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傳神阿堵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多才藝,尤工丹青。傳寫形勢,莫不妙絕。劉義慶《世說》云:“謝安謂長康曰:‘卿畫自生人以來未有也。’”
嘗欲寫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辭。長康曰明府當緣隱眼也。若明點瞳子,飛白拂上,使如輕雲蔽月,畫人嘗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又畫裴楷真,頰上加三毛,云楷俊朗有識,具此正是其識。其觀者詳之,定覺神明殊勝重。又畫謝幼輿于一巖里,人問所以,顧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巖壑中?!庇殖.嬛信d帝相列像,妙極一時。
長康又曾于瓦棺寺北小殿,畫維摩詰。畫訖,光彩耀目數日?!毒熕掠洝吩疲骸芭d寧中,瓦棺寺初置,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直打剎注百萬。長康素貧,眾以為大言。后寺眾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月馀。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伴_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p>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
顧愷之
顧愷之,字虎頭,晉陵(今江蘇無錫)人,是東晉時期有名的大畫家。他年輕的時候,太湖附近瓦官寺的和尚想要擴建寺院,找到顧愷之,請他為擴建寺院布施些錢財,顧愷之爽快地在捐款簿上寫上了10萬錢。
當時人人都知道顧愷之畫雖然畫得很好,錢卻沒有那么多。他的朋友見他在捐款簿上寫了這么多錢,不免有些為他擔心,另有一些人則認為他是在說大話,只等著看他無錢布施時的笑話。
和尚們過了些天來找顧愷之拿錢。顧愷之說:“你們回到寺里先把一面墻壁刷白等著我,到時候錢就有了?!焙蜕袀円詾樗谡f笑話,莫名其妙地想:“錢又沒有長腿,怎么會自己跑來?”可是看他十分認真的樣子,還是照著他說的去做了。
白墻刷好后,顧愷之來到寺里,他關起寺門,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在那面白墻上畫了一幅壁畫,是一幅維摩詰像。維摩詰是傳說中一位崇信佛教但不出家的居士。
像畫好后,顧愷之卻沒有為維摩詰像點眼珠。他把和尚叫到面前說:“明天你們可以打開寺門,讓人們進來看。第一天來的,每人要捐20個錢;第二天來的,每人捐10個錢;第三天來的,可以讓他們隨便捐。”
大畫家顧愷之為瓦官寺布施,關起寺門畫壁畫的事,早已傳開了。特別是那些大官、大商人,都盼望早一天能看到顧愷之親筆畫的維摩詰像。因此,早上寺門一開,游客便絡繹不絕。很多人都是慕名前來參觀,從早到晚,寺院里都是人聲鼎沸。
就這樣,一連兩天,觀眾人山人海,把這座小小的瓦官寺擠得水泄不通??催^佛像的人們都對畫家用筆像春蠶吐絲、線條細勁聯綿的獨特畫法贊不絕口??纱蠹叶己芷婀?,紛紛竊竊私語:“為什么這個維摩詰沒有阿堵呢?”觀眾們所說的這個“阿堵”,是當地民間對眼珠的一種叫法。
到了第三天的一早,顧愷之又來到了廟里,拿起畫筆。先前竊竊私語的眾人見畫家來了,都安靜了下來。只見顧愷之走到壁畫面前,先是凝神靜氣,然后運筆揮毫,轉瞬間用極其精妙的筆法給維摩詰點上了兩只眼珠。在他落筆的瞬間,畫上的維摩詰就像活了一樣,兩眼炯炯有神,整張壁畫寶光流動,呼之欲出。這點睛的兩筆.給壁畫增添了極大的光彩。
周圍看畫的觀眾歡呼雷動,贊嘆聲、掌聲響成了一片。官員、商人紛紛解囊。瓦官寺募集到的善款后來經過點數,竟達到了百萬錢,遠遠超過顧愷之寫下的數目,一時被人傳為美談。
原來,顧愷之畫人物最重傳神,他提出“傳神寫照,盡在阿堵”。意思是說,人物畫對眼睛的處理最重要,眼睛才是傳神的妙處所在。因此他侮次給人畫肖像或是畫佛像時,總要仔細揣摩,格外慎重,從不貿然點睛。
有個叫裴楷的人,請人為他畫像,畫好以后,總像少了些什么,模樣看起來相似,卻沒有神采。于是他找到顧愷之,顧愷之揮筆作畫,在像畫好以后,又略一思索,在裴楷像的臉頰上畫了三根須毛。
看畫的人問顧愷之為什么要多加這三筆呢?顧愷之笑著回答道:“裴楷這樣俊朗,是因為他與眾不同,而這三根毛正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眾人看看裴楷,又看看畫像,果然是這三根毛加得如有神助,比不加時好了很多。
顧愷之神來之筆的練成,是出于他從小對母親的一片孝心。顧愷之的母親在生他時不幸亡故,父親原是退居在家的朝廷官員。小時候,他常纏住父親詢問母親的樣子,在父親的描述中,他腦海里漸漸有了母親的身影、形象。于是他用畫筆試著反復描繪母親的樣子,直到有一天,父親回來后,見到顧愷之畫的像,覺得去世的妻子似乎又出現在了眼前。從此,顧愷之一直把母親當做心中的老師,鞭策著自己繪畫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