會見場面。

  白居寺壁畫的構圖綜合除兼顧寺殿結構和塑像協調外,根據題材表現的需要。采取中心構圖、敘事體構圖和兩者融合圖三種構圖形式;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為了強調情節的整體和連續性,采取敘事體連續性構圖,并打破傳統僵硬的棋格構圖模式,采取裝飾紋樣自然構圖,寓裝飾和構圖兩種功能于一體,自然協調。融合中心構圖法和敘事體構圖法于一體來構圖是白居寺壁畫構圖的一大創新。吉祥多門塔一層兜率宮殿經變壁畫采取的就是這一構圖形式。作品將彌勒佛巨大工業畫像構置于壁中,左右按敘事體構圖形式構置彌勒本生和因緣故事,突破了傳統的脅侍配置,使形式和內容的表現得到完美的統一。

  白居寺壁畫人物造型優美協調,比例準確,反映出西藏藝術人體比例和人體審美特點。除為數不多的脅侍菩薩仍保留著早期造像量度經典指導下纖細苗條的身軀外,大多數人物造型尤其是高僧、羅漢和明王、護法神身軀明顯藏化:粗壯、結實,富有力量和張力。人物造型神兼備,注重于諸佛、菩薩、明王、力士內在氣韻的揭示,佛陀強調空靈和靜穆,菩薩強調慈悅和親切,明王強調粗獷和沉毅,將藏傳佛教寓意諸佛的五蘊皆空,菩薩用智慧上求菩提、用悲憫下救眾生和明王、力士以勇猛、威武、怖畏所化示的沉毅、慈悲展現無余,體現出一種蓬勃內在的生機。線條和色彩的運用及其相互間有機會的組合是白居寺壁畫造型的主要語言。外形輪廓通常用鐵線描勾勒,準確簡潔,富有力感;背光、衣紋通常運用游絲線描勾勒,精致柔美。同時運用色彩暈染來體現明暗向背和遠近高下及人物骨骼的轉折、肌肉的張弛,增強造型的體積感和畫面的空間感,色彩明快熾烈,強調冷暖色調之間的和諧和對比,暈染層次豐富細膩,具有濃烈的裝飾風格。據白居寺壁畫題記,寺塔壁畫主要系后藏拉孜縣、康馬縣、拉薩尼木縣藝術家創作而成。以拉孜畫家為首的拉堆畫風稚拙簡樸、自由夸張,以康馬縣乃寧畫家為首的乃寧畫風和拉薩尼木畫風有機地融為一體,逐漸形成了一種充滿生機、自成一體的繪畫風格,成為14至15世紀藏傳佛教藝術日趨成熟的代表作,標專著藏傳佛教藝術在15世紀逐漸走向鼎盛。

白居寺壁畫彌勒下生經變

白居寺壁畫供養天女

壁畫中護法神身軀明顯藏化:粗壯、結實,富有力量和張力

  十萬佛塔

  白居寺最為著名的建筑,也是白居寺的標志。塔高九層,由近百間佛堂和經殿依次重疊建設而成。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們倒不大提起。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紀末至十五世紀中葉后藏地區寺院建筑的典型樣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大型建筑群。

  十萬佛塔位于措欽大殿西側,相傳為布頓大師所設計建于公元1436年,集中了各塔之所長。十萬佛塔的正名叫“菩提塔”。藏語稱這座塔為“班廓曲頰”,意為“流水漩渦處的塔”,這流水便是日喀則地區的年楚河。塔直徑62米、塔高42米,由十三層石階、塔基、塔腹、塔瓶、寶蓋及金幢等幾個建筑單元組成。塔形下大上小,遞層逐漸上收。一至五層每層分20個角,共有108門,佛殿76間。殿堂內繪有十余萬佛像,塔內另有千余尊泥、銅、金塑佛像,堪稱佛像博物館。六至九層不分間,六層是圓形塔腹,七層為方形,八層為覆缽形,九層為傘蓋,頂部是寶瓶、寶珠,在中國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白居寺十萬佛塔

  白居寺建筑群以措欽大殿和吉祥多門塔為中心,分散布置古巴、琴各洛、洛布干、德瓦金、賽貢、四剛王馬、仁定、頓各洛、拉剛、杰布久、翁卡、西乃、列珠、長米切、康薩、拉烏、下琴巴等17個扎倉和馬林、榮康、甘登、凱居、巴久等佛殿,以及扎廈、僧居等建筑,總平面呈橢圓形。

  措欽大殿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因為要兼容花、白、黃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風格也不同于別處,此殿表現最為明顯。大殿共三層,一層有主大殿、東、西凈土殿和回廊。大經堂內掛滿各種唐卡,唐卡中央有一尊近八米高的釋迦牟尼銅佛坐像,是白居寺的主供佛。據載,鑄造這尊佛像,用去二萬八千斤黃銅。措欽大殿的二層是拉基大殿,道果殿、羅漢殿和回廊等。全寺最高級別的“拉基會議”就在這里舉行。羅漢殿里的“苦行山”及卜六羅漢泥塑盡皆精品,生動傳神,聞名全藏。該殿主供文殊菩薩,側供白度母,在這里可用傳說中白度母的背包擊背,能祛病強身。措欽大殿的三層為無量宮殿、上師殿和金色空行母殿。無量佛主殿內有八根立柱,四壁繪滿密宗壇城壁畫。

  大殿平面參照佛教壇城樣式布局。

按佛教壇城樣式布局的白居寺措欽大殿

白居寺的主供佛近八米高的釋迦牟尼銅佛坐像

  扎倉

  圍繞白居寺大殿的經院(扎倉)在極盛時有17個之多,后經整合,7個屬格魯,3個屬薩迦,1個屬夏魯。三派主持協同白居寺總主持共同管理寺院。這在藏區別處也是十分罕見的。現存扎倉四、五個。

  扎倉中以洛布干、長米切、拉剛建筑最早,以仁定、西乃、四剛王馬、琴各洛的規模最大。

  11、楚布寺

  亦稱磋卜寺。位于拉薩以西60公里堆龍德慶縣西北楚布河上游,距西藏拉薩市西郊約七十公里處。環抱著楚布寺的吉欽波神山,海拔4300米,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主寺。 “楚布”一名的意思眾多,較為清晰和權威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楚布寺”即“飛來寺”之意,傳說楚布寺是從印度飛來的,這個說法很近似杭州“飛來峰”;另一種是富裕至極的意思。相傳創寺人都松欽巴路經此處時,認為這是一地塊風水寶地,遂決定修建楚布寺(見《藏族文化大觀》);第三種認為是西藏地區最原始宗教苯教的一種宗教儀式:苯教教徒在他們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難時將其經書或圣物隱慝起來,等到有再傳條件時重新發掘出來,以保存該教的傳承,此稱為“伏藏”(藏族的民族名稱亦而來)。“伏藏”一般分為“經文伏藏”和“圣物伏藏”兩種。據白教《文書》稱:很久以前,有一位苯教活佛將施有其法術的咒語深埋此地,成為苯教的“伏藏”。后來,“伏藏”四溢成溝,所以這里便被稱為“楚布”, “楚布”即四溢成溝的意思。

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主寺德慶縣楚布寺

  楚布寺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塔布拉杰弟子噶瑪噶舉派創始人都松欽巴修建。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在一次禪觀中了悟到楚布寺是勝樂金剛壇城,任何人到此地便能得到勝樂金剛加持。該寺寺主噶瑪巴曾受明朝冊封為“如來大寶法王”。

  楚布寺對藏傳佛教的最大貢獻就是舉世矚目的藏傳佛教轉世制度在這里首創,后被西藏其它教派推而廣之,這對整個藏傳佛教乃至西藏文化都意義非凡。年邁的第一世噶瑪巴都松欽巴在這里,把預言自己轉世的信親手交付給弟子卓袞德千。公元1204年,當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西出世,并被認證為第一世噶瑪巴都松欽巴的轉世之后,西藏活佛的轉世制度便正式確立,并漸漸為藏傳佛教的其它教派所采用。如今,已經連續十七世無有間斷的沿襲轉世,使噶瑪噶舉的法脈傳承,得到了純凈無瑕的“黃金傳承”之美譽。這表明每一位轉世而來的噶瑪巴,都有著如同黃金念珠一般珍貴、純粹、完美的證悟成就。現已傳至第十七世噶瑪巴活佛。由于這里有中國政府文革后承認的第一個大教派的活佛,所以一度發展比較快,現在寺里有喇嘛400人。

  楚布寺在文革中遭到破壞,文革后重建。現在的楚布寺的建筑群規模龐大,以大殿為中心包括經堂、佛堂、護法殿、佛學院、密宗修習院、活佛私邸及僧舍等,較具規模的講經臺等建筑正在修復建設中。環抱著楚布寺的吉欽波神山上也有一系列著名景點,如天葬臺、靜修室和歷代噶瑪巴閉關洞、十七世噶瑪巴轉山時于石頭上留下的心咒字樣等。

  該寺寺主噶瑪巴曾受明朝冊封為“如來大寶法王”,因此寺內存有大量明代以來文物。該寺在文革中遭到破壞,由于十六世噶瑪巴的預知,文革前將一部分重要的法器文物,存到錫金的隆德寺中,因而免受破壞。楚布寺珍藏很多稀有并有歷史價值的圣物保存在佛像中、舍利塔中或陳列柜中,其中有許多佛陀、龍樹菩薩、歷代噶瑪巴的加持物。包括:龍樹菩薩親手用泥塑的釋迦牟尼佛像、那洛巴、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歷代噶瑪巴,及很多成就者的舍利子。如十六世噶馮巴于1981年于國外圓寂后火化而得舍利子,其中-腿骨舍利子由珠本仁波切活佛帶回楚布寺。該舍利子幾年后自現四分之一厘米高的佛像。

十六世噶馮巴舍利子其中自現四分之一厘米高的佛像

  楚布寺最珍貴文物有三種:

  江浦寺建寺碑

  現位于楚布寺大殿內,高約兩米半,寬約半米,上刻古藏文,該碑對研究吐蕃時期政治、經濟、宗教等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空住佛

  楚布寺鎮寺之寶,是第八世噶瑪巴為紀念其上師而塑造的銀像。傳說銀像塑成之后竟自動懸浮空中達七天之久,故有空住佛之說。

楚布寺空住佛

  楚布拉千

  “拉千”即大佛之意,高約6米,傳說為二世噶瑪巴所鑄。元朝初年,第二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西從中原邀請一批工匠在西藏楚布寺興建了一尊約6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像;完工后發覺佛像背部有點彎曲,于是噶瑪巴西以神通力將佛像背部板直,此尊佛像就是著名的“楚布拉千”。 文革時,這尊大佛被紅衛兵用炸藥炸毀。現今楚布寺保存的是唯一的一塊“楚布拉千”殘片。

楚布寺保存的文革中被炸毀的 “楚布拉千”殘片

  此外,瑪恰噶拉石刻塑像、米拉日巴曾用過的缽、都松欽巴的僧帽等都是楚布寺彌足珍貴的寶物。

  12、桑頂寺

  亦譯桑定寺、桑丁寺。位于西藏山南浪卡子縣羊卓雍湖南面,由噶舉派香巴噶舉支派創始人瓊波南交后輩興建,為西藏現存的香巴噶舉派少數寺院之一。西藏唯一女活佛桑頂?多吉帕姆曾任該寺寺主。在藏傳佛教各派寺廟中有特殊的地位。

  桑頂寺位于羊卓雍錯湖西南一座險要陡峭的山頂上,是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古老寺廟。據《宗教源流鏡史》記載,該寺由香巴噶舉創始人瓊波南覺的四傳弟子克尊?旬所建(另一說為15世紀初由博東巴·喬列南杰(1375-1451)所建)。桑丁寺剛修建時只是個小寺,二世多吉帕姆貢噶桑姆在仁蚌巴、雅桑萬戶長和羊卓萬戶長等人的資助下,擴建了桑丁寺。五世多吉帕姆卡居白姆維修和擴建了桑丁寺諸佛堂,并新造了佛像、佛塔等。

西藏唯一女活佛主持的香巴噶舉派寺院:南浪卡子縣桑頂寺

  香巴噶舉派的創始人是瓊波南交巴(978~1127),生于西藏尼木惹茫地方,屬瓊波家族,父親叫達吉,母親叫扎西吉。他10歲學習藏文、梵文,20歲修密法,曾7次赴印度學習密法和梵語。他曾依班智達蘇瑪底大譯師學習梵語翻譯,向寧瑪派上師學習大圓滿法中的心部,在印度拜在那爛陀寺金剛座主門下受沙彌戒,受戒后,他在數十名上師門下學習密法,其中向大空行尼姑瑪和蘇喀生蒂兩位女密宗師學習“拙火定”和“六法道次”,向彌直巴學習“大手印”法。后來他在彭城深山修煉,獲得殊勝成就,有弟子八萬余人,其中以麥烏敦巴等7人最著名。成名后,他在香地(今南木林縣)倡建了108座寺廟。人們初將這些修法人稱為“瓊波噶舉”,后來該派因以香地為中心建立寺廟,故又稱為“香巴噶舉”。從香巴噶舉的第七代法王桑吉敦巴之后,香巴噶舉遂分為兩派:桑吉敦巴的弟子阿義僧格繼承法位,其弟子香敦(1234~1309)精通顯密,修建了該甲寺,由此傳出了“甲派”。該派弟子湯東杰布(1385~1464)將甲派學說傳入康區,至今在類烏齊地區有甲派傳入康區,至今在類烏齊地區有甲派寺廟;桑吉敦巴的弟子克尊?旬奴珠在娘麥地方建立桑丁寺,由此傳出的法嗣稱“桑丁派”。該派主要流傳于后藏,其傳承至今未絕。桑丁派的寺廟,目前僅存桑丁寺一處,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桑頂寺內供有歷輩多吉帕姆的肉身。寺內主修金剛亥母密法,修煉印度瑜伽密宗。該寺18世紀曾有僧尼80名,本世紀初近200人,后不斷減少。桑丁寺為僧尼合住寺院,由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住持,多吉帕姆(意譯為“金剛亥母”)女活佛轉世傳承。“金剛亥母”在藏傳佛教中被認定是產生諸佛的大佛母的化身,至今已傳12世。其中,二世女活佛為六世班禪羅桑丹貝益西的侄女,現任的十二世桑頂?多吉帕姆?德欽曲珍,是中國唯一擁有大呼圖克圖封號(藏傳佛教上層大活佛的封號)的女活佛。德慶曲珍的父親仁典杰布,是一個莊園的管家。早在小德慶曲珍出生前,一些高人就曾預言,仁典杰布家要出女活沸。在德慶曲珍出生不久,她得了一場重病,求神打卦之后,她被送進拉薩侖姑尼姑廟。這年,桑頂寺來選活佛,她認出了前世女活佛用過的東西,被十四世達賴喇嘛封為女活佛。從此她成為桑頂?多吉帕姆。這年是1946年,她才剛剛5歲。1942年藏歷二月初八吉日,在法樂的奏鳴聲中,德欽曲珍被載歌載舞的僧俗百姓迎入桑頂寺,舉行坐床繼位大典,正式成為第十二世多吉帕姆活佛。吉帕姆活佛自入主桑頂寺起,便享有許多特權。小德欽曲珍出行拉薩,必經過西藏地方政府批準,派出四位僧官、四位俗官護駕。在沿途每個驛站,皆受到隆重接待。德欽曲珍的童年一直在禮佛、誦經、修法中度過,眾多高僧活佛都先后做過她的導師。每年,她還要去古城江孜、春丕山講經弘法,為徒眾祈福。

  這一切在1959年3月結束。是年,西藏地方政府發動叛亂,桑頂寺正處在動亂的中心地帶。叛亂者接二連三闖入寺廟,要求桑頂寺提供槍支、糧食。活佛和幾個近侍避出桑頂寺,藏在羊卓雍措的湖心島上,卻仍被叛亂者找到,在槍口的“護送”下,女活佛被迫遠走他鄉,修行之路就此中斷。活佛先被挾持到不丹,再由不丹轉道印度。1959年8月,國慶大典前夕,在中國駐噶倫堡商務代理處的幫助下,十二世多吉帕姆活佛輾轉至巴基斯坦,又繞道阿富汗、俄羅斯、蒙古,最終于9月底回到北京,結束了六個多月在海外顛沛流離的日子。

  歸國后,十二世多吉帕姆活佛接受政府安排在拉薩居住,由入寺修行轉為在家修行。1966年,“文革”浩劫降臨,桑頂寺被夷為平地,活佛的修行活動也被迫中止,桑丁寺的貴重文物由浪卡子縣人民政府收管,一部分流散到鄉村。1983年后大部分文物重新歸還給該寺,寺院也被維修一新。女活佛現為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西藏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住在西藏的“二號院”內,這是西藏最高層首腦的居住區之一。

  桑頂寺中一年一度舉行的“崗甲薩”大法會,是她來到桑頂寺唯一與信眾接觸的機會。

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住持,多吉帕姆

陳友冰編寫

  參考資料:

  杜繼文《佛教史》、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薛林平《中國佛教建筑》、張馭寰《中國佛教寺院建筑講座》、曹昌治、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筑:佛教》、周維權《中國園林史》、陳友冰《《應用美學》、《文化專題電視系列片:中國寺廟》、互聯網。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会| 富锦市| 大埔县| 台南县| 大厂| 喀喇沁旗| 乌拉特前旗| 成安县| 海兴县| 平昌县| 中阳县| 天长市| 讷河市| 济阳县| 舟山市| 抚松县| 奉新县| 宁阳县| 赞皇县| 大余县| 中江县| 沁源县| 原阳县| 威宁| 辽阳县| 阜城县| 吴川市| 五华县| 健康| 苏尼特左旗| 丹凤县| 建宁县| 渝中区| 阳江市| 蒙城县| 米脂县| 泽普县| 屏山县| 湄潭县| 定远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