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與綜合——龍文化的主體精神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年即是龍年,此種幸遇3000年才有一回,舉國上下曾為此歡慶雀躍,至今記憶猶新。然而,最近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黨委書記吳友富教授提出,“龍”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因此,建議重塑中國形象。這一消息公開后,爭議四起,反對之聲強烈。怎樣看待中國龍,在新世紀又將以何等的價值與現(xiàn)代文化接軌,這是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
中國龍是復(fù)合龍,從外形到內(nèi)涵貫穿兼容與綜合的精神。
龍,在古代中國人的信仰中是最神異的靈獸。它那突兀不凡,橫空出世的氣勢,詼奇譎怪,玄奧莫測的威力,對炎黃子孫世世代代有永遠的吸引力。這來自上古的圖騰崇拜,何以千秋萬代傳衍不息?一言以概之,這是因為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內(nèi)涵博大而又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這魅力來自三個特點:
(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追溯始祖和共祖的傳說,在各種傳說中以龍的傳說歷史最悠久,覆蓋面最廣闊
我們的祖先自有圖騰崇拜以后,龍就成為最早的崇拜偶像。那獸面(或人面)蛇身的形態(tài),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有生動的象形字和見龍、祭龍的記錄,在先秦的青銅禮器中還有栩栩如生的造型,可以說從有文字以來就有對龍的記載和崇拜。《說文解字》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對“龍”的釋義也是描述龍的形象和神奇,這是造字者對龍充滿敬畏心理的反映。這一崇拜可以上溯到史前時期,八十年代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fā)現(xiàn)6000年前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圖案,那昂首、曲頸、弓身、飛騰的姿態(tài),獲得“華夏第一龍”的稱譽;九十年代在遼寧興隆洼又發(fā)掘到七、八千年以前用石塊堆塑成龍形的遺址,與此毗連的是許多墓葬和祭祀坑,表現(xiàn)出人與龍生死相依的親密關(guān)系。從這些遺跡可以推知,這能上天入海,威力無邊造型,幾乎與中華文化一樣古老,僅僅用實物可資證明的這一崇拜在中國至少已有八千年的歷史。
在傳說中的龍崇拜比這更遙遠,每個古老民族都有關(guān)于萬物創(chuàng)生的神話,在中國開天劈地的是盤古氏,《太平御覽》記載這一神話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羅,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繹史》中記述盤古死后化生萬物:“氣成風(fēng)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絡(luò)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fā)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隨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述異記》說:“盤古泣為江河,氣為風(fēng),聲為雷,目瞳為電。”云云。按這說法,宇宙本是混沌一片,從有盤古氏后才開出天地萬物,對此,唐代詩人楊炯在《渾天賦》中提問:“盤古何神兮立天地?巨靈何圣兮造山川?”盤古為什么有那樣大的神力,因為他超越常人,是一條龍。甘肅民間有一首《盤古龍》的歌謠流傳,在混沌的宇宙中,盤古龍用尾巴一甩,上去的成為天,落下的是為地,龍的身體化成萬座山峰,血液變成江湖河海,頭發(fā)成為森林。兩眼亮晶晶,飛到天上照萬民,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中國創(chuàng)世主的形象。人們把這樣開天劈地而又頂天立地的偉大的形象賦予龍,是對龍推崇極至的表現(xiàn)。?
龍在遠古受到這樣的尊崇,是因為先人們把它視為生命的來源,中華民族以炎黃為始祖是五千年歷史的共識。黃帝就有龍的體形,他的氏族以龍為圖騰。《史記.天官書》說:“軒轅(黃帝)黃龍體”,《天官書.注》:“(黃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黃龍體。”《帝王世紀》說,神農(nóng)氏母女“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因此神農(nóng)氏又稱神龍氏,炎帝也是龍的后代。傳說中的另一先祖女媧與伏羲也都是人面蛇身。蛇與龍在民間神話中是相互轉(zhuǎn)化或是兩位一體的形象,關(guān)于這點聞一多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考證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1)現(xiàn)代學(xué)者通過敦煌壁畫的研究認為:“蛇加以神化,變成圖騰物,就是龍。”(2)。
龍的傳說不僅在史前盛行,自華夏族形成國家伊始就開始了龍的傳人史,第一代王朝夏就承繼了龍的圖騰。聞一多考證,夏的第一任國君禹,姓姒,即已,已即蛇。禹字從蟲,蟲與已同,即與蛇同,這是龍體(3)。《初學(xué)記》追述禹的歷史,說他的父親鯀死后“三歲不腐,剖之于吳刀,化為黃龍,是用出禹。”所以,禹是中國第一代君主,也是龍的第一代傳人。
與華夏族相鄰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不乏有龍的傳說。西南是巴蜀人的故鄉(xiāng),“巴”字,《說文解字》釋為“蟲”或“食象它(蛇)”;“蜀”字的含義是“人首蛇身”,從四川出土的青銅兵器中常有蛇形符號,鎮(zhèn)墓的陶俑有神人持蛇的造型。在云南出土的文物中有二蛇交尾的銅矛,鑄有龍、蛇圖案的編鐘(4)。《后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述哀牢人是少女沙壹與龍感應(yīng)懷妊而生的后代(5);在唐代立國的南詔又稱龍尾(6);大理國的創(chuàng)始者段思平在傳說中也是龍的后代;諸葛亮南征時為夷人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農(nóng),龍生夷”(7)錄下了夷是龍后代的傳說。彝族有《祭龍經(jīng)》,尊崇龍蛇是彝族傳之久遠的風(fēng)俗。在內(nèi)蒙的紅山文化遺址中,還發(fā)掘出5000年前雕琢的大型玉龍。種種資料不論是考古的、文獻的、口耳相傳的,都反映在中國的許多地區(qū)都有相似的龍崇拜。
古人習(xí)慣以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來表達地域和空間觀念,黃帝起自黃河流域,地處中原地帶,對周邊地區(qū)處于中心的位置。“中”,古代啟蒙讀物《幼學(xué)瓊林》釋為,“屬土,其色黃,古中央帝曰黃帝。”五方氏族聚會,古語稱“五龍聚會”,黃帝居其中。這居中觀念的形成,表現(xiàn)了黃帝在與地方氏族的聯(lián)合中取得中央共主的地位。共主與共祖,相得益彰,以龍崇拜為中心粗描出中華民族聯(lián)合的雛形。
(二)龍在中國兼有貴族性和平民性,是全民共賞的文化象征
在民眾心目中,龍的顯貴首先是因為它是威權(quán)顯赫的帝王象征。所謂“龍者,君之象也。”(8)“龍,人君之象也。”(9)“龍,君也”(10)秦始皇自稱祖龍,漢高祖自認是其母劉媼與龍交合而生,唐太宗自詡真龍?zhí)熳樱裁础褒堫仭薄ⅰ褒報w”、“龍種”、“龍子龍孫”、“龍袍”、“龍座”、“龍床”等等,幾乎成為皇帝體貌和生活用品的專用名稱,并以禮制加以限定。凡是僭用這些名稱的都視為大逆不道,受到嚴厲的制裁。龍,自秦漢以后就被統(tǒng)治者利用,成為皇帝和皇權(quán)的符號,享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性。
然而,龍的貴族化并沒有取代它的平民性。龍,還是一代俊杰藏龍臥虎的美稱,諸葛亮出山前自稱臥龍就是一例;屈原吟《離騷》:“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龍是君子的別稱;高才俊逸的風(fēng)度被奉為“龍章鳳彩”;雄勁剛健的美文雅稱為“龍文”;科舉會試中選榮稱登上“龍虎榜”;“望子成龍”更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態(tài),這說明“龍”又是對杰出的人和事的贊譽。所以龍在民間世俗生活中并沒有成為帝王的專利。
由此可見,龍是不凡的又是平凡的,平凡到十二生肖中的一種,也就是說在偌大的中國茫茫人海中,我、你、他都有可能以龍為本命年。百家姓中的龍姓,也不乏有市井人家。“舞龍燈”、“賽龍舟”從貴族到平民都能享用這普天同慶的娛樂活動。不僅如此,有的勤務(wù)、打雜的低層職業(yè)也與龍掛鉤稱為“跑龍?zhí)住薄T谀戏剿暇用裼址Q為“龍戶”,古書記載說:“昔時稱為龍戶者,以其入水輒繡面文身,以象蛟龍之子。”(11)江南農(nóng)民遮雨用的衣,又稱“龍具”。古代婦女用黑子點面的化裝術(shù)也稱“龍的”。至于以龍命名的草木瓜果,菜蔬藥材,如烏龍茶、龍舌草、龍血樹、龍爪槐、龍爪花、龍涎香、龍眼等等屢見不鮮。江河湖海,城鎮(zhèn)鄉(xiāng)里以龍命名的也不少見。各種以龍為主題的廟會、祭堂、儀式、戲曲、話本、吉祥物更是舉不勝舉,種種事象充分顯示了龍與平民的親和性。有關(guān)龍的形象、傳說和寓意,已融進中華民族各地區(qū)、各階層、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喜慶、休閑娛樂之中,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風(fēng)俗習(xí)慣的一部分。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種流派,對龍的解釋、研究和附會,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龍,被儒家奉為“仁獸”,作為帝王之象;道家的經(jīng)典《抱樸子》記載,太上老君憑借青龍,上天入地,穿山涉水,龍是神仙的助手;佛教傳入中國帶來龍王、龍宮的傳說,豐富了本土的龍信仰。因此有的學(xué)者提出,龍在中國有宮廷龍,民間龍,政治龍、藝術(shù)龍,儒教龍、道教龍和佛教龍之別,種種說法表明,從貴族到平民,從世俗到宗教,都欣賞龍、崇拜龍。龍,已成為全民共賞的文化象征。
(三)復(fù)合龍的創(chuàng)生,體現(xiàn)了兼容和綜合是中國文化的原創(chuàng)精神
在中國這樣一個傳之久遠的龍,不同于自然界的恐龍物種,它的形象是虛擬的,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可以說是無中生有,但在氏族社會中卻寓有實實在在的凝聚功效。且看龍的造型:牛的耳,鹿的腳,虎的掌,鷹的爪,蛇的體,魚鱗身,口中還吐出須,這是什么動物?中國找不到,世界沒有。可它在中國傳之萬年,竟然擁有那樣茁壯的生命力!為什么?這天上飛的,陸上跑的,水中游的都集于一身,海陸空的性能全都具備,這無所不包的形象,展現(xiàn)的是無所不能的威力。所以神話傳說它能呼風(fēng)喚雨,行云播霧,吹一口氣就是風(fēng),吭一聲就打雷,睜一睜眼是白天,眼一閉就成黑夜,這是什么境界?是宗教境界。中國龍創(chuàng)生在原始人的圖騰崇拜中,這是人們從萬物有靈的信仰,進而確信自己是某一生靈的后代,并以這生靈為自己氏族的圖騰,以與其他氏族相區(qū)別,這種帶有群體性、識別性的生靈崇拜是氏族社會普遍存在的原始宗教信仰。古書記載有關(guān)黃帝是“人首蛇身”,炎帝是“人身牛首”的傳說,實際上是不同氏族的圖騰標志,當信奉牛、虎、鹿、鷹、蛇、魚等圖騰的氏族在走向聯(lián)合的時候,這些標志也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多種圖騰的統(tǒng)一,也就是提取牛、虎、鹿、鷹、蛇、魚等主要特征,加以揚棄和改造,重新組合成新的形象,這就是“龍”。這樣的龍在地球上并不存在,也不可與世界上任何生物相比擬,正如聞一多所說,龍是“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這樣一種復(fù)合龍的形成,是緣于多個氏族聯(lián)合而擁有共同的祖先,并企望得到祖先保佑的信仰,從而具有對氏族社會凝聚的內(nèi)涵,這就是先人們對龍的構(gòu)想。
毫無疑問,此種構(gòu)想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在文明的前夜,即以綜合性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了有別于自然龍的復(fù)合龍,雖然它在世界上從不存在,但它的綜合性和多元性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所以這東方巨龍又是世界第一龍。
綜合的基礎(chǔ)是兼容,這是多元互補的思維方式,它的能量大于簡單的個數(shù)相加,因為這是對單個優(yōu)勢進行了再優(yōu)選的組合。經(jīng)過綜合的雖然已不是初具的形態(tài),但初具的形態(tài)卻在綜合中得到升華,優(yōu)勢互補增強了個數(shù)相加的效應(yīng),產(chǎn)生新的飛躍。所以綜合并非如毛澤東所言,是一個吃掉一個,而是多元相容,創(chuàng)生新的形態(tài)。
龍,就是多元相容的一大創(chuàng)造,龍的本身不僅兼容了多種飛禽走獸的形態(tài)和功能,連龍的后代也是多元相容的。中國古代有龍生九子的傳說,這九子各有各的個性和愛好,明代學(xué)者李東陽在《記龍生九子》一文中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fēng),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這九個兒子有好音樂的、好行文的、好訴訟的、好冒險的、好負重的、好動的、好靜的、還有好打架的等等。這個被中國人視為神圣的龍,并不要求兒子像自己一樣成龍,而是任其自由發(fā)展,各行其事,這是多么寬容博大的胸懷!這雖然是一則神話,但在民間廣為流傳,并附會在人們無比崇拜的龍身上,不能不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反映。
中國龍的復(fù)合形態(tài),是中國人運用綜合思維對多種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國人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粗具的文化風(fēng)格。進入文明社會以后,經(jīng)過各種學(xué)說和流派的包裝和發(fā)展,龍的造型愈來愈加多樣,功能愈來愈加復(fù)雜,內(nèi)涵愈來愈加深厚,形成別具一格的龍文化。雖然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龍文化也不免有良莠混雜的情況,毫無疑義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兼容心理和綜合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了中國龍的獨特形態(tài)。所以兼容與綜合是龍文化的主體精神,也是中國文化的原創(chuàng)精神。
所以,中國文化中的“龍”與西方世界所說的龍不可同日而語。不能因為中國“龍”不符合外國人的理解就要重塑。中國龍文化的形成有悠久的功史,各個民族的傳統(tǒng)在世界上都應(yīng)該得到尊重,中國人對本土文化更不應(yīng)該妄自菲薄。拋開幾千年的傳統(tǒng)習(xí)俗重塑中國形象的論點,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強烈質(zhì)疑,當然,作為學(xué)術(shù)見解可以有不同意見,重要的是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才能理解“龍”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
注釋:
(1)《伏羲考》,《聞一多全集》第1冊。
(2)孫作云《敦煌畫中的神怪像》,《考古》1960年第6期
(3)《伏羲考》,《聞一多全集》第1冊。
(4)《滇池區(qū)域青銅器圖象反映的民族習(xí)俗》,《云南省博物館建館30周年紀念文集》。
(5)《后漢書.西南夷列傳》:“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沙壹,居于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妊。十月,產(chǎn)男子十人。后沉木化為龍,出水山,沙壹忽聞龍語:‘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長大,諸兄以九隆能為斗舐而黠,遂共推為王。”
(6)《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南詔,或曰鶴拓、龍尾。”
(7)《華陽國志.南中志》。
(8)《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9)《論衡.紀妖》。
(10)《廣雅.釋詁一》。
(11)《廣東新語.舟語.蛋家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