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傳統哲學中人道觀的內涵和特征
哲學的核心問題,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哲學”一詞的希臘文本義即是“愛智慧”,即關于人的智慧的學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知人則哲,即以知人、關注人為“哲”的內涵。
人道思想(人道主義)的實質就是確立人的地位、關注人的生存、實現人的發展、突出人的價值、追求人的尊嚴、尋求人的自由。從價值論角度來說,人道觀的實質就是突出人的價值。人道是講人與自然、社會、人生、思維關系的道理,它是關于人、人的本性、價值、意義、認知活動、倫理道德、審美活動等相互關系的學說。人道是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
人道,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發展而形成發展的客觀歷史產物。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就是人道更新遞進的具體演變軌跡。人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形成現象和內容規律,無不展現著人之所以為人的人道,也就是說,人道就其歷時性而言,它具體體現為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綱紀和規范。因此,人道體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它確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優越地位,人道體現了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它確立了人在社會中的生存方式。雖然人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產物,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形式和規律,但是人類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它所具有的社會實踐和社會認識的主觀能動作用,對于人道的發展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著重要的影響。人道理想其實質就是確立人的地位、關注人的生存、實現人的發展、突出人的價值、追求人的尊嚴、尋求人的自由。價值是人的主體需要和客體屬性之間的滿足與被滿足的一種關系,其主體是人,價值論研究也正是以人的主體性為對象的學問。那么guan
人的價值內涵豐富,關系多維。反映的是主體與客體統一于人的一種價值關系。人的價值集中體現于人是主體,而主體的具體內涵即優越性。對于這一問題,人們關注思考較多,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人的優越性和超越性,認為人的價值就在于此,無論是“天地之生人為貴”,還是“人為萬物之靈”、“人是天地之心”,都強調人的價值在于優越性。
人具有著其他世界萬物所沒有的主體性與超越性,正因為這種主體性使得人能夠在世界有著崇高的地位。人還具有著創造性和實踐性,人們在現實的世界中求生存、謀發展。在實踐中促進自己和整個世界的發展。人在整個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在世界面對三重矛盾關系。即: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社會)、人自身身心。在處理這三重關系時往往首先要考慮人的地位問題,即到底把人等同自然其他事物,還是凸顯人的地位。另外由于自然的力量強大,人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實踐改造自然,而另一方面往往在自然巨大的神秘力量面前顯得無力蒼白。人是在自然中求生存和發展的,人的價值是一種關系,是人的主體需要和客體貢獻的關系,既可指別人或社會對個體人(群體)的尊重和認可,也指個體(群體)對他人(社會)的貢獻和責任。其標準是雙重的,又其中的關鍵則是要維系人的尊嚴和追求人的自由,這樣既是處理人與他人(社會)關系的基礎,也是融和身心關系的基本。
人的價值最突出的表現是追求人道的推行。人于世間,人生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而此過程必有信念予以支撐促動。無論是“修己安人”還是“兼愛天下”皆是為推行人道而奮斗,人的價值也是基于此而展現于此。人道實質強調人的主體性,弘揚人是價值主體,無論是“仁義道德”,還是“公平正義”,都是承認人是價值主體,也凸現人貴于物之處,所以要尊重人、愛護人、幫助人以及愛人。追求人道,是為了彰顯人超越于物的高貴,也是弘揚人的價值所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正是追求人道的推行,從而建立人的價值之根據,顯現人的主體超越的根本表現。人道得以推行是人的價值的根本表現,如果不推行人道,就難以呈現人的主體性,也難以使人與物得以區分,人的價值也就無所表現,更無從談起,所以說人道得以推行是人的價值在現實層面最根本最首先的表現。
人性問題是人的價值的基礎,人性是關系到人的價值主體即人的本質問題,是揭示人應當如何生活,怎么樣生活才是對錯與善惡,由于人有七情六欲和對生存發展完善等需要,對資源資料懷有一種執著的尋覓,容易導致人性的貪婪和虛偽,而滑入“負價值”的深淵。所以人性可以說是人的價值最基礎的表現,只有安其人性,變惡為善,去惡存善,對人性進行充分的認識,既不強求壓制人的需要追求,也不過度膨脹人的欲望。應該使得人能夠有規律、有秩序、有道德、有理想、有目的的生活。人性得以向善,利人利己,解決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處理好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兩難選擇。只有這樣,人的價值才有基礎保證。人性得以向善是人的價值最基本的現實表現。
人的價值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人”既包括自己與自己,同時也包含人與他人的關系。而人倫一詞正是揭示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處理的是人之秩序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都是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形成的,各種關系在長期相處和交往過程中,經過習慣成自然地積淀,久而久之,每種關系之間必然要形成某種適宜于保持或處理這種關系的規范和準則,并為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所認同和遵守,從而作為約定俗成的原則秩序固定下來。這些關系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人倫所維持的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以及君臣(現在上下級)等社會關系。人倫作為每個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也是人的價值得以在現實中確立的依據。現實生活中,人倫得以正位,每個人都需遵守關系秩序,才能處理各種關系,社會也才得以安定,那么價值也才能在各種關系中產生和呈現。人倫得以正位是人的價值的最首先的表現。
人的價值的一個首先理論前提就是要確立人的主體地位,而如何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并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意識卻是表現在人格修養之上。人的價值本身就包括人格價值這一方面,人格是人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決定主體的價值去向,對主體起導向作用。完善人格修養對于人的價值來說是極其必要和重要的。人的價值關系皆需要確定“自我”這一主體,而“自我”的優越性的地位是需要通過人格所促動并表現的。人格修養就是增強主體意識、發揮主體功能的過程。人的價值在一定的層面上就是通過人格來展現主體性的。也只有完善人格才能提高人的道德覺悟、增強人的主體自覺能力,也才能使得人的價值得以實現。人格得以完善是人的價值最主要的表現。
(一)人的地位問題是傳統人道觀的核心
中國古代哲人大多都思考著天人關系問題,他們在自己思想里面往往首先考慮的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
大多數哲學家都是堅持認為人的身體雖然渺小但卻有著優異的性質,在天地間有著崇高卓越的地位。最初很明確的說人有卓越高貴地位的是老子,“道大,天、地、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認為人為宇宙中四大之一,與天地同為一大,實在是高出萬物之上。荀子論人的高貴頗多:“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認為人是高貴于物質、植物、動物的,人在宇宙萬物中是最高貴的。《禮記?禮運》中講人的卓越高貴也很多:“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而被色而生者也”人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心,這是遠遠高貴于其他萬物的。漢代董仲舒更認為人在宇宙中是極其崇高重要的“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起于天至于人畢,由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認為人與天地同為萬物之本,人最為天下之貴。周敦頤“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邵雍:“唯人兼乎萬物,而為萬物之靈”。“人之生,真可謂之貴也”;朱熹“人為最靈”;戴震“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總之,在古代哲人眼里,人雖一物,身體雖小,但人卻是萬物之靈、萬物之貴,人是貴于物的,人類價值也在于人貴于物。古代哲學家多數高度肯定人貴于物,而且就人何以貴于物的問題,各先哲也多有探索。
可以說人的地位問題是先哲們在闡釋思想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其他思想都是圍繞著這一核心而展開的。
(二)人性問題是傳統人道觀的基石
人性論是整個研究人的理論的基礎,離開人性談人是無法談起。人性問題是中國傳統人道觀的一個重要問題,人性是人的價值問題的基礎,也一直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最為關注的一個關于人的本質問題,先哲們都十分注意研究和探索。中國古代圍繞著人性問題有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從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到孟子“性善”、荀子“性惡”以及后來的“性三品”、“性二元”等等,幾乎所有的先哲都要對人性進行探索和闡釋。人性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學乃至中國文化十分關注的重要方面。千百年來,對“人性是什么”的問題,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們都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討。在中國思想史上,先后出現過性善論(孟子,后來宋明理學以及王夫之、顏元、戴震都主張性善論)、性惡論(荀子,晉代仲長敖在著作《覈性賦》中尖銳主張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告子、王安石都主張)、性有善有惡論(世碩、董仲舒、揚雄)、性超善惡論(道家主張性自然)、性三品論(王充、韓愈把人性分為三品)、性善情惡論(李翱)、性二元論(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觀點。
眾先哲對人性的思索也是為了給予人的價值尋求本質依據,而人性的思想的提出也正是為了道德、倫理、教育等等提供一個基礎,可以說在整個中國傳統哲學理,對于人性問題的思考是作為一個基石而出現的。
(三)人倫問題是傳統人道觀的主體
人倫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準則內容,是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在西周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初步思想,到了春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對人倫問題的思考也成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體內容。
首先把人倫從理論上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并賦予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內容的是孔子。孔子以“仁”為思想指導,把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歸結為“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后來孟子又發展了孔子的人倫思想,提出“人倫”之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并被后儒把五者稱之為“五倫”,韓非、荀子也都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其中韓非的思想被后來董仲舒發展為“三綱”,董仲舒為了適應需要而對先秦思想進行改造,其中突出了改造成“三綱五常”的人倫思想。隋唐韓愈,宋明時期二程、朱熹等幾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對人倫問題進行了思考并闡釋,使得人倫問題成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主體內容。
(四)人格問題是傳統人道觀的指向
中國古代哲學家,自孔子、老子以來,都重視人格修養,強調人格的完善,都提出了比較豐富的關于人格修養方法與修養境界的理論,注重提高覺悟,培養完善的人格。整個中國傳統哲學,不同學派不同思想家所講的人格修養方法不盡相同,但在追求人格的完美、人的精神超越上卻趨于一致。
孔子提出“修己”之說,“修己”以“安人”,進而達到“君子”般的人格;老子宣揚“無為”,但也將“德”與“修”聯系于一體,“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孟子提出“養性”、“修身”、“養浩然之氣”等方式來達到“信人”、“大丈夫”等理想人格;荀子講“性惡”,但主張“養心”以達到“誠”之境界;莊子雖然不滿意儒家所謂的圣人,但他也提出“至人”、“神人”等理想人格,并主張以“心齋”、“坐忘”等方式達到理想人格;《大學》《中庸》包含最系統的人格修養方法和理論,講“正心誠意“,重“慎獨自省”,都是為了追求“至善”和“誠”般的人格。
宋元明清時期,各思想家都進一步發展了《孟子》《大學》《中庸》等的修養方法,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無論是“涵養”、“窮理”都是為了尋覓“孔顏樂處”,追求圣人般的理想人格。
人格問題貫穿于各個思想家的思想之中,也為各個思想家提供了導向,成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指向。
(五)實現人的價值是傳統人道觀的目標
整個中國傳統哲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生哲學,各思想家都是注重研究人生各個層面的問題,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著手,探索人性,致知人文,思慮人倫,焦慮人格,追求人生理想,而這一切又都可以歸結于人的價值問題。
孔子以“仁”為核心,以禮樂為準則,推行正名復歸于東周的理想,追求“君子”、“仁人”的人格;孟子以“性善”為依據,以“義”為目標來進而追求“大丈夫”的情懷;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價值理念來追求“萬善”的道;莊子通過“坐忘”、“心齋”等方式實現“逍遙”的自由,以求達到“真人”、“至人”、“神人”般的自由人格;法家諸子以現實的政治為目標,追求現實的治世目的,但他們也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因人之情”;墨家以“兼愛”為宗旨,推行“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情懷。可以說各個先哲都認為人生的準則即是宇宙之本根,人生之原理即是宇宙之原理。
在他們思想中認為人的價值問題是為一切之核心,并主導著其他思想的發生發展。伊川《明道行狀》一書中便概括如此:“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知盡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辨異端似是之非,開百代未明之惑。”“知盡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二語概括出整個中國傳統哲學的最核心的問題,不離孝弟而至盡性至命,不去禮樂乃能窮神知化。即孝弟即盡性至命,即禮樂即窮神知化。明道自己亦謂:“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是天地之間,無適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以至為夫婦,為長幼,為朋友,無所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須離也。然則毀人倫,去四大者,其外于道也遠矣。”此段正是揭示了人的價值問題是為主導中國傳統哲學發展的核心問題,離開人的價值問題,其哲學思想就難以得以系統的發展。
總之,人的價值問題是中國傳統哲學最核心中的部分,也是各個思想家最首先思慮的問題,但人的價值問題卻又錯綜復雜,多維交織,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人的價值問題中尚有很多問題沒有揭示,尚有待于發掘,但如果要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要從人的價值問題入手,以人的價值問題來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