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中的文字游戲
主 題:中國書法中的文字游戲
時 間:2008年8月2日
地 點:何香凝美術館
主 講 人:白謙慎教授(美國波士頓大學)
文字提供:何香凝美術館
文字整理:美訊在線-東方美術網(wǎng)
內(nèi)容提要:講座第一部分簡略地介紹中國的文字游戲的傳統(tǒng)。中國的文字游戲很早就存在了,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書法當中的文字游戲是脫離不開大的文字游戲的環(huán)境。第二部分:選擇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明末清初(從萬歷年間到康熙年間),具體來說就是1573年到1722年,差不多正好150年的時間,把這段時間出現(xiàn)的文字游戲的現(xiàn)象作為個案來研究,比較細致地分析文字游戲的興起、擴展、衰落,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書法家是怎么玩文字游戲的。第三部分是因為何香凝美術館偏重于當代藝術,我就選擇幾個當代的藝術家,講講他們的藝術作品中的文字游戲現(xiàn)象。
首先要講的是中國古代文字游戲的傳統(tǒng)。我在西方生活了22年,每天用英語,也學過一點法文,對西方的語言有所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這么長時間之后,對中國的文字現(xiàn)象就有了比較深切的感觸,對它的特點有一些想法。中國的文字跟西方語言當中使用文字的現(xiàn)象一比較,就會顯現(xiàn)出我們中國語言的特點。甲骨文是比較早的能夠識讀的文字,很多字就是我們所說的象形字,這是中國字的特點,象形字在中國早期的文字中占很大的部分,也是中國文字重要的發(fā)端。
在其他的文明的早期文字中,也有很多象形字,比如瑪雅文明。我們認為甲骨文非常難讀,但如果拿甲骨文和其他文明的早期文字的破譯比較,相對而言,甲骨文的破譯釋讀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原因是甲骨文、金文和后來文字的聯(lián)系是非常密切的,中國文化能夠這么長的時間不間斷地延續(xù),實際上跟我們使用的文字有相當大的關系。即使一個不懂古文字的人,還是能夠根據(jù)一些象形的特點來判斷,猜出甲骨文的一些讀法,但瑪雅文字就失傳了,后來沒有延續(xù)下去。
甲骨文
有的時候,古文字的識讀是靠其他文字記載來對讀的,打個比方,一塊碑上同時刻有希臘文和埃及文,如果讀出希臘文就可以釋讀埃及文。瑪雅文字的釋讀就比較難,但是恰恰美國學者60年代初的時候破譯了瑪雅文,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從瑪雅文字可以看到(圖),它也是一種象形文字。使用象形文字的文明有很多,比如早期的南亞的文字,它比甲骨文出現(xiàn)得更早。在巴基斯坦、印度的西北部一帶的早期文明中,人們使用的文字也是有很多象形字。所以象形字的使用并不稀奇。但是中國文字有個特點,就是我們的文字沒有走向拼音文字,中國字基本都是獨體字,是單音節(jié),中國文字是表意的符號而不是表音的符號,這些形成了中國文字的特點。
瑪雅文字
現(xiàn)在開始講中國古代的文字游戲。這是蘇若蘭的璇璣詩(圖),她是公元四世紀的一個女詩人,她寫了一個璇璣詩,共841個字,可以倒讀、正讀、繞著讀、跳一個字讀、斜著讀,有的人說可以讀出幾千首詩,但是也有學者說能讀200多首。不管怎么說,它是一篇能夠讀出很多詩的文字,也是古代的一種文字游戲。這種文字游戲跟中國的語言有關。中國語言中,我說“我愛她”,“她愛我”,是同樣的三個字,三個音節(jié),而且字的形式?jīng)]有任何變化。但是在英文當中“我愛她”(“I LOVE HER”),變?yōu)椤八龕畚摇保ā癝HE LOVES ME”)時,主語“她”發(fā)生了變化,LOVE也要加一個S。所以在西方的語言文字當中,玩璇璣詩這樣的文字游戲是不可能的。中國的語言文字可以有非常豐富的文字游戲,這是中國語言的一大特色。
不過伴隨而來的是中國的文字獄也特別多,因為它的多義性。你是這樣讀,整你的人可以那么讀,所以也有比較消極的一面。文字獄在中國其實也有很悠久的傳統(tǒng)。
在中國的文字游戲中,不僅動詞可以當動詞,名詞可以當動詞,動詞的形式也不變,代詞和主語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時,形式也不會變。下面是我一個朋友寫的一首《蝴蝶變幻曲》:“莊生夢蝶”這四個字怎樣組合都可以讀得通,如“蝶夢莊生,蝶生夢莊,莊蝶生夢”……就像魔方一樣,每一個組合都可以讀。中國的語言文字真是千變?nèi)f化、千奇百怪。
還有各種各樣的視覺上的文字游戲,有的是把文字排成某種視覺形象,比如說桑籃詩,把文字搭成一個像提籃樣的形狀,同時也告訴你該怎么讀。這是鄭板橋寫的盤中詩,從中間開始一點點往外讀。不僅有印刷品,同時還有類似盤中書的書法作品。所以中國的文字游戲傳統(tǒng)當中,形式是多種多樣,非常豐富的。
這是視覺當中使用文字的現(xiàn)象,用妙法蓮花經(jīng)文組成的佛塔,也是使用文字的一種方式。明代的作品白衣觀音也是由佛經(jīng)構建而成,這是抄經(jīng)的一種方式。所以在中國,利用漢字的視覺因素是有悠久的傳統(tǒng)。拼音文字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拼音文字的詞與詞之間一定要留空間,否則一串字母在一塊就會混亂不堪。但是漢字每一個字都是獨體字,完全是均勻的一種空間,所以這種情況下,可以排列得非常整齊,就像前面看到的佛塔一樣,這也是由于中國文字的特點產(chǎn)生的一種視覺上的游戲,可以廣義的稱為文字游戲,書寫漢字的游戲。
我們再看燈謎。我們有春節(jié)猜燈謎的傳統(tǒng),實際就是文字游戲。這是蘇州一個老書法家王能父數(shù)年前參加全國的燈謎比賽得了頭等獎的燈謎:“自小為鄰居,目前少聯(lián)系”,打一字。謎底我就告訴大家:省。“自”和“小”,自小為鄰居; “目”和“少”,目前少聯(lián)系。非常通順,但同時又非常巧妙。在我們的字謎當中,不但有形象的聯(lián)系,用字義的,也有用聲音,就是同聲字。所以中國的字謎是用聲音、形狀、字義等,很多因素全都放在一塊。
英文的報紙里面也有填空式的英語文字游戲。但是它的變化跟中國文字相比就少多了,也太容易了,遠遠沒有中國文字這么復雜。中國有些文字游戲,如果沒有很淵博的知識,沒有很好的聯(lián)想力,可能猜一兩年都猜不出來。中國的文字游戲確實可以讓人很花時間的去玩,是很耐人琢磨的一個東西。
這是1998年我在泰山考察摩崖石刻的時候看到的字(圖),實際和字謎一樣,它也是一種文字游戲。整個“風月”二字的邊都去掉了,成了“蟲二”,讓人們猜它是“風月無邊”的意思。實際上是為了贊美泰山的景色非常優(yōu)美。這種類似的文字游戲還有很多很多。
再看明宣宗畫的《一笑圖》。畫面內(nèi)容是,竹子下面有一條狗。“笑”字的異體字。畫中的“笑”下部并不是 “夭”字而是“犬”字,叫“一笑圖”。從文人,從老百姓、佛教徒、皇帝,大家都生活在一個玩漢字的傳統(tǒng)當中,在中國古代,文字游戲的傳統(tǒng)可謂源遠流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漢字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同音字特別多。比如,新年那天人們吃魚,寓意“年年有余”。這個風俗早在戰(zhàn)國或是漢代就有了,利用諧聲來取得一種吉祥的意思。用魚來裝飾古代器皿,從漢代就開始了,一直就沒有中斷過。嚴格來講這也是一種文字游戲,是比較簡單的文字游戲。
宋人畫的《鵪禾圖》,畫面由鵪鶉和禾苗組成,同時又讀成“安和圖”,有安詳、安定、和平之意。所以中國的吉祥繪畫,常常也是文字游戲,其實是雙關語。這是一幅蜂猴圖(圖),畫面由猴子和蜜蜂構成,意同“封侯”。看似奇怪的組合,實際上是有特殊的含義。
蜂猴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一張南宋描述三個猿猴很調(diào)皮地在抓白鷺的畫,這個圖看起來很漂亮,但實際上也是一張吉祥圖,是有讀法的,這也一種文字游戲。寓意“三元得路”,這個路不要當馬路的“路”,古代人說當路人,就是當權者,三猿得鷺,這個“鷺”是權力的意思。你孩子要去高考了,我說希望連中三元,這個成于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三元出現(xiàn)于唐代,科舉制度從隋代開始,唐代有所發(fā)展,宋代開始成熟。那么在唐代有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三元在唐代叫“三頭”,宋代開始叫三元。到隋代到清朝中期,連中三元的也就11位,可想而知連中三元有多難。考科舉跟數(shù)學比賽不一樣,數(shù)學比賽你在省里考第一,也會可能全國考第一。可是古代考題是考詩、考作文,有相當大的偶然性。主考官喜歡你的風格和寫作方式,就可能是第一。所以要每次考第一,實在是非常難的。因為三元極少,在宋代“三元”就逐漸成了大家恭喜的詞。所以“三元得路”實際是宋代繪畫中祝福別人考試成功的一種畫。這種畫是把畫中的形象當作詞來讀,要利用同音來達到這個目的。這也是文字游戲的一種方式,但是稍微復雜一點。
來源:美訊在線-東方美術網(wǎng)200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