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陳垣

陳垣

字號:字援庵
生卒:1880年(清光緒六年)~1971年6月
籍貫:廣東新會
簡評:歷史學家﹑教育家


元史研究

  清朝學者研究元史的人很多,多少是看到清朝很像元朝。康熙年間,邵遠平著《元史類編》,要把元史重新改編。乾隆間,錢大昕編撰《元史氏族表》與《元史藝文志》,對元史很有研究。鴉片戰(zhàn)爭前后,魏源編了《元史新編》,以后,搞元史的人很多,直到清末,柯劭忞編著《新元史》,集清一代元史研究之大成。清朝一代研究元史,是先后繼續(xù)的,到后來更發(fā)展到對西北史地的研究。

  陳垣先生研究元史與前人不同,他著重搜集有關元朝民族的歷史與元朝宗教的歷史的資料,進行研究,參考了二百多種書,寫成《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元朝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陳先生所指的西域人主要是色目人。他研究這些人在元朝進入中國后,如何被漢族同化了的。

  關于“同化”,過去幾年是有爭論的。有許多同志在講中國通史時,談到民族關系,只講“融合”,不講“同化”。現(xiàn)在這問題大家是逐步明確了,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能談得上民族融合,在封建社會只能說是“同化”。曹伯贊先生是十分強調(diào)這點的,他最近在蘇州修改《中國史綱》初稿,就說:在封建社會只有“同化”,沒有什么民族“融合”;并且反對有些人所謂的什么聯(lián)合統(tǒng)治或聯(lián)合政權(quán)。所以,陳先生講“華化”,是正確的。

  什么叫“華化”呢?色目人進中國以后,學中國的東西,他們讀孔子的書,講中國的禮教,懂中國的文學,能填詞、寫詩、作曲,他們的生活、習慣、文化完全和漢人一樣了,這算不算“華化”?當然是“華化”。這中間有很多文學家,如講元曲的貫云石,他是阿里海涯的孫子,西域人;但漢名叫貫云石,把這名字和漢人名字排在一起,誰能知道他是西域人。還有詩人丁鶴年,也是西域人,但他們一進中國,受中國固有文化的影響,完全和中國人一樣了。陳先生把這些人的事跡都搜集起來,分門別類加以敘述和研究,認為他們完全是受中華民族團有文化的影響而被“華化”了。

  陳先生撰《元西域人華化考》用力很大,他采用新的方法,集中問題,深入研究,作為舊史學家進行考證工作,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

  陳先生也肯定了《元史》,認為它保存了原來的材料,沒有擅自改動,所以把它作為史料來看還是有用的。當然,研究元史,不能僅靠它,還要利用元朝六十家的文集。我們研究歷史,不能只用史部的書,經(jīng)部、子部、集部的著作都應加以利用。陳先生研究歷史特別注意文集。在著作中應用文集的材料也比別人多,這已成為陳先生研究中的特點。為什么他特別注意文集呢?由于他在廣東時,曾收藏了很多書,有一次,一位老前輩前來參觀他的書房。過后,陳先生問他有什么意見,那人回答說:“別的都很好,就是文集少了點。”就這么一句話,對陳先生啟發(fā)很大,從此以后,他特別注意文集。

  陳先生著作目錄年表第一部著作是《元也里可溫教考》,雖然這是研究宗教的,但實際上也是一部元史著作。“也里可溫”是什么?過去一直搞不清,一翻開《元史》,就看見“也里可溫、和尚”常連在一起,但究竟是什么,一直沒人肯定。陳先生根據(jù)《圣旨碑》——這是一種用蒙古白話寫成的碑,非常難讀。凡是基督教的“廟”里,都有《圣旨碑》,斷定“也里可溫”即基督教。“也里可溫先生和尚每”就是基督教徒、道士、和尚們。陳先生這一發(fā)現(xiàn)和考定,解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日本研究元史的學者,對陳先生很欽佩,他們承認《元西域人華化考》、《元也里可溫教考》這兩本書日本人是搞不出的。抗戰(zhàn)前,有人要到日本去留學,只要陳先生寫封信給日本某某老博士推薦一下,就可以免考,這是因為陳先生的著作,在日本很有威信。

杏壇名家

  1923年起,陳垣開始在燕京大學任教,初為講師,1927年升為教授。他同時在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校任教。1929年,因王國維、梁啟超相繼逝世,陳寅恪向清華大學推薦陳垣為國學研究院導師,陳垣以“不足繼梁、王二先生之后”為詞懇辭。其時陳垣已在輔仁大學任職。

  輔仁大學是由天主教創(chuàng)辦的著名高校。滿清皇族后裔英斂之與復旦大學創(chuàng)辦者馬相伯均為中國天主教領袖人物,1912年,英、馬二人同撰寫《上教宗求為中國興學書》,提倡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學。英斂之隨后于香山靜宜園建立“輔仁社”,受到馬相伯大力支持。經(jīng)過英、馬二人不懈努力,1926年,“北京公教大學”得以順利開辦。1927年,北洋政府準予試辦,是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1929年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因北京改名北平而改稱“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早在1917年,陳垣在北京讀到英斂之所著《萬松野人言善錄》,知其收藏甚多天主教史文獻,便冒昧地給英斂之寫信,英斂隨即約見,兩人一見如故,他又因此再遇馬相伯。當時馬相伯即有意延聘陳去他主持的震旦大學任教,但因故未果。1925年9月,公教大學成立,馬相伯、英斂之共同推薦陳垣任該校副校長兼主講教師。次年1月,英斂之辭世,臨終前以輔仁社及公教大學事務交托于陳垣。1926年9月,陳垣受聘為公教大學副校長;1929年6月,輔仁大學立案完成,陳垣正式出任輔仁大學校長。

  陳垣在輔仁大學二十多年,在他苦心經(jīng)營下,輔仁從白手起家而成京師著名學府,聚集了朱希祖、鄧之誠、馬衡、羅常培等一批大師級學人。抗戰(zhàn)期間,其他高校紛紛南遷,輔仁在淪陷區(qū)孑然屹立,陳垣仍諄諄教導學生修煉品行,刻苦讀書。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陳垣與學生上街歡迎解放軍入城,從興化寺街5號步行到西直門,逾十多華里,此時陳垣已近古稀之年。3月14日,陳垣在寫給兒子的信中稱:“近日思想劇變,頗覺從前枉用心力。” 5月11日,他在《人民日報》發(fā)表致胡適公開信,信中稱:“雖然你和寅恪先生已經(jīng)走了,但是青年的學生們卻用行動告訴了我,他們在等待著光明。”  

  1950年10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接辦輔仁大學,改稱“國立輔仁大學”,陳垣被任命為校長。1951年11月,毛澤東在懷仁堂舉行國宴時與陳垣同席,他向別人介紹說:“這是陳垣,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1952年6月,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輔仁大學并入北京師范大學,輔仁校園也被劃為北京師范大學北校區(qū)。陳垣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直至去世。

春風桃李化育英才?

?  陳垣不僅是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史學大師,而且視培養(yǎng)教育學生為義不容辭的職責,執(zhí)教數(shù)十年,嘔心瀝血,誨人不倦,金針度人,不遺余力,以至桃李遍天下,精英俊才輩出,為國家造就出一大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史念海、趙光賢、單士元、陳述、郭預衡、劉乃和、蔡尚思、史樹青、來新夏……此外,還有不少私淑弟子,如楊志玖。當時輔仁大學教師中也有不少陳垣的得意弟子,如余遜、柴德賡、牟潤孫、許詩英、張鴻翔、劉厚滋、吳豐培、啟功、周祖謨。后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人員星散,有的就職他處,有的不幸棄世,只剩下余遜、柴德賡、周祖謨、啟功四位才華出眾的青年教師仍隨侍恩師陳垣校長左右,聆其教誨,承其謦咳,得其親炙,被人諧稱為輔仁大學“四翰林”。

陳垣年表

1880年 生年 11月12日(夏歷十月初十)生于廣東新會縣。
1885年 5歲 自新會隨父至廣州。
1886年 6歲 入學館讀書,后幾年轉(zhuǎn)學館多處。
1887年 7歲 讀《大學》、《中庸》。
1888年 8歲 讀《孟子》。
1889年 9歲 讀《詩經(jīng)》。
1890年 10歲 讀《易經(jīng)》。
1891年 11歲 讀《尚書》。
1892年 12歲 讀《禮記》。開始閱讀《書目答問》。
1893年 13歲 讀《左傳》。開始閱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1897年 17歲 秋,入京應順天鄉(xiāng)試,未中。回廣州后苦練八股文。
1898年 18歲 開始在蒙館教學,首次為人師,廢除蒙館體罰。后數(shù)年中,轉(zhuǎn)過幾個學館教課。
1900年 20歲 考取新會縣案第二名。????
1901年 21歲 考取新會縣案第一名,稱案首(即縣考第一)。老師楊介康。秋,入粵闈。是年辛丑,補行庚子恩正并科。考中秀才。
1902年 22歲 補廩生。入開封,試策論。
1903年 23歲 再入開封。代人科考。去肇慶、瓊州,住香港。
1904年 24歲 與潘達薇等籌辦《時事畫報》。參加農(nóng)工商會活動。
1905年 25歲 編《時事畫報》,并撰時論文章。參加廣州人民反對美國政府迫害華工的“反美拒約運動”。
1906年 26歲 因撰文犯時忌,被迫離廣州,回新會教篁村小學。
1907年 27歲 任廣州振德中學教師。暑假考入美國教會辦的博濟醫(yī)學院學西醫(yī)。仍兼《時事畫報》工作并撰寫文章。
1908年 28歲 因博濟醫(yī)學院歧視中國師生,憤而與友人創(chuàng)辦光華醫(yī)學堂,轉(zhuǎn)光華讀書,并任該校理事。同時撰寫宣傳近代醫(yī)藥衛(wèi)生及醫(yī)學史文章,在《醫(yī)學衛(wèi)生報》等報發(fā)表。兼任義育學堂教師。???
1909年 29歲 暑假赴日本訪醫(yī)書,得見多紀元胤《醫(yī)籍考》等書。???
1910年 30歲 光華醫(yī)學堂畢業(yè),為該校第一屆畢業(yè)生。留校任教,講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等課。???
1911年 31歲 兼任廣州《震旦日報》編輯,主編該報《雞鳴錄》副刊。???
1912年 32歲 當選為眾議院議員。???
1913年 33歲 自廣州到北京,從此在北京定居。???
1915年 35歲 開始到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前身)閱讀文津閣《四庫全書》。此后陸續(xù)閱讀和研究《四庫》達十年之久。
1917年 37歲 因研究基督教史,得識天主教人士英華(斂之)。時英華在香山靜宜園創(chuàng)辦輔仁社,為學員講授文史課。一次訪英華,乃選學員日課題目,撰寫《元也里可溫教考》。10月,去日本考察,宣讀此論文。???
1918年 38歲 繼續(xù)研究基督教史,編《基督教史目錄》。10月,與葉恭綽等參觀大同云岡石窟寺,寫《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后該文序言選入多種中學國文讀本。???
1919年 39歲 撰寫《開封一賜樂業(yè)教考》、《浙西李之藻傳》。
1920年 40歲 當時有印《四庫全書》之議,乃檢查《四庫》冊數(shù)、頁數(shù)。與葉恭綽等創(chuàng)辦北京孤兒工讀園,任園長。
1921年 41歲 9月,創(chuàng)辦平民中學,任校長并講課。12月,任教育部次長,代理部務。???
1922年 42歲 春,任京師圖書館館長。用三個月時間檢閱館藏敦煌遺經(jīng)八千卷。4月,撰成《火襖教入中國考》。5月,辭去教育部次長職。秋,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兼任清內(nèi)閣大庫檔案整理會理事(后改稱明清史部整理會)。
1923年 43歲 入燕京大學任教。撰成《元西域人華化考》及《摩尼教入中國考》、《元基督教走之華學》。???
1924年 44歲 編寫《道家金石略》100卷,因不易校勘,未付印。夏,敦煌經(jīng)籍輯存會成立,被推為采訪部長。略仿趙明誠《金石錄》前十卷體式,成《敦煌劫余錄》。10月,馮玉祥驅(qū)逐溥儀出宮。任清室善后委員會委員。在華北第16次大學夏令會演講,題為《基督教入華史略》。???
1925年 45歲 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任理事。負責文獻部,任文獻部圖書館館長。《二十史塑閏表》出版,為北京大學國學門叢書。線裝,一冊。???
1926年 46歲 1月,英華逝世,臨終前以輔仁大學校務相托。任副校長、校長。《中西回史日歷》出版,為北京大學國學門叢書。線裝,一函5冊。任中國天文學會會員。8月,因抵制奉系軍閥武力接收故宮博物院,被憲兵司令部逮捕。當晚獲釋,有憲兵二人到家中監(jiān)視,禁止出入,至12月始撤。???
1927年 47歲 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任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三月,在北京大學講《回回教進中國的源流》,由學生馮沅君記錄,后修改增補成文。又名《回回教入中國史略》。???
1928年 48歲 2月,完成《史諱舉例》。寒假,在北平大學寒假講學班演講,題為:“歷史輔助科學的避諱學”。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北平圖書館委員。???
1929年 49歲 任北平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北平圖書館委員長。7月,在燕京大學現(xiàn)代文化班講演,題為“中國史料的整理,”由學生翁獨健記錄,后修改增補成論文。
1930年 50歲 《敦煌劫余錄》出版,線裝鉛印,6冊一函。夏,在故宮博物院校勘《元典章》,以故宮元刻本及其他四種抄本與沈家本刻本相校。歷時九個月完成,得沈刻本訛誤一萬二千余條。
1931年 51歲 任哈佛研究社研究員。撰成《元典章校補》及《元典章校補釋例》(即《校勘學釋例》)。
1932年 52歲 在北平師范大學首次開《史源學研究》新課,后改名《史源學實習》,隔年在各大學講授。???
1933年 53歲 主持影印《宋會要輯稿》工作。???
1934年 54歲 《元秘史譯音用字考》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雕板。此書參考內(nèi)閣大庫、北平圖書館、蘇俄國家學院等藏本,總結(jié)出《元秘史》的譯音用字規(guī)律。???
1935年 55歲 當選為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一屆評議員。???
1936年 56歲 研究吳歷(漁山),本年寫《吳漁山生平》等有關文章四篇。???
1937年 57歲 春,任北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4月,撰成《吳漁山年譜》等有關文章3篇。7月,北平淪陷。年底撰成《舊五代史輯本發(fā)覆》。為防敵偽注意,倒填年月,作7月撰成。???
1938年 58歲 10月,撰成《釋氏疑年錄》。??
1939年 59歲 再閱《嘉興藏》,以初僧人語錄200余種,修訂《釋氏疑年錄》,年底付刻。???
1940年 60歲 3月,完成《明季滇黔佛教考》,表彰滇黔明末遺民之民族氣節(jié)。史家首次采用大量僧人語錄入史。???
1941年 61歲 1月,完成《清初僧諍記》。書中探討民族斗爭在宗教內(nèi)部宗派斗爭的反映,以抨擊投降派。6月,為輔仁大學史學會第一次常會講“官書與私書”。7月,完成《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表彰南宋初河北抗節(jié)不仕的遺民。史家首次采用大量道家金石碑刻材料入史。???
1942年 62歲 9月,完成《中國佛教史籍概論》,書中論斷多針對淪陷區(qū)特定環(huán)境而發(fā)。稿原為講課用教材,在輔仁多次講授。???
1943年 63歲 在輔仁隔年講授“史源學實習”,原以《廿二史?記》、《日知錄》為教材,今年始用《鮚埼亭集》,目的以“正人心,端士習”,講述歷史上抗敵不仕人物。讀《通鑒胡注》,開始撰寫《通鑒胡注表微》。???
1944年 64歲 幾年來講課未斷,今年仍用《鮚埼亭集》為教材,講“史源學實習”。???
1945年 65歲 《通鑒胡注表微》基本完成。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
1946年 66歲 10月,到南京參加中央研究院評議會。???
1947年 67歲 10月,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二屆第三次年會,通過設置院士。當選為首屆院士。
1948年 68歲 12月,南京政府三次派飛機來接,拒絕南下。??
1949年 69歲 1月9日,南京政府第四次派飛機來接,堅決留平。1月底,北平解放。5月11日《給胡適之先生的一封公開信》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后各地報紙及香港、國外某些報紙全文或部分轉(zhuǎn)載)12月《進步日報》轉(zhuǎn)載,同時發(fā)表社論。9月,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第一次會議特邀委員。???
1950年 70歲 9月,輔仁大學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辦,仍任校長。任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10月,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第二次會議特邀委員。???
1951年 71歲 5月,任西南土地改革工作團總團長,全團共531人。10月,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第三次會議特邀委員。???
1952年 72歲 5月,高等學校院系調(diào)整,9月,輔仁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并,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1953年 73歲 2月,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我第二所所長。10月,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第一次會議特邀委員。???
1954年 74歲 7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 75歲 6月,錄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1956年 76歲 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第二次會議特邀委員。???
1958年 78歲 推選為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至近世前為二屆、三屆常委。???
1959年 79歲 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7月,寫成《影印明本冊府元龜序》。??
1960年 80歲 9月,寫《書大德南海志殘本后》。???
1961年 81歲 2月,寫《談談文風和資料工作》。4月,寫成《談北京雙塔寺海云碑》、《佛牙故事》、《跋王羲之小楷曹娥碑真跡》。???
1962年 82歲 開始點校《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由柴德賡、劉乃和協(xié)助。寫《跋凌次仲藏孫淵如殘札》、《跋洪北江與王復手札》、《法獻佛牙隱現(xiàn)記》。 1963年 83歲 寫《書傅藏永東大典本南臺備要后》、《錢竹訂手簡十五函考釋》、《跋西涼戶籍殘卷》、《舊五代史輯本引書卷數(shù)多誤例》、《跋陳東塾與王仲玉手札》。???
1964年 84歲 寫《跋胡金竹草書千字文》《跋董述夫自書詩》《戴子高年歲及遺文》。???
1965年 85歲 寫《薩都剌的疑年》,修改完《兩封無名字無年月的信》。
1966年 86歲 “文化大革命”爆發(fā)。???
1971年 91歲 6月21日在北京醫(yī)院病逝。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航空| 千阳县| 东光县| 勃利县| 游戏| 惠安县| 绥芬河市| 枞阳县| 岱山县| 石门县| 周宁县| 龙江县| 章丘市| 大兴区| 黔西| 高安市| 子洲县| 清涧县| 贵港市| 普安县| 永胜县| 乾安县| 贺州市| 南岸区| 安阳县| 托克逊县| 大渡口区| 宜君县| 永和县| 德令哈市| 东莞市| 宝清县| 鄢陵县| 荆门市| 马鞍山市| 会宁县| 洪江市| 泊头市| 卢湾区| 嘉义市|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