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古籍數字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總結
我們首都師范大學第二次舉辦這個會議,會議代表面比較廣泛,有高等學校、社會科學院的教學、科研人員,有出版社、圖書館、科研單位、還有專門從事古籍電子文獻開發的文化公司。有從事這一行業的開拓者,也有這兩年新加入這一隊伍的新兵。有大陸的學者,還有來自臺灣的學者。從大的方面來講,正如有的代表所講,可以分為兩支大的隊伍,一支是以研發(創造)為主的隊伍,一支是以使用(受益)為主的隊伍。從專業背景來講,有文理各個學科。和第一屆相比,隊伍在擴大,代表性更強,顯示了這一事業的蓬勃發展的美好前景。三天的會議,涉及的內容廣泛而深入,研討的氣氛熱烈,信息量極大。就我自己而言,可謂受益良多。不敢妄言總結,略談自己的一點體會。我認為這次古籍數字化會議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古籍電子化研究的發展過程的總結與前景展望。
尹小林《古籍數字化的突破與展望》的報告,表達了他對古籍數字化最新的想法,及其對未來的展望。耿元驪《三十年來中國古籍數字化研究綜述1979-2009》和吳夏平《古籍數字化與現代化學術進程》,這兩篇文章不僅總結了古籍數字化三十年來的發展現狀,而且提出了其中的問題。正如羅鳳珠教授所說,古籍數字化的目的決不僅僅是把古籍變成數字的,我們應該考慮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2.古籍數字化最新科研成果和產品的介紹。
古籍數字化突飛猛進,我們有幸請到了幾位專家,如張軸材先生,他的書同文公司在典籍數字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三部大文獻——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的研發,并提到了一系列問題:源與流:珍本保真的重要性;利用數字化珍本,進行求本溯源的研究。張軸材先生是我們的前輩,他在古籍數字化發面的貢獻非常之大。
李鐸教授介紹了他的《基于本體的數字化建設——古代史籍分析平臺》,這個平臺很強大。李鐸教授不僅是古籍數字化的專家,也是文獻學的研究學者,他能夠把二者結合起來,這是他和別的古籍數字化研發所不同的,所以這個平臺的設計有很強的學術性,他將之分為閱讀系統和分析系統,其中本體分析的概念雖然是計算機術語,實際是把專業結合進去,因為作為一個概念,其中每個本體都是一個學科專業術語,而他所探討的是它在古籍數字化中如何實現,如何操作的問題。
王宏源先生的瀚堂典藏,其設計理念、先進技術以及現場操作演示,都引起了大家廣泛的興趣,成為會場的亮點。
3.專業古籍數據庫的研制與開發。
把數字化用于真正的科研與建設,有一支很大的隊伍,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新的東西。如周文業的《中國歷史地理數字化及應用》把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與數字化結合起來,用于《全唐詩》、《三國演義》等典籍的分析,真正體現了把數字化拿來應用的理念。
羅鳳珠女士的《以文字及視覺引導情境感知之信息及知識表達設計》,使我看了非常有感觸。計算機本身不能提供給我們有感情的情境和感知,我們如何利用計算機來為我們服務?她的設計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賈文龍先生的《宋遼夏金元史數據庫建設構想》、李雪山、劉永革的《甲骨文數字化平臺建設》和李根蟠的《中華大典農業典》等,都是把古籍數字化技術用于自己專業的研發,也是這兩年取得的重要成果,非常振奮人心。
4.古籍數字化技術問題的解決與處理。
我們沒有專門的計算機專家,這次會議中提出的都是古籍數字化處理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付艷的《基于內容的古籍檢索技術研究》、孫健《電子定本工程中的避諱字研究》、詹君《網絡嵌入字軍與古籍生僻字在主流瀏覽器中的顯示》、薛天緯《數字化古籍由錄入改掃描勢在必行》、龔忠友《在古籍數字化網絡上的多媒體技術應用研究》,這些都是我們在古籍數字化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在理論層面是不能解決的。在計算機操作過程中我們也許會遇到一些小問題,而這些小問題往往難以解決,因此成為大問題。這些具體的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5.古籍數字化在教學科研過程中的應用。
在教學中的應用與上面的研制開發還有所不同,應用是在現實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如許盤清《我們怎樣制作史記地圖集》、鄭永曉《傳統目錄學與古籍文獻數據庫的開發建設》、王東海《古籍資料庫與歷時、歷史辭典編纂的結合》、陳大為《簡述史學研究的新手段》、曹立波《古籍數字化在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應用》以及李暢然所介紹的他們在儒藏編纂過程中對古籍數字化的應用。古籍數字化在教學科研過程中的應用是大多數人所關心的問題,我們的參會代表雖然來自于各個領域,但是從事教學活動的代表還是占了多數,這些學者期望用古籍數字化為自己的科研和教學服務,實際上,古籍數字化用于教學前景無限。
6.古籍數字化的理論探討與學科建設。
這是我們這次會議的熱門話題,這里面包括理論探討,古籍數字化應該有什么樣的理念,我們應該怎樣做,標準是什么。如李偉國提出了《古籍資源的金字塔知識結構數據組織》和楊琳的《理想電子古籍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大家探討了古籍數字化作為一個學科應該如何建設,我們還有幸看到了幾篇此方面的文章,如張存良的《論電子文獻學學科建設》、葛懷東《古籍數字化學科的建設》,雖然電子文獻學和古籍數字化兩種提法不同,但我覺得他們成為一種學科是大勢所趨,但學科建立起來還有很大的困難,我們還處在理論探討階段,這幾篇文章非常有理論建設意識。
此外,還有周文德和其他代表的發言也提到了此類問題,而且我們很可喜的看到了這樣的苗頭。如鄭永曉先生介紹的社科院采取的先招研究生的迂回策略,我們首都師范大學現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我們有數字文獻學這一北京市重點支持的交叉學科課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但進展并不理想,原因是學科建設既有學科本身的難度,也有體制方面的問題,但是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數字文獻學將成為一個合法的學科。
7.電子定本工程、“善本”問題的討論。
李先耕《談電子版古籍善本》和薛天緯《數字化古籍由錄入改掃描勢在必行》都提到了這一問題。我們之所以討論這一問題,是因為很多專家對我們的電子古籍提出了質疑,我們的電子古籍是否具有文獻價值。我們要改變這種處境,就要有被動的變革,也要有主動的變革。我們要思考電子文獻在取代紙質文獻的過程中如何獲取信譽度。這個問題在上次會議上還處在激烈的爭論中,這次已經由討論變成了實踐,我們已經有了可喜的收獲,而且尹小林先生為我們做了電子定本的演示,很振奮人心。
8.古籍數字化的開發戰略。
具體文章有李玉安的《對現階段古籍數字化中的思考》、王立清的《我國古籍數字化建設國家控制與管理政策研討》、李桂榮的《淺議古籍數字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這幾篇文章有一個共同的心聲,就是希望全面合作,有序發展、期望渴望得到政府的支持。
像李桃的《數字化古籍的共享服務》和周文德的文獻共享都提出了合作的愿望。今天上午張軸材先生引用了一段話,前兩句是這么說的:“在科學相互交叉的自由地帶,需要有一批自由的科學家的協同工作。他們既是自己領域里的專家,又有對相同領域熟練的知識。”古籍數字化的開發戰略不僅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也是國家應該考慮的問題。
9.其它建議。
(1)希望下次會議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關心與支持;我們的會議幾乎沒有政府官員到場,這樣我們的心聲很難傳達到政府上層。
(2)建議一個全國性的學術組織,如數字文獻學學術研究會。
(3)建議古籍字庫有一個國家標準。
此外,黃靈庚、劉尚慈、左漢林、郭萬清等學者都提出了相關的問題。
上述總結與分類是我自己的想法,不全面也不一定合理,因為有些方面是相互交叉的,如張軸材先生的發言就非常令我感動,他引用了錢學森的話:“現在科學技術的特點就是國家的規模”,他認為典籍文獻或古籍數字化是國家的使命,此外,他還提出了“高處著眼,低處邁步,不以題小而不為也”。這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啟發。
此次會議中,我體會到了與會者對古籍電子化的熱情、無私的獻身精神,這讓我們非常感動,在這次會議中我結識了很多朋友并增強了感情。
古籍數字化是一個大題目,要研討的問題特別多,它真正體現了學科的廣泛交叉,我們這次會議相對于古籍電子化這一文化進程來講,只是其中的一個浪花,參與者只其中的極少數人,其內容涉及的范圍遠遠不夠。我們期望在古籍數字化的建設當中,這次會議能夠有所推進。如果我們把古籍數字化當成是一項國家工程,自然需要有政府的推動,我們這次會議遠遠承載不起它所賦予的內容,它只是一種民間的自發的行為,我們期待通過這樣的民間自發的會議,用我們的熱情來感染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影響他們,使國家對這一文化建設事業投入更多的人財物。
感謝各位專家學者三天來不辭辛苦與會研討、感謝會務組所有同志辛苦勞動。祝大家身體健康、一路順風!期待下次會議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