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本與國學本“二十四史”點校正誤比對表
按照中華書局“你錯我沒錯”的比對思路,國學公司對中華本“二十四史”和國學本“二十四史”兩個版本進行逐頁比對,從中找出中華本存在的錯誤(非疑誤)達百余處,這些錯誤在國學本中不存在,即“你錯我沒錯”。現就比對結果摘取60例如下(涵蓋全部二十四史):
1、《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P176頁:于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比對說明】中華本“市”字誤,當作“巿”,徐巿,人名。國學本此處不誤。
2、《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P1183頁: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國學本標點正確。
3、《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P1410頁:陳軫又曰;“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取償于齊也,吾國尚可全。……”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國學本標點正確。
4、《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P904頁: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沬流赭。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5、《漢書·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P1103頁:穎川、汝南、淮陽……
【比對說明】中華本“穎”字誤,當作“潁”,潁川,地名。國學本不誤。
6、《漢書·卷九十四下·匈奴傳第六十四下》P2817頁:于是大臣權書遺之,然后匈奴之結解,,中國之憂平。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7、《后漢書·卷七·桓帝紀第七》P192頁:九月戊戍,追尊皇祖河間孝王曰孝穆皇,……
【比對說明】中華本“戍”字誤,當作“戌”,“戊戌”,計時干支之一。國學本不誤。
8、《后漢書·卷五十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P1182頁:先是京師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訐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節下之。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9、《三國志·卷五十八·吳志·陸遜傳》P1002頁:以詰于抗,抗日:“……”
【比對說明】中華本“日”字誤,當作“曰”。
10、《晉書·卷三·帝紀第三·武帝》P38頁:彭吹車馬各有差。
【比對說明】中華本“彭”字誤,當作“鼓”,“鼓吹”是指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的樂曲,即鼓吹曲,也指演奏樂曲的樂隊。國學本不誤。
11、《晉書·卷五·帝紀第五·孝懷帝》P86頁:昔周之興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天命昭顯,文武之功起于后稷。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12、《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P1042頁:札字宣季。性矜險好利,外方內荏,,少以豪右自處,州郡辟命皆不就。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13、《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P1931頁:洪曰:“汝戎狄異類,世知飲灑,今乃求學邪!”欣而許之。
【比對說明】中華本“灑”字誤,當作“酒”。國學本不誤。
14、《宋書·卷六十·列傳第二十》P1146頁:二十二年,遷尚書右仆射,加散騎常待。
【比對說明】中華本“待”字誤,當作“侍”,散騎常侍,官名。國學本不誤。
15、《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郁林王》 P49頁:每加容掩,翼年志稍改,立守神器。
【比對說明】中華本“翼”字誤,當作“冀”。國學本不誤。
16、《南齊書·卷二十二·列傳第三·豫章文獻王》P275頁:比藉聲聽,旨云有由而然。
【比對說明】中華本“旨”字誤,當作“皆”。國學本不誤。
17、《南齊書·卷二十二·列傳第三·豫章文獻王》276頁:豈有仰暗陛下垂友于之性若此者乎?
【比對說明】中華本“暗”字誤,當作“睹”。清朝大興文字獄,將書刻成“仰暗陛下”,可能招致滅頂之災。國學本不誤。
18、《南齊書·卷二十二·列傳第三·豫章文獻王》P278頁:并欲各率毫厘,少中景慕。
【比對說明】中華本此處“中”字誤,當作“申”,表明、表達之意。“少中景慕”,義不可通。國學本不誤。
19、《南齊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四·褚淵》P284頁 :辦何足少酬勛勞,粗塞物聽。
【比對說明】中華本“辦”字誤,當作“亦”。國學本不誤。
20、《梁書·卷十·列傳第四 P131頁:施長刃,使壯土刺魏人登城者。
【比對說明】中華本“土”字誤,當作“士”;壯土,義不可通。國學本不誤。
21、《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296頁:贈司空、散騎常待、驃騎大將軍,
【比對說明】中華本“待”字誤,當作“侍”;散騎常侍,古官名。國學本不誤。
22、《梁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314頁:敕諸子不得言上行狀及立志銘,,凡有所須,悉皆停省。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23、《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 138頁:增邑五百戶,常侍、彭吹如故。
【比對說明】中華本“彭”字誤,當作“鼓”。國學本不誤。
24、《魏書·卷十二·孝靜紀第十二》P201頁:癸未,,以太傅、咸陽王坦為太師。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25、《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P1037頁:雖才不稱學,,而緝綴無倦,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26、《北齊書·卷五·帝紀第五·廢帝》 P49頁:今楊愔傳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
?【比對說明】中華本“今”字誤,當作“令”,此處意思是太子命令楊愔傳達旨意。國學本不誤。
27、《北齊書·卷八·帝紀第八·后主》 P66頁:癸巳,袷祭于太廟,詔降罪人各有差。
【比對說明】中華本“袷”(qia4)字誤,當作“祫”(xia2)。在宗廟合祭祖先,稱為“祫祭”。國學本不誤。
28、《北齊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六·杜弼》 P241頁:又令陳政務之耍可為鑒戒者,
?【比對說明】中華本“耍”字誤,當作“要”。國學本不誤。
29、《北齊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八·薛琡》 P255頁:理問冤滯,洛陽擊獄,唯有三人。
【比對說明】中華本“擊”字誤,當作“系”。“系”的繁體字為“繫”,與“擊”(擊的繁體)字形相近,故誤。國學本不誤。
30、《北齊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元暉業》P267頁 :少險薄,多與冠盜交通。
?【比對說明】中華本“冠”字誤,當作“寇”。國學本不誤。
31、《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李渾》 P273頁:渾曰:“社客賤之根本……”
【比對說明】中華本“賤”字誤,當作“賊”。國學本不誤。
32、《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李繪》P274頁:梁武曰:“黑賴若為形容?高相作何經略?”
【比對說明】中華本“賴”字誤,當作“獺”。國學本不誤。
33、《北齊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高德政》P285頁:帝謂楊愔曰:“我大憂德政,其病何以?”以禪代之際,因德政言情切至,方致誠款,常內忌之。
【比對說明】中華本“以”字誤,當作“似”。國學本不誤。
34、《周書·卷四·帝紀第四》P38頁:壬申,長安獻白烏。遺使分行州郡,理囚徒,察風俗,掩骼埋胔。
【比對說明】中華本“遺”字誤,當作“遣”。國學本不誤。
35、《周書·卷九·列傳第一·皇后》P98頁:宣帝陳皇后名月儀,自云穎川人。
【比對說明】中華本“穎”字誤,當作“潁”。國學本不誤。
36、《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P570頁 :舊曰長社,置穎川郡。
【比對說明】中華本“穎”字誤,當作“潁”。
37、《北史·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P1322頁:歷南益、北豫二州刺吏,所歷皆好聚斂。
【比對說明】中華本“吏”字誤,當作“史”。國學本不誤。
38、《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P1560頁 :朝堂見調,因獨言日:……
【比對說明】中華本“日”字誤,當作“曰”。國學本不誤。
39、《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P102頁: 壬寅,左千牛中朗將、宋王成器為左衛大將軍,
【比對說明】中華本“朗”字誤,當作“郎”;左千牛中郎將,官名。國學本不誤。
40、《舊唐書·卷十七下·本紀第十七下·文宗下》P372頁:乙丑,以尚書右丞、判太常卿王璠檢校禮部尚書、潤州剌史、浙西觀察使。
【比對說明】中華本“剌”字誤,當作“刺”。國學本不誤。
41、《舊唐書·卷二十八·樂二》 P706頁:六年三月,上欲伐遼,于屯營教舞,召李義府、任雅相、、許敬宗、許圉師、張延師、蘇定方……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頓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42、《舊唐書·卷五十·志第三十·刑法》 P1442頁:開元后格十卷,,宋璟等刪定。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43、《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P1916頁 :其年六月,立為皇太子,太赦天下,尋令監國。
【比對說明】中華本“太赦天下”之“太”字誤,當作“大”。國學本正確。
44、《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P3283頁 :尋加檢校國子祭灑。及卒,加贈洪州都督。
【比對說明】中華本“灑”字誤,當作“酒”。國學本正確。
45、《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中·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中》 P3431頁 : 或將眉目有異,衣寇望風……
【比對說明】中華本“寇”字誤,當作“冠”。國學本正確。
46、《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P6頁 : 離石胡劉季貞叛,陷石州。剌史王儉死之。
【比對說明】中華本“剌”字誤,當作“刺”。國學本不誤。
47、《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P102頁 : 乙末,崔圓、李麟罷。太常少卿王玙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比對說明】中華本“末”字誤,當作“未”;乙未,計日干支之一。國學本不誤。
48、《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八·列傳第四十三》 P3394頁:渤雖處外,然志存朝廷,表疏凡四十五獻。。擢為庫部員外郎。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句號。國學本不誤。
49、《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六十七》 P3667頁:貞觀、、開元中治道最盛,何致而然?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頓號。國學本不誤。
50、《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八十三》 P3856頁: 使不遭遇,與庸夫汨汨并胔而腐可也。
【比對說明】中華本“汨汨”誤,當作“汩汩”。汨(mi3),地名;汨羅江,屈原投水處,此處“汨汨”不通。國學本不誤。
51、《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P4267頁 :天寶末,,兼北庭都護、安西北庭節度使。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52、《新唐書·卷二百八·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P4502頁 :全忠然許,然軍稍薄城,大謼者三,,岐軍皆投塹,無斗意。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53、《舊五代史·卷十四·梁書十四》 P134頁:決翟王河以溉稻梁,大實倉廩,民獲其利。
【比對說明】中華本“梁”字誤,當作“粱”。國學本正確。
54、《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二·世襲列第一》 P1214頁 :封穎川郡王,遜亦善于為理。
【比對說明】中華本“穎”字誤,當作“潁”。國學本正確。
55、《新五代史·卷三十六·義兒傳第二十四》 P253頁:初名進通,,后更名嗣昭。
【比對說明】中華書局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標點正確。
56、《宋史·卷四百六十六·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P10546頁 :懷政日侍內廷,權任尤盛,于是附會者頗眾,,往往言事獲從,同列位望居右者,必排抑之。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連用兩個逗號。國學本不誤。
57、《遼史·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三·樂志》 P535頁:遼有國樂,猶先王之風;其諸國樂,猶諸候之風。故志其略。
【比對說明】中華本“候”字誤,當作“侯”。國學本不誤。
58、《金史·卷四十二·志二十三·儀衛下》 P634頁 :諸州剌史知軍事,……
【比對說明】中華本“剌”字誤,當作“刺”。國學本不誤。
59、《元史·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八十六·隱逸》 P2995頁 :定翁嘗曰;“士無求用于世,惟求無愧于世。”人以為名言。
【比對說明】中華本標點錯誤。國學本不誤。
60、《明史·卷十五·本紀第十五·孝宗》 P126頁 :癸酉,釋奠于先帥孔子。
【比對說明】中華本“帥”字誤,當作“師”。國學本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