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藝術中的文人:耶律楚材
古琴是中國歷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文人修身養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歷代文人愛琴解音,風氣之盛,始終未衰。在元代文人中,精于琴的當推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曾任金燕京行書省左右司元外郎,后歷任蒙古成吉思汗、窩闊臺時的大臣,官至中書令。耶律楚材早年生長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官宦之家,“幼學書畫同游戲,靜閱琴棋相對閑”。成年后,愈益喜愛古琴藝術,自稱有“琴癖”。他在《冬夜彈琴頗有所得亂道拙語三十韻以遺猶子蘭并序》中就指出:“有我春雷子,豈憚食無肉,旦夕飽純音,便是平生足。”耶律楚材對于名琴也頗為珍視,其家產中就有“唯名琴數張,金石遺文數百卷而已”(《國朝文類》卷五七《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據《困學齋名錄》“京師名琴”條的記載,耶律楚材流傳下來的名琴主要有春雷、玉振、不出戶、石上流泉、寒玉等。
在古琴藝術上,耶律楚材主要受彌大用和苗秀實兩位著名琴家的影響。彌大用的琴藝節奏舒緩,音韻恬淡,體現了中國古琴藝術的文人琴傳統。苗秀實的琴藝則節奏多變,輕重交替,錯落有致,體現的是中國古琴藝術的藝人琴的傳統。耶律楚材則將這兩種不同的琴藝融會貫通,合為一家。在融會中國古琴兩大傳統的基礎上,耶律楚材的琴藝最終達到“稍疾意不急,似遲聲不跼”的境界。
耶律楚材曾研習過大量琴曲,尤長于《水仙》一譜。耶律楚材在給其徒弟張之聞的詩中說:“幾時重會燕山首,一曲臨風奏水仙”。他也擅長彈《離騷》,“一曲《離騷》一碗茶,個中真味更何加,香銷燭盡穹廬冷,星斗闌干山月斜”。耶律楚材還擅長彈《廣陵散》。他的《彈廣陵散終日而成,因賦詩五十韻并序》是古今詠琴詩中氣勢頗為磅礴的一首。他在該詩中寫道“……亡身志慷慨,別姊情慘戚,沖冠氣何壯,投劍聲如擲。呼幽達穹蒼,長虹如玉立。將彈怒發篇,寒風自瑟瑟。瓊珠落玉器,雹墜漁人笠。別鶴唳蒼松,哀猿啼怪柏。數聲如怨訴,寒泉古澗澀。幾折變軒昂,奔流禹門急。大弦忽一捻,應弦如破的。云煙速變滅,風雷恣呼吸,樹作撥拉聲,指旁轟霹靂。一鼓息萬動,再弄鬼神泣……”
在長期的古琴演奏實踐中,耶律楚材對琴藝有很高的鑒賞力。他對金朝泰和年間琴待詔張器之與苗秀實彈琴藝術的比較足見其琴藝底蘊極深。他原來聽張器之彈奏《離騷》,“每至沉思、峻跡二篇,緩彈之,節奏支離,未盡其善”,而苗秀實卻能一氣呵成,“混而為一”,演奏精妙。通過比較,耶律楚材認為苗秀實的演奏,確實有獨到之處,可見耶律楚材獨到的功夫和眼力。耶律楚材對苗秀實的遺譜評價也很高。耶律楚材在苗秀實琴譜序中說:“予按之,果為絕聲,大率署令衛仲儒之所傳也。”衛仲儒是金熙宗完顏亶時的宮廷琴師,將苗秀實與衛仲儒相比,可見耶律楚材對苗彥實琴藝極為稱道推崇,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耶律楚材的琴學功力不凡。
耶律楚材的琴技非常高超,并能領悟到其中的真諦。在長期的古琴演奏實踐中,耶律楚材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琴論思想。
耶律楚材認為,彈奏古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平易自然,提倡古雅,反對俗艷。在平易自然的基礎上,達到“叩弦聲自無中出,得勾思從天外還”的境界。這就是強調彈奏古琴的意境在于自然,而不是琴本身而已,即“元來底許真消息,不在弦邊與指邊”。對于那些取媚世人,專事雕琢的古琴音樂,耶律楚材則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須信希聲是大音,猱多則亂吟多淫。世人不識棲巖意,只愛時宜熱鬧琴。多著吟猱熱客耳,強生取與媚世情。純音簡易誰能識,卻道棲巖無木聲。”從儒家思想角度出發,耶律楚材又對以上觀點進行了闡發,指出只有古雅之樂才與儒家思想相合,才有助于教化。
耶律楚材認為彈奏古琴是修養身心的一條途徑。常人都有喜怒哀樂,而此時彈奏古琴就可以排解自身憂愁。他以自身為例,指出:“高趣釀成真有味,煩襟洗盡了無痕”,“居士閑彈《止息》時,胸中郁結了無遺”。彈奏古琴除了可以排解憂愁,還有助于排除一切淫邪雜念。他在《彈廣陵散終日而成,因賦詩五十韻并序》中就指出:“時復一弦歌,不猶賢博弈。信能禁邪念,閑愁破堆積”。他還在《鼓琴》一篇中也談到:“呼童炷梅魂,索我春雷琴,何止銷我憂,還能禁邪淫。”這些都表達了古琴可以修養身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