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批語輯稿
第二部分:凌瀛初四色套印本《世說新語》中的批語
《德行》
劉會孟曰:“《世說》所載,多無識語,然皆今人所有者,則古亦不可謂無,故自未可棄耳。”
劉應登曰:“謂陳欲便看孺子,而主簿欲其候入廨后。”[第1條]
王敬美曰:叔度直是難窺,究竟雅量第一。
不濁易見,不清難知,故是能言。(劉辰翁)
本語云:“奉高清而易挹。”四字有味,不宜去。(劉辰翁)[第3條]
《德行》4:
此復何德行。(劉辰翁)
《德行》6:
六龍語鄙。(劉辰翁)
元注有五百里內,復不可少。(劉辰翁)
《德行》7:
意是尚覺此語為煩。(劉辰翁)
《德行》8:
家翁語。(劉辰翁)
《德行》9:
巨伯固高,此賊亦入德行之選矣。(劉辰翁)
賊語亦佳。(王敬美)
《德行》11:
捉擲未害其真,強生優劣,其優劣不在此。(劉辰翁)
《德行》12:
名言。(劉辰翁)
《德行》13:
閱世而后知其難,賴有此語。(劉辰翁)
管勝華,復勝王,人不可以無辨。(劉辰翁)
《德行》14:
六十而仕,不害為太保。(劉辰翁)
《德行》15:
曠達之人,而稱其至慎,老賊復自有見也。(劉辰翁)
《德行》16:
又典忤物,致憎靳鐘會別。(劉辰翁)
《德行》19:
戎從祖語,似同時。(劉辰翁)
《德行》20:
形容甚至。(劉辰翁)
《德行》26:
詳時人之戲,以王平北用二婢換得一奴,故光祿戲答如此。始雖稱祖孝行,既乃入于排調。(王世懋)
《德行》28:
謂系兒樹上者,喜談全侄而甚之也。使其追及,任所能行,何事于系?言系者,謬,罪系又非。(劉辰翁)
世難萬不兩全,勢不周旋,則可;何為苦系之樹,必欲殺之?本欲頌鄧公高誼,乃令成一大忍人。《中興書》于是為不情矣。(王世懋)
《德行》27:
政自畏人知耳,善推其父。(劉辰翁)
《德行》30:
謂不欲人名其父交非也,意必有長短之論。(劉辰翁)
《德行》33:
此不當入《夙惠》耶?然在兒年,故為盛德。(王世懋)
《德行》36:
使人想見其度,益嘆其真。后人矜飾曠廢,皆當丑死。(劉辰翁)
《德行》37:
此復何足與于德行,正應彈鼠,不應彈人。(劉辰翁)
解誤可笑。(劉辰翁)
《德行》39:
此得入《德行》者,見子敬生平無隱慝耳。離婚以奉詔,尚王子敬嘗有書遺故婦,辭甚楚,宋弘律之,不得為無過。(王世懋)
《德行》41:
如此去官,亦大善。(劉辰翁)
《德行》42:
俗人薄語,正是不得不爾。(劉辰翁)
《德行》43:
恨哉!此母亦以是傳。(劉辰翁)
《德行》47:
隱之孝廉乃為桓玄吏,人無完行。(王世懋)
《言語》
《言語》1:
奉高如此,不足道。(劉辰翁)
《言語》2:
此語極未易,正是玄勝。(劉辰翁)
《言語》3:
注不如。(王世懋)
《言語》4:
此兩段可稱夙惠,未足當言語。(王世懋)
《言語》5:
此論甚正,可據。(王世懋)
《言語》10:
注是。(王世懋)
《言語》14:
以為佳,往往死而不悟,蓋金石之毒也。平叔實始作俑。(王世懋)
《言語》15:
世人但知蔡中郎石經,不知有嵇中散。此注具一大故事。(王世懋)
《言語》17:
倉卒時,乃妙絕。(王世懋)
《言語》19::
才故應出此。(王世懋)
《言語》20:
謂其作勞過多,畏見月,疑日,若見月而喘,直常語耳。(劉辰翁)
《言語》21:
與前“得一”,皆過本色。(劉辰翁)
《言語》23:
古本原作箸字,殆不可曉,后皆仿此。(王世懋)
《言語》24:
注是也。吳蜀當此語是本色。按王、孫同為太原人,不當土風之異如此。(王世懋)
《言語》26:
千里,湖名,今志猶可考。(王世懋)
《言語》27:
轉語甚佳。(王世懋)
《言語》28:
此問者自賣破綻。(王世懋)
《言語》30:
極鄙而隱。(劉辰翁)
《言語》31:
俯仰情至。(劉辰翁)
《言語》32:
至今讀之欲絕,況在當時德音而聆者邪?(王世懋)
似癡,似懶,似多,似少,轉使柔情易斷,非丈夫語,然非我輩,未易能言。(劉辰翁)
《言語》33:
偽言導病,以發其對。(耘廬)
《世說》長處在寫一時小小節次,如見,可想。(劉辰翁)
《言語》36:
此處大少仿佛。(劉辰翁)
《言語》38:
解得精寔。(劉辰翁)
《言語》39:
高坐,寺名,迄今無改。(王世懋)
可以逃敗。(劉辰翁)
《言語》40:
隱字費解,不如注“蔭映”二字。(王世懋)
《言語》41:
有味外味。(劉辰翁)
《言語》45:
令史虎是勒從子。(王世懋)
《言語》51:
非小兒語。(劉辰翁)
不辨優劣,令人自見。注引經綸,又恰破的。(王世懋)
《言語》53:
劉公干《答太子書》云:“夏屋方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農夫先嘗其粒。”邵語本此。(王世懋)
駢語乃玄。(王世懋)
《言語》55:
大都是王敦擊唾壺意。(王世懋)
《言語》56:
兩得詞體。(劉辰翁)
《言語》61:
作不覺。(劉應登)
《言語》64:
深于談者有深有淺,其義常解不能盡。(劉辰翁)
《言語》65:
竟似不滿。(劉辰翁)
《言語》66:
語大無當。(王世懋)
能言。(劉辰翁)
《言語》68:
介葛盧能辨牛語,謂蠻語亦然。(劉應登)
《言語》69:
不謂真長、玄度有此謬談。(劉辰翁)
二君故復有此破綻耶?(王世懋)
《言語》70:
此在謝自為德音,然王是救時急務。(王世懋)
惟謝東山能為此言,他人不近。(劉辰翁)
《言語》71:
有女子風致,愈覺撒鹽之俗。(劉辰翁)
《言語》83:
黯然銷魂。真是注情語耳,未在能言。(劉辰翁)
《言語》86:
羊公盛德,此語殊傷子敬之厚。(王世懋)
《言語》88:
便是虎頭畫。(王世懋)
《言語》94:
世乃有三字,字不可曉;過江為人所笑,減一字。(王世懋)
《言語》95:
問哭近矣,答故當俳。(劉辰翁)
《言語》96:
恨甚。(劉辰翁)
《言語》97:
義甚佳。(王世懋)
代佛何獃小沙彌以后?(劉辰翁)
《言語》104:
既曰妖浮,那得其重?若謂輕詆則可耳。(王世懋)
《言語》105:
瑚璉者,不患不貴重,有時不可無耳。(劉辰翁)
《言語》106:
群丑獻諛,讀之嘔噦,那得稱佳?(王世懋)
《言語》107:
注為詳。(王世懋)
《政事》
《政事》2:
謂生子不收育。(劉應登)
《政事》3:
必無父在稱先父之理。未可以年十一故表之,如此注書,或誤來者。(劉辰翁)
《政事》4:
賀公雅士,恐不當爾。(王世懋)
《政事》5:
嵇阮以識推山公,此是也。(王世懋)
此又似《排調》《輕詆》,殊不與《政事》。(王世懋)
《政事》6:
亦非政事。(劉辰翁)
《政事》8:
也是語言,不當入《政事》。(劉辰翁)
《政事》12:
如此為佞,亦足稱政事耶?(劉辰翁)
《政事》13:
民乃陸自稱之辭。(劉應登)
《政事》15:
當其時,或自有見,以為政事,法則不可。(劉辰翁)
《政事》17:
語甚是。然亦非所謂政事。(劉辰翁)
《政事》20:
簡文徒言謝安石,以為惠帝之流,其當坐此。(王世懋)
《政事》21:
謂求為代也。(劉辰翁)
《政事》22:
襥,被也。(王世懋)
《政事》24:
兩得。(劉辰翁)
《文學》
《文學》1:
式,所以卜追也。其兆如此,故知其死,而不知其出于逃遁之術也。皆其門人互相神圣,所傳不足多辨。(劉辰翁)
注駁甚正。(王世懋)
《文學》5:
令人畏至此,那得不為所中?(王世懋)
看得又別。(劉辰翁)
《文學》6:
此清言始禍。(王世懋)
《文學》8:
弼明老莊。此言似為退一舍,恐非本色。(王世懋)
《文學》10:
作但應之。(劉應登)
《文學》15:
自是讀《莊子》法。(劉辰翁)
《文學》16:
此皆禪機轉語。(王世懋)
此時諸道乃未知此,此我輩禪也,在達摩前。(劉辰翁)
注名理甚精。(王世懋)
《文學》19:
此豈王夷甫口中語?可嘆,可憎!市門婦所不道。(劉辰翁)
《文學》20:
都不是看殺,是極論。(劉辰翁)
《文學》22:
《世說》“身”字,時或可猒。(劉辰翁)
此言太粗,且仲祖何肯談出桓下?(王世懋)
《文學》24:
謝公猶然,況它人乎?(王世懋)
《文學》25:
褚,北人,孫,南人。(劉應登)
牖中窺日外面光,顯處視月罅隙透。(劉辰翁)
《文學》26:
此言戲劉雖善攻,不能當己之墨守。
《文學》28:
此等政不必解注,似癡人前說夢,寧是孝標手段!
《文學》31:
亦是何等往復,傳之后世!(劉辰翁)
何至作對罵!(王世懋)
《文學》32:
支論有何高妙,而稱道甚至?(劉辰翁)
此論亦新奇,可備一種《莊》注。(王世懋)
《文學》37:
意謂大乘與最上乘,總是一乘,故云正當得兩。注似未喻。(王世懋)
《文學》39:
此亦可入《賢媛》。(王世懋)
《文學》40:
理誠有之。如以辭勝偏曲,未有不通也。(劉辰翁)
《文學》41:
此何足載!(劉辰翁)
《文學》42:
豈無此等,亦穢清流。(劉辰翁)
《文學》45:
“精”字恐當作“積”。(王世懋)
“精”字作“情”。(劉應登)
此亦豈是求理于談。(王世懋)
《文學》48:
《楞嚴經》中,具明問答,但以鏡答自明,殊勝此論。(王世懋)
《文學》49:
名言,名言。(王世懋)
《文學》51:
作如此語更不成文。(劉辰翁)
《文學》55:
《漁父》偽書,何足千萬!(劉辰翁)
《文學》59:
果然。(劉辰翁)
《文學》60:
《四本》疑為《四本論》。(劉應登)
《文學》61:
按《易》理精微廣大,謂此非《易》不可,執此言《易》又不可,遠公所以笑而不答。(王世懋)
《文學》62:
言有經緯,至料及三四,非強支持者,卻恨不傳。(劉辰翁)
《文學》63:
強作去聲,如今俗語。(王世懋)
《文學》64:
此是僧彌難弟處。(王世懋)
《文學》65.
以上以玄理論文學,文章另出一條,從魏始。蓋一目中復分兩目也。(王世懋)
《文學》73:
廣晉室宗屬。(劉辰翁)
《文學》74:
此從《莊子》得來。(王世懋)
《文學》78:
此未詳,恐有誤。(王世懋)
《文學》80:
不常即非常。(劉辰翁)
與奸雄語王自難,然亦何至狂疾!(劉辰翁)
《文學》81:
此正不得以羽翼解鼓吹二字,殊妙。(王世懋)
《文學》83:
此等論在今世未免撫掌。當時所謂名理乃爾,文章一大厄也。(王世懋)
《文學》85:
注意引此,似非簡文過許,注理為得。(王世懋)
《文學》90:
與黃公壚語不多爭。(劉辰翁)
《文學》91:
此語難解。似理義亦算作相知者,然不能為卿名也。(王世懋)
《文學》92:
譚文有法,補句自佳。(劉辰翁)
《文學》94:
是謝公語別。(劉辰翁)
《文學》95:
謂一字不犯前本。(劉應登)
《文學》96:
按此語最深,難解。言袁有此才而官不利,徒得東亭嘆賞,齒舌間得利而已,何益于事!(王世懋)
自古文人同恨。(王世懋)
《文學》100:
未造理所。(劉辰翁)
《文學》101:
散是五石散,行散,行藥也。(王世懋)
《文學》102:
此何難至,粗遣而已。(劉辰翁)