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琴說

  近百年來,西學漸進,民樂不興。時至今日,雖說“高山流水”家喻戶曉、“琴棋書畫”婦孺皆知,然而琴為何物?眾皆茫然。這是怎樣的遺憾?

  身為中國人,我們還是來了解一點琴的常識吧。

  一、琴之魂
  
  琴,即“琴棋書畫”所特指,中國最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之一,在西方樂器法中劃歸zither類。傳王母娘娘在天宮瑤池宴請諸神演奏而得“瑤琴”之美名。因其古老而有七根弦,現代習稱古琴、七弦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講的就是“琴”。

  琴,中華文明之象征,是中國最古老、深邃、空靈、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樂壇上,琴被視為“八音之首”,“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千百年來,琴以其特立獨行的藝術魅力、空靈蒼遠的哲學意境和豐富厚重的文史底蘊,詮釋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成為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琴,集道家、儒家思想于一身,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講求中正平和、寧靜致遠、天人合一,“以己之心會物之神,以達于天地之道”。琴樂圣潔飄逸,可以載道,可以象德,可以明志,可以修身,可以靜心,可以啟智,可以養生,也可移人性情。操縵“坐必正、視必端、聽必專、意必敬、氣必肅”。“所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咸賴琴之正音是資焉。”

  琴,傳統人文精神之化身。早在春秋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書。孔子、司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歐陽修、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文人彈琴,既為象德修身,亦為經世濟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文精神當為琴之魂。

  琴,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在歷史的長河中,古琴音樂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琴學文獻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古琴之學,含琴曲、琴論、琴譜、琴歌等,構成獨立完整的音樂體系,稱為“琴學”),其中,僅琴曲就多達三千多首,這在古典音樂中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中,琴曲就有七首。1977年,美國發射第一顆外太空人造衛星,上面載有一張展現人類文明的金唱片。這張唱片刻錄了經過音樂專家嚴格篩選的27首世界名曲,其中,代表中國的就是琴曲《流水》,以尋求神秘的太空生命知音。

  琴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目前,我國正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申請,將古琴列入人類非物質與口述文化遺產。

  二、琴之源

  琴,歷史極其悠久,無人知曉其產生的確切年代,只知它從遠古走來,在中華民族形成之時,當即有之。世傳華夏祖先伏羲、神農、舜按天地、陰陽、五行之說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琴之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術,導政事,和六氣,調玉燭,實天地之靈氣,太古之神物,乃中國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養之物。”

  撇開這些傳說不說,古琴形之于文字記載的歷史亦有三千多年。《詩經》中即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美麗詩句。《禮記》中也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的記載。近年來考古發現也可明證。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十弦琴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之久,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七弦琴,距今亦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三、琴之形

  曾侯乙墓十弦琴、馬王堆墓七弦琴與現在的琴構造相似,但無徽分。從史籍來看,琴的形制,大約在漢魏時期,基本固定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

  琴,依人身鳳形而制,有頭、頸、肩、腰、尾、足,由兩塊木板斫合而成。常見的有伏羲式、神農式、師曠式、子期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和蕉葉式等。以仲尼式居多。斫琴選材用料極為考究,唐人即有“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之說。琴面即指板,多用梧桐木、杉木;背板多用梓木;中空構成扁長共鳴箱。琴面“上圓而斂,法天”為陽;背板“下方而平,法地”為陰,間有龍池、鳳沼二音槽,象征天地萬象;頭廣尾狹,法四時八節之數。琴面無品,于琴弦外側鑲嵌十三“徽”,以示音位,“其十二法六律六呂。其一處中者,元氣之統,則一陰一陽之謂也。”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琴面之上,弦有七根,外側為低音,依次向內漸高。弦定宮、商、角、徵、羽,法五行。定弦方法多樣,最常見的是將七根弦由外而內依次定為:徵、羽、宮、商、角、少徵、少羽,即C、D、F、G、A、c、d,稱為正調。弦分絲弦和尼龍鋼弦兩種。古用絲弦,音量小而韻味足;今用尼龍鋼弦,韻味遜而音量大。

  琴制長三尺六寸五分(125CM左右),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歲之三百六十五日;寬六寸(20CM左右),象六合;厚二寸(6CM左右),寓天地陰陽之氣。

  琴,周身飾以生漆,以黑色為主。琴歷百年,始有斷紋。斷紋種類繁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龍紋斷、蛇腹斷、流水斷等。

  琴,斫法特殊,可歷千年而不朽。九霄環佩、飛龍等傳世唐宋名琴,音韻極佳,具有無與倫比的音樂價值。可惜此類極品,多藏于深宮,世人難得一見,難得一聞。

  四、琴之音

  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頗具君子謙和之風。音域寬廣,多達四個八度。音色三種,即散音、泛音和按音,象征天、地、人和。散音渾厚如鐘;泛音玲瓏剔透;按音或虛、或實,或清越明凈、或沉渾宏亮,變化異常。琴音韻獨特,空靈蒼遠,古樸幽深,極具滄桑感。

  琴依純律定泛音,依三分損益律定按音。泛音多達119個,可以大段演奏樂曲,為中外樂器所僅見。《梅花三弄》的主題音樂即用泛音演奏。

  古琴指法非常復雜。右手指法主要有抹、挑、勾、剔、摘、打、托等。左手指法主要有吟、揉、綽、注、進、退、撞等。各種指法結合運用,古琴從而獲得豐富多彩的音色,極具表情性。

  琴人對琴對音要求極高,研究細致入微。琴講“九德”:一奇、二古、三透、四靜、五潤、六圓、七清、八勻、九芳。鼓琴則求“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二十四況。

  五、琴之曲

  琴曲長短不一,短者一、二分鐘,長者幾十分鐘,但琴曲結構通常由散起、入調、入慢、尾聲等四部分組成。琴曲開始多為自由散板,稱為“散起”。隨后“入調”,展示音樂主題。高潮之后“入慢”,進入新的境界。最后多以泛音結束,形成余音繞梁的意境效果。

  琴曲眾多,目前經常演奏的曲目大約有五十余首,如:《流水》、《平沙落雁》、《長門怨》、《陽關三疊》、《梅花三弄》、《醉漁唱晚》、《廣陵散》、《關山月》、《漁樵問答》、《瀟湘水云》和《胡茄十八拍》等。

  琴曲的演奏形式,主要有三種:獨奏、琴歌與合奏(琴簫合奏、琴瑟合奏、琴塤合奏以及琴與瑟、簫、笙、鐘、磬等雅樂合奏)等。近來,齊奏也常見諸于舞臺之上。

  六、琴之譜

  古琴記譜方法非常特殊。

  唐代以前使用“文字譜”,即用文字詳細記述弦序、徽位和演奏指法,十分復雜。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琴譜——唐初《碣石調·幽蘭》,即為“文字譜”,這也是唯一僅存的“文字譜”。此譜曾東傳日本數百年而無人能識,現存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彌足珍貴。

  到了唐代中葉,琴界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曹柔,創造了“減字譜”。減字譜使用特殊的圖形文字來記錄,而這種圖形文字則是按一定規律將漢字拆分組合而成。減字記譜法經后人逐步完善,一直沿用至今,簡譜、五線譜等記譜方法仍無法取而代之。正是由于有了這種記譜方法,大量的琴曲作品才得以較好的保存下來。人們應該永遠記住他。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大安市| 固安县| 河间市| 岳普湖县| 象州县| 茶陵县| 绍兴市| 林口县| 宣威市| 东阿县| 蒙自县| 景德镇市| 兴国县| 苍溪县| 鹤峰县| 北京市| 鞍山市| 乐业县| 涡阳县| 澄江县| 永清县| 黎川县| 海南省| 恩施市| 扬中市| 宜良县| 浦东新区| 巴东县| 天长市| 仪征市| 台安县| 浪卡子县| 驻马店市| 海门市| 鹤岗市| 云龙县| 北流市| 焦作市| 绥江县|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