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載
字號:子厚
生卒:1020—1077
籍貫:陜西西安
簡評:思想家,關學創始人,理學創始人之一
主要著作
根據朱熹《近思錄》的《引用書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趙希并《郡齋讀書志附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載,張載的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說》、《禮樂說》、《論語說》、《孟子說》、《語錄》、《橫渠春秋說》、《信聞說》、《橫渠孟子解》、《正蒙書》、《崇文集》、《語錄》、《經學理窟》、《正蒙書》、《祭禮》等書,后來到元明時,一部分著作漸漸佚失。明朝萬歷年間,沈自彰遍搜張載著作,編成《張子全書》。
《正蒙》、《橫渠易說》均是張載自己的著作,《張子語錄》、《拾遍》是他歷年講學的著作,《經學理窟》是張載、程頤的語錄類編。雖然根據后人考證,上述被當作張載著作的書籍并不都是張載親自所寫,而有門人弟子的記錄,但都反映了張載的思想,因此都足可當作參考。
這些著作中,尤其主要的是張載于逝世前一年所寫的《正蒙》,書名取自于《易經》“蒙以養正”,共兩萬余字,關中學者把此書視同《論語》,歷代學者都曾為此書做注。非常著名的“二銘”(即《西銘》、《東銘》)也均出于此書。
著作試讀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途,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則圣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
——《正蒙·太和》
地純陰凝聚于中,天浮陽運旋于外,此天地之常體也。恒星不動,純系乎天,與浮陽運旋而不窮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氣中,雖順天左旋,其所系辰象隨之,稍遲則反移徙而右爾,間有緩速不齊者,七政之性殊也。月陰精,反乎陽者也,故其右行最速;日為陽精,然其質本陰,故其右行雖緩,亦不純系乎天,如恒星不動。金水附日前后進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感可知矣。鎮星地類,然根本五行,雖其行最緩,亦不純系乎地也。火者亦陰質,為陽萃焉,然其氣比日而微,故其遲倍日。惟木乃歲一盛衰,故歲歷一辰。辰者,日月一交之次,有歲之象也。
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古今謂天左旋,此直至粗之論爾,不考日月出沒、恒星昏曉之變。愚謂在天而運者,惟七曜而已。恒星所以為晝夜者,直以地氣乘機左旋于中,故使恒星、河漢因北為南,日月因天隱見,太虛無體,則無以驗其遷動于外也。
——《正蒙·參兩》
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識自然之為體爾。
有天德,然后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
——《正蒙·天道》
海水凝則冰,浮則漚,然冰之才,漚之性,其存其亡,海不得而與焉。推是足以究死生之說。
有息者根于天,不息者根于地。根于天者不滯于用,根于地者滯于方,此動植之分也。
生有先后,所以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謂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經正,知秩然后禮行。
凡物能相感者,鬼神施受之性也;不能感者,鬼神亦體之而化矣。
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終始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異、有、無相感,則不見其成,不見其成則雖物非物,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正蒙·動物》
知性知天,則陰陽、鬼神皆吾分內爾。
天性在人,正猶水性之在冰,凝釋雖異,為物一也;受光有小大、昏明,其照納不二也。
天良能本吾良能,顧為有我所喪爾。
——《正蒙·誠明》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聞見之狹。圣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
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
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也。知合內外于耳目之外,則其知也過人遠矣。
——《正蒙·大心》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共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正蒙·乾稱》(即《西銘》)
戲言出于思也,戲動作于謀也。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已疑,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失于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歸咎為己戲,失于思者,自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正蒙·乾稱》(即《東銘》)
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愿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
——《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