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詩選》自 序
詩歌作為社會的文化現象,始終伴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同樣經歷了產生、不斷發展、成熟等的不同歷史時期。兩漢、魏晉、南北朝、隋正是中國古代詩歌產生以后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詩歌上承先秦詩歌產生的源頭,下啟詩歌趨于成熟的唐、宋。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國詩歌可以說是中國詩歌史上以至于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中國古代詩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說,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文化建設、創造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文環境,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產品、知識的認識、研究、了解和普及。本書旨在展示兩漢、魏晉、南北朝、隋時期詩歌創作的成就,反映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傾向和特點,探討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以利于弘揚民族文化,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新的歷史時期。
本書在編著過程中始終強調了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在作品的選擇上堅持了時間上的大跨躍性。從漢初項羽、劉邦的詩開始至隋代末薛道衡的詩止,時間跨度為八百余年。
二是著眼于這一相當長時期內的代表性詩人、詩作的廣泛包容性。除包容了盡可能多的樂府詩、民歌和古詩外,選入有代表性的詩人七十二人,包括各種內容、體裁、風格的詩歌三百首。歷來被人們所輕視的“宮體詩”,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文化產品,也應該、也已經作為一個類別列入書中。
三是兼顧了本書自身研究與吸收原有成果的學術性和欣賞與普及的通俗性。在尊重已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力求用更為合理的新的思想、認識、觀點給予解釋、分析,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每篇包括原詩、注釋、理解與鑒賞文學三個部分。注釋部分力圖準確、解難。各篇理解與鑒賞部分篇幅勻稱,文字和語言凝練,在有限的篇幅內對每篇詩文進行概說、逐句或逐段理解與鑒賞、藝術特點評點。并注意了注釋部分與理解、鑒賞部分在內容上的側重,使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努力增加內容上的含量。
四是增加了詩所屬類別、產生歷史階段、詩人背景材料等的知識性。文化現象從屬于社會歷史現象,研究、了解詩歌離不開研究、了解詩人和詩人生活、詩歌所產生的那個社會年代,因此將與作品相關的材料、知識置于每類、階段開始或詩人作品之前。這樣,有助于引導讀者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詩歌放在社會、歷史及其發展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能夠真正讀懂。
本書強調這些特點,寄希望能夠在不同讀者群中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有所收益,以達到編著者的初衷。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肯定存在不少不盡人意之處,望廣大讀者和專家指正。
魯寶玉
2004年3月
自 序
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漫漫長河中,倘若沒有《詩經》、《楚辭》、《史記》……,沒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沒有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我們的世界將會怎么樣?
在紛紛攘攘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知識經濟風起云涌的喧囂中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定會讓一些人覺得迂腐而且好笑!然而,“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如果沒有《詩經》的質樸、楚辭的奇麗、唐詩文的博大、璀璨、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元曲的本色與衰颯、明清散文和小說的靈動與典實,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少幾分美麗,多幾分寂寥;少幾許意趣,多幾分枯燥!不是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了中國文學的滋潤,我們離別的美酒更加香醇,相思的春潮更加澎湃,兒童的心靈更加澄澈,男兒豪情萬丈,女兒柔情萬種!拔寤R,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你看,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還有多少男兒具有這樣的俠肝義膽?誠如愛因斯坦所說:我們需要經典,是因為我們時常感到自己的膚淺。
有關古詩文的注疏自古汗牛充棟、各領風騷,在出版資源有限的今日中國,大規模組織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專家教授新編20種“中國文學經典”(第一輯以古詩文注疏為主,今后還將陸續出版以古典文學名著評價為主的第二輯,以現當代詩文賞析為主的第三輯,以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為主的第四輯)……,又請來書界泰斗啟功先生為叢書題簽。那么,我們這套“中國文學經典”叢書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特色呢?
其一,在作品的選擇上我們堅持了時間上的大跨躍和體裁上的兼收并蓄!爸袊膶W經典”叢書(第一輯)包括詩經、楚辭、史記、先秦兩漢散文、漢魏六朝詩文、唐宋八大家文、李白、杜甫、李商隱、蘇軾及歷代詞賦和元曲、明清詩文小說等經典。其中既有聶石樵、韓兆琦、李道英等資深教授詮釋經典著作的最新修訂本,也有李山、周月亮、魯寶玉等中青年新銳的嘔心瀝血之作。所收文學體裁涵蓋詩歌、詞曲、辭賦、散文、小說、傳記,上下五千年,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其二,作者力求使原有詩文在現代漢語語境中得以盡量客觀地再現,在注釋與詩文賞析時,力求與原文及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相吻合,而非“望文生義”、“隔靴撓癢”式的詮釋。
其三,作者并不滿足于泛泛的詩文賞析,也不滿足于對詩文思想內容、藝術特點的簡單概括,而是從音韻、修辭、用典、意象、境界等方面對詩文進行具體闡釋,以求展現每首(篇)詩文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如此,作者還力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體驗,深入到詩文所描繪的具體環境中去,力求與古人進行一次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在心靈交匯中達到一種新的、更高層次的“視界融合”。
其四,加強了詩文所屬類別、產生年代、詩人背景資料等方面的知識性。文化現象從屬于社會歷史現象,研究、了解詩文離不開研究、了解詩人和詩人、詩歌所產生的那個社會年代。將相關資料編入書中,一方面有助于引導讀者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詩文放在當時社會、歷史及其發展的大背景下加以理解,真正讀懂、讀透。另一方面,讀者也可通過詩文閱讀,更透徹地了解作品產生年代的文化、民俗、宗教等,有效地補充了歷史典籍記載之不足。
其五,叢書力求兼顧作者自身研究的獨創性與現有學術成果的繼承性、教學研究的實用性和文學欣賞的高雅性。在尊重、繼承現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作者力求采用更為合理觀點和說法予以解釋和分析,努力做到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注釋部分力求準確、切要,賞析部分力求篇幅勻稱,文筆優美,追求較強的可讀性。
其六,詩文入選范圍廣、跨度長。所選詩文既有歷朝歷代家傳戶誦的膾炙人口之作,也有歷來公認為佳篇名作而一般選本鮮有選入者,還有少數是作者認為在某些方面獨具特色、值得流傳后人的。
總之,全套叢書力求兼顧專業性與普及性、高雅性與趣味性,使之既適合作為高等院校中文系、歷史系博士、碩士研究生、本、?茖W生教材,同時對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文學愛好者和中學師生,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詩詞是心靈的花朵,散文是心田的綠陰。我們誠懇地希望廣大高校師生和讀者能和我們一起去領略美妙的詩情文境。一次闡釋就是一次超越古今時空的心靈交匯。但另一方面,一次闡釋何嘗不是一次險象環生的“導讀歷險”!更何況學海無涯,歷代名家佳作如林,不能盡選;歷來評說太多,無法盡收。加之編寫時間倉促,故選篇未必精當,難免遺珠之恨;賞析未必完備,難免掛一漏萬。疏陋舛訛、偏頗失誤之處,祈望讀者明鑒、方家斧正、同仁賜教!
“中國文學經典”叢書編委會 2003年春于北京師范大學 |
兩 漢
項 羽
垓下歌…………………………(3)
劉 邦
大風歌…………………………(5)
戚夫人
舂 歌…………………………(7)
劉 徹
瓠子歌
其一 瓠子決兮將奈何………(9)
秋風辭…………………………(10)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12)
李 陵
別 歌………………………(14)
劉細君
悲愁歌………………………(16)
楊 惲
拊缶歌………………………(18)
梁 鴻
五噫歌………………………(20)
馬 援
武溪深行……………………(22)
班 固
詠 史………………………(23)
張 衡
四愁詩………………………(25)
朱 穆
與劉伯宗絕交詩……………(27)
酈 炎
見志詩
其一 大道夷且長………(29)
其二 靈芝生河洲………(30)
秦 嘉
贈婦詩
其一 人生譬朝露……… (32)
其三 肅肅仆夫征………(33)
徐 淑
答秦嘉詩……………………(35)
趙 壹
疾邪詩
其一 河清不可恃………(37)
其二 勢家多所宜………(38)
蔡 邕
翠 鳥………………………(40)
孔 融
雜 詩
其一 巖巖鐘山首………(42)
辛延年
羽林郎………………………(44)
宋子侯
董嬌饒………………………(46)
蔡 琰
悲憤詩………………………(48)
漢樂府詩
戰城南………………………(53)
有所思………………………(55)
江 南………………………(56)
上 邪………………………(57)
公無渡河……………………(58)
薤 露………………………(58)
蒿 里………………………(59)
雞 鳴………………………(60)
平陵東………………………(61)
陌上!ǎ叮玻
長歌行
其一 青青園中葵………(64)
其二 岧岧山上亭………(65)
猛虎行………………………(66)
相逢行………………………(67)
隴西行………………………(68)
東門行………………………(69)
飲馬長城窟行………………(70)
艷歌何償行…………………(72)
婦病行………………………(73)
孤兒行………………………(74)
艷歌行………………………(76)
白頭吟………………………(77)
梁甫吟………………………(78)
怨歌行………………………(80)
蛺蝶行………………………(81)
傷歌行………………………(82)
烏 生………………………(83)
枯魚過河泣…………………(84)
悲 歌………………………(85)
古歌 秋風蕭蕭愁殺人………(86)
古歌 高田種小麥…………(87)
古艷歌………………………(87)
咄唶歌………………………(88)
焦仲卿妻……………………(89)
衛皇后歌……………………(98)
鄭白渠歌……………………(99)
城中謠………………………(100)
小麥謠………………………(101)
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102)
青青河畔草…………………(104)
青青陵上柏…………………(105)
今日良宴會…………………(106)
西北有高樓…………………(107)
涉江采芙蓉…………………(108)
明月皎夜光…………………(109)
冉冉孤生竹…………………(110)
庭中有奇樹…………………(111)
迢迢牽牛星…………………(112)
回車駕言邁…………………(113)
東城高且長…………………(114)
驅車上東門…………………(115)
去者日以疏…………………(117)
生年不滿百…………………(118)
凜凜歲云暮…………………(119)
孟冬寒氣至…………………(120)
客從遠方來…………………(121)
明月何皎皎…………………(122)
古詩七首
上山采蘼蕪…………………(124)
十五從軍征…………………(125)
四坐且莫喧…………………(126)
穆穆清風至…………………(127)
橘柚垂華實…………………(128)
新樹蘭蕙葩…………………(129)
步出城東門…………………(130)
舊題蘇、李詩七首
黃鵠一遠別…………………(131)
結發為夫妻…………………(132)
燭燭晨明月…………………(133)
良時不再至…………………(134)
嘉會難再遇…………………(135)
攜手上河梁…………………(136)
有鳥西南飛…………………(137)
魏 晉
曹 操
薤露行………………………(141)
蒿里行………………………(143)
苦寒行………………………(144)
卻東西門行…………………(145)
對 酒………………………(147)
步出夏門行
龜雖壽……………………(148)
觀滄海……………………(149)
短歌行………………………(150)
曹 丕
短歌行………………………(152)
善哉行………………………(153)
丹霞蔽日行…………………(154)
釣竿行………………………(155)
燕歌行
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156)
其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157)
雜 詩
其二 西北有浮云………(158)
清河見挽船士 新婚與妻別作…(159)
曹 植
野田黃雀行…………………(161)
名都篇………………………(163)
美女篇………………………(164)
白馬篇………………………(166)
贈徐幹………………………(167)
贈白馬王彪…………………(169)
七 哀………………………(171)
雜詩六首
其一 高臺多悲風………(172)
其二 轉蓬離本根………(173)
其三 西北有織婦………(174)
其四 南國有佳人………(175)
其五 仆夫早嚴駕………(175)
其六 飛觀百余尺………(176)
王 粲
七哀詩………………………(178)
阮 瑀
駕出北郭門行………………(180)
陳 琳
飲馬長城窟行………………(182)
徐 幹
室 思
其三 浮云何洋洋………(184)
應 玚
別 詩
其一 朝云浮四!ǎ保福叮
劉 楨
贈從弟
其一 汎汎東流水………(187)
其二 亭亭山上松………(188)
其三 鳳凰集南岳………(189)
和風從東來…………………(190)
何 晏
言 志
其一 鴻鵠比翼游………(191)
其二 轉蓬去其根………(192)
阮 籍
詠懷詩
其一 夜中不能寐………(193)
其三 嘉樹下成蹊………(194)
其三十二 朝陽不再盛……(195)
其三十三 一日復一夕……(196)
其三十四 一日復一朝……(197)
其五十八 危冠切浮云……(198)
其六十七 洪生資制度……(199)
嵇 康
贈秀才入軍
其五 輕車迅邁…………(200)
其九 良馬既閑…………(201)
其十四 息徒蘭圃………(202)
傅 玄
車遙遙篇……………………(203)
張 華
情 詩
其三 清風動帷簾………(205)
其五 游目四野外………(206)
潘 岳
悼亡詩………………………(207)
陸 機
擬明月何皎皎………………(209)
左 思
詠 史
其一 郁郁澗底松………(211)
其六 荊軻飲燕市………(212) |
張 協
雜 詩
其一 秋夜涼風起………(214)
其四 朝霞迎白日………(215)
劉 琨
扶風歌………………………(217)
陶淵明
歸田園居
其一 少無適俗韻………(219)
其二 野外罕人事………(221)
其三 種豆南山下………(222)
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223)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224)
飲 酒
其五 結廬在人境………(225)
其八 青松在東園………(226)
其九 清晨聞叩門………(227)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228)
擬 古
其七 日暮天無云………(229)
雜 詩
其一 人生無根蒂………(230)
詠貧士
其一 萬族各有托………(231)
詠荊軻………………………(232)
南北朝·隋
謝靈運
登池上樓……………………(237)
游南亭………………………(239)
過白岸亭……………………(240)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241)
歲 暮………………………(242)
湯惠休
怨詩行………………………(244)
楊花曲
其二 江南相思引………(245)
江南思………………………(246)
顏師伯
自君之出矣…………………(247)
鮑 照
梅花落………………………(248)
擬行路難
其六 對案不能食………(249)
學劉公幹體
其三 胡風吹朔雪………(250)
鮑令暉
擬青青河畔草………………(252)
代葛沙門妻郭小玉作
其一 明月何皎皎………(253)
寄行人詩……………………(254)
陸 凱
贈范曄詩……………………(255)
王 融
餞謝文學離夜………………(256)
巫山高………………………(257)
孔稚珪
旦發青林……………………(259)
謝 朓
江上曲………………………(261)
同王主簿《有所思》…………(262)
玉階怨………………………(263)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264)
王孫游………………………(265)
詠落梅………………………(266)
和王中丞聞琴………………(267)
虞 炎
玉階怨………………………(268)
劉 繪
有所思………………………(269)
詠 萍………………………(270)
送 別………………………(270)
范 云
閨 思………………………(272)
別詩 落陽城東西…………(273)
贈俊公道人…………………(273)
送沈記室夜別………………(274)
送別詩………………………(275)
別詩 孤煙起新豐…………(276)
望織女………………………(277)
江 淹
古離別………………………(279)
悼室人
其四 駕言出游衍………(280)
任 昉
濟浙江………………………(282)
柳 惲
江南曲………………………(284)
搗衣詩………………………(285)
吳 均
答柳惲………………………(287)
贈王桂陽……………………(288)
傷 友………………………(289)
虞 羲
橘 詩………………………(290)
沈 約
夜夜曲………………………(292)
臨高臺………………………(293)
悼亡詩………………………(294)
餞謝文學離夜………………(295)
別范安成……………………(296)
詠新荷………………………(296)
傷王融………………………(297)
何 遜
相 送………………………(299)
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300)
茲姥磯………………………(301)
陶弘景
和約法師臨友人……………(302)
魏 收
棹歌行………………………(303)
挾瑟歌………………………(304)
庾 信
擬詠懷
其七 榆關斷音信………(305)
其十 悲歌渡遼水………(306)
其十一 搖落秋為氣……(307)
其二十六 蕭條亭障遠……(308)
烏夜啼………………………(309)
俠客行………………………(310)
重別周尚書…………………(311)
寄王琳………………………(312)
溫子升
搗衣詩………………………(313)
詠花蝶………………………(314)
春日臨池……………………(315)
陰 鏗
江津送劉光祿不及…………(317)
渡青草湖……………………(318)
晚出新亭……………………(319)
五洲夜發……………………(320)
晚泊五洲……………………(321)
江 總
閨怨篇………………………(322)
別袁昌州二首
其二 客子嘆途窮………(323)
蘇子卿
南 征………………………(325)
宮體詩
美女篇………………………(327)
詠內人晝眠…………………(328)
夜游北園……………………(329)
江南弄·采蓮曲……………(330)
看美人摘薔薇………………(330)
玉樹后庭花…………………(331)
獨酌謠
其二 獨酌謠……………(332)
南朝樂府民歌
子夜歌
其一 落日出前門………(334)
其二 芳是香所為………(335)
其三 宿昔不梳頭………(336)
其六 見娘善容媚………(337)
其七 始欲識郎時………(337)
其九 今夕已歡別………(338)
其十一 高山種芙蓉……(339)
其三十三 夜長不得眠……(339)
其三十六 儂作北晨星……(340)
其四十二 朝日照綺窗……(341)
子夜四時歌
春歌其一 春風動春心……(341)
春歌其三 光風流月初……(342)
春歌其六 杜鵑竹里鳴……(343)
春歌其十 春林花多媚……(344)
春歌其十二 梅花已落盡……(344)
夏歌其十二 青荷蓋綠水……(345)
夏歌其十三 昔別春風起……(346)
夏歌其十六 年少當及時……(347)
冬歌其一 淵冰厚三尺……(347)
大子夜歌
其一 歌謠數百種………(348)
其二 絲竹發歌聲………(349)
懊歌
其三 江陵去揚州………(350)
華山畿
其一 華山畿……………(350)
其二 聞歡大養蠶………(351)
其十九 相送勞勞渚……(352)
其二十 奈何許…………(353)
讀曲歌
其三十四 桃花落已盡……(353)
其五十六 打殺長鳴雞……(354)
神弦歌
青溪小姑曲………………(355)
莫愁樂
其二 聞歡下揚州………(356)
河中之水歌…………………(357)
歌 謠
巴東三峽歌………………(358)
那呵灘
其四 聞歡下揚州………(359)
其五 篙折當更覓………(360)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360)
北朝樂府民歌
企喻歌………………………(363)
瑯玡王歌……………………(364)
敕勒歌………………………(365)
木蘭詩………………………(366)
盧思道
從軍行………………………(368)
楊 廣
野 望………………………(370)
早渡淮………………………(371)
楊 素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
其一 居山四望阻………(372)
薛道衡
昔昔鹽………………………(374)
人日思歸……………………(375)
出版后記………………………(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