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傳承一豐碑
金秋十月,到處色彩斑斕,這是一個收獲的好季節。我有幸參加了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華傳世藏書》簡樸而隆重的首發式。
在這樣一個時節和這樣一個場合,當臺上這套巨著揭幕,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這是一座冊,這是一座用書壘起來的山,不,它不僅僅是“書”壘起來的山,而是用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和歷史智慧積累起來的一座高山。它的山脈顯得非常雄偉,它的山腳根基顯得非常深厚。
看了這套書,我們油然地會產生一種敬畏、敬意,這就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敬畏。同時,也對編輯出版這套叢書的各位專家學者、出版發行工作者所付出的各個方面的勞動心生敬佩。
《中華傳世藏書》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許嘉璐先生、柳斌杰先生等擔任顧問,尹小林先生擔任主編,由國內一大批專家學者經過長期努力新推出的大型叢書。
這套叢書的出版具有豐碑性的意義,為什么這樣說呢?
一
《中華傳世藏書》的出版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大事件。它的組織編纂出版,說明許多專家學者和出版部門是有戰略遠見的。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有著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之所以立足于世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中國之所以是中國;我們之所以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歷史文化。它們滋潤著這片大地,哺育著我們的先輩,它們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它們還將鑄就我們的未來。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于個人,如果沒有歷史文化的熏陶和涵養,無視或擯棄人類的歷史文化,他是不可能立足于世的,也是不可能行穩致遠的。我們之所以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感到自豪并且充滿自信,是因為我們不但有道路自信,不但有理論自信,不但有制度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種歷史文化所造就的。泱泱大國,最重要的就是它悠久的歷史文化。
那么,浩翰無比的中華傳統文化怎樣傳承?怎么弘揚?怎樣在新時代的實踐中和未來的進程中不斷迸發出它們應有的活力和價值?從文化傳承的視角來講,大的方面的載體,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是物態化載體,就是在物態化上內含或體現著歷史文化。比如各種器物中,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所承載的文化。再比如各種文物,這些都是物態化的文化傳承。第二個大的途徑,那就是通過我們的人態化,也就是我們人主體自身,人類通過一代一代地繁衍和語言、行為來實現傳承。比如,我們從父母輩那里傳承歷史文化,孩子們又從我們這里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第三個是文態化載體。這個對歷史文化傳承和發展至關重要。這個載體我們叫“文態化”,不一定十分貼切,可以討論,如通俗一點講,也可以叫“紙態化”(文字)。我們講的書籍、報刊雜志、古代的竹簡等,都是用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化。這種形態可以大量集聚文化信息,而且容易保存、傳播,是度濃縮的,可持續傳習的。也就是說,通過大量的文字將各種信息轉化為書籍,使歷史文化得以比較系統地傳習、傳承。雖然它的信息保存和傳承也會有一定的失真,但相對來說,它的保真性還是最強、最可信的,又是比較系統的。
人類的文明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這種文獻及其在這個基礎上的教育來推進的。對知識的傳播,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大量經典藏書文本問世存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盛世修志、盛世修典,更將傳世經典的匯集出版推向了歷史的高峰。比如,《四庫全書》的問世就非常有代表性。我們的文化或者說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還是靠經典古籍的流傳。
當然,現在還出現了一個新載體,那就是通過電子網絡來傳承,網絡化、數字化又是一個重要方向。也可以說這是第四大載體,是一個具有無限容量、更易傳習使用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形態。毫無疑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機器人)將越來越成為歷史文化和一切文化的保護、傳承、交流、傳播和開發運用的新平臺。
《中華傳世藏書》的出版,我認為,對于我們傳承中華優秀燦爛的歷史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甚至可以講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二
其次,《中華傳世藏書》出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一大成果。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人民出版社以及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這套大型叢書,是落實黨中央、浙江省委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一個重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非常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了空前成就。長期以來,浙江省也非常重視對傳統典籍的整理、出版、研究工作。
早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就組織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并親自擔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導委員會主任,還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專門作序。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一期已經完成,現在又開始實施 第二期。自2005年至2015年,一期工程耗時十年,設立研究項目811項,專項投入超過6000萬元,出版學術著作600余種、千余冊,有力地推動浙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躍上了新臺階。如此大的規模,如此大的投入,如此多的成果,如此好的影響,開了全國省級人文社科領域大型學術研究之先河。
這一次出版的《中華傳世藏書》,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重大成果,是落實中央和省委精神的一個重大成果。
三
再次,《中華傳世藏書》的問世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也具有豐碑性意義。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代編纂的大型傳世經典叢書中,其規模、影響最大的,當屬清代乾隆年間舉全國學者之力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收錄了我國各類經典書籍3460余種,總字數達7億之多,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圖書編纂出版工程。而《中華傳世藏書》總體上依據《四庫全書》,又根據后來文獻研究的新進展和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精選了自先秦迄晚清2000余年間中國歷代典藏691種。
《中華傳世藏書》出版,它在古籍文獻研究、古籍編校出版等方面都有不少創新。《中華傳世藏書》不但選擇了最好的、大家公認的最可靠的版本,而且還把繁體字轉為簡體字,并重新標點,等等。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它不是簡單的對《四庫全書》的回歸,這里面有自己的創新。編纂者們站在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當代的學術水平基點上,運用了現代人的知識和智慧,并力求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以此來重新編校出版古籍經典。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如此規模、如此做法的,我認為,可以說是具有一定開創性意義的。起碼,對經典古籍如此規模的現代性轉化,迄今為止還是開歷史之先河的。
四
《中華傳世藏書》出版,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和亮點,就是運用了現代互聯網技術,也就是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技術。把這些新技術運用到整理出版傳統經典古籍上,必然會催生新的業態、新的產品和新的衍生技術。
出版社的同志告訴我說,這套書洋洋灑灑2億字,共166冊,前后大概花了十年,但正式編纂出版只花了兩年時間。我就想,這要花多少編校人力啊,或者說編校質量會不會有問題?看來,我的觀念落伍了。沒想到出版社是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新技術,大量的基礎工作是機器做了。當然,也少不了人工,最終還是要花很多人工來核校、檢查的。
這個項目就非常典型地說明,傳統的東西和現代科技可以相結合,兩者結合好了就可以煥發新的生命,產生創造性奇跡。新動能、新變革、新業態就是從這些契合點上成長出來的。這套大型叢書的出版,可能會促使我國傳統古籍出版業發生一場新變革,雖然不是全面碾壓傳統做法,但肯定是我國古籍出版的一個重大創新,肯定會對中國的傳統古籍出版產生變革性影響,會推動它們轉型升級,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五
人們有理由說,《中華傳世藏書》是對《四庫全書》的繼承、發展和超越,它吸收了《四庫全書》的精華,又兼收歷代未被《四庫全書》收錄和《四庫全書》問世后的一些學界公認的重要典籍,還盡可能運用了現代編校新技術滿足當代人的研習需要。凡此諸多優點,使它當屬《四庫全書》之后我國典籍傳承史上的又一座豐碑。這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十分耀眼的事件。
這項巨大的出版工程,雖不能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這個來者里肯定會有你們——這套叢書的出版者們。盡管,你們只是“現者”,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來者”。這也就是說,希望你們繼續站在這個領域的最前沿,不要被人家超越,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
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這些年來發展很快,集團已連續十次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2016年并入選全球出版企業50強。你們已成為推進文化浙江建設的重要力量,也為全國出版行業增了光彩。出版業也要有精品、有品牌,《中華傳世藏書》就是大品牌。從《中華傳世藏書》的出版,可以看到,浙江出版人是有事業心的,是有情懷的,是敢擔當的,是有魄力的。
我相信,浙江出版人今天樹起《中華傳世藏書》這座豐碑,將對傳承中華傳統文脈,弘揚新時代精神,擔升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做出積極的貢獻。希望你們繼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