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文化傳承——《中華傳世藏書》總序
一
我們為什么要關注文化?
現在全世界,包括學術界、政界都越來越關注文化,文化問題成為被激烈討論的熱門話題。原因很簡單,因為文化發展問題,既是國家發展中的大問題,也是涉及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的大問題。
中國文化在這一個歷史關頭,要保持、要發展,有這樣幾點是需要重視的。第一點,要形成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所謂的文化自覺就是站在歷史的高度,觀察中華文化所發生的規律,根據這個規律理性地分析現狀,作出判斷,決定今天的行動。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過去,不能拋棄過去空談未來和發展。文化自覺的目標,不是排外和守舊,而是讓傳統和現在結合起來,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第二點,要注重文化的層次性。現在人們已經開始重視文物的保護和利用,重視文化的尋根和建設。這是好事,但還遠遠不夠,許多地方著眼的還是太表面。雷峰塔倒掉再建一個,也不過是多了一件物質文化。塔只是一個載體,真正需要把握的,是雷峰塔蘊含的那個文化精神。而這一種文化精神的重塑、普及、發揚,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必須由淺入深,有層次地去完成。所以,重視文化遺產,包括典籍、文物等等的再整理、再開發,是很好的開始。
第三點,一定不要拒絕自己的主體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融。沒有這種交融,文化就會萎縮,會衰亡。但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深刻地明白中華文化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才能談交融。明白了“我”是誰,才能想清楚“你”有什么可借鑒的。兩者是并行不悖的事情,不能分開做。如果一門心思只單獨做其中一件,只會造成狹隘和偏見。
如今中國已迎來一個發展、崛起的時期,也正處于一個全世界范圍內各文化的沖突都很激烈的時代。中華文化需要有更多的自覺者、繼承者和發揚者。通過多元的視角、包容的態度,讓優秀的“華魂”和值得借鑒的“西才”更好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更好地實現偉大復興。
二
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僅僅是這個時代對我們中華民族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袖,他要求并期望優秀傳統文化保存下去,不斷吸收外來東西,結合今天的時代特色,創造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傳統文化方面的修養,不是一般的領導干部所能達到的。他是把共產黨當作一個圓心,要畫最大的圓,層層的圓。共產黨領導著所有的干部、文化人,讓中華文化普及到草根。現在是網絡時代、量子時代,但中國發展的根還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無論社會建設,還是做學問,就連社會人際關系,都離不開從傳統文化里汲取經驗和養料。
習近平總書記和張德江、趙洪祝、黃坤明等在浙江任職期間,都很注重抓文化,實施了“文化強省”戰略。習總書記在浙江的時候,就曾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為此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每年都有規劃,大力支持文化建設。這些年浙江的文化,確實都搞得很好。同樣,《中華傳世藏書》項目也得到了省里的支持,全省上下,從省領導到省委宣傳部,到省新聞出版局、到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都很重視。浙江的氣魄真讓人佩服!
三
我國歷代都極重視文化,流傳至今的古書數量巨大,內容無比豐富,有著極大的價值。在世界上,中國古代典籍不管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位于前列。這些價值巨大的古代典籍,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國歷史上為保存古籍而編纂的最大叢書,最有名的,莫過于清代乾隆年間以皇家權力集中全國學術精華合力編纂完成的《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匯集中華文明經典,全書總字數為七億,由大學士紀昀主編。歷史學家認為:長城、大運河和《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在軍事、交通、文化上的三大工程。《四庫全書》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編書工程,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四庫全書》畢竟過于龐大,龐大到需要一個王朝、一個國家才能完整地把它保存下來。而在實際的應用當中,也因為它的龐大,反而無法很好地滿足后代文化人的需要。除此之外,《四庫全書》成稿至今已過去了二百多年,又有不少《四庫全書》未收卻十分重要的典籍被挖掘出來,而《四庫全書》之后也有大量新的重要典籍問世。《四庫全書》既不太適用,也已不“全”。
故而,如能站在歷史的高度上,重新精選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籍,用當代人的學術智慧進行細致、嚴謹的整理,按新式標點和排版,做成一套能面對當代和后代人實際需要,成為現代人與古代先哲對話溝通橋梁的大書,那將是我們饋贈給全人類的一份更有意義的文化厚禮。
《中華傳世藏書》的編纂與出版正是肩負著這樣的使命。我們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讓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套書必將對全人類的文化溝通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并進一步促進我們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發展。
四
編纂與出版《中華傳世藏書》,正好為了更好地完成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打下基礎,為更深層次地傳承、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打造載體,為更全面地與世界其他文化展開交流提供養料。既讓傳統文化智慧能惠及國人,也讓中國優秀文化走向世界。
《中華傳世藏書》的主要特色有三點。
第一,精選常用典籍近七百種,總字數超過兩億字,努力將中華文化精華完備收錄。我們通過集合國內最權威的文化學者參與編纂工作,從文化本身的價值出發進行選擇、介紹,以達到既全面體現中華文化的內涵,又深入把握文化發展的本質的目的。在這樣高水準的全面統籌與嚴格把關之下,《中華傳世藏書》必將賦予所選入的文化經典以新的靈魂與價值。這是一次價值的回歸。這些經過了上百年、幾千年歷史淘洗的經典,在去盡浮華之后,無一不體現出東方文化的創造精神和人文魅力。
第二,全書采用簡體、橫排,所有文字加以標點,并配有大量精美插圖。中國古籍向無標點,這給當代的閱讀者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連一些飽學之士,讀古書時也不敢保證不讀錯句讀。《中華傳世藏書》的編纂者們,毅然決然,扛起重任,克服了大量困難,終于給全部入選典籍都加上了標點。這是我們對古籍整理的一大貢獻。讓中外讀者讀起來方便,是經典傳播的前提;盡量為讀者著想,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第三,編纂與出版《中華傳世藏書》的初衷,是為全人類的文化發展、為時代與社會的持續進步,提供可資借鑒的淵藪、汩汩不絕的源泉,為新時代我們國家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通過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氣魄,將中華文化精華以完美、高雅的形式展現給全世界,必將給世界帶來最深沉的震撼。而將幾千年流傳至今的先哲典籍加以匯總,使之成為一個家庭的寶藏,也必定能使我們的孩子從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讓人們自覺地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摯愛、珍惜之情,并進而形成一個更完整、美好的民族人格。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化對人、對民族、對國家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也使得編纂與出版《中華傳世藏書》更加意義深遠。一套書的傳世有賴于文化本身的生命力。我們相信,正因為中華文化傳世不朽,故而這一套集合了中華文化經典的叢書,也能長久流傳。
《中華傳世藏書》,傳世的不是書,是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