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第二章 唐代以前圍棋

第十節 圍棋制式與規則

  圍棋是智慧的游戲,也是科學的游戲。隨著人們的智力水平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這主要體現在棋局道數上。棋局道數少,變化就少,相對說來要簡單一些,棋局道數多,變化就多,相對來說要復雜一些。

  今天的圍棋棋局值數是19道,縱橫361個交叉點,對弈之下,變化無端,趣味無窮。那么,圍棋在誕生之初是多少道呢?囿于資料,我們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根據一些線索推斷:它不會超過13道或11道。

  1977年4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曾發現一座遼代古墓,墓內供桌下,有一高10厘米、邊長40厘米的圍棋方桌。桌上涂白漆,中間畫有長寬各30厘米的棋局,棋局縱橫13道。這種13道棋局是目前能見到的道數最少的棋局。日本一雜志曾報道,古代夏威夷有一種棋戲,縱橫11道,在線道的交叉點上行棋對弈,和中國圍棋頗為相似。如果這種棋確實和中國圍棋有關系,那么在13道棋局之前就有過11道的棋局。1971年湖南湘陰發現一座唐墓,墓內出土一件青瓷圍棋盤,正方形,邊長55厘米,縱橫15道,4邊刻有圓弧形裝飾,上敷黃釉。可以斷定,這種15道棋局是13道棋局的后繼者。無論是遼代的13道棋局還是唐代的15道棋局,都不是當時通行的棋局,也不是東漢以后的人所創制。而只是西漢以前的通行制式,甚至是春秋戰國以前的通行制式的孑遺。它們之所以出現在唐代和遼代,有可能是因為交通不便,文化交流少,故爾無意識地保留下了古代圍棋的制式。也可能是人們在使用當時通行制式的圍棋盤的同時,出于崇古慕古和簡便易學的目的,有意識地保留了古代圍棋的制式。另外,無論是多少道數的圍棋,它們在向較多道數的圍棋進步時,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而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它們只是在某一些人中流行,后來范圍逐漸擴大,為更廣大的地區和更多的人所接受,最后才成為通行的制式。而在這個期間,必然會出現較少道數和較多道的圍棋并行期現象,和更少道數、早已不流行的圍棋存留于個別地區的現象。

  至少在東漢三國時期,已通行17道的圍棋。1954年河北望都(東漢屬中山國)東漢墓出土一具石圍棋局,就是17道的。三國時魏邯鄲淳的《藝經》也說:“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17道圍棋流行的時間很長。1975年,山東鄒縣西晉劉寶墓出土一副圍棋子,系用黑白卵石磨制而成,共計289子。劉寶官至侍中、安北大將軍,卒于永康二年(301)。從棋子數目看,西晉士大夫中也流行十七道的圍棋。南朝宋有一首《讀曲歌》,中有“方局十七道,期會是何處”語,說明當時在民間還在使用17道的圍棋。新疆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一幅《弈棋仕女圖》,圖中所繪棋盤是17道乘16道(16當是17之誤)。該墓墓主是武則天時的安西都護官員,曾被授予上柱國爵位。看來17道的圍棋到初盛唐時期,在邊遠地方仍在使用。

  三國時期,19道圍棋可能開始流行。北宋棋待詔李逸民《忘憂清樂集》中,收有“孫策詔呂范弈棋局圖”,該圖譜就是19道的。另外,還有“晉武帝詔王武子弈棋局”,也是19道的。《忘憂清樂集》有宋刻本,其發現和流傳經過十分清楚。宋人著書刻書一般比較謹嚴,該書所收圖譜當有所本。另外,在有三國邯鄲淳《藝經》所記、有南朝《讀曲歌》所詠的情況下,作為棋待詔的李逸民不可能自己作偽,也不可能不辨不查便摭拾前人偽譜于集中,而取信宋徽宗和世人。從這個情況看,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時期,17道圍棋和19道圍棋都在流行。三國時期,17道圍棋主要流行于北方,19道圍棋主要流行于南方,特別是吳國的宮廷中。到兩晉時期及其以后,19道圍棋也開始在北方流行開來。當然,這種情形是否符合當時的歷史狀況,還需要進一步用地下文物的實際資料來證明。

  南北朝時,19道圍棋逐漸占了主要地位,開始通行。成書于北周的敦煌寫本《棋經》,其《像名篇》有這樣一段話:“棋有三百一十六道,放周天之度。”這顯然說的是19道圍棋,316當是361之誤。19道圍棋出現在棋的經書中,說明它的地位已為棋界肯定。到隋唐時期,19道圍棋更為通行,完全取代了17道圍棋。河南安陽張盛墓曾出土一具19道的瓷棋局。唐人斐說《棋》詩也說:“十九條平路,言平又崄巇。”《忘憂清樂集》中所收的唐代棋譜,也都是19道的。19道圍棋比17道圍棋變化更為復雜,趣味也更加深濃,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肯定,便成為標準的圍棋制式。

  早期圍棋的棋子數目,視棋局道數的多少而定。17道棋局需要289子,19道棋局需要361子。無論是289子、300子或361子,都可舉其成數概稱300,故韋曜《博弈論》有“枯棋三百”,晉蔡洪《圍棋賦》有“三百惟群,算涂授卒”的說法。

  古代圍棋有座子制度。它起源于何時很難考定,但東漢時期肯定是盛行了。馬融《圍棋賦》:“先據四道兮,保角依旁。”所謂四道,即四四位置。從《忘憂清樂集》看,三國吳時,對弈開局前,黑白雙方在棋局四角的對角上各擺兩枚棋子。行棋次序是白先黑后。《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白先黑后的行棋規則,則可能和這種陰陽觀念和語言習慣有關。座子又稱勢子,也稱棋。馬融《圍棋賦》:“迫兼棋兮,頗弈其裝。”宋章樵注:“,音義與岳同,棋心并四角各有一子,謂之五岳,言不能動搖也。”明楊慎《轉注古音》又說:“今謂之勢子,而中心一子不下。”按照這種說法,古代圍棋是五枚座子,只是后來才改成四枚的。但從現存古代棋譜看,沒有放五枚座子的,而且從道理上講,五枚座子也講不通,因為這會影響行棋次序。晉蔡洪《圍棋賦》中有“位將軍乎五岳”的說法。它的前后文是:“命班輸之妙手,制朝陽之柔木,取坤象于四方,位將軍乎五岳。然后畫路表界,立質朱文……”顯然,所謂“位將軍乎五岳”,只是指棋局制作過程中,定出四角四四和中心的位置,并不是說要在這5處擺放座子。從東漢望都石棋局、隋安陽瓷棋局及《忘憂清樂集》棋局路數圖和三國、晉、唐、宋的對局譜看,五岳或將軍是棋局四角及中心的5個黑點,而勢子只放于四角,不放中心。這同梁武帝《圍棋賦》:“爾乃建將軍,布將士,列兩陣,驅雙軌”的描述完全相符。宋人張靖《棋經十三篇·權輿篇》:“先于四隅分定勢子,然后拆二斜飛,下勢子一等。”雖說所出較晚,但淵源有自,也是證明。雖然五岳或將軍并不都放勢子,但四角的勢子都因此而也稱將軍。梁武帝《棋評要略》:“凡略道,依傍將軍……將軍為柱石,又如山岳。”就是指座子。敦煌《棋經》提到的“將軍生煞(殺)之徒”、“將軍生煞(殺)之法”、“將軍生煞之能”,就是指勢子周圍的具體著法和定式。古代這種座子制度和白先黑后的規則一直沿襲到清末,后因受日本圍棋的影響,才取消了勢子,并改為黑先白后。

  早期圍棋計算勝負的方法已難考定,只能參考唐宋時期的文獻和圖譜來推斷。古人稱棋局上的交叉點為路或道。官子完畢后,要將提掉的棋子填向對方的空中。由于每塊棋必須有兩個眼才能成為活棋,因而每塊棋還要除去兩路不予計算。最后,以所圍空的路或道數相較,多者為勝,若路道相等稱為“停”,又稱“芇”。以《忘憂清樂集》中的《爛柯圖》為例,黑棋填回提子后有28路,因有5塊棋,須減去10路,尚余18路,白棋填回提子后有23路,因有3塊棋,須減去6路,尚余17路,結果黑勝一路。這種方法可稱為填空法,出現較早,至少唐宋時期還在采用。后來又出現了數子法。即以雙方所占子數(包括空)計算勝負,由于每塊棋須有兩眼,這兩眼位置誰都不能入子,故算雙方各一子,這樣,棋塊數多的一方就要向對方還子,每多“一塊棋就多還一子,俗稱為“還棋頭”。這種方法在明代很流行。成書于明代的《金瓶梅詞話》第54回中寫白來創與常時節下棋,最后“白來創看了五塊棋頭,常時節只得兩塊。白來創又該找還常時節三個棋子。口里道:‘輸在這三著了。’連忙數自家棋子,輸了五個子。”這里就是還棋頭的方法。無論是“填空法”還是“還棋頭”,對弈雙方總是棋塊少的一方有利,因此古人下棋的戰略戰術與今人明顯不同,總是竭盡全力地分割對方的棋,使對方的棋塊數盡可能地多。

  兩漢時期,隨著圍棋的普及,比賽日益增多,棋藝水平迅速提高,棋手間的差距便明顯地表現出來。這就需要定出衡量的標準和等級。以及相互間的對局方式。古人有以九等論人的習慣,如《漢書·古今人表》就將古人的圣人和愚人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國魏延康元年(公元220),魏文帝仿此法推行“九品官人法”,推選各郡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由“中正”將當地士人按才能分為九等(九品)供朝廷選用。這種九品中正制遂被棋界用來評定棋手等級。邯鄲淳《藝經·棋品》:

  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復云。

  當時這9個品級名稱的具體含義、區分標準和對局方式已無法窺測,根據宋張靖《棋經十三篇·品格篇》元晏天章注、清末鄧元<钅惠>注引《石室仙機》和他自己的補注,大致是這樣的:

  入神,神游局內,妙而不可知,變化不測而能先知,精義入神,不戰而屈人之棋,無與敵者,厥品上上,互先。坐照,不勞神思而萬意灼然在目,至虛善應,亞近入神,厥品上中,饒半先(三局受二局先)。具體,能兼眾人之長,因人制宜,臨局之際,造形則悟,具入神之體而微者,厥品上下,饒先。通幽,其心虛靈洞徹,能深知其義而造于妙,臨局之際,見形阻能善應變,厥品中上,饒二子。用智,對妙著不能深知,故臨戰必用智深算而入于妙,厥品中中,饒三子。小巧,雖不能大有布置,而縱橫各有巧妙勝人,或者不務遠圖好施小巧,厥品中下,饒四子。斗力,野戰之棋,動則必戰,與敵相抗,不用其智而專斗力,厥品下上,饒五子。若愚,其布置雖如愚,但勢不可犯,厥品下中,饒六子。守拙,凡棋有善于巧者,勿與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則彼巧無所施,厥品下下,饒七子。

  以上雖然不是曹魏時的標準,而只是后人的解釋,但可以肯定,當時有棋品的觀念,就一定有區分。評定的方法和標準,而棋藝水平不同的棋手之間,也完全可能出現互先、讓先和讓子的規則。

  南朝梁鐘嶸《詩品》曾說:“昔九品論人,七略裁士,校以賓實,誠多未值,至若詩之為技,較而可知,以類推之,殆均博弈。”從其行文的語氣看,“殆均博弈”是對圍棋九品制肯定的話,而且由來甚久,不僅是指當時的品棋活動。南朝梁沈約也說:“漢魏名賢,高品間出。”可見自邯鄲淳時起,品棋先在局部地區的民間棋手中流行,后逐漸擴展至較大范圍的地區乃至整個棋壇。隨著圍棋交流和比賽的發展,成了棋界公認的制度。品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對區別不同水平的棋手提供了比較科學的根據,對圍棋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古代圍棋還有打籌制度。敦煌《棋經·棋制篇》:“凡論籌者,初捻一子為三籌,后取三子為一籌。……凡獲籌,有持者,必須先破求。取局者,勿論。收子了訖,更欲破取籌,不合。”張靖《棋經十三篇·雜說篇》:“打籌不得過三,淘子不限其數。”張靖《論棋訣要雜說》:“皆籌為溢。”這些方法早已不用,致使我們今天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從這話來看,籌或許是竹簽、籌碼一類的東西,用于記輸籌的局數。“不過三”,可能是指三局為一單元,類似于今天的三打二勝制。但也有可能是類似于今天的貼子的計算方式。

  前面曾提到藏棋很可能是從中原傳去的,那么了解一下它的制式、規則,對了解古代圍棋的制式、規則也頗有意義。藏棋棋局縱橫十七道,兩人對弈,用黑白棋子圍而相殺。也有勢子,不過不是四枚而是十二枚。行棋次序也是白先黑后。沒有讓子棋,若雙方實力有差別,一律用“貼目”的方法來解決,貼目多少,雙方對局前商定。另外,有一種類似圍棋中“打劫”原理的提子后殺著的規定,使雙方棋不至于輕易被殺死。這些規則有些可能是從中原傳去的,有的可能是藏棋發展過程中自己形成的,從它身上,我們隱隱約約看到一些古代圍棋制式和規則的影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大兴区| 隆安县| 新密市| 渝北区| 崇仁县| 闸北区| 平顺县| 淳安县| 沅江市| 奉贤区| 响水县| 广德县| 山阴县| 金坛市| 博客| 合阳县| 高陵县| 牡丹江市| 峨眉山市| 武定县| 遵义县| 集安市| 镇雄县| 浦县| 铁岭市| 海淀区| 奉贤区| 临泉县| 湘潭市| 三亚市| 邢台市| 永州市| 蒙自县| 双柏县| 文山县| 建始县| 南安市| 丰镇市| 明光市| 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