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第二章 唐代以前圍棋

第二節 三國時期:圍棋迅速發展

  三國時期(220—265),圍棋繼兩漢時期的復興和發展之后,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終于迎來了圍棋史上第一個蓬勃發展的高潮。隨著人們對圍棋娛樂性、趣味性和競技性的認識的提高,圍棋開始從各種游戲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陶情怡性、豐富生活的最受歡迎的游藝活動。而三國時期天下三分,兵事十分激烈的社會現實,客觀上也起到了促進圍棋發展的作用。圍棋愛好者越來越多,遍及帝王、文人士大夫和各階層民眾。圍棋理論和士大夫圍棋觀念開始出現,一些圍棋規則和制度也形成文字并固定下來。從圍棋流行的地域看,三國時期的圍棋流行范圍更為廣泛,從中原地區和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了江南地區和整個長江流域。這幾個特征對后世圍棋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最后一點,使得圍棋活動的重心自此南移,在后來的一千多年時間里,南方圍棋的水平——無論是普及程度或提高程度——基本上都高于北方。

  三國時期的圍棋,因政治、軍事和人文地理等原因,正好形成魏、蜀、吳三個中心。

  魏國圍棋活動的發展,與曹操家族對圍棋的愛好和提倡是分不開的。據《文物》雜志1978年第8期所載,在對安徽亳縣曹氏家族墓地的考古發掘中,曾出土一些松綠石的圍棋子,說明圍棋在曹氏家族中是十分流行的。就曹操本人來說,他不僅愛好圍棋,而且棋藝水平還比較高,顯示出一個大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的聰明睿智和藝術造詣。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博物志》稱,曹操與當時的圍棋高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都曾對局,而且“皆與埒能”。棋手因懼禍而佯輸給帝王不是沒有,但曹操“皆與埒能”,無論如何棋藝也不會太低。曹操經常下棋,這就需要對手,騎都尉天水人孔珪擅長圍棋,正合曹操口味,于是,“寵愛有加,每在左右,出入隨從”。

  曹操的兩個兒子魏文帝曹丕和任城王曹彰也喜好圍棋。曹丕尚文,以著述為務,所作詩文十分典麗,而曹彰卻善武,慣戰善征。二人時常下棋,一文一武,風格殊異,想必是別有情趣。曹丕曾說:“戲弄之事,少所喜,唯彈棋略盡其妙。”自稱最擅長的是彈棋,圍棋棋藝并不高。但他利用圍棋玩弄的手段之殘忍,卻沒有人能比得上。《三國志·魏書·任城王傳》說曹彰是朝京都時“疾薨于邸”的,沒有說詳細經過。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尤悔》則明確說:“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閤共圍棋,并噉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據考證,這個說法是可靠的。借下圍棋來殺害同胞兄弟,這實在是圍棋史上一件駭人聽聞的大陰謀。

  魏國圍棋的發展,與文人士大夫的愛好也大有關系。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中的孔融、王粲和應玚都愛好圍棋。王粲和應玚對圍棋的發展還起了積極的作用。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曾任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職。恃才負氣,善詩文。他愛好圍棋,對棋理頗有會解,他的《與邴原書》說:“阻兵之雄,若棋弈爭梟。”信手將圍棋拈來作譬,自然而又生動。由于他的影響,他的子女也喜愛圍棋。《后漢書·孔融傳》載,孔融因與孫權使者語,謗訕朝廷,又不遵朝儀,放言跌蕩,被軍謀祭酒路粹參奏,下獄處死。“初,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行刑時,其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有識如此的一對小棋童,竟夭折于殘酷的株連之法,實在令人感慨。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以博洽稱著,才思敏捷,擅長詩文,又善算強記。他于圍棋十分愛好,曾作《圍棋賦序》:“清寧體能,稽漠玄神,圍棋是也。”對圍棋評價很高。《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說王粲“觀人圍棋,局壞,粲為復之。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較,不誤一道”,一時傳為佳話。他死后,曹植作《王仲宣誄》稱:“何道不洽,何藝不閑。綦(棋)局逞巧,博弈惟賢。”蓋棺論定,對他多才多藝,精于圍棋,給予很高評價。

  應玚(?—217)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東)人,以文章見稱,官至五官中郎將文學。他愛好圍棋,精于弈理,曾作《弈勢》一篇,是關于圍棋的著名論著,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魏國還出了一個棋藝理論家,名叫邯鄲淳。據《三國志·魏書·劉楨傳》裴松之注引《魏略》,邯鄲淳一名竺,字子叔,穎川(今河南禹縣)人,博學有才。曹操素聞其名,召與相見,十分尊敬他,后來官至博士,給事中。擅書法,八體悉工,兼通諸藝,曾寫有《投壺賦》千余言,又寫有《藝經》,內容包括當時的各種藝術活動,圍棋是其中一部分。他這部著作保留了許多漢魏時期的圍棋資料,價值極高。此書很早便散失了。《隋書·經籍志》也不見著錄,其殘篇散見于《數術拾遺》注、《文選》李善注、《太平御覽》、《說郛》等書中。

  蜀地圍棋的開展,可能略晚于中原地區。劉備據蜀后,帶來大批外籍將領和官員,他們之中不乏圍棋愛好者,特別是諸葛亮、費諱等尤為著名,這就有力地推動了蜀中圍棋的發展。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濟南)人。三國蜀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下圍棋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只有一些傳說。如清《寶慶府志》:“棋盤崖在寶慶府城南五里,相傳武侯宴兵著棋于此。有石盤廣六尺,棋痕尚存。”寶慶即今湖南邵陽市。又宋王應麟《玉海》:“棋盤市,一曰南市,在虎廣盜媷下,武侯陳營處也。”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又有“臥龍”之稱,精通兵法和經國治世之術。當時圍棋在軍事將領和文人士大夫中已形成風氣,而且認為圍棋是“兵法之類”。下棋猶如斗兵,紋枰之稱不亞于戰場,寄情方罫,用兵斗智,同諸葛亮羽扇綸巾,運籌帷幄,決戰于千里之外的戰略家、軍事家氣度是完全一致的。

  官至大將軍、錄尚書事,繼諸葛亮、蔣琬執政的費祎,也是蜀國酷愛圍棋的官員。費祎(?—253)字文偉,江夏<黽阝>(今河南信陽東北)人。他識悟過人,能過目不忘。在當尚書令時,軍國多事,公務煩猥,可他照樣下棋游樂而又不誤公事。延熙七年(244),魏軍來犯,費諱率軍御敵,“光祿大夫來敏至諱許別,求共圍棋。于時羽檄交馳,人馬擐甲,嚴駕已訖。祎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向聊觀試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也。’”(《三國志·蜀書·費祎傳》)原來來敏有點不放心,在費祎行前來試探一下。看到他鎮定自若,專心弈棋,有臨陣不亂的大將之風,就放心了。后來,費祎果然擊退了魏軍。

  三國時期,要數吳國的圍棋活動最為深入、普及。這一是三國之中吳國最為承平,社會比較安定,各種藝術都有很大發展,給圍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二是兩漢時期吳地圍棋就十分盛行。三是士大夫中愛好圍棋的人特別多,對世風頗有影響。其代表人物有孫策、呂范、顧雍、陸遜、蔡穎等。

  孫策(175—200)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是割據江東建立吳國的奠基者。呂范(?—228)字子衡,汝南細陽(今河南汝南)人,避亂壽春,孫策見而異之,厚禮有加,遂歸孫策,官至大司馬。孫策與呂范交往很深,以“親戚待之”。同時他們又是棋友,常于紋枰對弈時商討軍國大事。他們的對局譜,在宋人的《忘憂清樂集》中尚可見到,題為“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

  顧雍(167—243)字元嘆,吳郡吳(令江蘇蘇州)人,為吳相十九年,常聚幕僚圍棋。他的兒子在豫章太守任上去世,他知道后,強抑失子之痛,圍棋依舊,只是以爪掐掌,血流沾褥,開圍棋豁情散哀、鎮物矯情的先河。

  陸遜(183—245)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大都督,是東吳名將,常在軍中與諸將圍棋射戲。哪怕敵人來犯、軍情緊急時,也圍棋射戲如常。

  蔡穎,吳人,是太子孫和的侍從。他的棋下得較好,是宮中翹楚,以至“直事在署者頗斅(學)焉”。弄得孫權十分驚恐,擔心由此影響宮中的正常活動。

  以上這些人,除呂范外,其里籍都在吳地,可見江南一帶的圍棋淵源有自,至少在東漢時期就有相當基礎,而三國時期只是發展得更快、更流行罷了。

  吳國圍棋的普及,促進了圍棋棋藝水平的提高,涌現了一批圍棋高手。嚴子卿、馬綏明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嚴子卿,名武,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衛尉嚴畯再從子。他的棋藝相當高,以至到了“莫與為輩”的地步,與皇象的書法、宋壽的占夢、曹不興的畫、鄭嫗的相人,以及吳范、劉惇、趙達三人的數術,世皆稱妙。謂之“八絕”。

  馬綏明,字號里籍不詳。有人認為是晉趙王司馬倫的舍人,名朗,字綏明(一作思明),曾撰《圍棋勢》二十九卷。他和嚴子卿一樣,棋藝很高,在棋壇享有盛譽,以至晉人葛洪在《抱樸子》中這樣贊道:“圍棋莫與敵者,謂之棋圣,故嚴子卿、馬綏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

  吳國的圍棋不僅棋藝水平高,棋譜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水平也很高,當時不少棋手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這些棋譜沾溉后人,幾百年后還被棋家奉為圭臬。著名的敦煌《棋經》就兩次提到“吳圖二十四槃(盤)”。唐代詩人杜牧,在送著名棋手王逢的《重送絕句》中也說“一燈明暗復吳圖”。遺憾的是這些棋譜后來除《忘憂清樂集》保留了一局外,都失傳了。

  由于吳國的圍棋比較普及,下圍棋的人很多,出現了一些因下棋而棄業誤事的現象。太子孫和認為下棋妨事費日無益于用,勞精損思終無所成,要娛樂有飲宴琴書射御等活動即可,沒有必要靠下圍棋取樂。于是命寮屬八人寫文章矯正此風,規勸蔡穎等人。中庶子韋曜便寫下了著名的《博弈論》。

  韋曜,字弘嗣,本名昭,晉人因避諱改為曜,吳郡云陽(今江蘇丹陽)人。他奉孫和之命作的《博弈論》有七百余言,列舉棋者的種種極端行為,大加貶斥;將下圍棋說得一無是處。他寫道:

  今世之人,多不務經術。好玩博弈,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燭。當其臨局交爭,雌雄未決,專精銳意,心勞體倦,人事曠而不修,賓旅闕而不接,雖有大牢之饌,韶夏之樂,不暇存也。至或賭及衣物,徙棋易行,廉恥之意馳,而忿戾之色發。

  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務不過方罫之間。勝敵無封爵之賞,獲地無兼土之實。伎非六藝,用非經國,立身者不階其術,征選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戰陣,則非孫吳之倫也;考之于道藝,則非孔氏之門也;以變詐為務,則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殺為名,則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廢業,終無補益,是何異設木而擊之,置石而投之哉!

  最后,力勸弈者移博弈之力于正道,“如此則功名立而鄙賤遠矣”。

  反對下圍棋的人古即有之。例如戰國時有人將博弈列為五不孝,西漢時有人譏嘲“天下第一”的杜夫子弈棋費日,說圍棋“失禮迷風”,說圍棋愛好者是“白黑簡心”等等。但韋曜《博弈論》列舉極端,不及其余,是對下圍棋貶斥攻擊得最厲害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及后世都很有影響。

  《博弈論》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首先,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既可以起好的作用,也可起壞的作用,就像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樣。這就有一個從什么角度去看待它,以什么態度去對待它的問題。圍棋也不例外。一方面,它可以使人益智增識,陶情怡性,修養身心,得到藝術享受的愉悅和爭勝競技的樂趣。另一方面,圍棋花時間,耗精力,若沉迷過度而毫無節制,甚至賭博成性,就會給人帶來副作用,使一項高尚典雅的游戲成為陋行劣跡。第二,三國以前沒有專業棋手和業余棋手的概念,朝廷也沒有提倡引導的措施,對業余棋手下棋娛樂和專業棋手精研棋藝不加區別。第三,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正宗,而儒家文化強調和諧,強調綱常禮教的倫理道德。下圍棋必然要爭勝負,各階層圍棋愛好者必然要交流,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父子對局、君臣對局、貴族與平民對局等違反封建等級觀念的情況。第四,在儒家文化的維護者眼中,功名仕途才是正事,潛心圍棋當然是鄙賤之事。這就造成了一些腐儒只見其一不見其二,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竭力反對圍棋的現象。

  由于圍棋具有無窮的魅力,以及大多數圍棋愛好者的持重、追求和努力,《博弈論》問世后,圍棋非但沒有衰落或絕跡,反而發展得更快了。這顯然是孫和及韋曜等始料未及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银川市| 离岛区| 桑植县| 南涧| 武宣县| 苏尼特左旗| 神木县| 桂平市| 德州市| 万荣县| 卢湾区| 崇明县| 包头市| 嘉祥县| 渝中区| 临泽县| 探索| 阿鲁科尔沁旗| 获嘉县| 荆门市| 高雄县| 玉溪市| 太白县| 耿马| 什邡市| 师宗县| 江华| 犍为县| 通许县| 雅安市| 临高县| 安多县| 明水县| 雷波县| 施甸县| 定日县| 南通市| 渝北区| 靖远县| 岗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