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元好問忻州故園及詩作考述
——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四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文學長河中,金代詩人元好問不僅為一代文宗,集金代文學之大成,而且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最為優秀的古典詩人和學者。他一生不僅存詩一千三百八十多首,給后人留下豐厚的文學遺產,而且編纂了《中州集》、《壬辰雜編》和《金源君臣言行錄》等金代詩歌總集和史學資料,為后人了解金代文學創作和編寫《金史》提供了原始資料。他還著有品評漢魏以來重要詩人和詩歌流派的詩學批評《論詩三十首》,以其深邃眼光和獨特見解為后人所重。過去對元好問的詩歌研究或介紹,多注意其中被認為是最有成就的“喪亂詩”和《論詩三十首》,對其晚年歸鄉后的詩作則較少觸及,所以下面著重結合其生平對此作一評介,順便介紹我在忻州探訪元墓的情況。

  一代文宗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75),字裕之,號遺山,忻州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他是北魏拓拔氏的后裔,從高祖到祖父歷代仕宦,但父親元德明雖有詩名卻屢舉不第,終生以詩酒自娛。好問出生后七個月便過繼給叔父元格,元格攜之宦游四方。好問天資聰穎,七歲遂能詩,太原名士王湯臣目為神童。年十一,隨叔父在冀州受教于詩人路鐸。十四歲拜純儒郝天挺為師。郝天挺操守高潔又學識淵博,一生以“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自勵,這對元好問后來的人生道路和文學創作都產生極大的影響。金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元格在隴城令任上病故,好問扶靈柩回忻州故里。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蒙古軍隊攻陷忻州,元好問帶著繼母張氏歷經艱險輾轉流離,最后寓居于宜陽三鄉驛,當年唐代詩人李賀的故鄉昌谷。就在奔亡途中,好問也不忘著述,有名的《論詩三十首》即寫于其間,同時還編有前人關于文章法度的論述《錦機》(今佚)。在《論詩三十首》中,好問針對當時詩壇流弊,以其深厚的理論修養和淵博的詩學知識,系統的評論了從漢魏到宋代的許多重要詩人和詩歌流派,總結詩體流變規律,為文學史上的正體和偽體畫出涇渭分明的界線,可視作中國詩學批評史的一部大綱。

  金宣宗興定五年(公元1221)好問登進士第,名動京師。當時的文壇盟主禮部尚書趙秉文以書招之,時人目為“元才子”。但好問并未去選官,而是放散于箕山穎水之間,吟詠不絕,詩名益盛。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0),趙秉文等舉薦他應試宏詞科,入選后任權國史院編修官,“直筆”編修宣宗實錄。從正大三年到正大八年,好問先后任鎮平、內鄉、南陽(均在今河南省)三縣縣令。此時,金朝國勢已如江河日下,蒙古鐵騎已對金形成滅頂之勢。在這段時間及國破之后,詩人寫了不少憂國哀民和抒發黍離之悲的“喪亂詩”,它代表著詩人文學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清人趙翼把它與杜甫的詩作相提并論,可稱為金元之際的“詩史”:“唐以來,律詩可歌可泣者,少陵數十聯外絕無嗣響,遺山則往往有之”(《甌北詩話》)。其間寫的《歧陽三首》就是典型的一例:正大八年,蒙古軍隊攻陷歧陽(今陜西鳳翔縣),血洗城池。好問此時在南陽令任上,聞此訊寫下著名的《歧陽三首》,其中第二首寫道:“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詩中描繪了歧陽城破后的慘狀,賦予“野蔓”“殘陽”以生命和情感,同“戰骨”“空城”等頗富悲劇色彩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一幅凄惻哀婉、慘絕人寰的畫面,把國家危亡、生靈涂炭的一腔幽怨化為慷慨悲歌,堪稱詩人“喪亂詩”中的力作。

  哀宗天興元年(公元1232)三月,蒙古大軍進圍汴京。十二月,哀宗突圍東逃。第二年正月,西面元帥崔立叛降蒙古,挾太后召梁王監國。崔立為了替自己叛降行為貼金,劫太學生劉祁、麻革及元好問、王若虛等撰文立碑,頌揚其救一城軍民生靈涂炭的功德。其碑雖“命由威制”非好問本意,而且“止實敘事”并無頌揚之語,但也暴露了元好問性格中軟弱的一面。天興三年正月,金哀宗自縊于蔡州(今河南汝南市),金朝滅亡,好問亦被俘,攜友人之子即后來成為元代著名雜劇家的白樸北渡黃河,被編管于聊城,(今山東聊城市)。在此期間,好問不僅飽受屈辱和饑寒之苦,而且也目睹了大動亂中民眾所遭受的浩劫:唐宋以來煙柳繁華的關中八州十二縣,兵火之余不足萬戶,僅汴京城就死九十萬人,幾乎成了一座空城。國破家亡的慘痛,白骨遍野的凄涼以及壯志未酬的悲憤使他更發憤于著述,就在這種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他開始編纂《中州集》和《壬辰雜編》。《中州集》為金詩總集,它成為后人了解和研究金代文學的重要依據。《壬辰雜編》是部金代史學資料匯編,為后人編撰《金史》提供了寶貴史料。元太宗窩闊臺七年(公元1235),元好問擺脫編管,移居于冠氏(今山東冠縣)開始過遺民生活,在此期間,編有《東坡樂府集選》和《唐詩鼓吹》(今俱佚)。出于對故鄉的思念,太宗十一年夏,元好問攜全家歷經艱辛輾轉回到故鄉忻州。

  老歸故園詠家山

  好問從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秋返鄉到憲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病故,這十八年間主要是在家鄉忻州度過的。此時金朝故老已雕零殆盡,好問以文壇宿將巋然獨存,整理金朝文史,重振今日詩文的歷史重任自然落到他的肩上,好問也義不容辭但當此這份重任。在放懷詩酒、專心翰墨之際,他以年邁多病之軀,奔走于齊、魯、燕、趙、晉、魏之間,采摭有關金朝君臣遺聞史事,編成《金源君臣言行錄》百萬余言,終因心力交瘁,于憲宗蒙哥七年病故于采風途中的獲鹿(今屬河北)寓所。

  好問詩文詞曲俱佳,但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他的詩作題材廣泛,多方面的反映了金亡前后社會政治生活的變化,堪稱一代“詩史”。詩風慷慨悲壯、沉郁剛健,可作為“河朔詞氣貞剛”的杰出代表。其晚年詩作,占他整個創作生涯的三分之一強,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和思想境界的變遷,他在的詩題和詩風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出于歷經滄桑不愿再提傷痛,此時除了像《衛州感事》等少量詩作外,已不再像以前的“喪亂詩”那樣去抒發喪亂之感和亡國之痛,大多數作品轉向描繪故鄉山水風物、友人間的酬唱,以及回到故園的欣喜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詩風也由沉雄悲壯轉為閑婉清麗。

  好問晚年歸鄉詩作,內容上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少量的感懷身世憂時憫亂之作。如上所述,這已不是好問晚年詩作的主要內容,而且在內容風格上也不同于以前的喪亂詩,主要是痛定思痛,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和索漠。如這首《感興》:“勤如韓子初無補,晚似馮公豈見招。五十三年等閑里,一窗風葉雨瀟瀟”。此詩寫于回到家山的第三年,詩人回憶自己一生,年輕時像韓愈一樣勤學苦讀但于世無補,一生蹉跎到老也不能像馮唐那樣白首建功,只能回到家山寒窗之下,臥聽風雨瀟瀟,充滿了傷感和無奈。但“一窗風葉雨瀟瀟”中,是否也有陸游那種“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老而彌堅之志,自在言外。《衛州感事?其二》呈現的也是近似的內容和風格:“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師。不知江令還家日,何似湘累去國時。離合興亡遽如此,棲遲零落竟安之。太行千里綠如染,落日欄桿有所思”。此詩寫于太宗十一年夏,元好問攜家回故鄉路過衛州時作。詩人回憶當年,往事歷歷在目,但故國已不堪回首。自己雖像南朝江總那樣九死一生回到故鄉,但因故國已亡實際上卻似屈原離國。詩人憑欄眺望故國山河,真讓人思緒萬千傷感而無奈。類似的詩作還有《學東坡移居八首》、《雁門道中書所見》等少量詩作。

  二是模山范水、風物紀行。好問歸鄉后經常在家鄉一帶游歷,向北到過定襄、代縣、大同,向南到過太原、榆社、太谷,寫有大量吟詠河山風物之作,這同他歸家途中的紀行之作構成了好問晚年詩作的主要內容。這些詩作不似南宋江湖詩人講求性靈超脫,也無江西詩派后期的晦澀生新,而是深深植根于現實生活,將山川的壯美、風物的秀麗與故國風情和人生感悟融合在一起,在閑婉清麗之中深藏窽坎鏜鞳之聲,并呈現出不同的格調。其中像《游黃華山》、《羊腸阪》、《東山四首》、《代州門外南樓二首》等都代表了元好問詩作新的境界。如《羊腸阪》:“浩蕩云山直北看,凌兢羸馬不勝鞍。老來行路先愁遠,貧里辭家更覺難。衣上風沙嘆憔悴,夢中燈火憶團圓。憑誰為報東州信,今在羊腸八百盤”。此詩寫于歸家途中路過羊腸阪時所作。羊腸阪在山西長冶縣東南,離忻州已經很近了。詩人寫長途跋涉之苦并不像早年那樣放筆直抒,而是曲折盤旋經過四層鋪墊:——路遙(“浩蕩云山”)、羸馬、年老再加“貧里辭家”,這更顯長途跋涉之難,當然也就更加反襯歸志之堅和更顯對故鄉之愛。在表達這種熱愛情感時又用虛實對舉之法:“衣上風沙嘆憔悴”是實寫,“夢中燈火憶團圓”則是虛擬想象;“憑誰為報東州信”是虛擬想象,“今在羊腸八百盤”則又回到現實之中。如此曲折盤旋、逆轉反接,正是好問晚年詩風老辣圓熟的表現。《東山四首》則呈現另一種風格,其一云:“半欲天陰半欲晴,層巒疊崄各分明。去年風雪無多景,看盡東山是此行”。其二云:“自笑平生被眼謾,看山只向畫中看。天公老筆無今古,枉著千金買范寬”。東山在忻州東北的定襄縣境,又叫遺山,山勢峻秀,風景優美,元好問常在山間盤桓,今仍存留“元遺山先生讀書處”等遺跡。好問號遺山,也出于此。詩中提到的范寬是北宋著名的山水畫家,與李成、董源并稱北宋山水畫三大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其家鄉陜西關中一帶的山岳,雄闊壯美,筆力渾厚。畫面多采用全景式高遠構圖,高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的氣勢。其代表作《雪景寒林圖》以三拼絹大立幅圖寫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氣象。圖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回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后的磅礴氣勢。但元好問認為:范寬手段再高明,也高不過大自然造化之功,也無法與眼前真實的東山美景相比。只是年輕時沒有眼力:“自笑平生被眼謾,看山只向畫中看”。到老回到家鄉,感受家鄉的真實山水,才明白這個道理:“天公老筆無今古,枉著千金買范寬”。這兩首詩在藝術技巧上也有過人之處:前一首抓住半陰半晴的特定時刻,寫出東山與平時不同的景色,欣喜之情含蘊其中。在構思上更有杰特之處:當年蘇軾詠西湖美景,用的是分寫法:晴天是“湖光瀲滟晴方好”,雨天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分別呈現兩種景色。元好問則將陰晴兩種氣候糅合在一起,描繪東山在半陰半晴時刻的特定景色:既有晴明時的青翠,又有陰云下的空蒙。這種寫法既是對蘇軾的繼承,又是一種創新。后一首與其說是贊美青山,還不如說是闡發一種哲理,表達一種人生領悟:大自然中的青山是最美的,因為它最真實。畫中的青山只是對生活的臨摹,即使他是宋代的范寬,即使它是古人珍品,也不如真實的大自然中的山水。詩人說自己“平生被眼謾”,“枉著千金買范寬”,都是在用自責的方式強調這種領悟。當然,這種領悟并不僅僅限于觀畫,它還應有更為寬泛的人生內涵,譬如陸游談到他對詩歌創作的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屬于同一類型。《游黃華山》是首古風,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在風格和手法上的刻意求變:不再是現實的描繪,改以浪漫的夸張想象為主,如形容千丈飛瀑是“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到愁龍公”。閑婉清麗的筆調也為恢弘的氣勢和雄壯的風格所取代,像“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歷經滄桑但不改初衷、豪氣依舊的一代文宗。

  三是歸鄉之思和鄉居之樂。詩人的晚年詩作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寫歸鄉之思和鄉居之樂的。如這首《榆社硤口村早發》就把思鄉之情寫得相當生動感人:“瘦馬長途懶著鞭,客懷牢落五更天。幾時不屬雞聲管,睡徹東窗日影偏”。榆社在忻州東南,詩人在返鄉路上經過長途跋涉,所以對著走在長途上的瘦馬,實在不忍再加鞭。更何況起早趕路,人又索漠孤單。這兩句先抑、先敘愁苦,后兩句再揚,再寫家山之樂:到那時就可以東山高臥,不要再五更天就起床趕路了。前兩句是實寫、是冷色、是愁苦;后兩句是虛擬、是暖調、是興奮。這樣一抑一揚,前后對比,寫出詩人的真率和浪漫,也寫出返鄉的急迫和興奮。《初挈家還讀書山雜詩四首》是寫返家后的感受:“眼中華屋記生存,舊事無人可共論。老樹婆娑三百尺,青衫還見讀書孫”。華屋依舊,老樹婆娑,但物是人非,可以話舊的親友已無一人,這種深沉的滄桑之感和家國之嘆與以前的“喪亂詩”在情感上有一線相通。但不同的是,詩人的傷感之中還有一絲自慰和慶幸,這就是“青衫還見讀書孫”。身著青衫,說明與功名無關,但元家讀書種子仍在,后繼有人,這在大亂之后、故人喪盡的背景之下,當然是值得慶幸和自慰的事。這種慶幸和自慰還可以從詩題中“讀書山”三字看出。讀書山,即詩人家鄉的系舟山,因詩人的父親曾在此讀書,當時的文壇盟主也是詩人的朋友趙秉文遂稱此為“元子讀書山”。詩人以此名作為詩題,既是紀念亡父,又是懷念故人,與詩中的懷舊題旨暗合,另外也與結句“讀書孫”相呼應:從讀書山中讀書的爺爺到著青衫讀書孫子,暗示其讀書家風源遠流長、后繼有人。沮喪之中有慶幸,悲涼之中有亮色,這是詩人晚年這類詩作不同于以前的“喪亂詩”之處,類似的詩作還有著名的《外家南寺》以及《東園晚眺》和《讀書山月夕》二首等。詩言志,如果說上述詠歌鄉居之樂的詩篇中摻有家國之悲和滄桑之感的話,在同時作的小令中則徹底放開,讓其鄉居生活的放松和愜意得到盡情的渲泄,詩人有這樣兩首小令叫《黃鐘?人月圓》,其中一首寫道:“重崗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后長松。十年種木,一年種谷,都付兒童。老夫唯有:醒來明月,醉后清風”。割斷紅塵、不問世事,甚至連當年陶淵明從事的種樹農活也不問,只管東園醉臥,當然是身心放松,輕松愜意了。

  四是與鄉鄰友人詩酒盤桓、往來酬唱以及題畫詠物之作。友人酬唱之類詩作風格各別,有的沉郁蒼涼,含蘊著深沈的人生感慨和貞節自勵的人生操守,如《人日有懷愚齋張兄緯文》、《李進之迂軒二首》。前者回憶當年詩酒酬唱、慨嘆人生易老,但結尾兩句“澗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歲寒枝”則暗含對身在元蒙統治中心大都的友人的勸勉,當然也是自勵。后首也是與友敘舊,慨嘆歲月流轉、人生易老,但其中的“書生風味是清貧”“潦倒粗疏我自真”則突顯詩人安貧守真、耿直磊落的個性。有的則以奔放之筆,傾吐慷慨激烈的情懷,讓人似乎又看到那個酒酣耳熱、縱情揮灑的早年的元好問,反映了詩人壯心不已的暮年情懷,這類詩作以長詩《涌金亭示同游諸君》為代表。詩人晚年的詠物詩往往能抓住詠歌對像的某一特征,稍加點撥便生動傳神,更在其中注入詩人獨特的體悟和感受,其引深和外延,遠遠超出詠物的本身,如《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翠葉輕籠豆顆勻,胭脂濃抹蠟痕新。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紅可惜春”;“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前者在細膩傳神的狀物之后,要人們留心滋潤花蕾的露珠,莫使它滴下來辜負美好的春光。后一首以花喻人,要她潔身自好,莫輕許與人。兩首詩中流露出的對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潔身自好的處世態度,絕不是僅僅對海棠花而言。好問的題畫詩更是出于畫又不粘滯于畫,更注重這種思想含蘊和弦外之音,如《東平李漢卿<草蟲卷>二首》(其二):“過眼千金一唾輕,畫家元有老書生。草蟲莫道空形似,正欲爾曹鳴不平”,與其說是詠歌畫家筆下栩栩如生的草蟲,贊揚畫家畫技高超,還不如說是贊美他蔑視世俗、廉潔正直的品格。另一首《陳德元竹石二首》:“萬石綱船出太湖,九州膏血一時枯。阿誰種下中原禍?猶自昂藏入畫圖”,更是以畫中之石為觸發點,由畫中之石聯想到宋徽宗的“花石綱”,再聯想到北宋由此而亡。至于是否聯想到金亡和金亡之因,這就要讀者去聯想了。

  忻州古墓葬詩魂

  元憲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好問病故于采風途中的獲鹿。其長子元拊并同好問的門生將靈柩運回故鄉忻州,安葬于系舟山下故園之東,即今日位于忻州市東南約十里的西張鄉韓巖村東北。今日的墓園分為享堂、墓區和野史亭三個部分。墓園正門為牌樓式建筑,四個石柱支撐形成三個拱形門廊,上書“詩人元好問墓園”。進門后為一漢白玉元好問立像,手握詩卷,迎風而立,長髯飄動,似正在吟哦。享廳為五開間,供有元好問的坐像,東西兩側墻上嵌有清代以來的碑刻碣文,其中清乾隆六十年忻州知州汪本直撰寫的元好問先生世系略以及元墓墓道圖,為我們研究元好問生平和墓葬情況提供了較為可信的資料。

  享廳的后面是“野史亭”,建于民國十三年。是當時的忻州士紳邢賓、陳芷莊從全省集資五千七百六十九塊銀元修建的,因此也可視作現代陜西民眾對元好問的愛戴。亭高三丈六尺,六角攢尖頂形,雕梁畫棟、陰刻斗拱,門楣上鐫有清代忻州名人徐繼畬的手跡“野史亭”三個鎦金大字,亭內的正壁是元好問的石刻畫像,左右是遺山先生的行、楷、草書六幅墨寶,相當珍貴。亭北有三間大廳,為忻州文士燕集吟詠之所,歷代憑吊元好問的詩文也刻石嵌于壁中。

  “野史亭”西約二百米處則是元墓,占地六畝八分。四周圍以低矮粉墻,上覆小瓦。墓區正門呈山脊形,一主門兩邊門,正中匾上為“元墓”二字,為清代忻州知州汪本直手書。墓門內的墓道長約五十米,兩旁是一片松林,兩側有石翁仲、石羊、石虎各一對。墓道盡頭即是元墓,為園丘狀,四周圍以石塊,中為黃土,墓上灌木叢叢,長藤低垂、墓草青青,正中為一棵古榆,鐵干虬枝,塊然聳立,亦如好問生前處世為人。墓前有石桌、石香爐供案,供案后有塊石碑,高三尺,上書“詩人元好問之墓”,碑陰為清山西道按察使姜彧撰書的墓志銘。元好問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在詩歌方面,詩人對此也頗為自負,曾囑咐其門人:“某身死之日,不愿有碑志也。墓頭樹三尺石,書曰‘詩人元遺山之墓’,足矣”。元墓如此設置,即是遵從好問的遺愿。墳頭植榆,亦是金人風俗,因為“榆”通“余”和“裕”,據說可以蔭庇子孫后代福祿綿長,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金的后人滿清。

  清代“興祖直皇帝”福滿的永陵,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以及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頂上也都植有榆樹一株,只不過因為是帝陵,稱為“圣榆”罷了。所以好問囑咐其門人他身死之后,不愿有碑志,只設墓頭樹和書曰“詩人元遺山之墓”的三尺石,其中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屈節仕元的高潔操守,自不難看出。

  好問墓的上方有其父元德明、叔父元恪、祖父元滋善和曾祖父元春的墓,右下方為其子元拊,長孫元若祖的墓。

山西忻州元好問墓園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赉县| 乌兰察布市| 湖北省| 新营市| 静宁县| 扎鲁特旗| 鹤庆县| 延津县| 榆林市| 安塞县| 平遥县| 灯塔市| 东莞市| 南召县| 筠连县| 闽侯县| 泗洪县| 南丰县| 衡南县| 旌德县| 嘉峪关市| 错那县| 永兴县| 吴堡县| 莒南县| 宾川县| 寿宁县| 茶陵县| 读书| 闽清县| 措勤县| 白玉县| 西华县| 邳州市| 康平县| 娱乐| 宜州市| 裕民县| 香格里拉县| 闻喜县|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