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州古琴
琴,又稱七弦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作為“四藝”之首的琴。是我國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相傳伏羲造琴。大概是因為古老的原因,后人又在琴上冠一“古”字,稱古琴。古琴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一直流傳至今,從未間斷過。琴,不僅聲音美妙,而且具有很豐富的表現力。嵇康在他的《琴賦》中作了形象生動的描繪:“遠而聽之,若鸞鳳和鳴戲云中。迫而察之,若眾葩敷榮曜春風。既豐贍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終。嗟姣妙以弘麗,何變化之無窮。”彈琴時的手勢動作也很漂亮,古人形容兩手“如雙鸞對舞,兩鳳同翔。”史書中有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孔子學琴于師襄,“<<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的記載。<<詩經>>中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等有關彈琴的詩句,可見琴在我國古代人們的音樂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的圣賢文人,如孔子、司馬相如、蔡邕、阮籍、嵇康等等,都無不以善琴著稱,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彈琴故事和他們創作的琴曲、琴文與琴詩,以及琴學理論著作。
河南的古琴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早在公元前662年,衛國人在楚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建城時唱道:“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詩經》)。河南人早就選用桐、梓來造琴了。這種用桐木做琴面,梓木做琴底的選材,一直延用至今。
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周簡王至周景王時,晉國著名樂師師曠,亦以善琴聞名于世,他曾在河南開封古吹臺彈琴奏樂,創作了著名琴曲《陽春》與《白雪》。古吹臺至今仍座落在開封市禹王臺公園內。
西漢宣帝時期,梁國(今河南開封)人龍德,以琴待詔仕于宮廷。他一生的著述很多,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他的《龍氏九十九篇》。劉向說過:“雅琴之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這可能是一部琴書巨著,可惜原書已不傳了。
東漢順帝至獻帝時期的蔡邕,字伯喈,河南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博學多才,好辭章,工書畫,尤妙于音律,年輕時就以善彈琴而知名,是中國音樂史上的大琴家、大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他創作的《游春》、《綠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著名琴曲,總稱為《蔡氏五弄》,這些琴曲在當時就廣為流傳。不僅嵇康在《琴賦》中列有他的曲目,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成為琴家最常彈的曲子。像王維、李白、白居易、李賀等詩人,都寫有聽彈蔡氏作品的詩作。現存的《山中思友人》、《秋月照茅亭》等曲,據明初朱權《神奇秘譜》記載,也是他的作品。他創作并演奏的這些琴曲在中國古琴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他還著有《琴賦》與《琴操》。在《琴操》一書中,不僅介紹了古琴的演奏手法和當時的流行曲目,而且還系統地匯集并介紹了50首曲子,這些都是漢代以前非常古老的曲子,成為后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作品的珍貴史料。蔡邕對彈琴的手勢很有研究,他在《琴賦》中說:“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指掌反復,抑按藏摧。”古人彈琴注重手勢的傳統,就是從蔡邕發端的,在宋陳暘《樂書》和田紫芝《太古遺音》中都記載有唐人趙惟則云:“手勢所象,本自蔡邕五弄,趙耶利修之。”在中國古琴史上他開創了彈琴注重手勢、研究手勢、繪制圖譜的先河。
蔡邕還是一位斫琴名家。蔡邕琴,亦名焦尾。就是他自制的這張焦尾琴,還流傳著一則故事:“蔡邕在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起火烈聲,知其良材,因請裁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就是這張琴的緣故,古人遂把琴尾稱作“焦尾”。于是焦尾就成為古琴琴尾的專有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蔡邕女蔡琰,字文姬,也是一位“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后漢書·董祀妻傳》),兼善詩詞的女琴家。
蔡邕在中國琴壇上的影響很大,猶其是對於中州琴學傳統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影響下,漢魏間在他的家鄉河南陳留,又先后出了阮瑀、阮籍與阮咸等善琴的名士。阮瑀是當時文壇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幼時從蔡邕學琴。名曲《酒狂》與《三峽流泉》,相傳就是他的兒孫阮籍與阮咸叔侄所作。阮籍還著有《樂論》音樂理論著作傳世。他倆也都是“竹林七賢”中的大琴家。
漢靈帝時杜夔,字公良,河南洛陽縣人,黃初中為魏太樂令,“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
夔妙於《廣陵散》,據《魏書》及宋朱長文《琴史》記載,嵇康所擅長的這首著名琴曲,就是從他兒子杜猛處學得的。
東晉元帝時的謝安,字安石,河南太康人,江東名宰相。家有名琴,善彈琴,能作曲,嘗作琴曲《升平調》(見《琴史》)。
南朝宋武帝時的謝荘,字希逸,河南太康人,這位在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還著有《琴論》(今已佚失)。朱長文《琴史》云:“希逸作《琴名》,今所存古人名氏,班班可識……”,這不能不說是謝氏的功勞。
到了北宋,中州古琴再度繁榮。著名宮廷琴師朱文濟,他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中“鼓琴為天下第一”。他的門生和再傳弟子,在宋代琴壇,個個都是大名鼎鼎。京師(今河南開封)的慧日大師夷中是他的得意門生,夷中又將他的琴藝傳授給知白和義海。歐陽修聽了知白演奏后,寫了一首長詩來贊美。義海在京師學完琴之后,回到越州(今浙江紹興)法華山繼續苦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海之藝不在于聲,其意韻蕭然,得于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當時向義海學琴的人很多,著名的則全和尚就是他的學生。則全不僅琴藝高超,而且對演奏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這是《琴苑要錄》中的重要文獻之一。則全的弟子錢塘僧照曠在宋徽宗政和間,所彈奏的《廣陵散》,以“音節殊妙”而著稱。這幾位朱氏的弟子,皆為出家的和尚,個個琴藝精斟,還有琴學理論著述傳世,當時人們都尊之為“大師”。
北宋還出了個嗜琴的皇帝,那就是宋徽宗趙佶,他設有“萬琴堂”,收羅儲藏天下名琴。張瑞義《貴耳集》所載宋人撰寫的李師師佚事里,有宋徽宗趙佶微行至李師師家聽琴的故事:“師師乃起,解玄絹褐襖,衣輕綈,倦右袂,援壁間琴,隱幾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輕攏慢撚,流韻淡遠,帝不覺為之傾耳。……時大觀三年(1109)八月十七日事也。……三月帝復微行如隴西氏(即李氏)……帝賜師師偶坐,命鼓所賜蛇跗琴,為弄《梅花三疊》,帝銜杯飲聽,稱善者再。”
從這些宋人的記載,使我們得知,一直流傳至今幾乎沒有一位琴家不會彈奏的古琴名曲《平沙落雁》和《梅花三弄》,早在北宋時京都已很盛行,而且廣為流傳。這是中州派具有代表性的兩首名曲,直到清代乾隆年間,在中州派的幾部琴書譜集中,都載有《平沙落雁》的曲譜。直到近代蘇州古琴家吳蘭蓀先生還藏有他手抄的《平沙落雁》譜,他在其曲名下還特意注著中州派,說明這是中州派的傳譜,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到了明代,在河南鄧州又出現了一位古琴家,就是嘉靖年間的大學士丁鉦,字維靜,號粛庵。他是我們丁氏家族明代的先祖,文采風貌,獨冠當時,猶善琴、棋、書、畫。著有琴譜八卷,棋譜四卷,集三唐詩一百卷(本州志)。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中州琴派又出現了好幾位在琴界很有影響的古琴家,他們都著有琴書譜集,并一直流傳至今。
一部是清代乾隆四年(1739)王善撰輯的《治心齋琴學練要》,共五卷,前二卷論琴,后三卷是琴譜,共收錄二十六曲,凡三十譜。其中有九首是他創作的新曲譜,如有名的《精忠詞》、《關雎》、《讀易》等。王善,字元伯,陜西長安人。他在自序中說他編輯此琴書時,“反復參稽,晝夜思維。……殫精竭慮,蓋數十年於茲矣!”他在凡例中指出:曲中的“指法字母,予第取中州調之應用者,……”是一部有琴論,有傳統古譜及自創新曲,“簡當明切”的琴書譜集。
一部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李郊撰輯的《穎陽琴譜》,李氏在自序中說他的父親要他學琴,“遂博採四方,聞雍邱李君襄五,乃揮撫名手,音聲諧和,調衍中州正派,不惜重聘敦請於家。自雍正甲辰以至巳酉,歲經五更,……口傳手授。”后來李郊將他所學“逐曲按其音律,詳摹手法,而譜記八曲,后又推廣四曲,合訂一十二曲,……用作學琴者行遠登高之一助!”記譜時,李郊為幫助初學者分清句逗,他還特創分句成行,又再分點的形式,為古琴記譜另闢蹊徑。這是一部中州派的琴譜,強調用指取音貴乎蒼老恬靜,遲疾頓挫,安舒自如。《琴曲集成·據本提要》云“其演奏風格與江浙巴蜀各派迥然不同。”
再一部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崔應階撰輯的《研露樓琴譜》,崔氏在序文中自認他和他的琴師是中州派,王受白是崔應階的琴師,崔在長江一帶作高官,最后升到中丞(巡撫)。王受白隨他“往來豫楚間幾三十年,得其秘傳十余操,高古淡遠,不同凡響,倘所謂中州派者非歟?”這部琴譜是崔氏在蘇州作江南臬司時,和受白之子王如熙(當時王受白已死)“所錄受白譜數卷,擇其雅俗共賞者,凡二十曲,相與手訂。”在崔作中丞后,“政暇揀出復較,命張子松孫錄以付梓,公之於世。”他以極簡要的“高古淡遠,不同凡響”概括了中州派的演奏風格。另一部《龍吟閣秘本琴譜》,主要收有王受白輯錄的傳統琴論。
詳研以上幾部琴譜,能使我們對于乾隆中葉再度盛行的中州派能夠得到有系統的認識和了解。
此外,清人王坦《琴旨支派辯異》篇中指出:“中州派高古端嚴,寬宏蒼老;浙派清和善俗;金陵派參序有節,抑揚有紀;虞山派清微淡遠。”王氏這段文字精辟地概括了當時幾個派別的琴風,記載了中州派獨具魅力的演奏風格。
盡管這些對于中州琴學的評說,多出於清人之口,但事實上,中州琴派及其演奏風格的形成,當是由來已久的。縱觀琴史,中州琴學出現過三次高峰,一次是以蔡邕、阮籍等為代表的漢魏時期;一次是以朱文濟、義海等為代表的北宋時代;一次是以王善、李郊、崔應階等為代表的清代乾隆年間。
直到清末仍有一批有影響的中州派古琴家活躍在琴壇上。如沈懿安,號可悟子,湖北宜昌人。“清末傳‘中州派’琴,在宜、沙、荊、襄間有盛名”(查阜西《琴學文萃》)。在沈懿安的弟子中,除其子沈應彪外,有名的還有宜昌的段選青、楊理臣,揚州的潘維周等(1936年《今虞琴刊》)。
我們都知道,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會演奏多種民族樂器,他的古琴,就是在上個世紀1920年25歲時,專程赴河南投師學習的。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古琴家徐元白和鄧峽峰(河南南陽人)等人,在河南省省會開封,一同組織成立了“中州琴社”。古琴家陳仲巳和鄧玟,都是當時“中州琴社”的成員。徐元白先生在“中州琴社”期間,曾監制過大批古琴有百余張。陳仲巳老先生在解放后五六十年代,與古琴家查阜西先生一直有著書信往來,發掘過琴曲古譜,曾打過《廣陵散》等曲。書學蘇東坡,也有很深的造詣。鄧玟是鄧峽峰的姪女,家藏唐琴,自幼跟著叔叔學琴,后來,也是徐元白先生的學生。她不僅琴藝出眾,猶擅書畫,17歲中學時代就開過個人畫展,后畢業於河南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是一位琴、棋、書、畫“四藝”皆優的才女。其叔鄧峽峰在抗戰勝利后解放前出家為僧,仍以琴書相隨。和尚鄧峽峰的名字,永遠留在河南琴人的心中!
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古琴家丁紀園和丁承運姐弟二人,曾應邀參加了歷屆國內及國際的古琴及民族音樂理論的學術會議,并為古琴國際學術會議的學術委員。姐弟二人在國家級核心刊物上發表過有關琴學及中國音樂理論的論文數十篇,還發掘整理打出了多首古琴名曲古譜,曾在國內外獲得過好評。
為繼承和發揚中州琴學的優良傳統,為河南古琴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丁紀園在河南省音樂家協會的領導與支持下,於2002年底組織成立了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簡稱“中州琴會”),并任會長。丁承運調往武漢工作后,也組織成立了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簡稱“伯牙琴會”),并任會長。都仍在為古琴事業而努力耕耘。
中國古琴藝術,2002年我國政府已向聯合國申報非物質性世界文化遺產,這必將對宏揚古琴藝術,對進一步深入發掘、研究、整理、繼承這一歷經數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瑰寶,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也讓世界人們能夠更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中國的古琴藝術。
2003年8月於鄭州
文章來源:華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