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

1.曹操與建安七子

  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也是一位棋藝家。據陳壽《三國志·魏書·太祖紀》載:

  漢世,安平崔璦、璦子寔,弘農張芝,芝弟昶井善草書,而太祖亞之。桓譚,蔡邕善音樂,馮詡、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善圍棋,太祖皆與埒能。

  曹操善書法、音樂、圍棋,真可謂多才多藝。當時有一個叫孔桂的人,“建安初,數為將軍揚秋使,詣太祖,太祖表拜騎都尉。桂性便辟,曉博弈,暘鞠,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出入隨從”。

  曹操在他的一生中,搜羅了各種各樣的人材,這也是魏比吳、蜀強盛的原因之一。“建安七子”中,除孔融之外,其馀六人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屬和鄴下文人集團的重要作家。這些人大都喜愛圍棋,應王易著有《弈勢》,前面已經提到。孔融在“七子”中年輩最高,家中常以弈棋為樂。孔融在政治上反對曹操,被曹操加以“敗倫亂理”的罪名殺害。《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載:

  十三年,融對孫權使,有訕謗之言,坐棄世。二子年八歲,時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見執。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者乎?”遂俱見殺。

  孔融的兩個兒子小小年紀,臨危不亂,頗有見識。然方弈棋時,因其父而遭殺身之禍,也是與圍棋有關的一場悲劇。

  王粲能詩善賦,《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王粲的記憶力是驚人的,據《魏志·王粲傳》載:

  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暗誦乎”曰:“能。”囚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觀人圍棋,局壞,粲為復之。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較,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

  這個故事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對于今天稍具水平的棋手來說,“復局”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難事,但是在三國時期卻引起人們的驚奇和贊嘆,這似乎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智力水平確實大有提高。不過這件事也說明,王粲是一位有相當水平的圍棋愛好者,因為一個完全不懂圍棋的人,他再能“強記默識”,也難以“復局”不誤一道。

  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不僅是建安文學的主力,也是三國圍棋的主要倡導者。考慮到吳蜀文學之不興,不禁使人感嘆天地靈秀獨鍾于魏。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則是曹操對人材的搜羅和培養。就這一點而論,曹操也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杰出人物。曹操曾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筆者想說:設使天假曹公以時日,秦皇、漢武又何足道哉!

2.孫策詔呂范弈棋

  孫策,字伯符,195年率軍渡江,削平江東地區割據勢力,建立孫氏政權。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少年英雄人物。孫策很喜歡下圍棋,有關他與部下呂范下棋的記載,見之于《三周志·吳書·呂范傳》:

  策從容獨與范棋,范曰:今將軍事業日大,士眾日盛。范在遠,聞紀綱猶有不整者,范愿蹔領都督,佐將軍部分之。

  孫策的棋力究竟如何,現在已很難臆測,但他與呂范所弈的一局棋卻流傳至今,可知他的棋藝水平在當時有一定代表性。

  我國晉朝以前的棋譜,見之記載的有《漢勢》十三式、《吳圖》二十四式。但由于種種原因,均已失傳。因此,圍棋名譜《忘憂清樂集》中所載的《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就成為最古老的,也是東漢乃至三國時期唯一傳世的對局史料,史來引起圍棋研究者的濃厚興趣。

  《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僅存布局四十三招,有關它的真偽問題,從清代到今天一直引起圍棋史家的爭論。原因是這個“局面”表明,孫策與呂范的對局是在十九道棋盤上進行的。如果是真實的,說明我國在東漢末年已經使用十九道棋盤。然而傳統的看法認為,棋局改制(即從十七道改為十九道),是在南北朝時發生的。有關《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的真偽,牽扯的問題比較復雜,故在這里不作深入探討。筆者只想指出一點;限于史料的缺乏,對這個問題作出明確結論為時尚早。

3.曹彰弈棋食棗被毒

  任城王曹彰,是曹操生前最喜歡的兒子。有關他的死因世說紛紜。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載:

  魏文帝忌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并噉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敉之,帝預敉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

  大約曹氏兄弟經常一起下棋玩耍,所以魏文帝曹丕才得以趁機施展陰謀詭計。曹丕雖然很有文才,卻是一個心地狹窄狠毒的人,剛剛登上帝位,即開始迫害自己的親兄弟。《世說新語》所載另一故事說:曹丕曾命曹植七步為詩,不成則將行大法。曹植作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任城王曹彰死于黃初四年。這一年曹彰與陳思王曹植、白馬王曹彪都去京師朝會,曹彰到京后即不明不白地死去。曹植和曹彪回返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曹植“憤而成篇”,寫下著名的《贈白馬王彪》。其中有句云;“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表現了對曹彰暴亡的深切懷念,客觀上也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

4.費祎下棋

  蜀國的圍棋活動較之吳,魏,不太活躍。只有少數幾個著名的人物,在史籍中留下了他們下圍棋的記載。

  關羽一邊下棋,一邊刮骨療毒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這個故事見于陳壽《三國志》中,因此并不是小說家憑空虛構。

  諸葛亮喜歡弈棋,至今仍能在四川等地找到他下棋的痕跡。如宋王應麟《玉海》有云:“成都棋盤市,一日南市,在虎廣盜媷下,武侯陳營處也。”再如湖南邵陽市,古稱寶慶府。清《寶慶府志》載:“棋盤崖在寶慶府城南五里,相傳武侯宴兵著棋于此。有石盤廣六尺,棋痕尚存”。從這些傳說看,諸葛亮不但在行軍打仗時經常下棋,而且似乎有意識地在軍中倡導圍棋,所以才能留下諸如“棋盤市”、“石棋盤”這樣比較大型的文物古跡。

  蜀中下棋最著的人物是費祎。初任蜀漢黃門侍郎,為諸葛亮所重。后繼蔣琬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蜀后期正國家多事之秋,公務煩瑣。費祎識悟過人,每省讀書記,舉目暫視,已究其意旨,其速數倍于人,終亦不忘。“常以朝哺聽事,其間接納賓客,飲事嬉戲,加之博弈,每盡人之歡,事亦不廢”。據《三國志·蜀書·費祎傳》載:

  延熙七年,魏軍次于興勢,假祎節,率眾往御之。光祿大夫來敏至祎許別,別求共圍棋。于時羽檄交馳,人馬擐甲,嚴駕己訖。諱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向聊觀視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祎至,敵遂退。封成鄉侯。

  這一段關于費祎與來敏下棋的描寫,表現了大敵當前,費祎鎮靜自若的神情。費祎雖然不能算是膺托重任的上等人選,然蜀后期人材日漸凋零,像費祎這樣于軍政都可信賴的人已不多見。可惜他后來也死于非命,在延熙十六年,被魏降人郭循刺殺。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面對蜀國不可挽回的頹勢,死也難以瞑目了。

5.陸遜與諸將弈棋

  陸遜,字伯言,是繼周瑜之后,吳國的杰出將領。其謀略似乎還在周瑜之上。他曾與呂蒙定計襲取荊州,結果關羽敗走麥城。繼而又火燒連營七百里,大破劉備于猇亭,結果劉備托孤白帝城。后又曾破魏將曹休于石亭,奠定了孫權稱帝于武昌的基礎。

  陸遜是一員儒將,下圍棋是他生活中的嗜好。據《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載:

  嘉禾五年,權北征,使遜與諸葛謹攻襄陽。遜遺親人韓扁赍表奉報,還,遇敵于沔中,鈔邏得扁。瑾聞之甚懼,書與遜云:“大駕己旋,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水干,宜當急去。”遜禾答,方催人種葑豆,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瑾日:“伯言多智略,其當有以。”

  軍事形勢緊急,而陸遜仍舊“催人種葑豆,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真不愧為大將風度。從孫策到陸遜,吳軍中流行圍棋,大概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6.孫和命韋曜著《博弈論》

  吳國盛行圍棋與六博,韋曜《博弈論》描寫當時的情景說:官僚士大夫“好玩博弈,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燭”。以至“心勞體倦,人事曠而不修,賓旅闕面不接。雖有大牢之饌、韶夏之樂,不暇存也。至或賭及衣物,徒棋易行,廉恥之意弛,而忿戾之色發”。

  這種狀況引起吳太子孫和的注意。孫和身邊有一個叫蔡穎的人,性嗜圍棋,“直事在署者頗斅焉”。孫和見此很不以為然,他常說“士人宜講修學術、校習射御,以周世務。而但交游博弈以妨事業,非進取之謂也”(陳壽《三國志·吳書·孫和傳》)。有一次,孫和宴會群僚,特意談到博弈,認為博弈妨事費日而無益于用,勞精損思而終無所成。孫和說:“夫人情猶不能無嬉娛,嬉娛之好,亦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何必博弈,然后為歡?”于是命侍坐八人,各著論以矯之。中庶子韋曜退而作《博弈論》,孫和看后很中意,還拿出去給賓客傳看。

  韋曜字弘嗣,吳郡云陽人。少好學,能屬文。從丞相椽,除西安令,還為尚書郎,遷太子中庶子。《博弈論》是一篇“應命”文章,宣傳的自然是孫和的觀點。

  韋曜批評愛下棋的人說:

  然其所志不出一抨之上,所務不過方罫之間。勝敵無封爵之賞,獲地無兼土之實。伎非六藝,用非經國,立身者不階其術,征選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戰陣,則非孫吳之倫也;考之于道藝,則非孔氏之門也;以變詐為務,則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殺為名,則非仁者之意也。

  然后,韋曜告誡人們說:

  當世之士,宜勉思至道,愛功惜力,以佐明時。使名書史籍,勛在盟府,乃君子之上務,當今之先急也。夫一木之枰,孰與方國之封?枯棋三百,孰與萬人之將?袞龍之服,金石之樂,足以兼棋局而貿博弈矣。

  韋曜的論點,通俗的話解釋,即圍棋于士大夫安身立命沒有什么用處。從世俗的觀點看,圍棋自難與“方國之封”、“萬人之將”相提并論。人生在世自然應首先考慮前途與事業的問題,即“勉思至道,愛功惜力,以佐明時,使名書史籍,勛在盟府”。故韋曜的論點在封建時代有很大的誘惑力。即使在今天,我們仍可以感覺到韋曜論點中那種冠冕堂皇、義正辭嚴的力量。如果一言以蔽之,說韋曜反對和否定圍棋,那是不甚恰當的。對韋曜的論點應一分為二,其可取之處在于,對那些不以圍棋為職業的愛好者來說,應將圍棋擺在生活的正確位置上。如若因下棋荒廢學業,耽誤工作,那就是錯誤的。韋曜的論點也有很大的不足,他與賈誼,劉安一樣,投有認識到圍棋的積極作用,即圍棋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對于他的智力和性格的發展,以及對于他學業和事業的追求方面,都有不可輕忽的促進作用。

7.司馬炎棋枰計伐吳

  司馬炎字安世,晉朝的第一位皇帝。咸熙二年(265),繼其父司馬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常在宮內與大臣手談為樂。

  咸熙六年,鎮南大將軍杜預上表啟請伐吳之期。司馬炎回報說:“待明年方欲大舉。”杜預力主不失時機出兵滅吳,又上表陳述利弊。據《晉書·杜預傳》載:

  時帝與中書今張華圍棋,而預表適至,華推枰斂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國富兵強,號令如一。吳主荒淫驕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帝乃許之。

  一件關系全國統一的大事,就這樣在棋枰前決定了。杜預奉命與王濬等分道出擊,克江陵,招降南方州郡,一舉滅吳,終于完成了統一大業。

8.賈謐與太子弈棋爭道

  晉宮中盛行圍棋,皇親貴戚常以弈棋消遣時日,有時甚至因下棋鬧出很大的糾紛。《晉書·賈充傳》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大臣賈充的兒子黎民早夭,“充無引嗣”。賈充死后,他的夫人郭槐以外孫韓謐為黎民子,奉充后,更名賈謐。當時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是賈充的女兒,所以名義上賈謐就成了皇后的親侄兒。賈謐親貴后,經常出入皇宮,與愍懷太子游處。但是賈謐倚仗姑母的勢力,也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常與太子弈棋爭道。有一次成都王穎在座,正色說:“皇太子國之儲君,賈謐何得無禮!”賈謐害怕了,走去告訴姑母。皇后賈南風遂放王穎為平北將軍鎮鄴,實際上是把他趕出了宮庭。賈后權勢熏灼,紊亂朝綱,于此可見一斑。

9.王戎、阮籍不拘禮法

  王戎、阮籍是晉初“竹林七賢”中的著名人物,也都喜歡下圍棋。據《晉書·王戎傳》載:

  王戎……后遷光祿勛、吏部尚書。以母憂去職,性至孝,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圍棋,而容貌毀悴,杖然后起。

  又據《晉書·阮籍傳》載:

  (阮籍)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升。

  王戎,阮籍都喜歡飲酒、清談,以不拘禮法相標榜。然而在他們不拘禮法的背后,隱藏著一顆虛偽的心,即放誕自己,縱欲享樂。王戎在母親死后,仍舊飲酒食肉,觀人下棋,說明酒肉、圍棋是他生活不可缺少的東西。這還情有可原。而阮籍在母親死時,執意留客圍棋決賭,不近人情多少有些過份。由此也可以看出阮籍對圍棋的迷戀是何等之深。

10.裴遐復棋如故

  裴遐是裴秀的侄子。裴秀在晉武帝時任司空,也是一位著名地圖學家。著有《禹貢地域圖》、《地形方丈圖》等書。據《晉書·裴秀傳》載:

  (裴)遐嘗在平東將軍周馥坐,與人圍棋。馥司馬行酒,遐未即炊,司馬醉怒,因曳遐墮地。遐徐起還坐,顏
色不變,復棋如故。其性虛和如此。

  圍棋本是一件文雅的智力活動,于修身養性很有益處。裴遐下棋時,對別人的無禮舉動能夠平和處之,他的涵養功夫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11.王導父子圍棋

  王導(276—339),字茂弘,瑯邪臨沂人。西晉末,為瑯邪王司馬睿獻策,移鎮建康(今南京)。大興元年(318),司馬睿稱帝,王導任丞相。他的堂兄王敦擁重兵坐鎮武昌,時人遂稱“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圍棋下得很好,在家常與兒子王悅,王恬弈棋為歡。《晉書·王導傳》載:

  導子悅,字長豫,弱冠有高名。事親色養,導甚愛之。導嘗共悅弈棋爭道,導笑曰:“相與為瓜葛,那得為
爾邪!”

  恬字敬豫,……多技藝,善弈棋,為申興第一。

  王導出身士族名門,歷仕元帝、明帝、成帝,可謂三朝元老,對建立和鞏固東晉政權,起過莫大的作用。因此他的行止,對士大夫階層有很深的影響。王導喜愛圍棋,多少促進丁東晉王朝上上下下的圍棋活動。

12.王隱“禹惜寸陰,不聞數棋”

  祖納,字士言,建興中,在司馬睿手下任丞相軍咨祭酒。當時有一個叫王隱的人,儒素自守,博學多聞,過江來投司馬睿,祖納雅相知重。祖納嗜好圍棋,王隱每諫止之,說;“禹惜寸陰,不聞數棋。”祖納說:“我亦忘憂耳。”于是王隱給他講了一番大道理,說:

  “蓋古人遭時,則以功達其道,不遇,則以言達其才,故否泰不窮也。當今晉未有書,天下大亂,舊事蕩滅,非凡才所能立。君 少長三都,游宦四方,華夷成敗,皆在于目,何不述而裁之?應仲遠作《風俗通》,崔子真作《政論》,蔡伯喈作《勸學篇》,史游作《急就章》,猶行于世,便為沒而不朽,當共同時,人豈少哉?而了無聞,皆由無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沒世而無聞,《易》稱自強不息,況國史明乎得失之跡,何必博弈而后忘憂哉!”

  祖納喟然嘆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王隱在這里宣傳的觀點,是封建社會有志之士普遍信奉的處世哲學,即遭遇機會,“則以功達其道”;不遇機會,“則以言達其才”。因此他勸祖納與其下棋,還不如纂修國史,以垂芳百葉。大興初年,王隱被召為著作郎,撰《晉史》。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史》,恐王隱勝己,遂有意中傷。王隱竟以謗訕免歸,往依 庾亮。后勵精著述,修成《晉史》,然其中混淆誣舛,良不足觀。所謂志大才疏,實足令人嘆息。

13.江仆射、王丞相圍棋

  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述了如下一段故事: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與共棋。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漢觀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爾。”旁有客曰:“此少年戲乃不惡。”王徐舉手曰:“此年少非圍棋見勝。”

  這一段故事具體描述了東晉時期,朝廷大臣下棋時的情景,人物的音容情態栩栩如生,對我們了解東晉時期的圍棋活動,有一定參考價值。江仆射、王丞相應實有其人,但具體是誰,已難說清。王丞相平時被江仆射授兩子還不夠,卻非要平下。當客人已經看出江仆射棋力不弱,王丞相還很不服氣,說:“此年少非圍棋見勝。”一個老棋迷的形象,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14.謝安圍棋賭墅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少年時便知名于世,四十余歲始出丘,東晉孝武帝時,位至宰相。歷史上著名的“淝水戰役”中,謝安運籌帷幄,大破前秦苻堅,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范例。而謝安在“淝水戰役”中下圍棋的故事,更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晉書·謝安傳》載:

  時苻堅強盛,疆場多虞,諸將敗退相繼。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應機征討,所在克捷。拜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建昌縣公。堅后率眾,號百萬,次于淮肥,京師震恐。加安征討大都督。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己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還,指受將帥,各當其任。

  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從上述記載看,謝安在“淝水戰役”中至少下過兩盤棋,恐怕真正下過的盤數還不限于此。謝安的棋原不如謝玄,但是由于謝玄心懷恐懼,也就輸給了謝安。這就是心理狀態給棋手造成的無形影響。通過這種對比,表現出謝安臨危不懼的悠閑氣度。在我國的史書和小說中,常有關于軍事家在戰爭中下圍棋的描寫,其用意并不是想說明圍棋對戰略戰術有什么啟迪,而只是表現軍事家的大將風度。謝安在“淝水戰役”中未必不是萬分緊張的,苻堅百萬大軍壓境,東晉政權的安危完全取決于戰役的成敗。謝安身為全軍的統帥,一人系天下之安危,他能不緊張嗎?他下圍棋,正是要掩蓋自己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藉以安定軍心和民心,事實上也取得良好的效果。說圍棋在“淝水戰役”中起到很大作用,恐怕不是無稽之
談。

15.陶侃投博弈戲具于江

  陶侃字士行(一作士衡),東晉名將太寧三年(325),蘇峻與祖約起兵叛亂,攻入建康。陶侃為各路勤王之師推為盟主,發兵收復建康。陶侃為人勤勉,珍惜光陰,忠于職守,厭惡飲酒賭博,當他初以郡守擊敗杜歿時,升任荊州刺史,“見佐史博弈戲具,投之于江。曰:“圍棋堯舜以教愚子,博殷紂所造,諸君并國器,何以此為!”(晉何法盛;《晉中興書》)陶侃自己不喜歡下棋,所以也不允許部屬下棋,是他性格上嚴峻的地方。然而在陶侃眼中,圍棋與六博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圍棋是圣人用來教育愚蠢的孩子,六博乃昏君紂王所造,自然難與圍棋相提并論。象陶侃這樣本不喜下棋的人能有如此褒貶鮮明的評價,說明秦漢之際“博行于世,而弈獨絕”的狀況,在東晉時期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那就是圍棋大為興盛,而六博則已經衰亡。

16.坐隱與手談

  劉義慶《世說新語》載:

  王申郎以圍棋為“ 坐隱” , 支公以圍棋為“ 手談”。

  王中郎與支公是何許人,現已無從考證,大約屬于晉朝喜愛圍棋的名人高士之流。晉朝士大夫中崇尚“清談”,而且越談越玄。許多人不滿意現實的腐敗,跑到深山去做隱士。結果“清談”與隱士就成為士大夫熱門的愛好。有些人以名流自居,沒事就夸夸其談,也有些人不愿去深山受苦,就在城市里峨冠傅帶,吃“五石散”,做起不離紅塵的“隱士”。這種風氣自然會影響到圍棋,終于使圍棋獲得了“坐隱”、“手談”的美稱。

  從圍棋的功能上講,它獲得“坐隱”、“手談”這樣的雅號也是當之無愧的。圍棋具有很好的修身養性的作用。不滿意于現實腐敗的人,其實也大可不必非跑到深山里作隱士,只要不與當權者同流合污,而又能找到精神寄托,那生活同樣是充實的。下圍棋無疑是一種很好的精神寄托,其中無限的樂趣,足以使人陶醉而忘掉世間的煩惱。從這一個意義上說,在魏晉“出世”、“入世”的人當中,王中郎是一位很高明的人,因為他既不遠離紅塵,又能找到精神宣泄的閥門,使他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圍棋自然只是一種“手談”的游戲,下棋時不需要說話,然而對局雙方完全可以從棋盤上看到或體會到彼此的戰略意圖、智力的弛張、以及性格特點的種種表現,一句話可以溝通彼此的內心世界,交流思想感情。對局雙方的棋藝水平愈高,這種溝通與交流也就愈成熟、愈融洽。因此下圍棋乃是一種藝術語言的交談。謂之“手談”,足見古人遣詞形容之妙。“手談”還有另一層的意義,圍棋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活動,自然需講究棋品道德、文明禮貌。下棋的人盡可以在棋盤內斗智斗勇,但是在棋盤之外應避免喧嘩、吵鬧、辱罵等等粗俗的行為,更應該根除用圍棋進行賭彩等惡習。古人非常重視下圍棋時的環境與氣氛,即追求一種藝術的情趣,這是與圍棋的內容和精神相吻合的。

17.袁羌弈棋答《易》

  殷仲堪,東晉將領,能為文,善清談。孝武帝時,任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荊川刺史,鎮江陵。據沈約《俗說》載:

  殷仲堪在都,嘗往看棋,諸從在瓦官寺前宅上。于時袁羌與人共在窗下圍棋,仲堪在里問袁《易》義,袁應答如流,圍棋不輟。

  從這一段記載看,東晉時期,都城建康(今南京)圍棋十分興旺,并且出現了象瓦官寺這樣的公共下棋場所。袁羌是當時著名的《易》學大師,他一邊下棋一邊答《易》,不僅表現了他的才學,也表明了他對圍棋的迷戀。

18.鳩摩羅什棋走龍鳳

  鳩摩羅什,“五胡十六國”時后秦高僧。祖籍印度,生于西城龜茲國。后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派人迎他到長安(今陜西西安),他與弟子僧肇等人譯出《法華》、《維摩》、《金剛》、《阿彌陀》等經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為后世佛教三論宗、天臺宗的鼻祖。鳩摩羅什很喜歡下圍棋。據《晉書·呂纂傳》載:

  初,纂嘗與鳩摩羅什棋,殺羅什子曰:“斫胡奴頭。”羅什曰:“不斫胡奴頭,胡奴斫人頭。”超小字“胡奴”,竟以殺纂。

  呂纂是后涼王呂光的庶長子,不好讀書,惟以交結公侯聲樂為務。后來呂氏兄弟之間內哄,呂纂因昏醉為從弟呂超刺死。又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載:

  晉鳩摩羅什與人棋,拾敵死子,空處如龍鳳形。

  這一段記載常為后人引述,用來證明鳩摩羅什棋藝水平很高。明朝王世貞在其所著《弈問》中特意討論過這個問題:

  問:段柯古所載,鳩摩羅什為人弈,起子空處皆作龍鳳形,信乎?

  曰:其人弈品下至八九道,或可誘而成耳,不然,什公亦姑幼障人耳目,無是理也。

  從今天的觀點看,鳩摩羅什“起子空處皆作龍鳳形”,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大約在東晉時期,鳩摩羅什做為佛學大師,受到很多人的崇信,對他的棋藝水平也不免夸大其辭。從西漢張騫通西域,打開了去印度的通道,中國和西域、印度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鳩摩羅什可以看作是中國和西域、印度圍棋交流的一個先驅。

19.古弼御前捽劉樹頭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嗜好圍棋。元嘉中,拓跋燾南侵江夏,打著“旗號”是要“借箜篌、琵琶、箏、笛等器及棋子”,不可謂不雅。實際上是承認南朝乃華夏文化的正統所在,有意向漢族文化學習。拓跋燾平日下棋,有時到了荒廢朝政的地步,因此受到正直大臣的指責。據《魏書·古弼傳》載:

  ……上谷民上書,言苑囿過度,民無田業,乞減大半,以賜貧人。弼覽見之,入欲陳奏,遇世祖與給事中劉樹棋,志不聽事。弼侍坐良久,不獲申聞,乃起,于世祖前捽樹頭,掣下床,以乎搏其耳,以拳毆其背曰:“朝廷不治,實爾之罪! ”世祖失容放棋曰:“不聽奏事,實在朕躬。樹何罪?置之!”弼具狀以聞,世祖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以丐百姓。

  這是一樁與圍棋有關的,朝廷君臣之間納諫與直諫的趣事。拓跋燾因棋廢事,但他是皇帝,古弼不敢直接指斥,只好旁敲側擊,遷怒于劉樹。古弼的舉動無疑是魯莽的,幸虧拓跋燾是個明白人,否則古弼很難逃“犯上”的罪名。古弼少忠謹、善騎射,以功賜爵靈壽侯,曾任吏部尚書。古弼頭尖,太武帝拓跋燾命之曰“筆頭”,時人呼為“筆公”。“筆公”數進直諫,拓跋燾稱贊說:“筆公可謂社稷之臣。”從上述記載看,古弼確實也忠直敢諫,但他也不得不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這充分說明,在封建社會,要想對皇帝進言是多么地艱難。

20.魏子建不因棋廢事

  北齊的魏收因著《魏書》而知名于世。他的父親魏子建是一位軍功頗著的將軍。魏子建十分迷戀圍棋,但他有很強的自制力,從不因棋廢事。據魏收《魏書·自序》言:

  初,子建為前軍將軍,十年不徙,在洛閑暇,與吏部尚書李韶、韶從弟延寔頗為弈棋,時人謂為耽好。子建每曰:“棋于機權廉勇之際,得之深矣。且吾未為時用,博弈可也,及一臨邊事,凡經五年,未曾對局。”

  魏子建以一介武夫喜愛圍棋,被人譏評為“耽好”,可見他入迷之深在都城閣陽是很有名的。但他不僅僅是一個棋迷,而是從圍棋中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所謂“棋于機權廉勇之際,得之深矣”,即是說圍棋對他人生處事、軍事指揮都有莫大的好處,確是經驗之談。對于一個棋迷來說,五年未曾對局,其倍受煎熬的痛苦,正如煙癮很大的人戒煙一樣,不是“個中人”很難體會,他這種不因棋廢事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21.羊玄保圍棋賭郡

  南朝宋的幾位皇帝,如武帝劉裕、文帝劉義隆、明帝劉或均酷愛圍棋。史書中有關他們與大臣下棋的記載很多。

  宋武帝劉裕年青時生活貧苦,酷愛賭博,曾因賭輸,被京口大族刁逵縛在馬樁上索賭債。當皇帝后舊習難改,竟然用官職與大臣賭博。據《宋書·羊玄保傳》載:

  羊玄保,太山南城人也。……為黃門侍郎,善弈棋,棋品第三。太祖與賭郡,戲勝,以補宣城太守……又徙吳郡太守。……太祖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頻受名郡。為政雖無干績,而去后常見思,不營財利,處家儉薄。太祖嘗曰:“人仕宦非惟須才,然亦須運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嘗不憶羊玄保。”玄保既善棋,而何尚之亦雅好棋。

  羊玄保因下棋,唾手而得宣城太守,在當時頗受士大夫的艷羨,影響不小。伹后世對這種拿官職進行賭戲的行為也頗有非議,例如明代馮元仲在其所著《弈旦評》中曾評論這件事說:“羊玄保圍棋賭郡,弄臣也。”封建皇帝以天下為己物,視官職授受如兒戲,于此可見一斑。武帝劉裕自己喜歡圍棋,愛屋及烏,對于下棋的朝臣就特別的寬容和寵信。羊玄保為官并無干績,但劉裕“頻授名郡”,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羊玄保善棋,而得到劉裕的歡心、當時有一位御史中丞何承天,是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何承天素好弈棋,頗用廢事,劉裕不僅不加責怪,反而賜以局子(棋盤、棋子)。承天奉表陳謝,劉裕回答說:“局子之賜,何必非張武之金耶!”(沈約《宋書·何承天傳》)。

  劉裕說:“人仕宦非惟須才,然亦須運命。”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用人標準不是“任人唯才”。那么劉裕所謂的“運命”是怎么回事呢?從羊玄保、何承天的例子看,他們的運命完全是劉裕賜予的。試想如若劉裕不喜歡圍棋,羊玄保、何承天還能受到寵信而官運亨通嗎?劉裕的用人標準實際上即是另一種形式的“任人唯親”。這種“任人唯親”于朝政并無好處,但是于宋朝的圍棋倡導卻起了很大作用。羊玄保因善棋而頗授名郡,“士林艷之”,遂有許多人轉而研究圍棋,將圍棋看作是做官的捷徑,希圖僥幸。其結果就是使宋朝的弈風大侶,出現了幾位圍棋高手,表明當時的棋藝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劉裕之后,文帝劉義隆也喜歡與羊玄保下棋。有一次文帝遣中使到羊玄保家,玄保問:“今日上何召我邪?”中使尚未回答,玄保的兒子羊戎就搶先說:“金溝清泚,銅池搖飏,既佳光景,當得劇棋。”(唐李延壽《南史·羊玄保傳》)。看來玄保的圣眷依舊不衰,君臣日常弈棋為樂,一時傳為佳話。

  文帝時,朝中頗聚了幾位圍棋好手。除羊玄保外,尚有一品王抗、二品褚思莊、夏赤松以及何尚之等人。當時吳郡褚胤善棋,七歲入高品,及長冠絕當代。宋文帝曾說:“天下有五絕,而皆出錢塘。”即指杜道鞠彈棋、范悅詩、褚欣遠模書、褚胤圍棋、徐道度療疾。惜乎褚胤命運蹇乖,竟因父罪連坐被誅。據《宋書·羊玄保傳》載:

  ……胤父榮期與臧質同逆,胤應從誅。何尚之請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魏犨犯令,以才獲免,父戮子宥,其例甚多。特乞與其微命,使異術不絕。”不許,時人痛惜之。

  這一段記載表明,在南朝士大夫心目中,對圍棋已相當推崇。褚胤棋藝“冠絕當代”,何承天正是出于愛才的心理,所以才請求皇帝敕免褚胤的死罪。何承天舉出魏從犨的例子,即是將褚胤與魏犨相比擬。魏犨是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的佐命功臣,曾隨重耳出亡十九年,后又幫助重耳返國奪取政權。可見在何承天的思想里,魏犨的佐命才干與褚胤的棋藝才能可以相提并論,甚至可以因之獲免死罪。這種思想意識,南朝以前不曾有過,南朝以后也很難見到。說明圍棋經魏晉兩代的興旺發展,到了南朝已經上升到一種“特殊”的地位。明確地說,在南朝的士大夫思想里,圍棋藝術已經上升到可以和正統的詩書分庭抗禮的地步。

22.謝弘微怒投棋局

  謝弘微,本名密,號曰微子。嘗與叔父謝混及謝靈運等以文義賞會,謂之“烏衣”之游。晉義熙中謝混被誅,詔其妻晉陵公主改適,與謝氏離絕。公主將謝混家事委托弘微。宋武帝劉裕受禪后,公主降東鄉君,得還謝家,田疇墾辟有加于舊,見者感弘微之義,至為流涕。宋初位黃門侍郎,遷尚書吏部郎,領中庶子卒。

  謝弘微日常以圍棋自適,至老興致不減。《晉書·謝弘微傳》中記述了一件有關他下棋的趣事:

  弘微性寬博,無喜慍。末年嘗與友人棋,友人西南棋有死勢,后一客曰:“西南風急,或有覆舟者!”友悟,乃救之。弘微大怒,投局于地。識者知其暮年之事,果以此歲終。

  這一段記載生動地表現了南朝時期士大夫弈棋時的情景,就連客人“支招”,也頗帶雅意。以謝弘微年屆暮年、性無喜慍而論,他本不該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然而他“大怒,投局于地”,說明圍棋的勝負確實牽扯人心,甚至也能改變人的脾性。

23.宋明帝劉彧設“圍棋州邑”

  南朝宋明帝劉彧是一位典型的棋迷,他對圍棋的嗜好,似乎比他的祖父劉裕、父親劉義隆更甚。在這祖孫三代的大力倡導下,南朝的圍棋活動呈現出異常活躍的局面。劉彧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他昏庸無能在棋藝方面也有所表現。據《南史·盧愿傳》載:

  帝好圍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議共欺為第三品。與第一品王抗圍棋,依品賭戲,抗饒借帝, 曰:“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帝終不覺,以為信然,好之愈篤,愿曰:“堯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

  當時朝中有一位駕部郎,名叫沈憲,常與宋明帝下棋,有一次宋明帝高興了,對沈憲說:“卿,廣州刺史才也。”遂將沈憲補烏程令,甚著政績,太守褚淵嘆之曰: “此人方圓可施。”所謂“方圓可施”,大約指沈憲有隨機應變的才干。沈憲固然是靠下棋討好宋明帝而升官,但他政績顯著,因此還不能把他看作佞幸小人。問題是宋明帝的任人標準大有乃祖的遺風,仍舊是“任人唯親”。由此一端,即可知宋明帝將朝政搞得一團糟,終至亡國,并不是偶然的。

  宋明帝雖然是一個昏君,然而對南朝圍棋的發展卻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即在朝廷設置了管理圍棋的機構——圍棋州邑。據蕭子顯《南齊書·王諶傳》載:

  明帝(即宋明帝)好圍棋,置圍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為圍棋州都大中正,(王)諶與太子右率沈勃、尚書水部郎庾珪之、彭城丞王抗四人為小中正,朝請褚思莊、傅楚之為清定訪問。

  從“圍棋州邑”設有大中正、小中正、清定訪問等職官分析,“圍棋州邑”顯然是正式的辦事機構。其職權以及活動情況究竟如何,史料中并未留下記載。但其管理圍棋方面事務的性質則是確定無疑的。“圍棋州邑”的出現意義重大。首先,它的出現并非偶然的、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南朝圍棋興旺發展的必然產物。無可否認,宋明帝在其中也起到關鍵作用。其次,“圍棋州邑”的設置在我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表明政府方面對圍棋的重視和支持。

  圍棋發展史的研究表明,在封建社會里,皇帝以及政府方面的支持與否,對圍棋的興衰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故爾“圍棋州邑”的設置,對于南朝圍棋的發展,以及對于后世的影響都不容忽視。唐、宋兩朝均在翰林院設置“棋待詔”這樣的官職,若論承繼關系,則與“圍棋州邑”有相當的淵源。

24.王彧臨死弈棋爭劫

  宋明帝劉彧在位期間,所干蠢事非止一端。其中有兩件事就是賜藥殺死榮彥遠的妻子和賜藥令王或自盡,而這兩件事又都與圍棋有一些關系。

  蕭子顯《南齊書·劉修傳》載:

  帝(宋明帝)憎婦人妒,尚書右丞榮彥遠以善棋見親,婦妒傷其面。帝曰:“我為卿治之,何如?”彥遠率而應曰:“聽圣旨。”其夕,遂賜藥殺其妻。

  這件事充分暴露了宋明帝的專橫與殘酷。夫妻不和原屬常事,豈能因榮彥遠善棋見親,就賜藥殺其妻呢?不近人情一至于斯!

  關于王彧之死,《南史·王或傳》載:

  王彧字景文……名與明帝諱同,故以字行。……(上)遣使送藥賜景文死……敕至之夜,景文政與客棋。扣函看,復還封置局下,神色怡然不變。方與客棋思行爭劫竟,斂子內奩畢,徐謂客曰:“奉敕見賜以死。”方以敕示客……酌謂客曰:“此酒不可相勸。”自仰而飲之。

  宋明帝為何要賜王彧死呢?原來王彧出身名門大族,累除尚書右仆射,權傾朝野。當時正值宋明帝疾篤,害怕自己死后,王彧門族強盛,將不利于劉氏子孫的皇位。所以賜藥令王彧自盡,相隨于地下。在宋明帝看來,這是為子孫百年大計而采取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其實只不過是這位封建皇帝頭腦愚昧無知的表現。王彧視死如歸的超脫態度也很令人吃驚,明知要死,仍舊從容與客弈棋爭劫,下完后又將棋子一一斂回盒內,然后方將毒酒一飲而盡。看來王彧對宋明帝是忠心耿耿,而他對圍棋的嗜好也已達到生死不分的境界。

25.齊高帝蕭道成的棋品

  宋明帝死后,子蒼梧王繼位,內亂更加熾烈。一個不甚被疑忌的普通鎮將南兗州刺史蕭道成,在內亂中造成勢力,滅掉宋朝,建立齊朝。齊高帝蕭道成出身“布衣素族”(寒門),原來并沒有奪取帝位的野心。宋明帝大殺宗室和文武大臣,以為自己的子孫可以永保帝業,事實恰恰是為蕭道成開辟了帝業。

  蕭道成圍棋下得很好,《南史·齊高帝紀》載:

  齊太祖高皇帝諱道成,字紹伯,小字斗將,姓蕭氏。……博學,善屬文,工草隸書,弈棋第二品。……性寬,常與直閣將軍周覆、給事申褚思莊共棋,累局不倦。覆乃抑上手,不許易行。其弘厚如此。

  從上述記載可知,齊高帝不僅棋好,棋德也好。所以才會出現周覆“乃抑上手,不許易行”的趣事。

  圍棋從宋朝到齊朝,絲毫沒有受到改朝換代的影響。羊玄保此時已經謝世,王抗、褚思莊等人依舊得到皇帝的寵信,他們不僅經常陪待皇帝下棋,而且也都升了官。這種現象從齊朝到梁朝,以及從梁朝到陳朝都是如此。宋、齊、梁、陳四朝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可謂變換頻繁,但是對于圍棋藝術卻如一脈相承。這就保證了圍棋的順利發展。這固然表明圍棋在南朝已經深入人心,但與南朝皇帝中普遍愛好圍棋也有莫大的關系。

  齊朝的官僚士大夫中,沉緬于圍棋的也大有人在。《南史·謝弘微傳》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謝<氵蘥>字義潔……仕齊累遷中書侍郎。衛軍王儉引為長史,雅相禮遇,后拜吏部尚書。明帝廢郁林,領兵入殿,左右驚走報<氵蘥>。<氵蘥>與客圍棋,每下子,輒云:“其當有意。”竟局乃還齋臥,竟不問外事。

  齊明帝蕭鸞廢除郁林王蕭昭業,是一場爭奪皇位的激烈事變。身為吏部尚書的謝<氵蘥>,竟在齊明帝領兵入殿的緊要關頭,依然與客圍棋,無動于衷。其對圍棋入迷的程度可謂深矣。

26.沈約與《棋品序》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篤志好學,博通典籍。歷仕宋、齊,累官司徒左長史,后助梁武帝登基,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他歷仕三朝,熟悉舊章典故,又精通音律,詩作綺麗,與謝眺、王融諸人齊名,時號“永明體”,是當時文壇領袖群倫的人物。

  前面所提到的朱異,年青時從家鄉來到建康,沈約曾當面考試他,據《梁書·朱異傳》載:

  朱異字彥和,吳郡錢塘人也。……遍治《五經》,尤明《禮》、《易》,涉獵文史,兼通雜藝,博弈書算,皆其所長。年二十詣都,尚書令沈約面試之。因戲異曰:“卿年少,何乃不廉?”異逡巡未達其旨,約乃曰:“天下唯有文義棋書,卿一時將去,可謂不廉也。”

  沈約的話很值得注意,以沈約的身份和名望而說“天下唯有文義棋書”,對士林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棋書”與“文義”并列,而稱“天下唯有”,不能不說是對圍棋極高的推崇。這在南朝以前和南朝以后都是不曾發生過的事情。

  沈約還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棋品序》傳世,其文曰:

  弈之時義大矣哉,體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靜則合道,動必適變。若夫入神造極之靈,經武緯文之德,故可與和樂等妙,上藝齊工。支公以為手談,王生謂之坐隱。是以漢魏名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士,逸思爭流。雖復理生于數,研求之所不能;涉義出乎凡,爻彖未之或盡。圣上聽朝之余,因日之暇,回景紆情,降臨小道。以為凝神之性難限,入元之致不窮。今撰錄名氏,隨品詳書,俾粹理深情,永垂芳于來葉。

  沈約的這篇文字有較大的學術價值,不僅論述了圍棋的精奧道理,而且敘及了漢魏以來圍棋的興旺發展,也談到了梁武帝主持校訂《棋品》的具體情況。“漢魏名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士,逸思爭流,”這是一副多么生動的圖畫,深刻反映了魏晉南北朝三百余年間,圍棋活動無比活躍的蓬勃局面。

27.梁簡文帝蕭綱著《棋品》五卷

  梁簡文帝蕭綱,字世讚,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同母弟也。天監五年,蕭綱被封晉安王。中大通三年,被徵入朝,未至,而昭明太子謂左右曰:“我夢與晉安王對弈擾道,我以班劍授之,王還,當有此加乎。”這一段記載見于李延壽《南史·梁簡文帝紀》。昭明太子所說的“班劍”即指飾有花紋的木劍。漢制,朝服帶劍,晉代之以木,謂之班劍。南朝也謂之象劍,以為儀仗。昭明太子夢見與蕭綱弈棋,授以班劍,說明兄弟二人經常下棋,所以昭明太子夢中還念念不忘。

  又據《南史·梁簡文帝紀》,蕭綱曾著《棋品》五卷。可惜久已失傳,我們已無從窺見其內容如何。

28.宇文貴耽于弈棋

  相對于陳朝建立的時間,在我國北方同時出現了兩個政權——北齊與北周。北朝的圍棋自始至終不如南朝活躍,這是由于北朝先后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文化水平低于南朝。

  北齊是鮮卑人的政權,但北齊的締造者高歡雖自稱是鮮卑人,實際上卻是一個鮮卑化的漢人。北齊的圍棋要比北周活躍一些,但主要是在漢人之中流行。例如:北齊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李元忠傳》,記載李搔“少聰敏,有才藝,音律、博、弈之屬多所通解”。說明北齊當時,在判斷一個人的才能方面,圍棋仍是重要的標準。高歡的孫子高孝瑜棋藝水平不低,《北史·齊河南王孝瑜傳》載:

  河南康獻王孝瑜,字正德,文襄長子也。……容貌魁偉,精彩雄毅,謙慎寬厚,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

  覆棋不僅是個善于記憶的問題,一個不懂圍棋的人是根本不能覆棋的。既使在今天,只有棋藝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覆棋。那么在北齊的時代,覆棋對于棋藝水平的要求當然要更高一些。大約在世祖武成帝高湛時期,北齊出現了一位棋藝家王子沖,“善棋通神”,并著有《棋勢》十卷。這在前面已經提及。

  北周也是鮮卑人的政權,域內的圍棋似不如北齊活躍。宗室貴族中有一個宇文貴,歷官太保、封許國公,頗好下棋。《周書·宇文貴傳》載:

  宇文貴字永貴, 其先昌黎大棘人也, 徙居夏州。……貴善騎射,有將率才……好音樂,耽弈棋,留連不倦。

  像宇文貴這樣“耽弈棋,留連不倦”,在北周的史料中可謂絕無僅有。北周圍棋不昌,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原因尤其值得注意,即北周流行“象戲”(象棋的前身),而最高統治者也有意識地排斥圍棋,提倡“象戲”。周武帝宇文邕,曾“廢百戲”而制《象經》,據《周書·本紀》載:

  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寮講說。

  宇文邕是一個比較英武的皇帝,有統一天下的雄心。他不但親自撰制《象經》,而且還要“集百寮講說”,顯然是要大力推倡“象戲”。朝臣王褒為《象經》寫序,周武帝看后稱贊說:“引據該洽,甚見稱賞。”著名文學家庾信寫有《象戲經賦》獻上,說:“臣伏讀圣制《象經》,并觀象戲,私心踴躍,不勝忭舞。”總之,朝廷上下一時掀起了一股“象戲”熱。

  周武帝為什么大力提倡“象戲”,現在已很難判斷他的動機。大約“象棋”在北周流行,而周武帝本人也十分愛好的緣故,其中或許還含有在文化方面與南朝對抗的性質。從這一件事也可以看出,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愛好,對朝野上下的愛好實有決定性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仙桃市| 永兴县| 库车县| 陵水| 太白县| 金乡县| 贵阳市| 青海省| 吉隆县| 修水县| 温宿县| 林甸县| 隆林| 郯城县| 黄骅市| 普格县| 方山县| 钟山县| 芒康县| 新绛县| 德清县| 开鲁县| 临沭县| 大兴区| 巢湖市| 高碑店市| 乌什县| 新建县| 夏河县| 德江县| 游戏| 封丘县| 平潭县| 巴楚县| 容城县| 滁州市| 普宁市| 武功县| 临武县|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